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介绍的是10种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双壳类,分别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中的贻贝科Mytilidae、珍珠蚌科Margaritanidae、蚌科Unionidae、蚬科Corbiculidae、球蚬科Sphaerii-dae。  相似文献   

2.
周毅  杨红生 《生态学杂志》2002,21(6):74-76,F004
绝大多数软体动物门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又名双壳纲Bivilvia)动物 ,如贻贝 (Mytilidae)、扇贝 (Pectinidae)、牡蛎 (Ostreidae)等 ,属于滤食性动物 ,这些动物通过纤毛摆动、鳃和唇瓣过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包括浮游藻类、浮游细菌、中型动物和有机碎屑等 ) ,代表着一种摄食机制。双壳贝类在自然界水域的栖息范围比较广泛 ,包括河流、淡水湖、咸水湖、河口湾以及各种浅海和深海环境 ,但以沿岸海水环境为最重要的栖息地 ,其种类多 ,数量大[3] 。近些年来 ,海水双壳贝类养殖在世界范…  相似文献   

3.
大土加力(虫戚)(Tugali gigas)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钥孔(虫戚)科(Fissurellidae)。据资料记载我国钥孔(虫戚)动物有30种,作过具体描述的几  相似文献   

4.
蜗牛与蛞蝓     
蜗牛和蛞蝓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软体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a)及肺螺亚纲(Pulmonat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全世界已知的蜗牛和蛞蝓约有25,000种。这类动物除了具有腹足类的一般形态特征外,栉鳃均已退化,外套膜上有发达的血管网,即“肺”,可在陆地上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相似文献   

5.
山西垣曲垣曲羣上部淡水腹足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最早著文报导我国始新世淡水软体动物的是俄德诺(N.H.Odhner,1922),他所描述的材料系安特生(J.G.Andersson)于1916年采自山西垣曲垣曲羣的上部,计八个种和变种,其中瓣鳃类一种,腹足类七种和变种。腹足类的属种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高温胁迫对厚壳贻贝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温度胁迫水平(20→25℃; 20→30℃)下厚壳贻贝的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以及不同组织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25℃胁迫3 h后厚壳贻贝滤水率升高至0.56 L·g-1·h-1,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30℃处理后滤水率则显著降低;高温胁迫处理后,厚壳贻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均显著升高,25℃与30℃处理组间耗氧率无显著差异,但30℃处理组排氨率显著低于25℃;与对照组相比,外套膜和鳃HK活性无显著变化,但肝胰腺HK活性显著降低,鳃部HK活性显著高于外套膜和肝胰腺;外套膜PK活性显著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而25℃胁迫处理组鳃PK活性却显著降低;高温胁迫后外套膜ACP活性显著降低,25℃处理组肝胰腺ACP活性显著降低,但各处理组间鳃ACP活性无显著差异; 25℃下外套膜AKP活性显著升高,30℃时鳃和肝胰腺AK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30℃胁迫下外套膜SOD活性显著升高,鳃和肝胰腺SOD活性无显著变化,肝胰腺SOD活性显著低于鳃和外套膜。实验表明,一定温度变化范围内,厚壳贻贝可通过调节自身代谢水平应对温度升高带来的胁迫,但短时间内大幅升温显著影响厚壳贻贝的摄食、代谢和免疫反应。厚壳贻贝代谢酶和免疫酶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蚌的形态习性和我国习见的种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蚌生活在淡水中、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綱,真瓣鳃目。是经济价值较大的贝类。不论在高等院校,或是中等学校,动物学教学中、讲授软体动物门,或瓣鳃綱皆以蚌为代表。这不仅因为蚌的形态构造是本綱的典型、而且容易解剖、一年四季各地湖沼水域均能采集到标本,用作实验材料最为适宜。本文拟就蚌的形态,生态,经济价值和一般习见的种类作一概述,以供教学上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上川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上川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172种,分属53科。其中瓣鳃纲20科81种,占总数47.09%,腹足纲33科91种,占总数52.91%。分析表明,其区系特点是以南海亚热带-热带种和东海、南海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化学防御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  郭跃伟 《生态学报》2007,27(3):1192-1205
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Opisthobranchi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足纲软体动物(Gastropoda),其成体体表的被壳或退化或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了物理保护,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通过选择适当的食物,并将其中有用的代谢物质经过进一步生物转化或积累到身体的特定部位作为化学防御性物质,以保护自己不受天敌的捕食;少数动物能够生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化学物质,从而建立其化学防御体系。显然,研究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及其食源生物的化学组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进一步阐明这些化学物质的生态学作用。由于相同软体动物在食性上具有统一性,因此对其体内化学成分的分析也有助于其分类学的研究。同时,这种进化的化学防御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自然界寻找生物活性物质的新方法。基于以上原因,来自生态学、化学以及药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均对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综述了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近5a来的研究概况,文章涵盖了所有研究的3个大的种群,旨在向读者介绍有关该类动物的化学研究情况,并据此讨论其可能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鹦鹉贝     
鹦鹉贝(Nautilus)隶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四鳃亚纲(或称为外壳亚纲Ectocochlia),鹦鹉贝目(Nautiloidca),鹦鹉贝科(Nautilidae)。以往在我国动物学教科书上通常称为“鹦鹉螺”,但为了与腹足类区别起见,所以我认为用“鹦鹉贝”的名称较为妥当。鹦鹉贝这一属为四鳃亚纲中现代唯一生存的—个属,它开始于古生代的寒武纪(Cambrium),在志留亚纪(Silurian)和泥盆纪(Devonian)时期繁殖最盛,自古生代的石炭纪以后,则逐渐消灭,现在大约仅存有四种,它们生活在深海里,因此鹦鹉贝在动物的进化系统上是很重要的,有人称它为“活的化石”。  相似文献   

11.
文昌鱼生态习性及其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一、命名的由来 1778年德国动物学家Pallas最先报道文昌鱼,当时他认为是一种软体动物,所以定名为Limax lanceolatus,为肺螺类的一个属。因此,过去译文常将文昌鱼译称为蛞蝓鱼。50年后,Costa(1834)才给予更正,他认为是一种低等脊椎动物,属名订正为Branchiostoma,branchi是鳃的意思,stoma,是口,所以也称为鳃口类,  相似文献   

12.
2012 年6 月在南麂大檑山岛厚壳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布设2 个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定量采集到底栖生物16 种,其中软体动物6 种,藻类、甲壳类各3 种,腔肠动物、多毛类各2 种。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 592 inds/m2,平均生物量17 326.48 g/m2,以厚壳贻贝的生物量及丰度为最高。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H')、Simpson 多样性指数(D)、Pielou 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25~1.53、0.46~0.54、0.49~0.75、0.92~1.25,平均值分别是1.48、0.50、0.57、1.13,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底栖生物ABC 曲线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厚壳贻贝壳长频数分布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厚壳贻贝以1~2 龄为主。  相似文献   

13.
金乌贼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乌贼 Sepia esculenta Hoyle俗称墨鱼或乌鱼,属软体动物、头足纲、二鳃目、十腕亚目,是我国北方沿海习见的一种乌贼,产量颇多,肉味鲜美,可供食用,鲜食或腌渍皆可,贝壳(海螵蛸)可做药用。  相似文献   

14.
双壳类软体动物是引发海洋生物污损现象的重要生物类群。污损近海设施的该类型生物主要为紫贻贝(Mytilusedulis)、齿缘牡蛎(Dendostrea folium)、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日本巨牡蛎(C.nippona)等种类; 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近海海域, 污损性双壳类以牡蛎为优势种, 而温带近海海区则是紫贻贝;至于深度方面, 牡蛎污损的范围大于紫贻贝。近海设施污损生物的防除主要通过水下人工清除作业、安装波浪驱动海生物防除装置、涂装防污漆、电解海水、添加杀生剂和生物控制等途径, 加强近海污损性双壳类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而且可为研发新型高效环保防污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武昌东湖软体动物的生态分布及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1963年4—5月和10—11月两度在东湖101个采样点上进行软体动物定量采集的结果。软体动物计41种,隶10科、20属,其中腹足类的种类多,生物量也大,瓣鳃类则全系小型种类主要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个体数及生物量都很低。根据10—11月的调查结果,全湖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0.5克/平方米(平均个体数为134个/平方米),其中以铜锈环稜螺(Bellamya aerginosa)生物量最大(15.5克),其次为纹沼螺(Parafossarudus striatulus)(5.8克)和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6.4克),这3种腹足类占全部软体动物生物量的90%以上,是东湖中的优势种类。它们的分布型式属大小不等的核心分布,其实际分布概率,符合P-E 分布的理论概率。环境分析表明铜锈环稜螺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深(r=-0.257;d.f.=99;p0.01);长角涵螺数量的多寡受制于水草的有无(均数比较:d.f.=99时,t′=7.656;t0.01≈2.641);而纹沼螺的分布则与水深有关(r=-0.697;d.f.=99;p0.01),又与水草的有无有关(平均数比较:d.f.=99时,t′=6.93;t0.01≈2.641)。    相似文献   

16.
复殖类吸虫的生活史通常要经过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及囊蚴几个阶段。随大便排出的虫卵有的是单细胞的,有的卵内已含有成熟的胚胎(毛蚴)。有的虫卵在子宫内孵化(如棘口科并睾吸虫属的一种Parochis acanthus),有的要经过体外发育后才孵化(如姜片虫),有的成熟卵进入螺体后才孵化(如华枝睾吸虫),但大多数吸虫卵落入水内,经发育后,孵出毛蚴,若侵入适当的中间宿主后才能继续发育。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软体动物,通常是腹足类,有时是瓣鳃类或掘足类,但未见于头足类和双神经类。在软体动物体内大多数都要经过胞蚴阶段,有的还有子胞蚴(如日本血吸)。由胞蚴或子胞蚴产生雷蚴,但也有的没有雷蚴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干流(清渚江至七堡江段)软体动物的定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对钱塘江干流清渚江至七堡江段软体动物定量调查的结果。标本经鉴定计有 1 6种 ,其中腹足纲 1 1种 ,瓣鳃纲 5种 ,优势种为河蚬。该江段软体动物的全年平均生物量为 ( 1 1 4 5± 1 0 0 2 )g m2 ,密度为 ( 64 5 2± 1 1 80 )个 m2 ,其中河蚬平均生物量为 ( 1 0 9 5 3± 1 6 96)g m2 ,密度为 ( 3 6 45± 6 3 6)个 m2 。探讨了该江段河蚬的主产区和河蚬种群内分布的类型 ,提出了软体动物渔业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寿螺生态习性及在北京地区养殖的可行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福寿螺(大瓶螺 Ampullaria gigas Spix)又称苹果螺,是80年代初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引进的一种大型淡水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 (一)应用价值福寿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和富有营养。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海星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星(海盘车)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是海洋中常见的大型无脊椎动物之一。生活在潮间带或沿海浅水中,泥沙质海底中较多,有时也在石质海底生活,繁殖能力极强。喜食牡蛎、贻贝和蛤蜊等软体动物,是贝类和养殖业的大敌。我国有丰富的海星资源,如何使海星  相似文献   

20.
海洋软体动物贻贝(Mytilidae)足丝腺分泌的贻贝粘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MAP)即贻贝足丝蛋白(mussel foot protein,Mfp),不仅有水中高粘性及耐腐蚀性,而且无毒、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其中Mfp-5粘性最强。现用的贻贝粘蛋白主要是天然获取,但是其含量低易固化难获得,基因工程重组贻贝粘蛋白的研究刚刚开始。前期我们在烟草中表达了地中海贻贝蛋白(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foot protein type 5,Mgfp-5)基因,得到转mgfp-5基因烟草种子。本实验将转基因T1代种子无菌苗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在附加不同浓度的2,4-D、6-BA、NAA的MS培养基上,诱导率≥90.0%,其中2,4-D 1.0 mg/L、6-BA 0.5 mg/L、NAA 0.1 mg/L时诱导率为100%;愈伤组织固/液培养过程中均以"S"型曲线生长,固体培养时12~27 d鲜质量增长率为3.73%,液体培养时间缩短6 d,在6~15 d时间内鲜质量会增加8.56~8.63倍;固/液培养的继代愈伤组织,PCR、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到预期大小的电泳条带,显示了外源mgfp-5基因及Mgfp-5蛋白稳定表达。稳定表达Mgfp-5蛋白的愈伤组织,可以为获得重组蛋白Mgfp-5的原材料提供新途径,为研究植物表达贻贝粘蛋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