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志》2015,(3)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436例患者中发生意外事件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意外主要以跌倒、烫伤、胃管脱落为主,发生意外的高峰年龄段为61~80岁。结论针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相关危险因素,并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伤害提供理论依据及对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某三甲综合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的102名跌倒/坠床伤害患者,将跌倒/坠床伤害患者分为4组(无伤害组,轻度伤害组,中度伤害组,重度伤害组)并作为因变量,数据库资料中与跌倒/坠床相关的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跌倒/坠床伤害的程度与有无陪护、是否用精神病药物、风险评估级别及跌倒情景等因素具有显著关联(α=0.05, p0.05)。本研究表明,完善专科跌倒/坠床风险评估量表,加强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的动态评估及健康教育指导,落实患者生活照护,对高发的高危人群、时段、地点、易发情境给予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管理,可有效降低临床跌倒/坠床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影响因素较多,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非常有效的控制不良事件的方法。通过在本院手术室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修正方案及预防措施,提升护理质量,完善护理流程及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158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8例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手术可显著减少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不良事件,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杨启英 《蛇志》2014,(1):61-6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6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同时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采用常规护理的208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老年防跌倒知识掌握程度及跌倒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跌倒知识知晓率为87.5%,发生跌倒1例,发生率为0.46%;对照组跌倒知识知晓率为34.62%,发生跌倒26例,跌倒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黄玉红  冯茜茜  周文婧  李萍 《蛇志》2013,(4):452-453
目的总结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跌倒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以减少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方法根据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估,确定存在高危因素患者,予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落实。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有疾病造成的失血和恶性肿瘤脑部转移、肿瘤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自我认知欠缺和负面情绪的心理和不良环境因素。结论通过评估,确定存在高危风险因素的目标人群,对其加强病情观察与监控,加强健康教育,改善住院环境,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意识培训,保证有效措施的落实,可预防和减少意外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有效预防跌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7月心内科991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实施护理干预后再次评估。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系数高,属于高危密集人群。实施使用床栏、使用固定及身体约束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和改善科室环境护理措施后,跌倒发生率有显著下降。结论: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护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曲丽  郑英花  李壮  丁欣  李利英  杨怡 《生物磁学》2011,(19):3742-374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有效预防跌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7月心内科991例住院蕊者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实施护理干预后再次评梧。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系数高,属于高危密集人群。实施使用床栏、使用固定及身体约束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和改善科室环境护理措施后,跌倒发生率有显著下降。结论: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护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至2012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共3434例,依年龄分为四组:青年组(≤44岁)338例、中年组(45-59岁)1194例、老年组(60-79岁)1740例、高龄组(≥80岁)162例,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538例,恶性心律失常134例,心源性休克134例,心脏破裂24例,死亡58例,联合事件(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述不良心血管事件)16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心脏破裂和联合事件的发生率在四个不同年龄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高龄组外,其他各年龄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年龄是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80岁的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80岁的AMI患者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内跌倒和因跌倒导致的伤害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跌倒事件采用柏拉图分析法进行分析,区分“少数重点因素”和“大量微细因素”。结果 病人的身心疾病、病人独自行动以及病人不愿求助和不安全的环境是防范病人跌倒时尤其要关注的因素。结论 根据柏拉图分析法,修订病人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表,落实个体化的跌倒防范措施,营造安全的设施及环境,加强病人及家属的教育,有助于防范医院内病人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外科病区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质量、患者安全、护理管理等密切相关,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分析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其防范对策,对于护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外科病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发生的6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给药错误为高发事件;重症监护室、胸心外科、普外科为高发科室;观察不到位、评估不足、沟通不良为主要原因;白班、大夜班为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时段;低年资、低职称为主要涉事人员;未造成后果事件为主要事件。因此,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需要提高护士的专业服务能力,落实核心制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资源,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9,(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心电监护、遵医嘱使用药物、给予氧气吸入及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集束化护理模式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护理质量综合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住院及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患者护理投诉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11.5±2.16 vs 13.4±2.96)天、护理质量评分更高(96.89±2.41 vs 89.98±3.88)分、护理满意度也更高(96.54±2.30 vs 90.52±3.09)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9%vs 17.3%)及护理投诉发生率(1.9%vs 15.4%)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陈敏多  杨丽青 《蛇志》2017,(3):356-357
目的分析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不同模式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多样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冠心病症状消失时间、血糖水平复常时间、治疗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和心理状态等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冠心病症状消失时间、血糖水平复常时间、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和心理状态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多样性护理,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表现和血糖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月隐 《蛇志》2017,(3):363-364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校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复常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指标水平改善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且血脂四项指标水平改善幅度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为94.0%高于对照组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降低不良事件,提高临床效果,提高护理服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评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 年6 月至2014 年7 月本院住院的心衰患者96 例,在入院第二天常规行心脏彩超及血液生 化检查,并测定患者血浆中NT-proBNP 水平。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彩超、NT-proBNP 水平及18 个月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 发生率进行分析。按随访期内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根据NT-proBNP 水平高低分为高NT-proBNP 组 (NT-proBNP>3200 pg/mL)和低NT-proBNP组(NT-proBNP≤ 3200 pg/mL),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事件组NT-proBNP 水平较非事件组明显增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只有NT-proBNP是预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 素。NT-proBNP 水平预测心衰患者18 个月内死亡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73,以随访患者平均NT-proBNP 水平均数3200 pg/mL 作为分组的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作NT-proBNP不同水平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曲线,计算Log-rank 为29.563(P=0.000)。结论:血浆NT-proBNP 水平是心衰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不同NT-proBNP 水平对心 衰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超过3200 pg/mL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时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31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溶栓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发病至溶栓时间6 h)172例、B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6~12 h)102例和C组(发病至溶栓时间12 h)40例,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效果、溶栓后ST段回落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梗死冠脉溶通率、溶栓后ST段回落幅度高于B组和C组,且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ST段回落最大幅度所需时间、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梗死冠脉溶通率更高、ST段回落效果更好,可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病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其风险度来评价病历质量,目的为加强病历环节和细节的质控,减少或杜绝病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病历书写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方法:随机抽查2007-2010年某二级医院住院病历4837份,对其进行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对病历的终末质量和环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找出影响医疗质量的相关联因素。结果:通过对某二级医院2007-2010年随机抽查的终末病历和病房中运行病历的不良事件风险评估,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后P值<0.01,说明总的病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年度间逐年减少,有极为显著的差别,证明此种病历评价方法切实可行。结论:病历中不良事件风险评估,是减少病历中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办法,可以消除病历书写中存在的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隐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衰患者住院期间院内治疗方式、一年随访用药依从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分析和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治疗方式、一年随访过程中用药依从性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0(51.47%)例,女性66(48.53%)例。男性患者具有吸烟史、饮酒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62.86%vs 28.79%,P=0.001;35.71%vs 10.61%,P=0.001),但具有糖尿病史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35.71%vs 53.03%,P=0.042);男性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62.86%vs 45.45%,P=0.042);男性患者一年随访期间出现胸痛、卒中的比例低于女性(11.43%vs 24.24%,P=0.050;2.86%vs 12.12%,P=0.050);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女性(10.00%vs 0%,P=0.014)。结论: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溶栓或PCI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一年随访过程中出现胸痛、卒中事件率低于女性,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赖江卉 《蛇志》2017,(2):182-183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实施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120例,按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干预方案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进行救治,比较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救治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急诊救治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急诊救治总有效率达91.7%,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救治期间发生不良事件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8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实施救治,能促使患者短时间内苏醒,维持血糖稳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20,(3)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护理风险事件及孕妇心境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孕妇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SDS、SAS评分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孕妇满意度。结果实施管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实施孕妇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孕妇的不良心境,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