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医院经济管理的现实出发,从理论上阐述了建立支出预算控制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其中重点说明了该体系对改善医院预算管理现状的现实意义,同时可增强预算控制的操作性,从而对提升医院管理发挥积极作用,达到降低成本,实施科学化管理的目的;另指出在实践中,如何分步骤地建立预算控制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支出项目,提出一些将预算管理和支出控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同源mRNA特异降解的过程,具有高效性、非绝对特异性和表型可遗传性。其在遗传育种、基因功能研究、药物研发等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近年已应用到植物线虫基因功能的研究中。随着对植物线虫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RNAi技术在植物线虫防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得Scytovirin(SVN)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方法:按照NCBI上公布的SV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合成SVN基因,构建pET32c-SVN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经限制性酶切分析、DNA序列测定插入片段正确;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及金属亲合层析法纯化蛋白,采用Tris-Tricine系统分析;以经过纯化的蛋白为抗原免疫白兔,制备SVN多克隆抗体.结果:对表达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SVN纯度达到91%;用纯化的样品制备了多克隆抗体,抗血清效价为1∶102 400.结论:SVN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获得了高效可溶表达,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VN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4.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时、空尺度上变化较快的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全球变化敏感区。生态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判定是定量研究交错带生态过程的基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片断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态交错带本身的复杂性,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尺度水平,并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致于目前还缺乏公认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研究生态交错带,对其位置、宽度判定和动态变化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中。在分析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文章对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方法以及影响因子进行论述,并对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随访继续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均给予地屈孕酮首次剂量40 mg/次口服,之后改为30 mg/次,2次/d。按照治疗是否有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收集两组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300例患者治疗有效245例(81.67%),治疗无效55例(18.3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的年龄、孕次、流产次数、产次、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阳性率较小,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雌二醇(E2)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孕次(较多)、产次(较多)、流产次数(较多)、EMAb阳性是影响地屈孕酮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β-HCG(较高)、P(较高)、E2(较高)是影响地屈孕酮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P<0.05)。随访结果显示:继续妊娠的245例患者平均分娩孕周(39.43±1.06)周,产妇结局:出现产后出血6例,产后胎盘粘连17例;新生儿结局:Apgar评分为(9.43±0.20)分,出现早产2例,畸形1例,永存右脐静脉1例。结论:年龄、孕产次数、流产次数、EMAb阳性、血清β-HCG、P、E2是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的影响因素,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是否会增加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9年 10月~2021年 10月本院收治的 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为吞咽良好组(98例)和吞咽障碍组(9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对 92例吞咽障碍组患者发病期间SAP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患者分为 SAP组和非 SAP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发生 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吞咽障碍组与吞咽良好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梗死面积、梗死部位脑干比例均高于吞咽功能良好组(P<0.05)。92例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中有 34例患者发生 SAP,发生率为 36.96%。经单因素分析显示,SAP组与非 SAP组患者的性别、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病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 SAP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吸烟史患者比例、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均高于非 SAP组(P<0.05)。经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并发 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梗死面积大以及脑干部位梗死患者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且有部分患者会出现 SAP,而高龄、高 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诱发 SAP发生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地区优先保护的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优先保护的地区和群落类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为评价滇西北地区优先保护的植物群落类型,针对植物群落在维持栖息地稳定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功能,依据科学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由3个层次6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6个与群落相关的指标分别是: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种数、保护植物级别、群落稀有性、特有植物物种种数和群落特有性.通过对滇西北地区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共选出有样地数据的群落61个,归入13个植被亚型.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利用等级赋值的方法制定了各个指标的评分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群落及植被亚型进行评价,再进行重分类,划分出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保护类型.利用ArcGIS9.3软件制作不同保护级别的植被亚型的分布图,划分出优先保护的区域.综合评价划分出一级保护群落4类,二级31类,三级23类,一般3类;一级保护植被亚型1类,二级6类,三级6类.这些优先保护类型中,一级保护类型少量,分布在贡山县西南部和泸水县西南部的高黎贡山;二级保护类型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各大山系及东南部高山地区;三级保护类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海拔较低的区域以及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