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阐明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散居型地理种群数量性状的地理变异,将散居型西藏飞蝗9个地理种群雌、雄个体的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头宽(C)、前翅长度与后足股节长度比值(E/F)、后足股节长度与头宽比值(F/C)5项形态特征参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康乐  李鸿昌 《昆虫学报》1989,32(4):418-426
本文用模糊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21个散居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Phase Solitaria地理种群的形态测量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这3种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相似的.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我国21个飞蝗地理种群的地理变异、种群相互关系及亚种的地位.初步确定了我国飞蝗三个亚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陕北的地理种群与陕中、南和华北平原的地理种群非常接近,应认为是东亚飞蝗 L. m. manilensis(Meyen)的一个地理种群.发生基地的散居型飞蝗与一般发生区或扩散区的飞蝗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发生基地种群密度和生存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果.主成分分析说明,内蒙古西部的地理种群是介于亚洲飞蝗L. m. migratoria L.和东亚飞蝗L. m. manilensis(Meyen)之间的过渡性种群,但更接近新疆和甘肃的亚洲飞蝗.作者还将E/F、F/C和P/C 3个比值投入运算,这不仅输入了体形的信息,而且也起到给前翅长E、后足股节长F和头宽C加权的作用.作者认为,当在空间和时间上大量连续取样的情况下,飞蝗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于确定亚种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该种固有的多变性和散居型飞蝗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但对于分析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方面则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形态框架数据阐明了中国3个现存的淞江鲈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每条鱼测量22个形态度量参数,用Burnaby的多变量方法校正形态度量参数,采用聚类和判别分析来区别种群的差异。结果显示:1)3个地理种群可以分成两组,第1组包括青龙河种群和富春江种群,第2组包括鸭绿江种群;2)根据F-remove值,挑选出最大的5个形态参数:D(2-3)、D(7-9)、D(6-5)、D(6-8)、D(2-1),用挑选后的5个形态参数进行判别分析的判别准确率达100%,显示这3个地理种群是形态上可辨别的种群。地理隔离和环境因子也许是淞江鲈种群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形态度量对于判别淞江鲈的种群有效,但对于其种群结构的进一步确认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6.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9个不同地理种群美国白蛾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UPMG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个RAPD引物共扩增191个位点,片段大小在200~2000 bp,其中158个是多态位点,多态百分率为82.72%,遗传距离指数在0.2043~0.5108,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892~0.7957;9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美国白蛾可以分成3类:辽宁省和山东类群、北京和天津类群、美国类群,表明美国白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甘草荚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4省区8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荚果和种子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种群的荚果数、荚果腺毛长度、种室数目、每荚种子粒数和结实率5项指标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荚果长度、荚果厚度、荚果腺毛密度和种子长度4项指标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2)荚果厚度、种室数目等5项形态特征与经度呈显著相关,只有荚果腺毛长度1项指标与纬度显著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荚果与种子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其变异趋势以经向变异为主,光照因子差异是导致地理变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8.
任珺  陶玲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1942-1948
调查和测定了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蒙古沙拐枣(Calligomum mongolicum Turcz)5个种群的形态学指标,应用方差分析(MANOVA)、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对种群间及种群内的形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差异显著。植株高度、种子刺毛长度和种子重量指标具有较强的形态差异性分析意义。形态差异(欧氏距离)与种群间基因流动(地理距离)间没有发现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群M1与M2亲缘关系最近,种群M5与其他种群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对5个种群的3个酶系统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群M5与其他种群的遗传一致度稍低(0.8197~0.8902)以外,其余各种群遗传一致度较高(0.8480~0.9505),体现其亲缘关系较近。依据Nei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结果与形态聚类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雷仲仁  李莉  郭予元 《昆虫学报》1997,40(-1):13-19
通过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17个地理种群DNA多态性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棉铃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三亚(SY)、莎车(SC)和哈密(HM)种群各为独立的一类,与内地种群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三亚种群差异最大;第四类包含14个地理种群,它们之间相对分化较小,基因相似程度较高,特别是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南部的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无基因交流障碍。单个个体的RAPD分析表明,这些种群间的某些个体相互交错,进一步说明这些种群间可能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最后还讨论了形成棉铃虫遗传多态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鲫鱼生长激素Ⅰ基因内含子2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enaturing-Polyacrylamid Gel Electrophoresis,DPA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分析技术,在普通鲫鱼种群(7个野生鲫鱼群体和2个金鱼群体)和银鲫种群(1个方正银鲫群体)共162个个体生长激素Ⅰ(Growth HormoneⅠ,GHⅠ)基因的内含子2中检测到丰富的长度和序列多态性。在所有群体中,GHⅠ基因内含子2的长度存在7种类型,分别为A、B、c、D、E、F和G型,变异频率为4.32%;其序列存在15种单倍型,分别为Al、A2、A3、B、c1、C2、Dl、D2、D3、D4、D5、E1、E2、F和G型,变异频率为9.26%。对这15种单倍型的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鲫鱼GHⅠ基因内含子2的扩增DNA片段长为243~263bp,其中包括部分外显子2(3’端,33bp)、内含子2和部分外显子3(5’端,2lbp)。15种单倍型A、T、G、C碱基平均百分比组成分别为34.13%、37.36%、15.130A,、13.38%,其中G C(28.5l%)含量明显小于A T(71.49%)含量。内含子2与外显子2、3的接头区存在GT-AG保守序列,此为真核基因中mRNA剪接的识别信号。内含子2的5’端存在有一序列为GTAAGAT的保守区域,在其近3’端分布有一高丰度嘧啶区;2)内含子2的7种长度类型A、B、C、D、E、F和G型分别为189、196、204、205、206、207和209bp,其差异主要由单碱基T重复次数N不同(Ⅳ:0、8、9、10、11和13)和3种序列(TGAAAAC、TT和GAGTG)中1种或2种序列的缺失所引起;3)内含子2的15种单倍型的核苷酸序列中共有17个突变位点,包括2个碱基颠换突变位点和15个碱基转换突变位点,碱基转换突变频率为88.24%,明显高于颠换突变频率(11.76%)。普通鲫鱼种群中金鱼群体D11b、Dhr的GHⅠ基因内含子2均为长度类型A,含有两种序列单倍型(以下简称单倍型)即A1和A2;野生鲫鱼群体的内含子长度和序列变异较大,检测到A、B、C、D、E、F、G7种长度类型和14种单倍型(A1、A2、A3、B、C1、C2、D1、D2、D3、D4、E1、E2、F和G型)。在银鲫种群CaG中检测到c和D两种长度类型和4种序列单倍型(C1、C2、D2和D5),其中D5仅在此种群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11.
箭叶淫羊藿居群形态及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是淫羊藿属中分布最广、形态变异最大、分类学最难处理的一个物种,不同箭叶淫羊藿居群其形态、活性成分等差异较大,质量极其不稳定。本实验选择湖北罗田等12个不同的箭叶淫羊藿地理居群,在武汉植物园进行同园栽培,分析其主要形态数量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箭叶淫羊藿不同居群在形态上表现出各自明显的差异。基于AFLP数据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各居群聚类关系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柳州居群(LZ)、西南居群(CL、HH、ZY)、华东华中居群(YT、WN、NF、HS、QZ、SG、LY、LT)依次分出。而形态分层聚类分析显示各居群形态变异复杂,只有部分与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箭叶淫羊藿分类研究及资源筛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是新疆草原的主要危害害虫之一,为了从形态上精确区分群居型和散居型意大利蝗,本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对两型成虫的10个形态指标和5个形态指标比值进行了数量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型成虫在所测量的10个形态指标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形态指标比值中前翅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及进化关系,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分析了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等6个自然地理居群的核型特征和进化趋势。结果显示:苦豆子6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恒定,均为2n=2x=36;染色体类型有中部着丝粒(m)和近中部着丝粒(sm)2种,除甘肃武威的居群3含有sm型染色体外,其余居群的染色体均为m型;染色体平均臂比为1.19~1.37,长度比介于1.72~2.19,核型不对称系数处于54.30%~57.17%;核型类型有1A、3A和2B三种;苦豆子居群3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大,进化程度较高,居群19(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小,进化程度较低。聚类分析显示,苦豆子6个参试居群聚集成A和B两大分支,分支A又可分为C和D两亚支,其中居群5(甘肃武威)和居群13(内蒙古阿拉善盟)聚为C亚支,亲缘关系较近,居群3单独聚为D亚支,与C亚支两居群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分支B又可分为E和F两亚支,居群19和居群43(内蒙古鄂尔多斯)聚为E亚支,亲缘关系较近,居群17(宁夏银川)单独聚为F亚支,与E亚支两居群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藏红花素(crocin)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液单个核细胞,将本实验分为六组。培养至第9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并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典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结果:结果表明,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对照组中未见,实验各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加入细胞因子的各组中,以E组即加入藏红花素1.25mg/ml组细胞数最高,而C组细胞数与D组细胞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至第9天,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显示C、D、E、F各组CD1a+、CD83+、HLA-DR+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B两组(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F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C、D、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红花素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增殖,其促进树突状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弱于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藏红花素协同细胞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具有浓度依赖性,在藏红花素浓度为1.25mg/ml时作用最强,而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主要天然分布区及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荚果和种子的11个表型性状在8个格木天然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规律,探讨了种实表型变异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格木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和福建3省区北回归线附近低海拔地区,大部分呈散生状态或小群体:格木荚果和种子的长度、宽度、形态指数以及每个荚果内种子数、种子厚度和千粒重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荚果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均大于种子性状:每个荚果内种子数与荚果的长度、形态指数以及种子的长度、大小呈显著正相关,种子长度和宽度与荚果大小、种子千粒重与荚果宽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荚果形态指数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千粒重与纬度、种子宽度与海拔和年降雨量、种子形态指数与年均气温、种子大小与年降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将8个格木群体分为3类:GX03单独为1类,GX01与GX02聚为1类,其余5个群体聚为1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格木保护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菌根化处理的灌木铁线莲(Clematis fruticosa)苗木根系形态及养分承载对氮沉降的应激响应,以1年生盆栽灌木铁线莲为对象,分别采用单接种和混合接种,即:单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以下简称+R),单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以下简称+F);混合接菌(上述2菌种菌剂按体积1∶1混合,以下简称+RF)的菌根苗。以非菌根苗(未接菌,以下简称-M)为对照。氮沉降处理设置4个梯度(不施氮(0N,0 g·m-2·a-1)、低氮(LN,3 g·m-2·a-1)、中氮(MN,6 g·m-2·a-1)、高氮(HN,9 g·m-2·a-1)),1年后测定各处理细根形态(直径≤0.5 mm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量)、菌根侵染率、土壤孢子密度及根、茎、叶各器官的养分(碳、氮、磷)含量等指标。①在+R和+RF处理下,LN处理的苗木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达到最大,且LN处理的苗木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HN处理;而+F处理的苗木菌根侵染率随氮沉降递增无显著差异。②0N处理下,+F和+R处理的灌木铁线莲苗木细根(直径≤0.5 mm)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根尖数量均显著高于-M处理。然而,+F和+R处理的灌木铁线莲苗木上述根系形态指标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均呈下降的趋势。③+F和+R处理下,苗木养分承载量随氮沉降量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氮沉降处理下,接菌处理的苗木碳、氮、磷养分含量显著高于-M处理,其中+F处理下苗木碳氮磷养分含量最高。④直径≤0.5 mm细根形态指标与养分含量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接菌处理可改变灌木铁线莲苗木细根形态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接种摩西斗管囊霉有效增强苗木对氮沉降的适应能力,提高了高氮沉降处理下苗木的养分承载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农区稻田稗草分类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自中国15个省和1个直辖市的206份稗属(Echinochloa)植物种子分别播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获得了206份子代样本及其21项形态性状数据,基于这些形态性状对206份稗属植物样本进行了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从206份稗属植物样本中鉴别出了形态性状相对一致的8个分类群(G1-G8),依次对应于湖南稗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e,2份样本)、水田稗(E.oryzoides,5份)、细叶旱稗(E.crus-galli var.praticola,6份)、硬稃稗(E.glabrescens,14份)、光头稗(E.colona,2份)、长芒稗(E.caudata,16份)、孔雀稗(E.cruspavonis,8份)、稗复合群(稗原变种E.crus-galli var.crus-galli、稗的变种无芒稗var.mitis、短芒稗var.breviseta和西来稗var.zelayensis,共150份),还有3份样本没有聚合成组。它们依次占总样本量的0.97%、0.97%、2.42%、2.91%、3.88%、7.77%、6.80%、72.81%和1.46%,反映出中国主要农区稻田稗属植物主要以稗及其变种为主;(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9个数量性状,包括叶长、叶宽、圆锥花序长度、总状花序长度、小穗芒长、小穗长度、第1颖长度/小穗长度、主茎直径和株高,在稗属植物的8个分类群(G1-G8)之间有显著差异;(3)根据8个分类群之间的形态性状特点及差异,给出了鉴别中国主要农区稻田稗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4)由于细叶旱稗具有总状花序简单、小穗无芒、叶较宽、植株高大、小穗紫黑色等独特形态性状,在206份稗属植物样本的聚类图上单独聚成一组,故建议将细叶旱稗作为独立种处理。  相似文献   

18.
抗凝剂EDTA-Na2对家禽血液指标及基因组D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的抗凝剂EDTA-Na2对家禽血液指标及基因组DNA抽提的影响。方法:采集鸡血,分别加入0.6(A组)、0.9(B组)、1.2(C组)、1.5(D组)、1.8(E组)和2.1(F组)mg/mL的EDTA-Na2,立即检测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LYM)、中间细胞(MID)、粒细胞(GRAN)、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含量(MCH)和血小板总数(PLT),用SPSS软件分析检测数据;用酚-氯仿法提取添加不同量抗凝剂的血液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基因组DNA和PCR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A组样品出现肉眼可见的凝块,B组有2/7样品有凝集现象,C、D、E和F组均无凝集现象。A组凝集现象严重无法进行血液指标测定,其余5组样品中,对于RBC和HGB指标,C组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D、E、F组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PLT,C组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D、E、F组差异显著(P〈0.05);WBC无显著变化。除A组外,各组均能获得质量较好的基因组DNA,并能扩增出目的条带。结论:除A组外,不同浓度的EDTA-Na2对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无影响。以EDTA-Na2作为禽血抗凝剂时,建议用量应不低于1.2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