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本校2015级、2016级及2017级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并试行了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及开放性科研性实验。通过改革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他们交流合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是高中教材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实验。笔者从把握自变量对实验的影响进行改进实验,更好地体现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课程是高等教育生命科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独立于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基础实验课,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开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依托"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分子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多级别分层次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确立了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同时充分利用本校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了多级别的科研创新训练实践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学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实验课程是对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目前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不足。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提高综合实验技能,我们在2009级丁颖实验班中开设了"生命科学研究性实验"课程。就生命科学研究性实验课程的设计理念、实验课题的筛选、实验教学管理以及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希望为研究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酶的催化效率"的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过程等进行改进和创新,既弥补了课本中实验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小球藻高密度培养及油脂提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密度培养小球藻及优化油脂提取条件。【方法】通过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培养基组成及环境因子对其细胞生长影响,并采用超声波提取法进行正交实验对藻粉油脂提取条件进行研究。【结果】对椭圆小球藻Y4进行异养培养,最适培养条件为:葡萄糖50 g/L,硝酸钾2 g/L,适宜的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和接种量分别为29°C、180 r/min和20%。在此基础上,进行了1 L发酵罐培养实验,获得了干重18.25 g/L的生物量。通过对油脂提取条件进行优化,Y4的油脂提取率由优化前的25.0%提高到60.2%,提高了35.2%。【结论】优化了小球藻的培养条件及油脂提取条件,促进了小球藻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基础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各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和探索,创建适合培养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思路,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些举措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动物生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首先介绍了动物生理学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及其优势;然后结合实例阐述了动物生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应用,包括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等;最后指出了动物生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同时为动物生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动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实行改革的必要 传统的动物学实验一般以形态解剖和动物分类为主,课程教学内容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以及数据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模式比较单一.教学中综合类、研究类实验几乎是空白,未能反映现代动物学新发展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不利(乔淑芬,2007).因此,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3  相似文献   

10.
对"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改进,不仅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实验效果更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简介了“基于问题的二次实验”教学设计的教学结构,并以“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为例描述了该设计的一般操作程序:课前让学生尝试独立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摸索实验条件,感悟设计原理和方法,并获得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课上进行二次实验奠定基础;课首对初次实验的结果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中引导小组重新设计方案和进行二次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后对结果进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2.
高师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刚荣  徐燕英  张铮 《生物学杂志》2006,23(1):52-53,59
通过优化实验内容、强化技能训练、倡导实验探究、完善评价体系,对高师植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压片的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必修内容之一。在多年实验摸索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实验细节如材料的选择、培养、离析液、染色液的配制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实验流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阳  李宝盛  王海洪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150-152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参考MIT的微生物遗传学实验课程,并结合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性综合实验。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锻炼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此外,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备认真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杨静 《生命的化学》2020,40(2):284-287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分子生物学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是生命科学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基本需求。上海科技大学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实验室资源,对传统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调整,建立了一套基础实验与前沿实验相结合、验证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提高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其实验课以培养高校本科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主,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辽宁大学以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导向,充分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同步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以及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等3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结果表明,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了一套能够实现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并且实验课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为提高高校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适应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发展机遇、符合从业要求的药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科的发展,植物生理实验教学面临着实验内容陈旧,缺乏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等一些新问题。应革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想。本论文针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一重要的植物生理实验,结合生物全息现象进行了实验内容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构想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适应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整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新构想,综合性实验包括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的综合。  相似文献   

19.
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是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教学中重要的实验项目。传统的实验方法较为繁琐,费时较多,以至于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学生实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通过改进培养方法和制片过程采用微量快速制备,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又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1 实验材料和药品本实验所需要培养瓶采用250ml输液瓶,经常规清洗消毒后使用。其它材料和药品同常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制备实验。2 实验方法2.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 由于学生实验时人数…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用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生物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探究学习,独立处理学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