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发非典型肺炎和多种上呼吸道疾病。其致病过程主要由表面黏附蛋白介导完成。本文综述了肺炎支原体表面黏附蛋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生殖支原体通过其黏附细胞器定植于人体相关组织,引发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感染性疾病,但其具体的黏附过程可能相当复杂.探讨其黏附机制有助于了解其致病过程,以促进有关疾病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生殖支原体黏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各种黏附蛋白的定位、功能及相关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3.
猪肺炎支原体及其他支原体黏附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猪肺炎支原体能够引起猪支原体肺炎,其黏附因子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合国内外猪肺炎支原体黏附因子的研究进展,并与其他支原体的黏附因子进行了比较讨论,从而为猪肺炎支原体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及该病的防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of swine,MPS)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Mhp)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接种是目前减轻或预防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经济损失的主要手段。对猪支原体肺炎基因工程疫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黏附因子相关疫苗、核苷酸还原酶相关疫苗、DNA疫苗、表达文库疫苗和肽疫苗等,最后对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工作的继续开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临床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呼吸道黏液大量分泌,给患者呼吸造成困难,已有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大量黏蛋白5AC (mucin 5AC,MUC5AC)的分泌。肺炎支原体P1黏附素通过介导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的黏附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P1的C-末端残基(P1-C)具有免疫原性。本研究探讨了Wnt(Wingl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ickkopf-1, DKK1)在肺炎支原体P1-C诱导的肺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MUC5AC的分子机制。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肺炎支原体P1-C对小鼠肺上皮细胞(mouse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MAECs)黏液分泌的影响;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P1-C对小鼠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采用糖原染色(perio...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P1蛋白是肺炎支原体上一种与黏附相关的跨膜蛋白,其黏附作用是引发炎症作用的重要原因.目前新发现的一种被称为孤立岛3的P1变异体引起了各学者的广泛关注.另外,还可以利用P1蛋白进行MP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因此,探讨P1蛋白基因结构、致病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可引起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并且可导致多系统并发症。Mp尖端的黏附蛋白复合体与肺纤毛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是其主要致病机制。P1、P30、P116等蛋白作为黏附复合体的主要成分,在感染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缺失这些蛋白的突变株中,细胞结构异常,黏附能力、运动速度、致病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Mp生长缓慢,对营养要求苛刻,常规微生物分离培养不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目前亚洲地区Mp耐药率居高不下,Mp感染后又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使得临床工作中Mp感染的诊治常被延误。重组蛋白表达技术的出现,使得Mp主要蛋白可以应用在Mp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研发中,本文针对Mp主要黏附蛋白的基因结构、致病机制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P1蛋白是肺炎支原体的一种与黏附有关的跨膜蛋白,它只有正确定位于肺炎支原体顶端结构才能介导其黏附作用;P1蛋白结构基因的多态性是构成肺炎支原体抗原多态性的基础;P1蛋白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原,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因此,探讨P1蛋白基因结构与功能将有助于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及其感染的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是猪支原体肺炎(Porcine enzootic pneumonia,PEP)的病原体。由于难以建立基因操作平台,也没有成熟的动物模型,这为Mhp致病机制研究增加了极大的困难。但支原体学家仍然在Mhp与宿主互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文中从Mhp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损伤、刺激宿主产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Mhp致病机理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Mhp与宿主互作研究提供借鉴,为有效疫苗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鞠丽丽  任欢  齐颖  颜廷宇  崔志刚 《生物磁学》2013,(26):5190-5193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原核生物,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感染该疾病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及严重的肺外并发症,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膜脑炎、心肌炎、心包炎、肾炎,严重感染者甚至可导致死亡。肺炎支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经常在儿童集居地及家庭成员中交叉感染,导致久治不愈。对支原体肺炎进行早期诊断不仅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可遏制其继续传播。本文就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其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意义,将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肺炎链球菌表面黏附素A(Psa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链球菌表面黏附素A(PsaA)是各型肺炎链球菌共有的种特异性表面结合脂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在肺炎链球菌黏附呼吸道粘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PsaA的编码基因psaA在遗传上高度保守,PsaA是目前肺炎链球菌抗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十年来PsaA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获得密码子优化的肺炎支原体P1黏附蛋白优势表位抗原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临床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肺炎支原体P1蛋白的抗原表位,筛选特异性P1蛋白优势表位区;采用大肠杆菌优势密码子,设计上述P1蛋白优势表位基因序列;采用退火PCR技术合成上述基因,并利用载体pGEX-4T-2实现P1优势表位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采用ELISA法对纯化的P1抗原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肺炎支原体P1蛋白特异性抗原表位主要位于1154~1521 aa,获得的P1优化密码子基因平行突变37个稀有密码子和2个终止密码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GST-P1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5.9×103,纯化后重组抗原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者血清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结论:采用密码子优化基因合成技术实现了肺炎支原体P1优势表位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试剂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细菌性病原体,是全球公认的导致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MP是一类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细菌个体和基因组都最小的病原体。它能引起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症状,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肺外感染及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耐药菌株或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将更加剧这一因素的危险性。从病原生物学的方向对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诊断治疗现状和疫苗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MP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5.
肺炎支原体是使人致病的九种支原体中唯一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它不仅引起咽炎、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非典型肺炎或支原体性肺炎。过去对非典型肺炎只依据临床和冷凝集试验进行诊断。但近年发现冷凝集试验特异性不高,因此国外已广泛开展病原分离和血清学特异诊断方法。国内1978年上海市防疫站首次分离到肺炎支原体地方株。我们为了搞清肺炎支原体在东北的存在及致病情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与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极为相似,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易误诊进而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并且由于出现大范围的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现象,因此开发快速、灵敏、高效的诊断方法极为重要。本文对目前肺炎支原体的检测诊断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支原体等。了解各种病原体的病原学特点及发病机制,并及时、正确的治疗,对临床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是白念珠菌感染过程的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阐明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对探索新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白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白念珠菌的表面结构、黏附素以及黏附相关基因等方面对白念珠菌与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就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肺炎支原体(Mycoplosma pneumonia,MP)为人类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但是支原体肺炎与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肺炎,在临床症状、影像学上并无特异性差别,且其对一般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有耐药性,因此肺炎支原体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对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MP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但各种方法均有其优势与不足,临床可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同时检测。比如:血清学抗体的检测结合MP快速培养药敏的方法;血清学抗体的检测结合PCR的方法,不同方法相互补充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而MP药敏试验的检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临床用药方案的选择,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支原体 支原体广泛寄生于人体、哺乳动物,鸟类及植物中,仅有少数有致病性.自1995年以来,34种支原体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测序,已完成的包括人类致病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穿透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等),动物致病性支原体(猪肺炎支原体、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鸡毒支原体、牛丝状支原体、鸡滑膜支原体、鱼肺炎支原体和鼠类肺支原体),植物致病性支原体(洋葱黄化病支原体)等.肺炎支原体是人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原体之一,对儿童尤其严重,因为它与人类密切相关,所以最为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