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与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冠心病组,选取同期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对照组、冠心病组的血清IL-6、Hcy、UA水平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Pearson相关性分析IL-6、Hcy、UA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相关性。记录冠心病组PCI术后随访1年MACE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清IL-6、Hcy、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6、Hcy、UA均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失访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有32例患者发生MACE,发生率为26.67%。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32)和无MACE组(n=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ACE的发生与病程、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置入支架数目、IL-6、Hcy、UA、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偏长、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置入支架数目更多、IL-6偏高、Hcy偏高、UA偏高是冠心病患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IL-6、Hcy、UA水平升高,肠道菌群紊乱,且肠道菌群紊乱与IL-6、Hcy、UA水平相关。此外,冠心病PCI术后MACE发生不可避免,且受到病程、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7例老年AECOPD患者为疾病组,另取同期31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试者PLR、NLR、CRP水平,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PLR、NLR、CRP水平,并分析PLR、NLR、CRP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以及三者联合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疾病组PLR、NLR、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加重,PLR、NLR、CRP水平依次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PLR、NLR、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LR、NLR、CRP联合评估患者预后的AUC为0.943,高于单项评估(P<0.05)。结论:PLR、NLR、CRP水平变化均可以反映老年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可以用来评估预后,联合评估其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总胆红素(STB)和尿酸(UA)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确诊为UC的患者90例(UC组)和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9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UC组按Truelove-Witts病情程度分级标准和Mayo评分分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研究对象STB和U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STB和UA水平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的关系。结果:STB在UC组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C重度患者STB水平低于轻度、中度患者(P<0.05),STB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增加而降低(P<0.05);血清UA、TNF-α、IL-1β和IL-6在UC组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增加而升高(P<0.05);STB水平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UA水平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STB和UA在UC患者中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UC的炎性反应过程,二者均与病情有关,可以用来辅助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炎性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ACI患者80例为病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62例)和重症组(18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ET)、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和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轻症组与重症组上述指标水平差异,并分析上述指标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ET、D-LA、DAO及WBC、NEU%、CRP、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的ET、D-LA、DAO及WBC、NEU%、CRP、PCT水平均高于轻症组(P<0.05);ACI患者的ET、D-LA、DAO及WBC、NEU%、CRP、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ACI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炎性指标水平异常增高,增高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早期检测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炎性指标有助于ACI病情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0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检测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随访1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3分及以上,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UA、CysC、Lp-PLA2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脑白质病变、高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清UA、CysC、Lp-PLA2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单独预测。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UA、CysC、Lp-PLA2水平增高且与预后不良有关,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血清锌a2糖蛋白(ZAG)、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血脂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84例,其中PCAD 患者86例(PCAD组),非PCAD患者98例(NPCAD组),再选取同期男性<55岁,女性<65岁健康体检者8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并检测空腹血糖(FBG)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LDL) 、甘油三酯(TG) 、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ZAG、MCP-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ZAG、MCP-1与血脂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D的影响因素。结果:PCAD组、NPCAD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体质量指数(BMI)、FPG、TG、MCP-1高于对照组,HDL、ZA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CAD组年龄、HDL、ZAG水平低于NPCAD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比例高于NPCAD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CAD患者ZAG与HDL呈正相关,MCP-1与HDL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HDL、TG、ZAG、MCP-1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AD患者MCP-1水平升高、ZAG、HDL水平降低,MCP-1、ZAG与HDL密切相关,且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尿酸(U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n=30)和无房颤组(患者住院期间未新发心房颤动,n=80)。另选择50例同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无房颤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血清NT-proBNP、UA水平差异。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UA单独以及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房颤组患者血清NT-proBNP、U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无房颤组,且无房颤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T-proBNP以及UA水平、高龄、左房增大、合并糖尿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UA、NT-proBNP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0、0.737、0.840。结论:血清NT-proBNP、UA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应用的预测价值最高,除高NT-proBNP以及UA水平外,高龄、左房增大、合并糖尿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亦是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在评估颅脑手术患者重症肺炎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收治的颅脑择期手术患者268例,根据是否合并术后肺炎,分为非感染组(n=185)和肺炎组(n=83),肺炎组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31例及普通肺炎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CT、CRP水平;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 LDH 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合并肺炎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LDH、PCT、CRP水平对颅脑手术患者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清LDH、PCT、CRP水平预估颅脑手术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术后1 d、3 d、7 d与未感染组对比,普通肺炎组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普通肺炎组对比,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颅脑手术合并肺炎患者血清LDH、PCT、CRP水平与PS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以术后1 d血清LDH、PCT、CRP水平建立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LDH、PCT、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25、0.746。以术后7 d血清LDH、PCT、CRP水平建立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LDH、PCT、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725、0.684。结论:LDH在颅脑手术合并肺炎患者中高表达,与肺炎严重程度正相关。LDH在区分非重症肺炎患者和重症肺炎患者以及预测重症肺炎患者的28天死亡率方面具有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调查上海市杨浦区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上海市杨浦区所辖社区中随机选取5个社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每个社区选取100例T2DM患者进行调查,统计T2DM患者DPN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P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8份,回收率为99.60%(498/500),其中DPN患者222例,DPN发生率为44.58%(222/498),纳为DPN组,276例未发生DPN纳为非DPN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PN组与非DPN组在腰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下肢血管病变(PVD)、吸烟史、高血压、脑梗死病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TIR)、载脂蛋白B、尿酸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DR、合并PVD、有吸烟史、有脑梗死病史、婚姻状况为未婚/离异/丧偶、FPG水平较高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2DM患者中DPN的患病率较高,合并DR、PVD、吸烟史、脑梗死病史以及婚姻状况是DPN发生的影响因素,应重视DPN筛查并进行干预,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对T2DM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减少DP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术前尿酸(UA)、白蛋白(ALB)对OPCAB术后AK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34例行OPCAB术的冠心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术后观察48h,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成AKI组和非AKI组,分析患者OPCAB术后AKI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UA、ALB对OPCAB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行OPCAB术后发生AKI,发生率为27.61%(37/1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KI组年龄≥65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心功能Ⅳ级人数占比和术前血清UA较非AKI组升高,而术前血清ALB较非AKI组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前血清UA≥350.71 μmol/L是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清ALB≥39.22 g/L是AKI的保护因素(P<0.05)。术前血清UA、ALB及二者联合预测OPCAB术后AK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22、0.881。结论:OPCAB术后AKI发生率较高,AKI主要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心功能分级以及术前血清UA、ALB水平有关,其中术前血清UA、ALB对AKI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可通过测定术前UA、ALB水平,辅助评估OPCAB术后AK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弛明  葛新  周磊  宋治远  刘东方 《生物磁学》2013,(24):4720-4722,4716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一2011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将合并高脂血症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对年龄、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9项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其纳入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发现年龄、吸烟史、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水平C反应蛋白及高尿酸血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吸烟史、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水平C反应蛋白及高尿酸血症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并发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早期干预,防止严重并发疾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体检的160例新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20例健康个体,所有个体均未接受治疗,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测量身高、腰围、体重、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肌酐(Cr)等指标,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baPWV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不同血压分级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合并冠心病、肥胖、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baPWV值显著高于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吸烟史(P0.01)、冠心病史(P0.01)、糖尿病史(P0.01)、年龄(P0.01)、腰围(P0.01)、血压(P0.01)、HDL-C(P0.01)、TC(P0.01)、FBS(P0.01)、LDL-C(P0.01)、Cr(P0.01)是baPWV升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的动脉僵硬增高,常见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同样影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僵硬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人群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bapwv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bapwv正常组及bapwv升高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异常升高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对hs-CRP、UA、Hcy与bapwv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8例高血压患者中有41例出现bapwv异常升高,发生率为52.56%。经单因素分析显示,bapwv升高组与bapwv正常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程方面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apwv升高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s-CRP、UA、Hcy水平均高于bapwv正常组患者(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DBP、hs-CRP、UA、Hcy均是bapwv异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9、1.193、1.416、1.309、1.205,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人群的hs-CRP、UA、Hcy均与bapwv呈正相关(r=0.488、0.510、0.493,P0.05)。结论:hs-CRP、UA、Hcy均是高血压人群bapwv异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均与bapwv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PCI的CH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一年再行冠脉造影检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SR分为观察组(38例,发生ISR)和对照组(162例,未发生ISR),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数占比、病程及支架直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及尿酸(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小)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因此在PCI术中应尽可能选用较大的支架,同时戒烟、控制血糖有利于预防ISR的发生,定期检测血清LP(a)、UA水平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医疗与保健措施能够减少ISR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从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PCI术后发生感染患者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或血液标本,分析病原菌分布特征。此外,将所有患者按照PCI术后是否存在ISR分成ISR组120例与非ISR组34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生化指标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SR的危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共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株,占比34.21%,革兰阳性菌22株,占比57.89%,真菌3株,占比7.89%。ISR组男性、糖尿病、吸烟史人数占比均显著高于非ISR组(均P0.05)。ISR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ISR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糖尿病、吸烟史、TC(较高)、UA(较高)、hs-CRP(较高)均是影响ISR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引起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吸烟史以及随着TC、UA、hs-CRP水平的升高,PCI术后ISR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715例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数据和检测数据,确诊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215例作为实验组,剩余5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年龄、存在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比例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血清肌酐(Cr)、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收缩压(SBP)、舒张压(SD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鞘氨醇1-磷酸(S1P)、清道夫受体(SRB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6)、糖尿病史(OR=2.623)、UA(OR=1.005)、TG(OR=2.345)、FBG(OR=1.066)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中年龄、糖尿病史、UA、TG、FBG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9年 10月~2021年 10月本院收治的 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为吞咽良好组(98例)和吞咽障碍组(9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对 92例吞咽障碍组患者发病期间SAP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患者分为 SAP组和非 SAP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发生 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吞咽障碍组与吞咽良好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梗死面积、梗死部位脑干比例均高于吞咽功能良好组(P<0.05)。92例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中有 34例患者发生 SAP,发生率为 36.96%。经单因素分析显示,SAP组与非 SAP组患者的性别、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病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 SAP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吸烟史患者比例、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均高于非 SAP组(P<0.05)。经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并发 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梗死面积大以及脑干部位梗死患者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且有部分患者会出现 SAP,而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诱发 SAP发生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