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绣线菊亚科是蔷薇科最原始的亚科,共有22属260余种, 包括常绿和落叶两大类群,前者是 原始类型。我国有8属100种,全都为落叶性。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各属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等 ,同时也概述全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的分布等问题。绣线菊属Spiraea是该亚科落叶类群中最原始的属,它在早期发生趋异进化,衍生出形态各异而亲缘关系密切 的不同属,本文阐明了中国各属的系统位置和属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我国各属地理分布的 分析对比,属的分布区可归纳为5个类型。对全球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中的属、种数统计表明,东亚区有8属105种,其中有96个特有种,是该亚科植物分布最多而又最集中 地区,具有在系统发育上处于各主要演化阶段的落叶类型,因此,东亚区是全球绣线菊亚科植 物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也是落叶类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北美洲,从马德雷区至落基山区一带分布着11属46种,均为特有种,显然北美洲西部也是该亚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但可能是第二分布中心。南美洲至今保存2个较古老的常绿属,即Quillaja和K ageneckia,基于此,南美洲可能是绣线菊亚科某些常绿属早期分化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中国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东亚区占绝对优势,有8属82种,其中有62个特有种,分别占该区属 、种和 特有种数的100%、82%、和65%, 这些类群分布最密集地区是在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西部,这一带是中国绣线菊亚科的现代分布和多样性中心,很可能是某些属的发源地。由此看来,绣线菊亚科的落叶属可能起源于劳亚古陆。据化石记载,该亚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豆科黄华族植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系统学业伦和地理分布及古植物学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豆科Papilionaceae黄华族和Tribe Thermopsideae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黄华族可能是古地中海起源的,它的起源地在古北大陆的南岸,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纬度地区;(2)起源时间能早于第三纪,大约处白垩纪末和始新世之间。当时有一个所谓的“北热带植物群”Boreotropical Flora发生;(3)本族6个属基本上构成一个比较自然的单元。它们是由原始槐族类祖先演化而来的;(4)木本类是本族原始的,早出的类群,它们基本上处于遗状态;草本类是本族进化的、晚出的类群,们种类多,分布区有扩大的趋势;(5)Thermopsis间断分布于亚洲(包括中亚和东亚)、北美(包括北美东部和北美西部。东亚太平洋沿岸和北美大西洋沿岩最有可能是它的原始保存地,而不是起源地,它们主要是通过古地中海海道而发生联系的,造成原始类群星散分布的格局不是由一次,而是多次地史和气候变化的结果;(6)晚第三纪亚洲腹地造山运动引起的喜马拉雅山的降起和青藏高原的抬升,以及北美落基山山体抬升引起的水温条件的急剧变化是某些类群(包括Piptanthus和Thermopsis)物种局部分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依据世界范围栝楼属植物种类的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系统发育研究资料,对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和现代地理分布的形成进行了总结。栝楼组在栝楼属中处于原始地位,大苞组、叶苞组属于较进化类群,该属内的部分类群是在二倍体的水平上经过多倍化形成的。栝楼属在第三纪时期广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到第三纪晚期演化进程加快,南亚和中国西南山地逐步成为该属的起源中心与分化中心;受第四纪冰川期影响,该属在欧洲的种类逐渐消失,东亚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栝楼属作为中国本地起源种,是中国植物区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柽柳科柽柳属的植物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柽柳属是典型的旧世界温带分布属。对柽柳属3组68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3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为伊朗—吐兰区的西亚亚区(30种/3组,其中特有种13种),中亚亚区(20种/2组,其中特有种6种)和地中海区(12种/3组,其中特有种6种)。由于伊朗—吐兰地区的西亚亚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特有种多且可以见到柽柳属系统发育系列,因而认为该亚区是现存本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地中海地区包含的组、种数仅次于伊朗—吐兰区,并且特有种为6种,带有新特有种的性质,全是系统发育上相对年轻、进步的类型,被认为是本属的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另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在中亚亚区,尤其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根据柽柳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化石资料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柽柳属起源于古地中海热带成分盛行的早第三纪始新世,具有起源古老的性质,并且随着晚第三纪古地中海的退缩、气候逐渐干旱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许多新的以温带成分为主适应旱生环境的现代柽柳属种类。柽柳属起源之后,首先繁衍、散布到以伊朗为中心的现代分布中心,其后以伊朗为廊道向西、向东扩散,在地中海沿岸、东非、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南部及亚洲中部的荒漠地区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鹅观草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鹅观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的最大的属,现知全世界有4组,20系,126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中国有4组,18系,79种,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是鹅观草属植物种类最为集中的区域,尤其高原东北部的唐古特地区又是我国鹅观草属分布相对密集之地,有3组,12系,30种,而且其间不同等级,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有分布,该地可能就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同时,唐古特地区多汇聚有鹅观草属不同等级的原始类群和与原始类群有很缘的短柄草属植物,其中最原始的大柄鹅观草特产于该区,而该区缺乏的是高级的大颖组类群,故推测唐古特地区可能又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大约在青藏高原明显增高,气候转凉的晚第三纪初的中新世,鹅观草属起源后,在中国境内地质活动比较剧烈的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但只有少数适应性较强的类群大概以3条路径扩展到国外,并向东到在北美的巴芬岛,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滨岸,向北进入寒冻的北极地区。  相似文献   

6.
粉条儿菜属(AletrisL.)隶属于肺筋草科,全世界有23种1变种,东亚有18种1变种,北美东南部有5种,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属.本文在种(变种)的水平上,研究了粉条儿菜属的地理分布及其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并对其起源和分化以及现代洲际间断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共分布有粉条儿菜属植物15种1变种,而广义的横断山地区集中分布有13种1变种,是东亚粉条儿菜属植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且包含该属植物各个进化阶段的代表.因此,广义的横断山地区是粉条儿菜属在东亚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2)根据粉条儿菜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布格局推测,该属可能在不晚于第三纪早期,起源于古北大陆.东亚和北美的粉条儿菜属植物形态区别明显,应该是隔离分化的结果.(3)该属植物可能曾经广布于北半球,后来地质、气候以及冰川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该属在一些地区灭绝,而仅存于东亚和北美东南部.(4)尽管横断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东亚粉条儿菜属的多样化中心,但该地区很可能并不是粉条儿菜属最早的分化中心,因横断山地区周边的一些特有种可能是在晚近的时期形成的新特有种;另外,东亚粉条儿菜属一些原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所以,中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可能是粉条儿菜属早期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山茶属Camellia植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以雄蕊不定数、在某些类群中存在心皮离生至合生的中间过渡,认为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属,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中国长江以南广袤的亚热带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中南半岛和我国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地区种类虽少,却集中了本属原始或较原始的类群和种类。本属演化上的近缘属或姐妹群——核果茶属Pyrenaria(包括石笔术属Tutcheria)分布区大致与本属相似,其原始(子房5室,心皮先端多少分离,花柱离生)的种类也分布于此,它们可能同出于一个心皮离生的古老祖先,即生长于亚洲古热带森林环境中的类似千五桠果属(Dillenia)的原始山茶科植物,上述地区是该属的早期分化中心和起源地,大约在白垩纪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东岸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接触地带由原始五桠果类植物演化而来。山茶属植物自热带亚洲起源和分化发生后,向四周辐射状扩展,在亚洲大陆,类群和种类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从热带向亚热带分化和替代的规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第三纪以来地史和古气候的变迁,分化发展为具花梗和花梗强烈缩短变无便的两个演化枝,分道扬镳平行发展,两枝在演化上相似地表现出雌、雄蕊数目的减少及合生水平的提高,本属最进化的类群是分布区南界的管蕊茶组 Sect.Calpandria和广布我国亚热带林下的连蕊茶组Sect.Theopsis,前一组花丝全部合生成肉质管,后一组雌、雄蕊高度合生,果通常1室发育,中轴退化。晚第三纪以来,古气候的变迂和亚洲山体的隆升,山茶组 Sect.Camellia,油茶组Sect.Paracamellia以及连蕊茶组 Sect.Theopsis在新的环境中产生进一步分化和自然杂交,出现了一些多倍体种群,细胞地理学研究表明,自中南半岛向北呈现出核型由对称到极不对称、染色体从二倍体到多倍体的变异系列,从而对山茶属中演化与分布的一致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统计了各地区不 同等级分类群的频度,认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最大的频度中心、 多样性中心和特有种的分布中心。 文中还讨论了乌头属内的演化关系,以及本属与邻近属的 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在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既有许多原始类群,又有大量的进化类群,提出 了本亚区不但是本属植物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而且是活跃的分化中心。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以及本亚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礼草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相统一的原理,本文讨论了以礼草属的分布中心、起源地、 起源时间和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以礼草属全世界约26种、6变种,隶属于3个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也有分布。其中,中国的青藏高原汇聚了该属的大多数种类,且不同等级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集居于此,使其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而该属的原始类群、以及与原始类群很近缘的鹅观草属却分布在这一中心之外的天山地区,加之天山地区自新生代的晚第三纪再次抬升以来,具备了以礼草属发生和繁衍的自然条件,因而天山地区很可能就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也可能在晚第三纪或第四纪初。以礼草属自天山起源后,扩散的途径大概有3条,其中西南向途径和东南向途径从东、西两侧侵入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得到极度发展,并随着高原的继续隆起,进一步衍生出最高级的类群短穗组,从而形成了以礼草属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榆科榉属的植物地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榉属是东亚—地中海间断分布局,分属于东亚植物区、地中海植物区及伊朗—土兰植物区。根据现存榉属植物的形态演化趋势、细胞学、孢粉学证据及其化石资料和古地质历史事件相结合分析,该属植物是第三纪温带森林的孑遗成分而且第三纪末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及第四纪的冰川作用是样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在欧洲,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及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较强烈,使分布于此的榉属植物受到严厉的生存竞争,未能适应环境的物种遭受灭绝,少数进行适应性变异的物种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生存了下来。而东亚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相对较稳定,便成了榉属植物的避难所,因此也保留了榉属植物种较为古老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正Dear Editor,In December 2019, a novel human coronavirus caused an epidemic of severe pneumonia(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in Wuhan, Hubei, China(Wu et al. 2020; Zhu et al. 2020). So far, this virus has spread to all areas of China and even to other countries. The epidemic has caused 67,102 confirmed infections with 1526 fatal cases  相似文献   

16.
Curcumin is the yellow pigment of turmeric that interacts irreversibly forming an adduct with thioredoxin reductase (TrxR), an enzyme responsible for redox control of cell and defence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Docking at both the active sites of TrxR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potency of three naturally occurring curcuminoids, namely curcumin, demethoxy curcumin and bis-demethoxy curcumin. Results show that active sites of TrxR occur at the junction of E and F chains. Volume and area of both cavities is predicted. It has been concluded by distance mapping of the most active conformations that Se atom of catalytic residue SeCYS498, is at a distance of 3.56 from C13 of demethoxy curcumin at the E chain active site, whereas C13 carbon atom forms adduct with Se atom of SeCys 498. We report that at least one methoxy group in curcuminoids is necessary for interation with catalytic residues of thioredoxin. Pharmacophore of both active sites of the TrxR receptor for curcumin and demethoxy curcumin molecules has been drawn and proposed for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st probable potent antiproliferative synthetic drugs.  相似文献   

17.
Comprises species occurring mostly in subtidal habitats in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warm-temperate areas of the world. An analysis of the type species, V. spiralis (Sonder) Lamouroux ex J. Agardh, a species from Australia, establishes basic characters for distinguishing species in the genus. These characters are (1) branching patterns of thalli, (2) flat blades that may be spiralled on their axis, (3) width of the blade, (4) primary or secondary derivation of sterile and fertile branchlets and (5) position of sterile and fertile branchlets on the thalli. Application of the latter two characters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c method for separation of species into three major groups. Osmundaria , a genus known only in southern Australia,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Vidalia , and its separation from the Vidalia assemblage is not accepted. Species of Vidalia therefore are transferred to the older genus name, Osmundaria. Two new species, Osmundaria papenfussii and Osmundaria oliveae are described from Natal. Confusion in the usage of the epithet, Vidalia fimbriala Brown ex Turner has been clarified, and Vidalia gregaria Falkenberg, described as an epiphyte on Osmundaria pro/ifera Lamouroux, is revealed to be young branches of the host, Osmundaria prolifera.  相似文献   

18.
Fifteen chromosome counts of six Artemisia taxa and one species of each of the genera Brachanthemum, Hippolytia, Kaschgaria, Lepidolopsis and Turaniphytum are reported from Kazakhstan. Three of them are new reports, two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counts and the remainder are confirmations of very scarce (one to four) earlier records. All the populations studied have the same basic chromosome number, x = 9, with ploidy levels ranging from 2x to 6x. 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ploidy leve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distribution are noted.  相似文献   

19.
肝癌中HBV和HCV基因和抗原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CV RNA及HBV X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HCV核心抗原,非结构区C33c抗原及HBxAg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表明(1)HCV RNA、HBV 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检出率分别为40%(55/136)和82%(112/136).HCV RNA定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内,阳性细胞呈散在、灶状及弥漫分布三种形式;HBV 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分布呈胞浆型、核型及核浆型,阳性细胞也呈上述三种分布形式;(2)HCV C33c抗原、核心抗原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为81%(133/164)及86%(141/164).C33c抗原定位于癌细胞及肝细胞的胞浆内;核心抗原既定位于癌细胞核中,又可定位于胞浆中.C33c抗原阳性细胞以灶状分布为主;而核心抗原阳性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