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树内生真菌抗水稻纹枯病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喜树健康组织叶、茎以及果实中经过分离、纯化共得到26株内生菌株。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这26株菌株对植物病原菌——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抑菌试验结果显示:26株菌株中有22株喜树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XSY10的发酵液抑菌效果最强,达到了74.97%。水稻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菌株XSY10次生代谢产物7d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34.77%。以上试验结果说明喜树内生真菌XSY10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发酵液提取物的抗植物病原真菌作用,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人参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panax作为供试靶标菌,确定蜜环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蜜环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MIC值为5 mg/mL,MFC值为20 mg/mL;人参链格孢霉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与提取物浓度呈正相关,其孢子萌发EC50值为2.69 mg/mL;显微观察发现,蜜环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可明显破坏人参链格孢霉菌菌丝体微观结构。细胞膜通透性和相关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蜜环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后极大提升了人参链格孢霉菌细胞膜通透性,其孢外电导率、孢外核酸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前期略升高后显著降低。据此推测蜜环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抑菌机制为破坏链格孢霉菌菌丝细胞的膜系统,造成菌丝细胞成分的外流并导致胞内生化反应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陕北野生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陕北野生甘草根中分离出21株内生菌,其中细菌12株,真菌6株,放线菌3株.为明确内生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组织测定法系统测定了其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甘草内生菌发酵液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Z4和F1菌株的发酵液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特别是对苹果干腐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可达92.36%、90.16%和91.20%、90.43%,EC50分别仅为54.38、90.31和57.50、89.58 mg·L-1;组织法测定中,发酵液稀释10倍后,Z4和F1菌株对苹果干腐病的保护作用分别为75.39%和73.13%,治疗效果分别为67.61%和60.75%.  相似文献   

4.
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对1株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进行鉴定,并对其在PDA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3 d获得的发酵液对多种测试菌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1)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经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被鉴定为淡紫色拟青霉。(2)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6种测试细菌和9种测试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在13~45 mm之间,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抑菌圈直径>40 mm。研究表明,杜仲内生真菌DZ05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在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背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许多菌株具有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和促进植物生长等功能。【目的】探究高效解磷促生细菌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 multivorans) WS-FJ9对不同林木病原菌物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菌株WS-FJ9对5株林木病原真菌和卵菌的抑制效果;基于比色法检测经菌株WS-FJ9处理后病原菌菌丝细胞内含物的变化;使用antiSMASH 5.0在线预测网站对其次生代谢物质进行预测;通过菌丝生长抑制速率法对其无菌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菌株WS-FJ9对5种林木病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悬液对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带宽度为14.82±0.20mm,无菌发酵滤液对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macrospore)和松杉球壳孢(Sphaeropsis sapinea)的抑制效果显著,抑菌率分别为62.22%和62.78%;经无菌发酵滤液处理后的病原菌菌丝内的丙二醛含量增高,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WS-FJ9菌株的基因组中含27个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编码基因簇,其中包含编码嗜铁素、细菌素和抗生素等抑菌基因簇;该菌株发酵液在高温、紫外照射和强酸强碱环境条件下及经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均未受到影响。【结论】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对林木病原菌物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6.
常敏  王娟  田峰  张庆华  叶波平 《微生物学报》2010,50(10):1385-1391
摘要:【目的】鉴定一株来自于红海榄根际土壤并具有分泌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真菌菌株F12,并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浸膏中分离抑菌活性成分。【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F12进行鉴定;利用色谱技术分离发酵液乙酸乙酯浸膏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根据化合物的质谱、氢谱、碳谱以及理化性质确定其结构,并检测它们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菌株F12被鉴定为Aspergillus awamori strain F12;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浸膏中分离到3种化合物:1,4-二甲氧基苯(1)、大黄素(2)和3,6-二苯甲基哌嗪-2,5-二酮(3),其中化合物1属于在本属真菌中首次报道。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6ng/L和32ng/L,化合物1和3对上述菌株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活性。【结论】首次发现从红海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菌株F12具有合成1,4-二甲氧基苯和大黄素的能力,其中后者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筒壳科Tubeufiaceae真菌具有产新结构、新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目前对该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为了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有必要对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和MTT法,分别测定已分离得到的19株该科真菌活体菌株抑菌活性、发酵物抑菌活性以及发酵物粗提物对不同人体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平板对峙法,试验共筛选获得13株活性菌株,其中,红棕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rubra PF02-2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抑制率均高于60%且抑菌谱广。采用生长速率法,发现红棕毛筒腔菌菌株PF02-2经液体发酵后,发酵液对其中4种植物病原真菌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ZYB)的抑制效果最好。通过MTT法,发现发酵物粗提物对3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在300μg/mL时,剑叶莎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machaerinae ML03-2发酵液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98.92±0.15和97.86±0.18,在4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8.88±0.04;在500μg/mL时,明孢新旋卷孢菌菌株Neohelicosporium hyalosporum ML05-1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98.32±0.02,在6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7.62±0.20,在300μg/mL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达到了98.91±0.02。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毛筒壳科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严重威胁我国的小麦生产。【目的】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能力的链霉菌菌株,为生防菌剂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能力的链霉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抑制试验分析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利用人工接种试验测定该菌株发酵液的防病效果。【结果】筛选到一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链霉菌21-1,抑菌率为59.5%。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黄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flavotricini)。菌株21-1发酵液能够抑制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过程,而且可以降低禾谷镰刀菌菌丝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并增加丙二醛的含量。菌株21-1可以产生蛋白酶及纤维素酶。菌株21-1菌液10倍稀释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佳,为70.1%。此外,菌株21-1发酵液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菌株21-1对禾谷镰刀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具...  相似文献   

9.
测定处于不同生长期的杜仲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发酵液中3种核苷含量,并对其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按50μg/mL的浓度测定了发酵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等3种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棉花枯萎病菌2种植物病原菌以及烟草青枯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可达到2.0410g/L,其发酵液中所含腺苷、尿苷以及鸟苷的含量分别为1.2647 mg/g、0.8586 mg/g、1.0493 mg/g;发酵液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率为71.92%,抗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9.21 mm。  相似文献   

10.
纳米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以小麦赤霉病菌为受试菌株,研究纳米银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菌活性、对细胞内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对细胞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银能显著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10μg/mL的纳米银对病原菌的抑制率达90%以上,有效中浓度(EC_(50))为0.59μg/mL。随着纳米银处理时间(2、4、6、8和10 h)的增长,3种酶的活性均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SOD、POD和CAT均在4 h出现最高值,10 h降至最低。纳米银使得菌体内丙二醛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纳米银破坏了病原真菌体内细胞的完整性,这可能是纳米银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mi内生真菌紫杉木霉Trichoderma taxi菌株ZJUF0986发酵液对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发酵液进行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并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HPLC纯化,得到3个活性代谢产物Ⅰ、Ⅱ和Ⅲ,其中主要活性代谢产物Ⅰ具有广谱高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特点,特别是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ma、立桔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IC50为1.1mg/L.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3种枝状地衣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水霉病主要病原菌两性绵霉菌丝的体外抑菌效果。菌株分离自河流水体,经培养、形态观察及ITS区序列测定比对,鉴定为两性绵霉Achyla bisexalis。结果显示枝状地衣黑穗石蕊、中国树花、地茶的乙酸乙酯浸提液均对两性绵霉有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均为800 mg/L;在供试浓度为3 200 mg/L时,3种地衣提取物均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利用海洋活性天然产物,对分离自普哥滨珊瑚的1株土曲霉XWC21-10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及其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的4种萃取物对6种指示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说明具有广谱抑菌作用;菌丝体氯仿萃取物和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抑制率分别达到(79.37±1.53)%,(67.04±1.96)%。对具有明显活性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1个级分。活性跟踪检测组分6、7、8、11活性较好,组分6、7成分相似,其主要含有还原性物质、高级醇、甾类等化合物;而级分11仅含有共轭基团化合物,成分相对简单。因此,该菌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活性物质还有待进一步的纯化和确定,该研究可为开发抑菌剂和治疗早老性痴呆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区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对辣椒疫霉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辣椒疫霉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当前主要使用化学合成杀菌剂防治,但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目的】筛选可拮抗辣椒疫霉的候选菌株,探究分离菌株拮抗辣椒疫霉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方法】综合应用形态学、核糖体RNA (rRNA)基因非转录区ITS序列相似性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通过对峙实验筛选抑菌效果较高的拮抗菌株,基于比色法测定分离菌株发酵液粗提物对辣椒疫霉菌丝脂质过氧化、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β-GC)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影响。【结果】从腐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1株木霉,分属于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ens)、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4个种。11株木霉对辣椒疫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90%以上的菌株包括:绿色木霉Tv-1(92.68%)、Tv-2 (95.12%),哈茨木霉Thz-2 (92.68%),钩状木霉Tha-1 (90.24%)。以4株高效木霉的发酵液粗提物处理辣椒疫霉菌丝5 d后,因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1.20、1.48、2.69和3.16 nmol/g,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0.77 nmol/g;与对照组相比,β-GC、PG酶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12.28%-64.91%、7.2%-15.5%;同时纤维素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最显著组为2.647 U/mL,相对于对照组增加了0.831U/mL。【结论】分离得到4株明显抑制辣椒疫霉菌生长的高效木霉菌,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降低致病因子酶活力和增强脂质过氧化等方式起拮抗作用,可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对喜树植株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26株内生菌株。对126株内生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发现在供试质量浓度为5mg/mL时,126株菌株中有24株喜树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以及辣椒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作用;其中,菌株XSY09的发酵液对此三种植物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4.97%、39.63%和58.49%。在0.1mg/mL的测试浓度下,菌株XSY09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相对三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该菌株的ITS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初步鉴定XSY09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  相似文献   

16.
孙月  王琦 《菌物研究》2006,4(3):47-51
从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叶中分离出一株内生真菌———瓶霉菌属(Phialophorasp.)。鉴定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皂甙类、多糖类和黄酮类物质,并通过薄层层析证明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粗提物与黄芪植物水煎液的粗提物含有相同的成分。证明发酵液及菌丝体提取物对4种常见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山东半岛农药污染点源放线菌多样性及非链霉菌抑菌活性,试图发现新放线菌和新抗生素。【方法】通过16S rDNA序列对已分离得到的154株纯培养放线菌进行初步分类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管碟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10株非链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154株放线菌覆盖7个科,8个属,有一株非链霉菌(205)可能为潜在的新种。10株非链霉菌的发酵液均对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菌株Microbacterium oxydans JN853773和Kocuria rosea JN192402对所有供试病原菌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结论】农药污染点源可以作为开发新型抗生素产生菌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绿色木霉菌LTR-2分生孢子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提取纯化新型抗生素提供依据。采用固体麸皮培养基培养绿色木霉菌LTR-2,以二氯甲烷浸提法提取分生孢子中的抗菌物质,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法计算有关成分的相对含量。绿色木霉菌LTR-2分生孢子的提取物抑菌谱广,对供试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好,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率为89.3%。从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6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烷烃类成分数量最多,为43种,其他成分有酮类、有机酸类、醇类、烯类等,主要成分是麦角固醇,含量为41.90%。结论:绿色木霉菌LTR-2分生孢子提取物具有抑菌作用。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提取物中含有化合物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含量为2.35%,结合文献报道,推测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是提取物中起抑菌作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由病原菌Sclerotium denigrans侵染引起的平贝母菌核病是其主要的鳞茎病害之一,给平贝母种植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目的】筛选出对平贝母菌核病具有拮抗效果的木霉菌株。【方法】以平贝母菌核病作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试验、平板对扣法、圆盘滤膜法与发酵液抑菌试验筛选对平贝母菌核病具有拮抗效果的木霉菌株。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检测拮抗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挥发性成分;二硝基水杨酸(dinitrosalicylic acid, DNS)比色法测定木霉菌的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室内防效试验验证其对平贝母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平板对峙试验发现木霉菌F1、F2和D6对平贝母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分别为91.06%、87.00%和86.12%;平板对扣法发现木霉菌E17和A26对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抑菌率分别为74.96%和75.86%;圆盘滤膜法发现菌核病菌在F2、C6、D3、F4、A26、B30、D4和D6的琼脂培养基上均不生长,抑菌率达100%;发酵液抑菌试验表明木霉菌D3抑制效果最强,可完全抑制菌核病菌的生长,抑菌率为100%;对A26、D4、E8、E17和D3这5株木霉进行GC/MS挥发性产物分析,在E17发现了具有抗真菌活性的6-戊基-2H-吡喃-2-酮等活性物质;DNS比色法发现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高的木霉菌为F1;室内防效试验测定发现D3能明显抑制平贝母鳞茎菌核病的病变,对平贝母菌核病具有潜在的生防活性。【结论】木霉菌D3在防治平贝母菌核病中是极具开发价值的菌种。  相似文献   

20.
鹦歌岭是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的原始热带雨林,从鹦歌岭土壤中分离与筛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放线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以MRSA作为受试菌株,测试抗菌活性,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采用滤纸片法,测定菌株发酵粗提液对MRSA抑菌活性,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粗提液的活性物质。从鹦歌岭土壤中共分离到168株放线菌,其中10株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发酵液粗提物抑菌圈直径在8 mm-25 mm之间;16S rDNA序列比对发现,10株菌均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相似性达99%以上,初步确定是链霉菌属的放线菌。通过对比10株菌发酵液HPLC指纹图谱,发现菌株7、5和9-1的发酵液次级代谢产物丰富,活性测试表明,10株放线菌对MRSA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