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熊安东  赵志礼  嘎务 《广西植物》2015,35(4):468-470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不仅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的频度中心、多样性中心,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分化中心,而且是特有类群的分布中心。作为该亚区特有物种之一的江孜乌头(Aconitum ludlowii Exell),是Arthur Wallis Exell于1926年根据采自我国西藏江孜的标本发表的新种。其繁殖器官特征及地理分布特点均与原始文献记载(狭域种)不尽一致。为此,对其做分类学修订。该研究应用经典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与鉴定,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的相关标本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该物种不同标本心皮从无毛、近无毛至被毛,呈现一连续过渡情况。因此,考虑将心皮被毛一类不作为新分类群处理,只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做如下修订:心皮5,无毛或上部被毛,西藏拉萨、山南地区、那曲地区及日喀则地区均有分布。该研究结果可为国产乌头属植物的整理以及江孜乌头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物种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青冈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壳斗科青冈亚属(Quercus subg.Cyclobalanopsis)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和统计。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即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是青冈亚属植物地理分布的分布区中心。基于其形态、现代分布和地史资料,马来西亚地区分布有许多性状较原始的类群,是青冈亚属原始类的保存中心。青冈亚属植物中有许多地区 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区很狭窄,集中分布在加里曼丹、台湾、海南和云南东部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地理隔离,如海峡、高山等,以及气候和地史的复杂性。青冈亚属植物还存在许多替代现象,如青冈(Q.schottkyana)、赤皮青冈(Q.gilva)和黄毛青冈(Q.delavayi)`、云山青冈(Q.sessifolia)和窄叶青冈(Q.augustinii)为中国-日本分布式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式之间替代。  相似文献   

3.
獐牙菜属植物的起源, 散布和分布区形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统一的原理,讨论了獐牙菜属植物的起源、散布和分 布区的形成。獐牙菜属包括11组16系154种,间断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中国西南部- 喜马拉雅地区汇集了大多数种类、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有类群,成为该属的多样化 中心和多度中心。该属的原始类群和外类群也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极有可能是该属的起源地。该 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出现了各式的间断分布,根据有该属植物分布的大陆间及大陆与岛屿间分离和连接 的时间推测,该属的起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晚白垩纪,也许更早,可追溯到中白垩纪。通过分类群间亲 缘关系和现代分布分析,显示出该属植物从起源地向周围和一定方向散布,形成了三个主要散布途径。在散布过程中植物本身也发生演化和就地特化,形成新的类群。  相似文献   

4.
中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的系统总览及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Subgen.Vignea作了系统排列,并提出以下几点的看法: 1.二柱苔草亚属是苔草属中比较自然的一个类群,我国有48种、7亚种和1变种,隶属于16个组。根据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划,将它们分成4种成分,即:(1)环北方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20.4%;(2)东亚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55.5%。实际上,只有4个分类群出现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而其余的都均分布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并且在这一亚区内有8个特有成分,占特有成分总数的61.5%;显然,中国二柱苔草亚属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内的分化较其他地区更为强烈;(3)伊朗—吐兰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16.7%;(4)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成分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7.4%。 2.高节苔草C.thomsonii和云雾苔草C.nubigena类群是Subgen.Vignea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它们为印度支那植物地区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这样非但Subgen.Indocarex原始类群分布于东南亚和马来西亚,而Subgea.Vignea的原始类群也分布于东南亚,这也是对Nelmes提出Carex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地区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5.
沙棘属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首先从植物类群、分布地域和垂直分布角度分别论述了沙棘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概况,指出沙棘属在植物区系地理上,属旧世界温带分布类型;在区系成分上,是森林─—草原过渡带的成员;横断山及其毗邻的东喜马拉雅地区,是该属植物的类群分布中心、类群分化中心和原始类群中心。并对类群分布的地理替代现象、该属植物成林的丛片性特征以及果实中植化组成分与类群分布、类群进化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文章最后着重对该属植物分布区格局的形成与该属植物起源的生态地理环境、散布的时间、路线以及繁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毛茛科金莲花亚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毛茛科金莲花亚科各属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该亚科植物除了少数属的一些种分布到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些种分布或延伸到亚热带山地、非洲东部和北部的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外,绝大部分的属、种均分布于泛北极区域。根据其17个属的地理分布式样,把它们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1)北温带分布类型4属;(2)北温带和非洲分布类型1属;(3)北半球温带和南半球间断分布类型1属;(4)欧洲和东亚间断分布类型1属;(5)西亚分布类型1属;(6)地中海分布类型3属;(7)欧亚和温带亚洲分布类型1属;(8)东亚分布类型5属。本文以形态特征为主,结合花粉和染色体的性状分析,认为东亚特有的鸡爪草属、Megaleranthis和铁破锣属可能分别是联系驴蹄草属和金莲花属,鸡爪草属和金莲花属以及金莲花族和升麻族的中间类型。另外,文中详细地统计了该亚科的不同等级分类群及特有种在各个植物区的分布,并从系统发育的观点讨论了各个植物区所具有的原始类群和进化类群,提出了如下论点,即东亚植物区(特别是中国西南部)不但是金莲花亚科植物分布的多度和多样性中心以及特有类群的分布中心,而且还是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伊朗-土兰区及地中海周围是第二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7.
毛茛科金莲花亚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毛茛科金莲花亚科各属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该亚科植物除了少数属的一些种分布到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些种分布或延伸到亚热带山地、非洲东部和北部的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外,绝大部分的属、种均分布于泛北极区域。根据其17个属的地理分布式样,把它们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1)北温带分布类型4属;(2)北温带和非洲分布类型1属;(3)北半球温带和南半球间断分布类型l属;(4) 欧洲和东亚间断分布类型l属;(5)西亚分布类型l属;(6)地中海分布类型3属;(7)欧亚和温带亚洲分布类型l属;(8)东亚分布类型5属。本文以形态特征为主,结合花粉和染色体的性状分析,认为东亚特有的鸡爪草属、Megaleranthis和铁破锣属可能分别是联系驴蹄草属和金莲花属,鸡爪草属和金莲花属以及金莲花族和升麻族的中间类型。另外,文中详细地统计了该亚科的不同等级分类群及特有种在各个植物区的分布,并从系统发育的观点讨论了各个植物区所具有的原始类群和进化类群,提出了如下论点,即东亚植物区(特别是中国西南部)不但是金莲花亚科植物分布的多度和多样性中心以及特有类群的分布中心,而且还是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伊朗-土兰区及地中海周围是第二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8.
豆科黄华属的植物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全面论述了全世界黄华属(豆科)植物地理。黄华属是豆科少数几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之一。对黄华属5组21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4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是:东亚地区(8种/3组,其中特有种4种),伊朗-土兰地区(7种/3组,其中特有种3种),落基山地区(7种/2组,均为特有种)及大西洋北美地区(3种/1组,均为特有种)。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地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在此区可以见到黄华属系统发育系列;该属最原始的组种及最进化的组种也在该区出现等,可以认为东亚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伊朗-土兰地区(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及落基山地区所含种、组数仅次于东亚地区,而且多倍体现象多发生于这两区,因此可认为是本属的次生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在此二地区,物种分化较活跃且复杂,先后描述了很多新种和变种,也曾进行过较多的归并处理。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断揭示,在这地区曾被归并的一些分类群存在着较大不同,从而提醒分类学家对年轻区系中物种分化较活跃的类群进行分类处理时,无论是建新分类群还是对某些类群进行归并,应持谨慎态度。作者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黄华属植物在中新世之前早已形成,并且在晚第三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之前在两大陆已经存在,很可能是于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起源于一个含羽扇豆生物碱的古槐成员。两大陆分离后,在不同的成种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演化格局:在亚洲,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中海消失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引起的旱化、寒化,促进了该属植物的强烈分化;而在北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及局部的山体隆起,可能是促进该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及原始类群的分布式样分析,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亚区可能是本属植物的原始类型中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乌头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毛莨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作为有毒植物及药用植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属全世界约有300余种,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中国。本文在总结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化学分类及其分布、特征性二萜生物碱及其分类价值以及二萜生物碱的生源关系及其分类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毒性和疗效讨论了国产乌头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及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亦即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发现牛扁亚属subgen.Lycoctonum是以牛扁碱和C18-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由于其毒性中等,因而是寻找镇痛、抗炎等新药的一个对象。从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来看,露蕊乌头亚属subgen.Gymnaconitum并不显得最为进化,对其分类位置尚难作出最后的结论。乌头亚属subgen.Aconitum亚属下系之间的化学分类表现出如下特征:(1)唐古特乌头系ser.Tangutica和圆叶乌头系set.Rotundifolia是以内酯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毒性较小,是新药寻找的重点研究类群。保山乌头系ser.Bullatifolia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以及C19-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滇乌碱和尼奥灵等为主。短柄乌头系see Brachypoda显示以3-乙酰乌头碱、乌头碱、伏乌碱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胺醇类如尼奥灵次之,有时共存其他纳哌啉型C20-二萜生物碱的特征。准噶尔乌头系ser.Grandituberosa的化学特征是以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如乌头碱等和比较原始的胺醇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以及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均有较大毒性。褐紫乌头系ser.Brunnea则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为主,杂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等成分。化学分类上不支持其独立成为一个分支。以上各系组成乌头亚属的原始和中间过渡类群。其中唐古特乌头系和圆叶乌头系最为相近,褐紫乌头系可能是连接保山乌头系和短柄乌头系的“桥梁”,而准噶尔乌头系更靠近保山乌头系。(2)显柱乌头系set.Stylos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以及塔拉萨敏和查斯曼宁胺醇类为主的类群,是块根较大的“大乌头”的主要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兴安乌头系ser.Ambigua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原始胺醇类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二萜生物碱为主。蔓乌头系ser.Volubili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苯甲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塔拉萨敏胺醇类以及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中间过渡类群。乌头系ser.Inflata以含15-羟基的单酯、双酯或多酯以及胺醇类鸟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且酯基中无大茴香酸酯基,此系是草乌的主要植物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应十分慎用。这些系可能代表乌头亚属进化的类群。其中显柱乌头系与兴安乌头系可能较近缘。蔓乌头系可能是连接显柱乌头系/兴安乌头系与乌头系的中间类群。另外,保山乌头系、短柄乌头系和准噶尔乌头系可能是直接向显柱乌头系、蔓乌头系和乌头系过渡的较为原始的类群。(3)岩乌头系set.Racemulosa从化学分类角度来看是一个特殊的类群,支持其独立成一个分支。其化学特征以牛扁碱型和乌头碱型的胺醇二萜生物碱如牛扁碱、异塔拉萨亭定和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如果单纯从化学成分来看,它与牛扁亚属植物似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百合科(狭义)植物的分布区对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本文对百合科(狭义)各属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该科植物集中分布于泛北极域,属于北温带的科。该科所有的9个属,只在东亚区全部有分布,而且该区具有百合科(狭义)植物各系统演化阶段的类群,因此,东亚区是该科的多样化中心。其中百合族所包括的5个属(贝母属、百合属、大百合属、豹子花属和假百合属)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至喜马拉雅地区,其分布区均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重叠,表明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是百合族的多样化中心。百合族是百合科(狭义)的核心部分。因而认为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是研究百合科(狭义)植物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从种类的统计分析表明,伊朗-土兰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说明伊朗-土兰区是该科的多度中心.文中还从一些属(贝母属、大百合属、顶冰花属和洼瓣花属)内种的分布,提出可作为划分某些植物区的依据。而且,还从假百合属的分布,阐明中国植物区系与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亲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针茅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中国针茅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点及其与植被分布的关系。中国针茅属有32种1亚种及4变种,据该属各个种所处环境中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种的分布也各异。属的分布区的类型属于吴征镒(1979)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泛北极植物区中的6个植物亚区,即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及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相似文献   

12.
柽柳科柽柳属的植物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柽柳属是典型的旧世界温带分布属。对柽柳属3组68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3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为伊朗—吐兰区的西亚亚区(30种/3组,其中特有种13种),中亚亚区(20种/2组,其中特有种6种)和地中海区(12种/3组,其中特有种6种)。由于伊朗—吐兰地区的西亚亚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特有种多且可以见到柽柳属系统发育系列,因而认为该亚区是现存本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地中海地区包含的组、种数仅次于伊朗—吐兰区,并且特有种为6种,带有新特有种的性质,全是系统发育上相对年轻、进步的类型,被认为是本属的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另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在中亚亚区,尤其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根据柽柳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化石资料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柽柳属起源于古地中海热带成分盛行的早第三纪始新世,具有起源古老的性质,并且随着晚第三纪古地中海的退缩、气候逐渐干旱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许多新的以温带成分为主适应旱生环境的现代柽柳属种类。柽柳属起源之后,首先繁衍、散布到以伊朗为中心的现代分布中心,其后以伊朗为廊道向西、向东扩散,在地中海沿岸、东非、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南部及亚洲中部的荒漠地区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绣线菊亚科是蔷薇科最原始的亚科,共有22属260余种, 包括常绿和落叶两大类群,前者是 原始类型。我国有8属100种,全都为落叶性。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各属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等 ,同时也概述全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的分布等问题。绣线菊属Spiraea是该亚科落叶类群中最原始的属,它在早期发生趋异进化,衍生出形态各异而亲缘关系密切 的不同属,本文阐明了中国各属的系统位置和属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我国各属地理分布的 分析对比,属的分布区可归纳为5个类型。对全球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中的属、种数统计表明,东亚区有8属105种,其中有96个特有种,是该亚科植物分布最多而又最集中 地区,具有在系统发育上处于各主要演化阶段的落叶类型,因此,东亚区是全球绣线菊亚科植 物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也是落叶类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北美洲,从马德雷区至落基山区一带分布着11属46种,均为特有种,显然北美洲西部也是该亚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但可能是第二分布中心。南美洲至今保存2个较古老的常绿属,即Quillaja和K ageneckia,基于此,南美洲可能是绣线菊亚科某些常绿属早期分化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中国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东亚区占绝对优势,有8属82种,其中有62个特有种,分别占该区属 、种和 特有种数的100%、82%、和65%, 这些类群分布最密集地区是在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西部,这一带是中国绣线菊亚科的现代分布和多样性中心,很可能是某些属的发源地。由此看来,绣线菊亚科的落叶属可能起源于劳亚古陆。据化石记载,该亚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已知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约967种(种下分类等级未计算在内)。本文基于植物区系学的观点,讨论了属内8个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云间杜鹃亚属、纯白杜鹃亚属、异蕊杜鹃亚属的系统位置、分布式样。分析了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上的时间、空间关系。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和杜鹃亚属是在本属植物起源后的早期阶段就沿不同途径迁徙、繁衍的两个演化枝。自第三纪以来,它们的性状发展多样,种系高度分化。在现存类群中最具原始性状的亚属是常绿杜鹃亚属,这个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Auriculata 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种的分布遍及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有1种),东亚种类最多,马来西亚次之。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既是多度中心又是多样化中心,马来西亚仅是多度中心。大多数种为地方特有性分布,特有现象十分突出,东亚和马来西亚的特有种共约862种,占种总数的89%以上中国有6个亚属(Candidastrum,Mumeazalea不产)约562种,其中特有种约405种。分析第三纪的化石记录,杜鹃属在全球分布的时间、地点,杜鹃属保持原始或古老性状的类群的现代适生地,认为中国西南至中国中部最有可能是杜鹃属植物的起源地,始祖类群起源的时间会是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讨论了杜鹃属在第三纪至第四纪向北半球北部的传布,向亚洲西南、亚洲东南和向东亚的传布以及向大洋洲的传布。从杜鹃属在全球传布的现象和途径,看来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时间和窨历史对植物繁衍、传播有着重要制约作用,并受制于植物种系自身具有的遗传性和对环境强烈变化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桔梗科的地理分布:关于分布中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桔梗科44个属的分布作了分析,发现属的3个频度分布中心:东亚区(13个属),开普区(10个),地中海区(14个)。东亚区有12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云南东部和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南部);在地中海区属的分布相对均匀,但巴尔干半岛比较集中,有9个属。因此中国西南部是桔梗科属的最集中分布的中心。对桔梗科作了尝试性的划分,将该科分为6个类群,7个亚类群。东亚是类群和亚类群最集中分布的地区,因此可以称为类型的多样性中心。本文选择Polemoniaceae为外类群,把Cyphiaceae和Lobeliaceae作为参考类群,并考虑一般承认的进化原则,据此分析了26个性状的演化趋势,进而计算出每一个属的性状原始指数,并据此确定各属的原始性和进化性。最原始的属和大部分比较原始的属分布在东亚,因而可以认为东亚,特别是中国西南部,是桔梗科的原始类型中心。这个地区也就是康滇古陆的所在地,地史上一直稳定,为桔梗科原始类群的分化提供了历史地理背景,这里就是原始类群分化、发展的地区,推测桔梗科起源于白垩纪,但具体的起源地难于判断。  相似文献   

16.
云南马先蒿属植物的生物地理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在云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钟补求系统,该属植物在云南有151种分属于13个群72个系。马先蒿属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体现了下列特点:(1)种类十分丰富,占整个属总种数的25%,占中国的42.6%。(2)包括了该属全部花冠类型,即无齿、有齿的原始类型各为24种、短管具喙的中间过渡类型87种,较进化的长管类型16种。(3)马先蒿属植物分布在云南的11个地理分布区域中,但该属植物在康藏高原区最为丰富,有108个种在本区有分布,占云南种数的71.5%;横断山植物区和东喜马拉雅植物区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4)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其中8个系、52个种为云南特有,横断山和东喜马拉雅的特有种量为丰富,也是本属的特有中心。(5)民先蒿植物与邻近的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区系上联系密切,与缅甸和不丹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木兰科植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木兰科植物共7属的195种,间断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至温带地区,在地史时期,木兰科植物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其在欧洲和格陵兰等地的绝灭,可能是由于气温下降和第四纪冰川的破坏所致,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具有丰富的木兰科属种代表,众多的特有类群和该科最原始的成员,以及反映木兰科系统发育不同阶段的类型,是木兰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保存中心,也可能是其起源中心,木兰科植物可能在侏罗纪就已起  相似文献   

18.
潘洁 《植物研究》2000,20(1):27-35
贡嘎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横断山系的东北段,现有杜鹃属植物73种4变种2亚种。在贡嘎山地区东坡的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有43种(包括变、亚种)杜鹃,西坡则分布有63种(包括变、亚种)。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的区系组成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大致分为:1、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只有1种杜鹃。2、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有78种(包括4变种, 2亚种),其中(1)1种分布于西藏、云南,并经云南入缅甸分布;(2)44种为四川特产;(3)5种为贡嘎山地区特有种。另外,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区系还有其特点:1、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布中心之一;2、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化中心之一;3、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有垂直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地区与台湾种子植物间断分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植物的间断分布是东亚生物地理学上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该文对种子植物进行了统计,发现有50属具有该分布式样的种对或种(包括变种和亚种);30属呈台-琼(至粤南)-西南间断分布,而其中大多数类群的分布区在粤南-桂南-滇南,即中国热带线以南。统计结果显示,有41属被子植物在台湾和西南之间呈连续分布;有35属从台湾分布至海南(和/或华南)或至福建(和华南)。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类群的连续分布,以及两者植物区系的巨大相似性表明,台湾作为大陆性岛屿,与中国大陆曾经属于一个统一的植物区系。新近纪以来台湾中央山脉和中国西南至东喜马拉雅地区均经历了海拔升高的过程,形成相似的低至中、高山生境;在第四纪冰期,一些类群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形成连续的分布区。后来全球气温升高,这些植物类群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迁移,由于华东至华中和华南缺少高山生境,使得原来连续分布的某些类群或其祖先类群在中国西南和台湾两地之间灭绝,从而形成间断分布。同时,台湾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后造成分类群在台湾和西南地区的隔离分化,以及中国南端热带生境的不连续性导致热带植物属种分布区的破碎也是形成台湾和西南间断分布的重要因素。最后将西南和台湾间断分布类群归纳为3种类型:孑遗型、分化型和热带型。  相似文献   

20.
横断山地区兰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兰科在横断山地区是维管束植物中的大科之一,共有91属,363种及9变种。 4属为我国特有属,其中1属为本地区所特有;155种及9变种为我国特有种。 其中69种及5变种为本地区所 特有。本文对属、种进行了分析,并对全部种的分布格局作了详细的介绍,概述了本地区兰科植物的区系组成及特点。本文从兰科植物属、种的分布提出了四川峨眉山是东亚植物区中划分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