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2.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3.
金缕梅科:地理分布、化石历史和起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利用系统发育与地理分布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金缕梅科各属植物的系统位置和分布式样,并结合化石、古地理及古气候等证据,讨论该科的分布中心,可能的起源时间和地点以及现代分布式样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金缕梅科植物共30属144种,间断分布于亚洲西部、东部、东南部,非洲东部、南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东北部以及中美洲和北美洲的东南部,欧洲和南美洲尚无现代类群分布的记载。它基本上是一个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分布的科。通过对该科30个属的系统位置及其分布式样的分析,将金缕梅科属的分布归纳为:A.热带分布类型(18属),包括(1)热带亚洲分布(11属),(2)热带中美洲分布(2属),(3)热带非洲分布(2属),(4)热带大洋洲分布(3属),B.温带分布类型(12属),包括(5)东亚分布(7属),(6)西亚分布(2属),(7)西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1属),(8)东亚-北美间断分布(1属),(9)北美分布(1属)。东亚区南部到印度支那区北部(即中国长江以南至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是它的现代分布区中心;根据化石证据、原始类型分布和外类群分布分析,提出该科植物起源于劳亚古陆,并曾经有一个很长的白垩纪历史,至少在早白垩纪金缕梅科植物的先驱就已经出现。最后,从地质和气候的变迁等方面探讨了金缕梅科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涛  陈忠毅 《植物研究》1996,16(1):57-66
安息香科植物共12属,约150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及欧洲南部的温暖地区。亚洲是现代安息香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有11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附近。中国南岭山地及其附近汇集了8属20多种,包括中国特有的陀螺果属、秤锤树属和长果安息香属以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银钟花属。这些呈星散分布的残余成分是从当地起源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安息香科植物仅云南一地就达8属30余种,其中不少为局部分化形成的狭域分布特有种。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分化中心,茉莉果属和歧序野茉莉属可能即是由此发端的。后者和安息香属经中南半岛一直分布到热带亚洲地区,并在马来西亚地区形成一次生分化中心。欧洲安息香科植物可能来自亚洲,并于第三纪得到发展。安息香科植物在欧洲的衰落,可能是遭到第四纪冰川严重破坏的结果。北美安息香科植物和欧亚大陆的有着共同起源,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并通过中美向南美发展。南美安息香科植物达50余种,集中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另一次生分化中心。特产巴西的花弄蝶属即是从当地分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潘洁 《植物研究》2000,20(1):27-35
贡嘎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横断山系的东北段,现有杜鹃属植物73种4变种2亚种。在贡嘎山地区东坡的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有43种(包括变、亚种)杜鹃,西坡则分布有63种(包括变、亚种)。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的区系组成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大致分为:1、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只有1种杜鹃。2、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有78种(包括4变种, 2亚种),其中(1)1种分布于西藏、云南,并经云南入缅甸分布;(2)44种为四川特产;(3)5种为贡嘎山地区特有种。另外,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区系还有其特点:1、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布中心之一;2、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化中心之一;3、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有垂直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6.
松科冷杉属植物的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杉是北半球阴暗针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现全世界共有52种1亚种12变种,在北半球形成南欧、北美和东亚三个分布中心,这三个地区也是冷杉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在垂直分布上,冷杉集中分布于1000~2000m(15种)和2500~4000m(13种)两个海拔地段。在中国,冷杉植物呈南北间断分布,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地区。冷杉属的特有现象和孑遗分布现象都十分突出,有7个种呈孑遗分布。根据冷杉属的地史分布和现代分布的研究并结合最新的系统演化资料,本文推测冷杉属于白垩世中期起源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始新世以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冷,逐步向南迁移,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脉抬升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出现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形成了现代间断的分布格局。冷杉与银杉、金钱松等其它松科植物的形成模式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7.
鬼灯檠属的系统发育、分类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对鬼灯檠属Rodgersia Gray的染色体数、花粉体积和纹饰、萼片数目、萼片脉序和脉型、萼片腹面毛被、花梗和花序轴毛被、叶的类型等关键性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进化顺序,依据性状的系统发生,绘制了鬼灯檠属的瓦格勒尔系统树;确认本属有5种和3变种,其中以R.podophylla为最原始,R.nepalensis为最进化,而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和R.pinnata则居于两者之间。本属分两组Sect.Rodgersia,仅含R.podophylla Sect.Sambucifolia J.T.Pan,含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R.pinnata,R.nepalensis。依据种的主要分布区,划本属植物为4个分布类型,即:日本—朝鲜间断分布,秦岭—大巴山分布,横断山分布和东喜马拉雅分布。笔者认为,本属的起源地在日本-朝鲜一带,横断山地区是其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本属的散布路线是自日本—朝鲜,经秦岭—大巴山,通过横断山地区而进入东喜马拉雅,本属的起源时间,当在晚第三纪以前(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此外,还报道了鬼灯檠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8.
采用比较形态学方法,本文详细地描述了赤包属植物根、根状茎、茎、卷须、花序、花枣、花冠、雄蕊群、雌蕊群、果实、种子以及毛被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某些形态学性状的系统学意义。本文首次描述和记录了该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以及传粉媒介,并讨论了造成该属某些种结实率低的原因。本文还根据现存赤包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布式样以及它们的属下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式样,确定了中国的横断山系和大巴山系地区是该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而中国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季节性山地雨林是该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在综合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赤包属作了分类学修订。确认该属有22种,2变种,归并了2种和10变种。  相似文献   

9.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在云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钟补求系统,该属植物在云南有151种分属于13个群72个系.马先蒿属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体现了下列特点:(1)种类十分丰富,占整个属总种数的25%,占中国的42.6%.(2)包括了该属全部花冠类型,即无齿、有齿的原始类型各为24种、短管具喙的中间过渡类型87种,较进化的长管类型16种.(3)马先蒿属植物分布在云南的11个地理分布区域中,但该属植物在康藏高原区最为丰富,有108个种在本区有分布,占云南种数的71.5%;横断山植物区和东喜马拉雅植物区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4)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其中8个系、52个种为云南特有,横断山和东喜马拉雅的特有种最为丰富,也是本属的特有中心.(5)云南马先蒿植物与邻近的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区系上联系密切,与缅甸和不丹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豆科黄华属的植物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全面论述了全世界黄华属(豆科)植物地理。黄华属是豆科少数几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之一。对黄华属5组21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4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是:东亚地区(8种/3组,其中特有种4种),伊朗-土兰地区(7种/3组,其中特有种3种),落基山地区(7种/2组,均为特有种)及大西洋北美地区(3种/1组,均为特有种)。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地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在此区可以见到黄华属系统发育系列;该属最原始的组种及最进化的组种也在该区出现等,可以认为东亚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伊朗-土兰地区(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及落基山地区所含种、组数仅次于东亚地区,而且多倍体现象多发生于这两区,因此可认为是本属的次生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在此二地区,物种分化较活跃且复杂,先后描述了很多新种和变种,也曾进行过较多的归并处理。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断揭示,在这地区曾被归并的一些分类群存在着较大不同,从而提醒分类学家对年轻区系中物种分化较活跃的类群进行分类处理时,无论是建新分类群还是对某些类群进行归并,应持谨慎态度。作者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黄华属植物在中新世之前早已形成,并且在晚第三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之前在两大陆已经存在,很可能是于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起源于一个含羽扇豆生物碱的古槐成员。两大陆分离后,在不同的成种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演化格局:在亚洲,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中海消失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引起的旱化、寒化,促进了该属植物的强烈分化;而在北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及局部的山体隆起,可能是促进该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及原始类群的分布式样分析,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亚区可能是本属植物的原始类型中心。  相似文献   

11.
唇形科鼠尾草属的物种多样性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作者查阅了国际权威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站(GBIF, The Plant List)、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教学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和中国自然保护区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中该属物种名称及标本采集信息, 以及国内32家标本馆的标本, 分析并绘制其物种分布图。结果显示, 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世界和中国分布信息分别有57,674条和11,596条, 已接受种名952个。在世界范围内, 以中南美洲(510种)物种数量最多, 其次是西亚(270种)、欧洲(117种)、东亚(97种)和北美(94种); 在国家尺度上, 以墨西哥物种数量最多(322种), 其次是俄罗斯(109种)、土耳其(88种)、美国(85种)和中国(82种)。在中国, 以云南和四川省鼠尾草种数最多(合计占全国的63%), 两省分布最多的县域地区分别是玉龙县(23种)、香格里拉县(20种)、大理市(13种)和木里县(17种)、宝兴县(13种)、马边县(13种)。在自然地理区域上, 以横断山区最为丰富, 占该属全国物种总数的52.8%, 特有种达23种; 广布种以荔枝草(S. plebeia)分布的县域数量最多(395县), 其次是鼠尾草(S. japonica) (199)、丹参(S. miltiorrhiza) (192)、贵州鼠尾草(S. cavaleriei) (173)、华鼠尾草(S. chinensis) (153)和粘毛鼠尾草(S. roborowskii) (100)。鼠尾草属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高海拔地区, 中国是东亚的多样性分布中心, 代表性广布种及狭域特有种均有分布, 尤以云南、四川以及横断山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种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2.
蜡梅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烨  李秉滔   《广西植物》2000,20(4):295-300
根据对蜡梅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古气候资料,讨论了蜡梅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规律。认为:中国泰岭以南、横断山脉以东为蜡梅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蜡梅科植物的起源地点可能在东亚,并在第四纪时通过白令陆桥到达北美;通过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到澳洲,并在各个洲独立发展,形成现在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及南北温带间断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论无心菜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世界无心菜属植物有306种,隶属10亚属24组,主要分布于欧、亚、美三洲和北非,基本上是北温带分布属。文章分析了亚属的系统位置及其分布式样。地中海区到西亚亚区和中亚亚区的西北部是其分布区中心,也可能是它的起源地,中国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是其次生分布中心。起源时间至少应该追溯到白垩纪中期。最后,讨论了它的散布途径和现代分布式样的形成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The subfam. Spiraeoideae, consisting of 22 genera and more than 260 species in the world,is the most primitive subfamily of Rosaceae. It has developed into two groups,i.e.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ones, of which eight genera and 100 species in China are totally deciduou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origin,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genera is discussed mainl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subfamily in the floristic regions of the world is also mentioned. Based on evolutionary trend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Spiraea L.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rimitive genus in the deciduous group of subfam. Spiraeoideae, from which some genera are been derived,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an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genera are elucidat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nera in China, the areal types may be divided as follows: (1) North Temperate Type: Spiraea, Physocarpus, Aruncus. (2)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Disjunct Type: Sorbaria. (3) Mediterranean, West Asian (or Central Asia) and East Asian Type: Sibiraea. (4) Temperate Asian Type: Exochorda.(5) East Asian Type: (a) Sino Himalayan Distribution: Neillia; (b) Sino Japan Distribution: Stephanandra. After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ubfam. Spiraeoideae in the world, it is shown that the Eastern Asiatic Region, being the richest in genera, species and endemic species of the world,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but also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deciduous genera of this subfamily, while in North America, the Madrean Region and Rocky Mountain Region, genera, species and endemic species are abunda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 America is also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of this subfamily at the present, but it may be the secondary center of distribu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elatively primitive and evergreen g enera, i.e. Quillaja and Kageneckia, are now confined to South America. The fact implies that the South America may be the region for early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vergreen genera in Subfam. Spiraeoideae.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plants has shown that China has the most members of the subfamily in Eastern Asiatic Region, with eight genera, 82 species and 62 endemic species and that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is in western Sichuan, northwestern Yunnan and their adjacent areas. It is very obvious that the center of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Subfam. Spiraeoideae in China lie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of Sino Himalayan Forest Subkingdom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Sino Japan Forest Subkingdom, where may be the birthplace of some genera in China. It may be considered that the deciduous genera of Subfam. Spiraeoideae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Laurasia.According to the fossil records, the time of origin of Subfam.Spiraeoideae dates back to the Lower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5.
绣线菊亚科是蔷薇科最原始的亚科,共有22属260余种, 包括常绿和落叶两大类群,前者是 原始类型。我国有8属100种,全都为落叶性。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各属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等 ,同时也概述全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的分布等问题。绣线菊属Spiraea是该亚科落叶类群中最原始的属,它在早期发生趋异进化,衍生出形态各异而亲缘关系密切 的不同属,本文阐明了中国各属的系统位置和属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我国各属地理分布的 分析对比,属的分布区可归纳为5个类型。对全球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中的属、种数统计表明,东亚区有8属105种,其中有96个特有种,是该亚科植物分布最多而又最集中 地区,具有在系统发育上处于各主要演化阶段的落叶类型,因此,东亚区是全球绣线菊亚科植 物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也是落叶类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北美洲,从马德雷区至落基山区一带分布着11属46种,均为特有种,显然北美洲西部也是该亚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但可能是第二分布中心。南美洲至今保存2个较古老的常绿属,即Quillaja和K ageneckia,基于此,南美洲可能是绣线菊亚科某些常绿属早期分化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中国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东亚区占绝对优势,有8属82种,其中有62个特有种,分别占该区属 、种和 特有种数的100%、82%、和65%, 这些类群分布最密集地区是在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西部,这一带是中国绣线菊亚科的现代分布和多样性中心,很可能是某些属的发源地。由此看来,绣线菊亚科的落叶属可能起源于劳亚古陆。据化石记载,该亚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6.
依据最新广义大丁草属的概念对中国产这一属群的植物进行了订正,亦即中国有大丁草属Leibnitzia Cass,火石花属Gerbera Cass.和兔耳一支箭属Piloselloides(Less.)C.Jeffrey ex Cufod。并对一些名称进行了认真的查考和相应的分类学处理,讨论了相应的地理替代与地质历史的关系。经整理,中国大丁草属含4种,火石花属可能含6种,兔耳一支箭属含1种。以横断山为核心的中国西南部也许是该属群的一个多样化中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karyotypes of 34 populations belonging to 11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of Heracleum from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n China were examined. Chromosome numbers and the karyotypes of three species (H. souliei, H. la'ngdoni, and H. wenchuanense)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are the karyotypes of H. moellendorffii and H. henryi (tetraploid). Populations of H. candicans, H. franchetii, and H. kingdoni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were found to consist of a mixture of diploid and tetraploid plants. Except for four species of Heracleum, namely H. candicans, H. franchetii, H. henryi, and H.kingdoni, which have both diploid and tetraploid karyotypes, all other species of Heracleum are were found to be diploid. All karyotypes were found to belong to the 2A type of Stebbins, with the exception ofH. candicans var. obtusifolium, which belongs to 2B, and H. hemsleyanum and H. franchetii (Mt. Dujuan, Daocheng, Sichuan, China), which belong to 1A. There was only a slight difference in the karyotype asymmetry index, which suggests a close kinship for species of Heracleum and that the entire phylogenetic development of Heracleum is relatively primitive. Species that exhibited advance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also more advanced in karyotype structure, with the order ofkaryotype evolution being 1A→2A→2B. This phenomenon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have not diverged completely and that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re a relatively young and active area for the evolution of Heracleum. Polyploidization in Heracleum may be an important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for some species, generating diversity. The biological attributes, distribution range, and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genus have all played a part in accelerating the evolution through polyploidization or aneuploidization. It is known that as the distribution latitude of Heracleum decreases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hromosome number, ploidy level, and asymmetry structure appear to increase. In the Hengd  相似文献   

18.
中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报导了我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分类、分布及主要经济用途,也略讨论了该属植物的起源与区系地理等。  相似文献   

19.
嵩草属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嵩草属Kobresia Willd.隶属于莎草科,全世界有64种5变种,中国有49种4变种,属下分为4个组。该属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寒带,亚洲种类最多,主要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和横断山地区。上述两地共有总数的90%以上的种类。因此,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为嵩草属的分布中心。与嵩草属最近缘的属Schoenoxiphium只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东南部山地。两个属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发生于冈瓦纳古陆。随着印度板块与非洲大陆分离并向北方漂移,嵩草属的祖先被带到欧亚大陆,在两个板块相遇处——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产生了现在的嵩草属。其后,喜马拉雅山脉进一步抬升,气候与环境发生巨变,嵩草属也进一步分化形成现在的规模。印度板块在早第三纪与欧亚大陆相连接,嵩草属可能就是此时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并开始分化,且沿北半球的山系向北扩散到欧洲和西伯利亚,又从欧洲到格陵兰再到加拿大东部,从西伯利亚通过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并沿落基山脉南下达到美国的科罗拉多,形成了嵩草属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跳甲亚科昆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青藏高原(包括横断山区)的跳甲亚科昆虫区系。该区已知47属228种。1)据属级阶元的分布类型分析,以东洋属和南型属种显占优势,是区系主体,显示该区跳甲区系的热带渊源,其中高山属种赋予该区以高山区系特征;2)该区物种分化活跃,是某些多种属中国种类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3)联系中国跳甲亚科区系,在地理分布格局上显示西-东分布,如Hespera属的分布和西南-东北分布或西南-东北的间断分布格局,如Pentamesa和Stenoluperus属的分布。这种地理分布格局反映青藏高原的隆起给中国昆虫区系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