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11 年12 月-2013 年1 月对南韭山周围海域15 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调查, 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9 种, 其中甲壳类20 种, 鱼类14 种, 软体动物11 种, 腔肠动物6 种, 其他类动物8 种。相比于国内其他海域,数量处于较低水平。从平面布局上来看, 种数分布呈自北向南和由近岸(西部)向外海(东部)逐渐增多的趋势。各季节出现种类, 夏季34 种, 春季28 种, 秋季27 种, 冬季为19 种。优势种及特征种年均更替率分别是78.75%与82.78%, 表明南韭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季节更替显著。同2005-2006 年相比, 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 优势种数量有所增加, 且个别种类优势度较高, 表明南韭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2012 年6 月在南麂大檑山岛厚壳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布设2 个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定量采集到底栖生物16 种,其中软体动物6 种,藻类、甲壳类各3 种,腔肠动物、多毛类各2 种。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 592 inds/m2,平均生物量17 326.48 g/m2,以厚壳贻贝的生物量及丰度为最高。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H')、Simpson 多样性指数(D)、Pielou 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25~1.53、0.46~0.54、0.49~0.75、0.92~1.25,平均值分别是1.48、0.50、0.57、1.13,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底栖生物ABC 曲线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厚壳贻贝壳长频数分布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厚壳贻贝以1~2 龄为主。  相似文献   
3.
2012 年4 月-2013 年1 月, 对南田岛周围海域(121°49′14″-121°56′49″°E, 28°58′44″-29°3′02″°N)的6 个采样站位进行了4 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结果表明: (1)在该海域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46 种, 甲壳类、鱼类和腔肠动物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贡献类群(占总种数69.57%); (2)物种平均更替率为61.88%, 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季节更替显著; (3)年平均生物量为48.80 g·网–1, 最高生物量出现在10 月, 最低生物量出现在4 月, 年平均丰度为7.62 ind·网–1, 最高丰度出现在7月, 最低丰度出现在1 月, 甲壳类的平均生物量及丰度居首位; (4) 4 航次共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14 种, 优势种随季节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