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不同作物轮作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重要措施,香蕉与菠萝轮作能有效缓解香蕉土传枯萎病。【目的】以休耕(CK)、高病蕉园土壤中种植巴西香蕉苗(B)、高病蕉园土壤中种植"巴厘"菠萝苗(B_BP)、高病蕉园土壤中种植"金菠萝"菠萝苗(B_GP)和高病蕉园土壤中种植"台农17号"菠萝苗(B_PP)为对象,研究不同菠萝品种种植对连作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可培养尖孢镰刀菌、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揭示不同菠萝品种种植在高病蕉园土壤中理化性质差异及微生物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可培养微生物研究方法,探究在高病蕉园土壤种植不同菠萝品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与休耕(CK)处理相比,高病蕉园土壤中继续种植巴西香蕉苗(B)处理显著增加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而种植菠萝品种"金菠萝"和"台农17号"(B_GP和B_PP)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可培养尖孢镰刀菌数量,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速效磷、细菌及放线菌数量均与可培养尖孢镰刀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H和真菌数量与可培养尖孢镰刀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坐标分析(principalco-ordinatesanalysis,PCoA)和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分析结果表明,种植"金菠萝"和"台农17号"菠萝(B_GP和B_PP)处理间的土壤肥力质量相近,并显著区别于其他3个处理。【结论】在高发病香蕉园地,种植菠萝品种"金菠萝"和"台农17号"(B_GP和B_PP)可以显著改善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状况,对香蕉连作障碍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经鞘脂病是一类神经鞘脂分解代谢障碍的遗传性疾病,酶学检测是确诊的一种主要手段。在通常采用的标本中,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是最理想的酶源。本文改良七种用人工底物检测酶活性的方法,通过控制细胞传代和细胞生长时相的措施,用自己培养的34个正常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建立对GM_1-神经节苷脂累积症,GM_2-神经节苷脂累积症,异染质型脑白质营养不良症,krabbe氏病,Gaucher氏病,Niemann-Pick氏病和Fabry氏病等七种相对常见的神经鞘脂病的酶学诊断正常值。并就标本供体的年龄,培养细胞的传代与细胞所处的生长时相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抗感枯萎病西瓜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抗感枯萎病西瓜根际可培养细菌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抗病西瓜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要高于感病西瓜,且细菌分布的均匀度也高于感病西瓜.表现为抗病西瓜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1.29)和1/D(30.28)分别高于感病西瓜的H'(1.12)和1/D(2.482).抗病西瓜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均匀度指数E(0.72)也高于感病西瓜的E(0.69).抗感西瓜根际分别具有不同的可培养优势群落,抗病西瓜根际可培养优势基因型为基因型1,占51.1%,感病西瓜根际可培养优势基因型为基因型7,占58.7%.  相似文献   

4.
在对患有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蜜蜂幼虫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时,获得1株未知菌株。从分离培养特性、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得知该菌株为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次生菌——粪肠球菌,属于肠球菌属,并暂定名为Enterococcus faecalis FB102。同时,得知根据该菌的分离培养特性可与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区分,并且将其单独接种蜜蜂幼虫后未能使幼虫患病。根据粪肠球菌较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易于分离培养的特性,得知通过对粪肠球菌的鉴定可以简化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诊断过程,而且推测该菌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对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单菌丝挑取法,从采自3个不同地点的银杏(Ginkgo biloba L.)叶和茎部中分离出16株内生真菌,对其进行了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有9株能够抑制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生长,其中4株菌对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大于同样条件下拮抗培养的瑞氏木霉的抑菌效果.与苹果腐烂病病原菌进行两点对峙培养,经镜检发现,与拮抗内生菌一起培养的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和断裂.可见,银杏中的内生真菌对苹果腐烂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真菌感染状况,掌握近期本地区皮肤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结构。方法采用KOH直接涂片或染色显微镜观察与分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菌落进行形态学鉴定,对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 766例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中,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25 078例,占52.50%。其中皮肤癣菌病9 310例(48.94%)、马拉色菌感染8 938例(46.99%)、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603例(3.17%)。除外马拉色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其余38 839例镜检阳性率40.33%、分离培养阳性率25.99%。分离培养与镜检阳性符合率61.41%。皮肤癣菌菌种结构方面,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88.19%。结论皮肤癣菌病位居皮肤真菌病之首,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306名儿童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血清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共检测了306例5~6岁学龄前儿童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在其中208名患龋齿病儿童的牙菌斑中分离出304株变形链球菌,用双向琼脂扩散法进行血清学鉴定,c、e、f血清型有259株,占所分离的变链菌总数的85.19%,其中c型206株占68%,e型37株占12%,f型16株占5%。在有龋组和无龋组牙菌斑中变链菌培养阳性率比较,有龋组变链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无龋组(P<0.01)。本试验提示变链菌是武汉地区龋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武汉地区龋齿病的儿童中感染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以c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观察生长素类物质对感染植原体病酸枣试管苗影响的结果表明:添加外源NAA和IBA后的病苗丛枝症状和不加生长素类物质相似,均表现伸长生长和梢较上部位有多个分枝梢生长,而在培养基中添加IAA后可使病苗从其基部产生更多丛生芽。培养9个月后,用NAA、IBA和IAA处理的都没有检测出植原体病原脱除的绿苗,也没有观察到丛生症状减轻的病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发生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1例以声嘶为首发表现的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声嘶为首发表现,3个月后出现全身散在皮下结节。结节逐渐增多,部分破溃伴脓血。咽部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黏膜急慢性炎伴上皮乳头状增生,可见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未查出阳性菌。皮损处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病理符合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真菌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诊断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结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在免疫正常人群发病时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皮损表面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率低。病变组织真菌培养有利于得到阳性结果,早日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博卡病毒发现以来,先后在呼吸道和肠道标本中检出博卡病毒1~4型。博卡病毒1主要与呼吸道感染相关,博卡病毒2~4型主要与肠道感染相关。博卡病毒感染具有典型的咳嗽、喘息、肺炎和腹泻等临床症状,然而由于博卡病毒缺乏合适的宿主细胞而难以培养限制其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立体上皮细胞培养平台、反向遗传学和病毒宏基因组学作为新一代技术有望成为研究博卡病毒致病机理和发现新病毒的有力工具。本文针对博卡病毒已有的电镜、细胞培养、PCR和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博卡病毒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2种培养方法进行了比较。方法将采集到的3只皮肤真菌感染病兔样品经由沙氏平皿法和沙氏试管斜面培养法分别进行培养。结果在3只真菌感染病兔中应用试管斜面法我们只检测到1例皮肤病原真菌阳性,而采用沙氏平皿法3例阳性全部检出。结论结合临床检测经验,我们认为本研究的沙氏平皿法优于沙氏试管斜面法,在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常规检测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研究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的表达,进而探讨白色念珠菌病与扁平苔藓的关系。选取白色念珠菌携带者、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携带白色念珠菌的扁平苔藓患者、伴有白色念珠菌病的扁平苔藓患者各20例,念珠菌培养阴性的扁平苔藓患者10例。从唾液标本中直接提取RNA,进行RT-PCR。白色念珠菌携带者唾液中有SAP2、SAP4-6、SAP7的不同表达,携带白色念珠菌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有SAP2、SAP4-6、SAP7、SAP8、SAP9的不同表达,所有携带者中均未表现SAP1、SAP3和SAP10的阳性扩增。白色念珠菌患病者及伴有白色念珠菌病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有SAP1-10的不同表达。念珠菌培养阴性的扁平苔藓患者均无SAP1-10的阳性扩增。SAP9与扁平苔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是一种致命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发病率逐年增多,报道1例以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为首发表现,伴有肺及脑受累的播散性念珠菌病,并文献复习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皮肤受累临床表现。方法患者女,37岁。因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6个月余就诊。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史,口服强的松及他克莫司2a余。取患者皮损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皮损组织、脓液、血、痰、尿、粪、脑脊液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并文献检索统计播散性念珠菌病皮肤受累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皮损组织病理见假菌丝,皮损组织、脓液、痰、尿、粪标本直接涂片均见假菌丝并培养出白念珠菌,CT显示肺受累,诊断为播散性念珠菌病,予抗真菌治疗,患者皮损愈合及肺部病灶部分吸收,但因自行停药,最终出现颅内播散。结论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播散性念珠菌病临床罕见,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微生物检查,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出现系统性播散,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发生的油桐叶枯病病原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中国广西田林县油桐主产区一种新的叶片真菌病害,定名为油桐叶枯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侵染后叶片呈现灰褐色病斑,后期扩至整个叶片,引起过早脱落,影响油桐产量。从采集的带病标本中分离到16个纯培养物,隶属5个分类单元。依据柯赫法则和致病性测定,证明只有菌株VT-04为油桐叶枯病的病原物。在病斑组织中观察不到有性或无性繁殖结构,而该病原菌在诱导培养(含无菌松针的水琼脂+近紫外照射)条件下可产生子实体。比较培养性状、产孢结构特征并结合分析核糖体rDNA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和RNA聚合酶次大亚基基因(RPB2)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中的一种无性型菌物,即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这是首次在油桐叶片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15.
泌尿生殖道淋病奈氏菌与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涂片、培养及生化反应,对116例患者泌尿生殖道琳病奈氏菌进行检测,用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结果表明,116例患者中,淋病奈氏菌感染者占67.24%,淋病奈氏菌与解脲支原体混合感染占23.08%,揭示在性传播疾病的诊治中,应注意混合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55岁男性农民,因右小腿溃疡4个月余就诊。取其溃疡组织作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在含氯霉素、放线菌酮和不含氯霉素、放线菌酮的沙堡弱培养基中27℃都长出白色棉絮状菌落,而在不含氯霉素、放线菌酮条件下生长更好;在马玲薯培养基中长出镰刀状大分生孢子,菌种鉴定为茄病镰刀菌。8d后从溃疡处再取标本培养仍为茄病镰刀菌生长。病理切片经银染色后发现念珠状分隔菌丝,用透射电镜对病变组织内的菌体形态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但患者未复诊而失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的PC-12细胞模型,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比较两种病毒株致病特点的差别提供工具。方法将BDV Strain V株和Hu株分别感染PC-12细胞系,并进行传代培养,最后通过Real time FQ RT-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的检测。结果在培养传代6代后,两种病毒株感染的PC-12细胞均可检测到BDV核酸及蛋白。结论 BDV Strain V株和Hu株均可在PC-12细胞中复制和表达,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PC-1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CR法对早期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感染小鼠全血白色念珠菌DNA,并与血培养和脾脏、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和两株临床分离菌株经PCR测定后,均可扩增到分子量大小约为500bp的特异性条带。在小鼠早期念珠菌病的感染中,运用PCR法较血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敏感性高。结论PCR法是一种快速、灵敏且特异性高的检查手段,为临床早期检测真菌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抗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品种的水根际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探讨其根际细菌多样性差异与水稻抗细条病的相关性。采集孕穗期水稻品种CG2和IR24的植株根际土壤, 采用多种培养基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 并通过 16S rRNA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 利用Biolog 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根际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差异。结果显示: 不同水稻品种的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分析发现抗病品种CG2以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 而感病品种IR24以节杆菌为优势种群; 对条斑病菌有抑制的菌株, 筛选后以芽孢杆菌为主, 且抗病品种的比率达47%以上, 而感病材料中只有2.3%; 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 Shannon均匀度指数(SE), Simpson指数(D), McIntos指数(U)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ME)分别增加了8.80%, 48.49%, 11.76%, 41.88%和0.52%; 主成份分析表明抗病品种CG2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感病品种IR24相比, 对碳水化合物, 氨基酸类、酯类、醇类、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2.52%、66.53%、3.78%、7.49%、27.98%和40.67%。研究表明, 从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和种类上看, 抗病品种CG2的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和种类与感病品种相比, 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更为丰富, 发挥生防作用的菌群更多, 为水稻条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20.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的分离与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均未萃取到具有致病组分的化合物。但用甲醇、乙醇、丙醇和硫酸铵等两种沉淀大分子物质的方法,却提取到了使大豆叶片产生典型病斑和致萎的化合物。该粗提物能引起大豆感病品种产生典型的蛙眼形病斑,由此可以肯定从培养滤液中提取的粗提物含有大豆灰斑病菌所产生的毒素。以二倍体积的甲醇来提取大豆灰斑病菌毒素是最为简单、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