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根据1953-2011年小兴安岭森林调查数据和森林火灾统计资料,结合野外火烧迹地调查与室内控制试验数据,估算了小兴安岭1953-2011年森林火灾的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 1953-2011年小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总碳排放量为1.12×107 t,年均排放量为1.90×105 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1.7%;其中,含碳气体CO2、CO、CH4和非甲烷烃(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3.39×107、1.94×105、1.09×105和7.46×104 t,相应年均排放量5.74×105、3.29×104、1.85×103、1.27×103 t分别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量的1.4%、1.2%、1.7%和1.1%.不同林型的燃烧效率和单位过火面积的碳排放量均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最后提出了合理的林火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植被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植被固碳研究表明,该区森林碳储量364.3×106 t,草地植被固碳量90.65×104 t,水稻固碳量18.51×106 t,其他农作物固碳量20.64×106 t;鄱阳湖湿地固定CO2量为609 120 t/a。因此,建议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与合理采伐,进而形成合理的树种结构、林龄结构与林层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碳汇能力;运用保护性耕作、灌溉节水和合理施肥技术,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光合作用率,从而提高该区农作物的固碳能力;进行合理放牧和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严格控制养殖数量和规模,实现草地生态系统减少与固定CO2的重要功能;严禁围湖造田,健全水域环境监测网络,保护湿地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湿地在海岸生态系统维护中的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段舜山  徐景亮 《生态科学》2004,23(4):351-355
综述了红树林湿地在海岸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促淤护岸、防灾减灾、净化海水、调节大气和美化海岸带景观等方面的功能。探讨了广东及华南沿海红树林的分布状况和存在问题,指出了华南沿海现存的红树林湿地正在遭受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华南沿海现存红树林湿地面积仅有1.5×105hm2,比历史最大面积减少了70%;广东省的红树林湿地由10年前的1.47×104hm2减少到现在的9100hm2,减少了38%。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红树林自然保护网络系统、积极实施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注重红树林的引种和种苗培育技术研究、充分评估红树林湿地的巨大生态效价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CO2排放承载力计算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恺  沈万斌 《生态科学》2010,29(6):558-562
针对现有生态足迹未考虑CO2排放承载力的问题,从碳吸收角度将净初级生产力与生态足迹法相结合,构建了CO2排放承载力计算模型,据此对吉林省近15年的CO2排放承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CO2排放承载力从2.0345hm2减少到1.9504hm2,呈先升后降波动变化趋势。在CO2排放承载力构成中,林地、耕地、草地是主体,三者合计占89.54%~94.43%;草地变化最大,从0.5692hm2减少到0.1857hm2,降幅达67.38%;低生产力土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均与人均CO2排放承载力呈极显著相关(R2=-0.806、0.716),低生产力土地扩张和草地退化是人均CO2排放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CO2排放承载力模型反映了自然环境对能源废弃物的消纳能力,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田晓瑞  殷丽  舒立福  王明玉 《生态学杂志》2009,20(12):2877-2883
根据野外火烧迹地调查,比较过火前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异,计算2005—2007年大兴安岭林区各种可燃物类型的过火面积、火烧消耗的可燃物量,对森林火烧程度进行分级,并利用植物平均含碳率估算林火释放碳量.结果表明:2005—2007年大兴安岭林区总过火面积为436512.5 hm2,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面积分别为207178.4、150159.2和79159.4 hm2.这些火烧消耗可燃物量为3.9×106 t,释放碳1.76×106 t,其中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草地燃烧释放的碳量分别为0.34×106、0.83×106、0.27×106和0.32×106 t.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总被引:224,自引:0,他引:2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估算了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和碳平衡通量,分析了它们的区域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是258.83t·hm-2,基本趋势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植被的平均碳密度是57.07t·hm-2,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碳密度约是植被碳密度的3.4倍,其区域特点与植被碳密度呈相反趋势,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凋落物层平均碳密度是8.21t·hm-2,随水热因子的改善而减小。2)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库包括植被、土壤和凋落物层3个部分,采用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1989~1993年最新统计的我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81.16×108t,其中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凋落物层碳库分别为62.00×108t、210.23×108t、8.92×108t。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云冷杉(Picea-Abies)林、落叶松(Larix)林占森林总碳贮量的87%,是我国森林主要的碳库。3)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中表现为碳汇,年通量为4.80×108t·a-1,基本规律是从热带向寒带,碳汇功能下降,这取决于系统碳收支的各个通量之间的动态平衡;阔叶林的固碳能力大于针叶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吸收生物物质、化石燃料燃烧和人口呼吸释放总碳量(9.87×108t·a-1)的48.7%。  相似文献   

7.
福建东山岛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森林环境价值计量方法,对东山岛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进行研究。首先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东山岛防护林景观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从中小尺度的防护林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角度出发,运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生产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进行生态价值评估。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东山岛防护林的景观格局产生很大影响,得出东山岛防护林生态系统固定CO2、释放O2及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平均价值为39.45×106~92.55×106元。  相似文献   

8.
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等生态经济学方法对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流溪河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6.18×108yuan·a-1,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间接价值,其中涵养水源价值居首位.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如下:林产品价值为6.03×107yuan·a-1,涵养水源价值为4.50×108yuan·a-1,土壤保持价值为1.46×107yuan·a-1,固碳放氧价值为5.80×107yuan·a-1,净化空气价值为2.42×107yuan·a-1,旅游价值为3.00×106yuan·a-1,生物多样性维护价值为7.61×106yuan·a-1.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森林效益计量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引用统计年鉴资料和其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并参照森林资源调查、水利、气象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广东省森林各类效益值(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产量),通过等效益物替换和货币置换法进行“产品”的转换和量纲统一,得出广东省森林年总效益为2.3681×1010元,其中,生态公益效益2.0376×1010元,占总效益的86%,生态公益效益中,涵养水源3.1197×109元,防止土壤侵蚀6.0109×109元,土壤改良2.6300×109元,大气净化8.3867×109元,森林景观游憩2.2900×108元;经济效益3.3050×109元,占总效益的14%。森林生态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比为6.1:1,该值与海南相同;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接近,如黑龙江、湖南、黔东南;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和其他国家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年深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计测深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分析了深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05年深圳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225.04×104Mg,平均碳密度为25.63MgC·hm-2.深圳市各区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龙岗区(123.13×104Mg)>宝安区(46.70×104Mg)>盐田区(20.49×104Mg)>罗湖区(14.75×104Mg)>南山区(12.79×104Mg)>福田区(5.63×104Mg)>保护区(1.57×104Mg).各区碳密度分布为盐田区(46.18MgC·hm-2)>福田区(37.63 MgC·hm-2)>罗湖区(36.78MgC·hm-2)>龙岗区(26.60MgC·hm-2)>保护区>(24.19 MgC·hm-2)>宝安区(19.53MgC·hm-2),与碳储量大小分布无明显相关.深圳市乔木林碳储量为146.11×104Mg,以中幼龄林为主,占73.2%,平均碳密度为30.76MgC·hm-2.根据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的空间差异性对深圳市森林进行了区划,并分区提出了提高深圳市森林碳吸存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定量地分析了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生态效应,主要探讨了改造过程中生物量损失、水土流失的生态负效应及改造后水环境、大气环境得到改善的生态正效应.结果表明,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施工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共计334.5t,工程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量为689.0t.电气化改造后,龙川机务段每年生产污水的污染物排放数量将会减少,其中油类将减少21.9kg,COD减少76.1kg,SS减少145.3kg.经过电气化改造,全线每年减少耗油2.16万t,每年向大气减少排放153.21tCO、1085.42tNOx、47.47tSO2、328t碳烟和110.06tCnHm.随着植被恢复措施功能的显现,其生态负效应是逐年减弱的,因而该线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生态正效应远远大于其负效应,改造工程会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冻融交替对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两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5种林型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长白松林和蒙古栎林)为对象,利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研究了冻融过程中5种林型土壤CO2和N2O排放特征及相关机理。结果表明:冻融期5种林型土壤是CO2和N2O的源。次生白桦林和红松阔叶林土壤CO2和N2O的平均通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型。除硬阔叶林外,各林型土壤CO2通量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不同林型的土壤CO2排放对水分敏感性差异较大;除硬阔叶林外,各林型土壤N2O通量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水分敏感性因林型而异。5种林型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均与土壤表层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风景区天然阔叶林和由天然阔叶林改造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1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均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夏秋季高、冬春季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为20.0~111.3和4.1~118.6 mg C·m-2·h-1;天然阔叶林土壤CO2年累积排放通量(16.46 t CO2·hm-2·a-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11.99 t CO2·hm-2·a-1).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5 cm处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Q10值分别为1.44和2.97;天然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水溶性碳(W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WSOC含量呈显著相关.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显著降低了土壤CO2排放,提高了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溉对农田温室效应与碳足迹贡献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2014—2015年)农田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并用净增温潜势(NGWP)和碳足迹两个指标评估不同灌溉量对关中平原农田温室效应、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分布和构成的影响.试验在作物关键需水期(冬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夏玉米出苗期和拔节期)设置W0(0 mm)、W120(120 mm)、W180(180 mm)、W240(240 mm)4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W0处理相比,W120、W180、W240处理下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31.3%、44.3%、33.7%,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9.9%、22.6%、33.8%; CO2的年际排放总量分别增加了22.2%、24.3%、15.1%,N2O的年际排放总量分别增加了18.6%、67.8%、91.5%,但CH4的年际吸收总量分别降低了51.7%、79.6%、97.8%;NGWP分别增加了20.1%、31.6%、31.4%.W120处理下碳足迹较W0处理降低了19.1%,但W180、W240处理与W0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W120、W240处理单位产量碳足迹较W0处理分别增加了44.5%、23.3%,而W180处理与W0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不同灌溉量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180 mm的灌水量更有利于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节水及固碳减排.  相似文献   

15.
沈阳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趋势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由于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碳排放在未来一段时间必然会持续增长。论文根据《2006年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并且充分考虑没有燃烧充分的燃料,计算了沈阳市2005-2009年能源消耗碳排放,采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解法定量分析了单位GDP能耗、能源结构、经济发展对沈阳市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沈阳市碳排放增长有促进作用,单位GDP能耗降低对碳排放呈现抑制作用,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作用甚微。这说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单位GDP能耗抑制作用逐渐降低,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gional carbon (C) balance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o global change was studi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one of the most populated provinces in China. The percentage of the province in forestland cover increased steadily from 26.23% in 1979 to 50.11% in 1998 owing to restoration of fores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area increase in the conifer forest was 424.83 × 104 ha, whereas the area in broad-leaved, mixed, and other forests increased by 68.82 × 104, 18.94 × 104, and 60.46 × 104 ha, respectively. C sequestration by forest soils from 1979 to 1998 was 389.36 Mt, equivalent to 1.43 Pg fixed carbon dioxide (CO2). The total annual CO2 sequestration by forests and the soils was 118.05 Mt, which was about half of the annual CO2 emission in Guangdong. The role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in improving the carbon balanc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采用3因素2水平交互设计室内恒温培养试验,通过调控秸秆施用、氮肥用量及食细菌线虫,探讨三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mic和Nmic)、可溶性碳氮(DOC、DON)、矿质氮(NH4+-N和NO3--N)及温室气体排放(CO2、N2O和CH4)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秸秆显著增加了食细菌线虫数量、Cmic和Nmic,而随着氮肥用量增加,Cmic和Nmic降低,食细菌线虫对Cmic和Nmic的影响则依赖于秸秆和氮肥用量.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对可溶性碳氮和矿质氮表现出强烈的交互作用,其中秸秆和氮肥均增加了DOC、NH4+ -N和NO3--N;食细菌线虫对DOC的抑制作用和对矿质氮的促进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秸秆处理对CO2、N2O的促进及对CH4的抑制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线虫和氮肥的影响则更多表现出交互作用.在培养第56天,有秸秆时,低量氮肥下食细菌线虫显著促进了CO2的排放,而高量氮肥下则表现出对CO2和N2O显著的抑制作用.总之,土壤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可忽视土壤动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小飞  邹妍  傅春 《生态学杂志》2017,28(2):493-499
碳足迹是一种测度碳排放影响的新方法,可利用区域碳足迹和碳承载力的差值来确定区域生态补偿标准.通过构建碳足迹、碳承载力与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江西省及11地市生态补偿标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2000—2013年,江西省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8.7%,碳承载力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年份均有碳盈余,但净碳盈余呈波动下降趋势.南昌和九江对江西省总碳排放贡献率较大,赣州、吉安和上饶对碳吸收贡献较大.2013年,江西碳盈余生态补偿额为22.73亿元,赣州、吉安、抚州和上饶可优先获得较高的生态补偿额度.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及CO2排放权的有偿转让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凋落物输入可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但添加不同化学性质叶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2及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将亚热带6种树种13C标记的叶凋落物添加至天然次生林0~10 cm原位土柱中,比较不同树种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总CO2、外源凋落物和土壤来源CO2释放速率和累积量以及激发效应的影响,并量化叶凋落物化学性质与土壤CO2释放累积量、激发效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添加叶凋落物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CO2和土壤来源CO2释放量,存在显著正激发效应,激发效应值为68%~128%。不同树种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凋落物来源CO2释放累积量与叶凋落物C、P和纤维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来源CO2释放量与叶凋落物C:N和木质素:N呈显著正相关。综上,不同化学性质的叶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转变过程中营造具有高质量叶凋落物的人工林将有助于减少森林土壤碳损失。  相似文献   

20.
公丕海  李娇  关长涛  李梦杰  刘超   《生态学杂志》2014,25(10):3032-3038
通过对莱州湾增殖型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礁体附着优势种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其随礁龄变化的差异,并对礁区的总固碳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增殖礁礁体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和总湿质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P<0.01),4月最低,12月最高.增殖礁礁龄对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影响显著(P<0.01),均随礁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莱州湾圆管型增殖礁5、4和3年礁龄的礁体附着牡蛎固碳量分别为17.61、16.33和10.45 kg·m-3.2009—2013年,莱州湾金城海域64.25 hm2海洋牧场圆管型增殖礁礁体上附着牡蛎总固碳量约为297.5 t C,相当于封存了1071 t CO2,而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费用约1.6×105~6.4×105美元.因此,增殖礁附着牡蛎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