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珍珠及珍珠层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对不同产地及不同等级的淡水养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珍珠以及珍珠层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珍珠的来源不同,其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不同,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研究表明,珍珠的等级与化学成分含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褶纹冠蚌光珠与骨珠珍珠囊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和电镜技术研究了褶纹冠蚌光珠和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泌物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珍珠前体物质的能力较光珠的强,故骨珠的形成速度比光珠快;光珠和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的差异决定了光珠和骨珠的形成;光珠和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差异可作为检验和预测人工培育珍珠质量的细胞学标准。  相似文献   

3.
珍珠颜色和贝壳珍珠层颜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及其色度均一性是衡量珍珠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珍珠颜色及贝壳珍珠层颜色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表明,珍珠的颜色与制片蚌外套膜对应的珍珠层颜色相一致,而蚌的珍珠层颜色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现有的研究资料对珍珠层颜色形成的机理虽然还不能给出一个系统、合理的诠释,但金属元素、卟啉、类胡萝卜素和物理结构等因素可能和珍珠层颜色形成密切相关,珍珠层中含有少量以蛋白质为主的有机基质,这些蛋白调控珍珠层的结构和颜色的形成,可能是解释珍珠层颜色形成机理的关键。本文对珍珠颜色和贝壳珍珠层颜色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探讨珍珠颜色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联,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珍珠和贝壳珍珠层颜色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水体Ca2+浓度(10-80 mg/L)下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质沉积量和晶体结构的变化, 采用鱼蚌混养的养殖模式养殖10周。结果表明, 1龄幼蚌生长的适宜Ca2+浓度为40 mg/L, 2龄未植片三角帆蚌生长的适宜Ca2+浓度为40-70 mg/L, 2龄植片三角帆蚌珍珠沉积的适宜Ca2+浓度为40 mg/L。拉曼光谱分析和珍珠层小片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适宜Ca2+浓度影响三角帆蚌珍珠质沉积可能是通过促进外套膜组织有机基质分泌从而调节CaCO3晶体形成和生长实现的。研究结果提示, 在三角帆蚌生长快速季节, 养殖水体中添加一定的钙源如生石灰等将有利于蚌体和珍珠的生长。同时研究结果也为加快珍珠培育, 提高珍珠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纵手段。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的硫酸铜采用不同时间处理三角帆蚌,发现硫酸铜对珍珠的光泽影响很大,使骨珠的百分率上升,其上升幅度与硫酸鲷折浓度大小4及处理时间的长短有相关性。外套膜与珍珠囊细胞也受到损伤,并显示出一定的浓度梯度差异,硫酸铜处理35d,珍珠囊表皮细胞萎缩、高度参差不齐、甚至溃烂;外套膜内表皮细胞形态破坏较外表皮严重,其大颗粒细胞数目以及酸性粘多糖减少;外表皮细胞的中性粘多糖减少,而酸性粘多糖的比例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6.
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钙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同位素活体标记、人工育珠、普通石蜡切片和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对一种淡水育珠河蚌──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的钙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植入小片带入的钙在珍珠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是:(1)随小片细胞脱落而进入游走细胞;(2)从小片进入初生珍珠囊,初生珍珠囊脱落后进入游走细胞;(3)从小片进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其中一部分再进入育珠蚌表皮,随粘液和壳质分泌;另一部分则进入次生珍珠囊表皮,分泌成为珍珠质的组成部分。实验结果说明了小片中的钙要参与育珠蚌组织的钙代谢,小片的质量对珍珠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畸形珍珠和污珠产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珍珠质量表现在“圆”、“光”、“大”、“彩”上,也就是说,珍珠形状要圆,颗粒要大,其全身呈闪烁珠光且具宜人的色彩。但是一般生产上会产生污珠、无光泽的珠以及大量不规则的畸形珍珠,造成大量废珠和质量低劣的珍珠。  相似文献   

8.
用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生产的无核珍珠,一般珠色洁白、成长快、颗粒大、产量高。但它有珍珠表面皱纹多、不光滑、珠形不圆整、优质比例少的缺点。因而绝大部分做药用珠,不适于做装饰品珠出口。但是褶纹冠蚌人工繁殖比较便利,幼蚌成长迅速,天然资源丰富,几乎分布全国各省。如果用褶纹冠蚌能生产优质珍珠,则材料来源便利,成本减低,能增多装饰品珠出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H.E染色法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初生珍珠囊”的形成和溶解及“次生珍珠囊”的形成,并推没“次生珍珠囊”表皮细胞是由育珠蚌结缔组织转化而来的;观察了育珠手术后九种酶在珍珠囊形成的各个阶段和在珍珠囊和育珠蚌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说明了珍珠囊珙成过程是与复杂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物质转运等有关的生理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褶纹冠蚌珍珠囊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为实验对象,应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研究珍珠囊的发育,结果表明在水温16℃左右时约需30d形成具有单层上皮细胞的珍珠囊,6个月后稳定分泌珍珠质。构成珍珠囊的上皮细胞从高柱状逐渐变成扁平状或立方形,细胞的碳酸酐酶污性也日益增强。大部分移植细胞小片的结缔组织与母蚌的结缔组织共同成层排列在珍珠囊腔外围。游走细胞在珍珠囊的早期发育阶段十分活跃。本文还阐明了珍珠囊液是存在于上皮细胞与珍珠表面之间的一薄层流体状物质。碳酸钙结晶的核化(nucleation)和初期生长都发生在珍珠囊液中。  相似文献   

11.
蚌(珠)鱼混养工艺邢湘臣(上海市水产养殖公司200080)近几年来,优化生产结构,综合利用水域,采取“蚌(珠)鱼立体养殖”,以鱼带蚌,以蚌补鱼,从各地经济效益来看,有了明显的提高。1池塘的选择进行蚌鱼混养的池塘,要求水源条件优越二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  相似文献   

12.
珍珠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珍珠是由贝体中的一种分泌物形成的.它是名贵的装饰品,又是重要的中药材.其化学组成,碳酸钙为91.7%,有机质包括碱性蛋白和糖类,为5.94%,水分为2.23%1,2.人们从自然捕珠到人工育珠,在不断完善人工生产珍珠技术的同时,对珍珠形成的机理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83年春季,我们用不同年龄(即2、4、6龄)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进行人工育珠试验,发现不同年龄的河蚌,所形成的珍珠在形态、光泽等方面有差异。随后采用美国1100+2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对上述三种年龄的三角帆蚌珍珠,进行了16种元素的分析,结果见右表:  相似文献   

14.
珠闪北部湾     
北部湾北部沿海,海域隐蔽、港湾交错、潮流畅通、气候温和、海水洁净、咸度稳定。这里有两个著名的珍珠养殖基地,一个是合浦县的营盘附近海区,另一个是防城港市江山一带海区。这些海区都建有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分布面积广、种类多,浮游生物丰富,有着珍珠生长、养殖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历史上就是天然珍珠产地,现在又是珍珠人工养殖基地。在北部湾北部沿海,大大小小的海湾和滩涂里,珍珠养殖场星罗棋布、珠光闪闪,把北部湾畔装点得格外妖娆。 珍珠的社会价值很高,其色泽可以百年不褪,属可保值之物。珍珠晶莹圆润,光彩夺目,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可作高贵的艺术装饰品,还有极广的药用价值,是名贵的药材。珍珠生长在大海,采集不易,  相似文献   

15.
三角帆蚌外套膜及珍珠囊的组织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些年来,人们对海水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和淡水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等双壳类外套膜及珍珠囊进行了组织学、组织化学和体外培养等的研究,然而结合河蚌人工育珠方面的报道却不多。事实上,欲提高淡水珍珠质量虽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与取供体蚌中的外套膜外表皮制作植片用的小片部位,以及珍珠囊的形态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旨在能对提高河蚌人工育珠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贝壳珍珠层颜色的遗传规律,为珍珠层颜色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三角帆蚌紫色和白色选育品系进行自交和正反杂交,建立了白色♂×白色♀、白色♂×紫色♀、紫色♂×白色♀和紫色♂×紫色♀4个交配组合,统计分析了每个交配组合子代的珍珠层颜色分离情况.结果显示,白色自交组合的子代贝壳珍珠层颜色全部表现为白色,没有发生颜色分离;杂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发生分离,且紫色和白色个体比例符合1∶1的比例关系;紫色自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也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分离出紫色和白色,且比例符合3∶1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受遗传基因控制,可以稳定遗传,属质量性状.珍珠层紫色性状对白色性状为显性,两种颜色性状均不存在母性遗传.白色个体为隐性纯合体,选育纯化较为容易,而紫色个体既有显性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选育纯化相对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在我国分布很广,是我国三种淡水育珠蚌之一。它所形成的珍珠微带金黄色,具有特殊的风格。四川省安岳县自1971年开始使用背角无齿蚌进行珍珠养殖以来,获得了不少经济利益,并积累了一些育珠经验。为了进一步探讨珍珠形成机理,以利于提高珍珠质量,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珍珠。我们在对我国淡水育珠河蚌外套膜组织学和染色体等研究的基础上,又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细胞中的核酸、糖类、酶等生物大分子物质作了组织化学方面的一些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县无核蚌珠生产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提高珍珠生产的质量,我县沙湖养殖场,斜塘渔业大队等一些生产单位试搞了有核珍珠,初获成功。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采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作插核蚌。  相似文献   

19.
背角无齿蚌珍蛛囊形成过程中钙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同位素活体标记、人工育珠、普通石蜡切片和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对一种淡水育珠河蚌-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的钙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植入小片带入的钙在珍珠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是:(1)随小片细胞脱落而进入游走细胞;(2)从小片进入初生珍珠囊,初生珍珠囊脱落后进入游走细胞;(3)从小片进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其中一部分再进入育珠蚌表皮,随粘液和壳质分泌;另一部分则进入次生珍珠囊表  相似文献   

20.
以圆前角无齿蚌为材料,采用外套膜小片的异体移植与加入血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了血细胞在体风,唯物 修复及珍珠囊构建中的功能。结果表明人工育珠手术后的损伤修复中,血细胞有形成无颗粒细胞层修复伤口、6诱导表皮细胞迁移和再生并形成珍珠囊的功能,而在体外的组织培养中加入血细胞比不加入血细胞的对照组,能更快地诱导上皮细胞迁移和再生,在整个伤面形成2覆盖层,即形成类似珍珠囊结构。本文首次在国内、外报道了用细胞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