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主要的育珠母蚌,其所培育出的珍珠色泽鲜艳、细腻光滑,因而成为目前淡水育珠生产中首选的育珠母蚌之一。蚌的外套膜是贝壳和珍珠形成的重要组织器官,有内外两层表皮细胞及其间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对钙具有高度通透性,其上皮细胞具有通过细胞膜主动吸收Ca~(2+)和贮存Ca~(2+)的功能,并通过胞吐作用排出钙至外套膜外腔中,这些钙就是形成珍珠的基础。维  相似文献   

2.
以圆前角无齿蚌为材料,采用外套膜小片的异体移植与加入血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了血细胞在体风,唯物 修复及珍珠囊构建中的功能。结果表明人工育珠手术后的损伤修复中,血细胞有形成无颗粒细胞层修复伤口、6诱导表皮细胞迁移和再生并形成珍珠囊的功能,而在体外的组织培养中加入血细胞比不加入血细胞的对照组,能更快地诱导上皮细胞迁移和再生,在整个伤面形成2覆盖层,即形成类似珍珠囊结构。本文首次在国内、外报道了用细胞培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H.E染色法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初生珍珠囊”的形成和溶解及“次生珍珠囊”的形成,并推没“次生珍珠囊”表皮细胞是由育珠蚌结缔组织转化而来的;观察了育珠手术后九种酶在珍珠囊形成的各个阶段和在珍珠囊和育珠蚌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说明了珍珠囊珙成过程是与复杂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物质转运等有关的生理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角无齿蚌珍蛛囊形成过程中钙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同位素活体标记、人工育珠、普通石蜡切片和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对一种淡水育珠河蚌-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的钙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植入小片带入的钙在珍珠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是:(1)随小片细胞脱落而进入游走细胞;(2)从小片进入初生珍珠囊,初生珍珠囊脱落后进入游走细胞;(3)从小片进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其中一部分再进入育珠蚌表皮,随粘液和壳质分泌;另一部分则进入次生珍珠囊表  相似文献   

5.
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钙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同位素活体标记、人工育珠、普通石蜡切片和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对一种淡水育珠河蚌──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的钙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植入小片带入的钙在珍珠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是:(1)随小片细胞脱落而进入游走细胞;(2)从小片进入初生珍珠囊,初生珍珠囊脱落后进入游走细胞;(3)从小片进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其中一部分再进入育珠蚌表皮,随粘液和壳质分泌;另一部分则进入次生珍珠囊表皮,分泌成为珍珠质的组成部分。实验结果说明了小片中的钙要参与育珠蚌组织的钙代谢,小片的质量对珍珠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Osbeck)中肠肠壁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 :中国对虾中肠肠壁由内向外依次为上皮细胞层、结缔组织层、肌层和结缔组织层四层结构。中肠上皮有明、暗两种细胞 ,以暗细胞占多数 ,两种上皮细胞都具有从肠腔吸收营养物质和向结缔组织中转运营养物质的功能。 (2 )运用酶细胞化学技术 ,显示中肠组织细胞中的酸性磷酸酶 (ACP)和酚氧化酶 (PO)活性 ,电镜观察显示 :ACP阳性反应出现在明细胞顶部的圆形小泡和明、暗两种细胞的溶酶体中 ,暗细胞顶部聚集着大量ACP阴性反应的酶原颗粒 ,酶原颗粒主要由暗细胞合成并分泌。PO颗粒出现在患病虾肠壁结缔组织内解体的颗粒细胞上和游离于结缔组织中。结缔组织除具有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还在对虾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褶纹冠蚌光珠与骨珠珍珠囊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和电镜技术研究了褶纹冠蚌光珠和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泌物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珍珠前体物质的能力较光珠的强,故骨珠的形成速度比光珠快;光珠和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的差异决定了光珠和骨珠的形成;光珠和骨珠珍珠囊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差异可作为检验和预测人工培育珍珠质量的细胞学标准。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发病的病蚌中提取出病毒,经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后呈现出典型的病理变化。组织学观察显示消化腺、胃、肠、外套膜、斧足和鳃等均出现大量细胞空泡化、部分细胞肿大、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结缔组织不完整,部分细胞溶解甚至脱落等,表明它们均为病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大量砂样病毒存在于患病三角帆蚌不同器官中。病毒粒子为直径约120 nm的圆球形,表面具有明显的纤突,无囊膜结构。被感染细胞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质大片空泡化,细胞器相对减少或缺失,细胞核电子密度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消化腺细胞核变形肿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颗粒细胞的核膜溶解等。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外套膜及珍珠囊的组织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些年来,人们对海水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和淡水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等双壳类外套膜及珍珠囊进行了组织学、组织化学和体外培养等的研究,然而结合河蚌人工育珠方面的报道却不多。事实上,欲提高淡水珍珠质量虽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与取供体蚌中的外套膜外表皮制作植片用的小片部位,以及珍珠囊的形态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旨在能对提高河蚌人工育珠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小明 《水生生物学报》1989,13(3):294-296,302
30年代日本小林等对珍珠贝外套膜组织结构及珍珠囊形成组织学作过观察,指出了外套膜、外表皮(壳侧表皮)与珍珠囊表皮细胞形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及细胞分泌特点;后经许多珍珠学者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目前已基本上定论的珍珠分泌组织学及分泌机制1-3.作者观察到几种淡水河蚌外套膜组织及一些尚未被描述的分泌结构:这些物质与外表皮分--泌物一致,能够解释贝类组织学及珍珠(贝壳)形成机制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且在某些见解上与上述文献报道有较多出入.因此,有必要对实验结果作分析报道,供今后进一步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珍珠粉,珍珠层粉药用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研究表明:淡水珍珠层粉镇静作用强,抗胃溃疡作用较好。淡水珍珠粉抗皮肤溃疡作用强,海水珍珠层粉明目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淡水珍珠粉治疗兔眼角腹烫伤的实验研究所采用的料材、方法、结果进行了总结。实验结果表明:珍珠粉治疗实验性烫伤的兔眼与不用珍珠粉的对照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从病理切片也见到治疗组组织结趋构向于正常;停药三个月后,治疗组所形成的角膜翳小。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新近系钙质超微化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珠江口盆地新近系钙质超微化石研究文献,综述了研究内容及发展过程。纵观二十多年来珠江口盆地新近系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1)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侧重于化石带的报道及主要化石属种的描述;(2)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主要为高分辨率钙质超微生物地层研究阶段。评述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14.
广东境内珠江流域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流域已知有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131种,分别隶属81属,44科.其中珠江三角洲的种类最丰富为111种,西江75种,东江67种,北江57种.从植物地理分布方面进行分析:世界分布55种,占本流域总数的42%;热带亚洲分布35种,占总数的27%;热带-亚热带分布16种,占总数的12%;热带-温热带分布21种,占总数的16%;温带分布4种,占总数的3%.除世界分布种(种类最多)以外.热带亚洲分布种所占的比例(27%)显得最为突出.但它们只是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向亚热带扩散的种类.热带-亚热带分布,其比例虽然只占12%,但它们当中的许多种是本流域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它们分布广、长势旺、繁殖力强.它们与热带-温带分布(16%)种类共同组成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温带分布的种仅占3%,对本流域水生植被的影响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马氏珠母贝的种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兴  黄宗国 《动物学报》1997,43(3):271-278
1993年7月-1994年12月,在大亚湾东山珍珠养殖场进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和死亡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小贝种群个体大小组成呈正态分布,进入中贝以后,正态分布不明显。小贝生长快,壳高增幅大,死亡率较低,中贝以后,生长较慢,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西部保存记录了渐新世以来较为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为生物地层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笔者以5口钻井为依托,根据经典钙质超微化石分带、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2015)以及ODP184航次等建立的西太平洋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成果,识别出NP24—NN16共14个钙质超微化石带,重新厘定了研究区的生物事件年龄,建立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渐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年代地层格架。并讨论了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问题,将Sphenolithus ciperoensis,Zygrhablithus bijugatus,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的末现面以及Helicosphaera carteri,Cyclicargolithus abisectus的初现面作为古近系与新近系界线的标志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113°28′35″E, 22°53′41″N),孔深16.7 m。代表约25 100年以来的沉积。PD孔中见有孔虫6属10种,其中以Ammonia beccani为优势种。根据地层分布特征,可识别3个有孔虫层位。介形类共7属9种,丰度较低,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代表,在5个层位相对富集。根据微体生物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PD孔晚第四纪沉积可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A.三角洲前缘阶段(-16.7~-13.5 m;25 100~24 000 aB.P.):岩性为粗砂、砂至砂质粉砂。主要含Ammonia属的4个种(A.beccarii、A.sp.、A.tepida、A.annectens),丰度均较低,其中Ammonia beccarii为优势种。不见适应于正常浅海的Elphidium属。介形类以滨岸类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出现少量双壳类。代表河口附近水深10 m以内软泥底质、受河流影响大、水体动荡的半咸水环境。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较低,同样指示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B.河口湾阶段(-13.5~-10.6 m;24 000~22 400 aB.P.):岩性为粘土质粉砂至粘土。前一阶段出现的Ammonia 4个种的丰度比较高,且出现浅海底栖分子Elphidium advenum和E.hispidulum,以及浮游有孔虫分子Globigerinoides sp.。介形类出现Bicornucythere leizhouensis、B.bisanensis、Alocopocythere goujoni、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等适应水深较大的分子,而滨岸浅水分子较少。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相对升高。代表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沉积。C.三角洲平原阶段(-10.6~-9.2 m;22 400~21 700 aB.P.):底部为一薄层花斑状风化粘土,表明曾短期露出水面。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粉沙质粘土。不含微体生物和双壳类,反映不稳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海平面降低,磁化率表现为持续低值。有机碳和C/N比值很高,表明有丰富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海洋影响较小。D.陆地风化阶段(-9.2~-7.4 m;21 700~3 700 aB.P.):岩性为1.6 m厚的杂色粘土,不含任何生物化石,有机碳含量极低,是长期强烈风化作用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盛期。E.潮坪沉积阶段(-7.4~-2.5 m;3 700~2 600 aB.P.):互层状深灰色粉沙质粘土、灰色粉沙和细沙,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和Arenoparrella asiatica,以及少量介形类,如Sinocytheridea impressa。典型的半咸水双壳类Potamocorbula amurensis较为丰富,另外还见藤壶和虫管碎片,指示盐度频繁波动的潮间带环境。F.上三角洲平原阶段(2 600 aB.P.以来):未见任何有孔虫和双壳类,顶部见少量陆相介形类Cypria yanchengensis,磁化率变化频繁,C/N比值较高,表明陆相影响不断增强,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的演化是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的。上述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表现出两次海进一海退旋回,分别对应阶段A至阶段D和阶段E至阶段F,相应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两次海平面上升事件。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高产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珠三角高产池塘养殖环境状况, 分析珠三角高产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池塘水质的相关性, 研究于2016年7—8月对珠三角地区6种主要高产养殖模式30口池塘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2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5种。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大口黑鲈S池塘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 为34种; 草鱼池塘最少, 为18种。(2)30口池塘共记录优势种8种, 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各4种, 枝角类和桡足类均不占优势。在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优势种也仅包括原生动物和轮虫, 优势种种类数变化范围为5—8种。(3)30口池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 分别为21354 ind./L和9.36 mg/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种养殖模式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RDA分析结果表明, TP和pH是影响珠三角池塘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采用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 6种养殖模式池塘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 6种模式养殖池塘均处于α-中污状态, 且以草鱼池塘的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首次利用浮游动物对珠三角高产池塘进行水质评价, 研究结果可为池塘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