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福寿螺的养殖和生态特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福寿螺(Ampullarum crossean),又称苹果螺、金宝螺,属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原产地为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这种螺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繁殖快,饲养简便。螺肉营养价值也很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一类的食品。因此日本和台湾先后引进,引起养福寿螺热。广东省中山县从1982年起也从台湾引进该螺,很快在华南地区推广,成为我国淡水养  相似文献   

2.
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 spix)为淡水贝类,也叫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螺生长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易饲养、饵料广、生长迅速。从营养学看属高蛋白、低脂肪类。现已成为贝类养殖品种之一。有关它的养殖我国北方尚无报道。1988年5月我们从抚顺特产学校引进一批种螺和仔螺进行养  相似文献   

3.
金宝螺营养成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宝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福寿螺,大瓶螺,苹果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食用螺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发展金宝螺养殖,对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以及解决鱼虾和河蟹等名特优水产类的动物性蛋白饵料,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纵观国内外文献资料1-6,迄今为止均未对金宝螺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分析作全面系统的报道。为此1998-1999年,作者对金宝螺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为金宝螺的营养学及人工高产养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福寿螺的形态构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对引进我国的一种大型淡水养殖螺类——福寿螺(大瓶螺)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进行了描述,其中内部构造部分为国内首次系统报道,并附有形态解剖图。在解剖中我们发现,福寿螺有一些特殊的结构:(1)栉状鳃着生于外套腔的右侧,这与所属的中腹足目及瓶螺科的特征(鳃位于外套腔的左侧)明显不同。(2)胃的内壁有许多列隆起,其上有磨状齿,用以磨碎食物;胃腔凹面的底部有一呈倒U型的胃楯。(3)大动脉的基部膨大成副心脏,这在腹足纲动物中很少见。(4)雄性生殖器有前列腺囊,囊内的前列腺呈细丝状,长可达70毫米。  相似文献   

5.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华南地区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将福寿螺按照壳高(H)分为小螺(5 mm≤H<15 mm)、中螺(15 mm≤H<25 mm)、大螺(25 mm≤H<35 mm)和超大螺(35 mm≤H<45 mm),通过室内毒性试验,探讨了化学肥料石灰氮(氰氨化钙)对不同体型福寿螺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毒性效应显著,尤其是对中小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石灰氮处理7 d后,最低浓度0.2 g·L-1处理造成71%死亡率,其他处理死亡率均在95%以上,其中3.0和5.0 g·L-1处理中福寿螺全部死亡;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半抑制浓度(24 h)和半致死浓度(96 h)大小顺序均为小螺<中螺<大螺<超大螺;石灰氮对福寿螺的抑制效应显著,其对福寿螺的平均半抑制浓度为0.08~0.39 g·L-1;1.0和5.0 g·L-1浓度的石灰氮处理24 h后,福寿螺鳃组织SOD酶活性呈极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的41%和60%.本研究表明,石灰氮在入侵生物福寿螺的防治方面有一定应用潜力,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杀螺肥料".  相似文献   

6.
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繁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福寿螺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特性,在湖南省资兴市水稻田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人工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福寿螺在湘南自然条件下1年可发生不完全3代.第1代、第2代和第3代(越冬代)雌螺的平均性成熟期分别为59.3、45.4和213.0 d.雄螺的平均性成熟期比雌螺早4.3d.福寿螺的自然性比(♀∶♂)为1.54:1.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9.2h,但并非每次交配后都会产卵.田间福寿螺月产卵块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756).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d)与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980),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726x+23.064.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为20.7d,平均孵化率为44.1%.雌螺与雄螺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40和1.98 a.平均每头雌螺一生可产卵13764粒,可繁殖幼螺6070头.  相似文献   

7.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大瓶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opoda,瓶螺科Pilaidae。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cm,贝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6螺层;卵圆球形,直径2~2.5mm,初产时深红色、粘稠,孵化前变淡,卵成堆叠产,每卵块3~5层,约100~960粒不等;幼螺初孵体长2~2.5mm,软体部分呈深红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后贝壳向右旋增加。  相似文献   

8.
养殖信息     
福寿螺是一种大型食用螺,具有营养价值高、投资少、易养殖、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每亩水面放养幼螺10万只(成本5千元)。一年可盈利5千元左右。  相似文献   

9.
雌雄福寿螺取食和对异性选择行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华南地区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雌雄福寿螺的摄食率和肝糖原含量的差异,并利用自制的“T形槽”和“三室连通器”分别观察了雌雄福寿螺对食物的灵敏程度和对异性的选择.结果表明:无论在饥饿状态和饱食状态下,雌螺摄食率都显著高于雄螺(P<0.01);在饥饿状态下,雌螺相对于雄螺在选择食物时的反应时间更短,它们对食物的选择频率没有显著差异;雌螺在饥饿状态下对食物的选择频率和选择食物时的反应时间较其饱食状态下分别得到了提高和缩短,而雄螺则无此现象;在繁殖季节(8月)雌螺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雄螺(P<0.01),而在非繁殖季节(11月)无显著差异;在三室连通器中,雄螺更多的是选择有雌螺的一室,雌螺在分别有雌、雄螺吸引源的两室聚集的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雄螺可以被雌螺吸引,而雌螺被雄螺吸引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范围内,物种入侵正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公众健康的重大生态事件。为了探究入侵物种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的生态挤压作用,选择了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作为受试动物,设置直接生态竞争实验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两类实验。直接生态竞争实验中两种螺直接竞争生存资源,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中则观测两种受试螺分泌物对彼此与自身种群的影响。为了模拟野外不同水体的竞争情况,设置了两种密度,即每组共计6只受试螺(低密度组)及每组共计12只受试螺(高密度组),在两种密度下设两种螺不同比例的个体组合。结果显示,两类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与生存率都优于梨形环棱螺。直接竞争实验小管福寿螺体重相对变化率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5),但二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中,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的体重相对变化及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组中,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极多时(8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会显著差于小管福寿螺(P0.05);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少时(4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与小管福寿螺无明显差异,但生存率会显著低于小管福寿螺(P 0.05)。间接分泌物干扰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率极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1),且其生存率高于梨形环棱螺;在低密度组中,高比例(4只)的小管福寿螺生存率显著高于高比例(4只)的梨形环棱螺(P 0.05);而在高密度组中,高比例(8只)的梨形环棱螺在28d内全部死亡,由于对照组中即使是高密度的梨形环棱螺也拥有高生存率,说明这种效应不是梨形环棱螺本身所导致的,而是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胁迫导致了梨形环棱螺的大量死亡。以上结果充分表明,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干扰效应比直接生态挤压作用具有更严重的生态威胁性,且小管福寿螺的种内竞争调节能力优于梨形环棱螺,这可能是小管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的一种有效生活史策略。  相似文献   

1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唯一一种被列为全球100种恶性外来物种的淡水螺,也是首批农业部认定的入侵中国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福寿螺成功入侵与其能够在广泛的条件下完成生活史、建立种群并定殖密切相关。福寿螺卵作为其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成功孵化是建立种群的基础。自然条件下,福寿螺卵孵化期间伴随着环境干燥、阳光直射、高温、细菌、寄生虫和陆生捕食者等不利因素。本文概述了福寿螺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赋予卵抗逆性的作用,探讨了螺卵通过卵壳、类胡萝卜素蛋白、热休克蛋白、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应对太阳光辐射、高温、氧化和干燥环境的适应策略,介绍了螺卵通过编码免疫防御蛋白、抗营养、抗消化物质以及神经毒素抵御细菌和捕食者的防御机制,并分析了螺卵的能量分配问题。最后指出,对福寿螺卵蛋白质的进化与功能分析、抑制螺卵孵化方式以及对卵的利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雌雄福寿螺耐寒能力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寿螺耐寒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对华南地区的雌雄福寿螺进行了过冷却研究及低温胁迫下存活率调查,并对入冬前后其体内耐寒性生理生化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雌雄螺的过冷却点均值分别为-6.83℃和-6.26℃,雌螺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雄螺;进入冬季后,福寿螺自由水含量明显下降,结合水、甘油、脂肪、糖原含量均出现明显上升,除甘油外,其余各耐寒性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未经过冷驯化的雌雄福寿螺经过10℃处理7d后存活率均在90%以上,继续在5℃下培养7 d后存活率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壳高差异.野外调查发现在福寿螺自然种群中雌螺多于雄螺.表明福寿螺雌螺的耐寒能力强于雄螺.这对进一步探索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自然性比及其耐寒性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福寿螺耐寒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对华南地区的雌雄福寿螺进行了过冷却研究及低温胁迫下存活率调查,并对入冬前后其体内耐寒性生理生化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雌雄螺的过冷却点均值分别为-6.83 ℃和-6.26 ℃,雌螺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雄螺;进入冬季后,福寿螺自由水含量明显下降,结合水、甘油、脂肪、糖原含量均出现明显上升,除甘油外,其余各耐寒性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未经过冷驯化的雌雄福寿螺经过10 ℃处理7 d后存活率均在90%以上,继续在5 ℃下培养7 d后存活率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壳高差异.野外调查发现在福寿螺自然种群中雌螺多于雄螺.表明福寿螺雌螺的耐寒能力强于雄螺.这对进一步探索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自然性比及其耐寒性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寿螺是IUCN认定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华南地区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福寿螺属于热带软体动物,采用万用电表联接热敏电阻法研究了福寿螺在低温胁迫下的过冷却点,并探讨了不同个体福寿螺在过冷却发生后的死亡率和体内组织损伤。结果表明: 1)各种螺高的福寿螺冷却点均值为-6.96 ℃,范围在-6.21--7.32 ℃之间,恢复最高体温均值为-4.07 ℃,范围在-3.07--4.93 ℃之间,过冷却后维持时间均值为45.97 min,范围在18.60-75.34 min;2)福寿螺的过冷却点大小受螺高影响,螺高35 mm≤H<45 mm的福寿螺过冷却点显著高于5 mm≤H<15 mm、15 mm≤H<25 mm、25 mm≤H<35 mm体型的福寿螺,5-35 mm螺高的福寿螺过冷却点变化稳定;3)福寿螺在发生过冷却阶段的死亡率在23.33%-36.67%之间,不同体型的福寿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4)过冷却后福寿螺死亡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提高,0到15 min内由20.9%提高到100%,过冷却后暴露时间对福寿螺死亡率影响较大;5)发生过冷却15 min后取出的福寿螺,染色后其外套膜有少量红色出现,而肾部和消化腺部未呈现明显红色,低温胁迫已经对福寿螺组织造成了显著损伤。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索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扩散北界及福寿螺的越冬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福寿螺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唯一的一种淡水螺,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农业与生态危害。福寿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率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使其在新栖息地(尤其是脆弱生境)能够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建立扩大种群;福寿螺对天敌、寄生虫和病菌的防御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福寿螺的入侵降低了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福寿螺的生态耐受性、种群遗传变异与繁殖增长、对入侵地其他生物的防御与竞争以及入侵地的生态脆弱性等4个方面对福寿螺的入侵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在福寿螺入侵机制方面应着重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福寿螺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干燥方式对尾巨桉树皮提取物总三萜含量的影响和其杀螺作用机理,实验以尾巨桉树皮为研究对象,比较鼓风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方式对其树皮乙醇提取物总三萜含量及杀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为60%时,鼓风干燥和冷冻干燥的尾巨桉树皮乙醇提取物中总三萜含量最高,分别为10.81%和13.90%。两种干燥方式得到的尾巨桉树皮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均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在50mg/L的浓度下处理72h,福寿螺的死亡率分别到达93.1%和100.00%;同时尾巨桉树皮提取物还能显著抑制福寿螺离水上爬,抑制效果优于同浓度下的对照药剂茶皂素(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鼓风干燥的尾巨桉树皮提取物处理后,福寿螺头足和肝脏的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P>0.05);经过冷冻干燥的尾巨桉树皮提取物处理后,福寿螺头足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肝脏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鼓风干燥和冷冻干燥的尾巨桉树皮提取物均可有效抑制福寿螺头足部中LDH、AKP和AST/GOT的活性(P<0.05)以及肝脏中ALT/GPT和AST/GOT的活性(P<0.05)。冷冻干燥的尾巨桉树皮提取物中三萜含量以及杀螺活性均高于鼓风干燥的树皮提取物。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壳色福寿螺在免疫学上的差异,通过瑞士染色法,比较了不同壳色螺的血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数目和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福寿螺的血细胞均可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根据其嗜性又将颗粒细胞分为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且黑壳福寿螺的细胞核及细胞形态较黄壳福寿螺更为多样;黑壳和黄壳福寿螺的血细胞总数(THC)分别为(1.31±0.29)×106个/mL和(1.37±0.28)×106个/mL,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细胞的比例大小均为嗜碱性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但黑壳福寿螺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比例显著比黄壳福寿螺低3.08%(P<0.05);由此可以推测,黑壳福寿螺较黄壳福寿螺分布数量差异的免疫学上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其血细胞核形态及比例的差异造成其免疫力强弱和存活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入侵种,对农业生产和淡水生态系统危害严重。而有关福寿螺种群结构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不足。以亚热带桂江流域为例,基于2021—2022年枯平丰的野外调查,系统评估了福寿螺种群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探索福寿螺种群结构变化的关键过程和驱动机制。结果显示:桂江流域福寿螺年均密度((2.21±2.35)个/m2),时空变化不明显;螺重、壳高、壳宽、壳口宽和壳口长时空差异极显著,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和上游>中游>下游的趋势;年龄结构以中螺(壳高30—50 mm)为主,表明桂江流域福寿螺种群处于稳定期;雄雌比0.36±0.40,时空变化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福寿螺种群结构的关键环境和空间因子在不同季度间存在差异。pH、海拔、溶氧和盐度等是关键环境因素,PCNM2、PCNM5、PCNM8和PCNM9等是关键空间因素。变差分解显示:环境和空间因子共同决定桂江流域福寿螺种群结构,但两者的相对作用因季度而异。除枯水期外,其它季度的环境因子解释率均大于空间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有效的福寿...  相似文献   

19.
戴灵鹏  罗蔚华  王万贤 《生态学报》2011,31(7):1918-1824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夹竹桃皂甙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及其对水稻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寿螺的致死率随着皂甙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其中50mg/L 浓度皂甙处理48h的致死率达100%,与0.156g/L氯硝柳胺水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皂甙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与福寿螺的大小有关。皂甙对壳高h<10 mm的福寿螺的杀螺效果最好, 而对20≤h<30 mm的杀螺效果最差。水稻幼苗的存活率随着皂甙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低浓度皂甙处理24h也具有较高的值。此外,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皂甙对水稻幼苗鲜重的影响。高浓度(≥40 mg/L)的皂甙处理7d显著地抑制了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分的鲜重,其中对根部的影响大于地上部分。当处理时间延长到14d时,皂甙对水稻幼苗鲜重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仅50mg/L 皂甙处理对根部鲜重有显著地抑制。而在氯硝柳胺水溶液处理下,水稻幼苗停止生长。综合结果表明夹竹桃皂甙是一种环境友好且能高效防治福寿螺的灭螺剂。  相似文献   

20.
蓖麻籽提取液对福寿螺毒杀效果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浸泡法, 以草本植物蓖麻籽提取液制备植物源毒杀剂, 研究不同提取液浓度(0、0.5、1.5、3.0、4.5、6.0 g/L)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毒杀作用效果, 并通过福寿螺在亚致死浓度1.58(LC25)、3.82(LC50)和6.05 g/L(LC75) 处理条件下的肝脏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其毒杀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在提取液处理48h后, 福寿螺死亡率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各浓度处理下福寿螺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福寿螺在亚致死浓度处理48h后, 其肝胰腺组织中蛋白质含量(TP)、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蓖麻籽提取液通过影响福寿螺肝脏组织中蛋白质含量(TP)和丙二醛(MDA)含量, 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导致螺肝脏组织损伤, 机体代谢紊乱, 从而达到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