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贵州雷公山亦有白颈长尾雉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贵州雷公山亦有白颈长尾雉分布梁伟(黔东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凯里556000)关键词白颈长尾雉,分布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国内主要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北部等地(郑作新,1976年)。近年来广西和湖南等地也见有其分...  相似文献   

2.
云南黑颈长尾雉分布及栖息地类型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联宪 《生物多样性》1997,5(3):185-189
黑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鸟类中的濒危物种,分布局限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西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该雉仅栖息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区。1992年至1995年在云南对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共有13县18个地点记录到黑颈长尾雉分布。通过访问还获得一些可能有黑颈长尾雉分布但需进一步证实的地点。黑颈长尾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  相似文献   

3.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分布狭窄的全球性易危鸟类。2020年5月,在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冠长尾雉活动,确认为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生境的丧失和河面的加宽导致广西西北部的白冠长尾雉可能形成一个与贵州分布区隔离的孤立种群,建议对其分布区和种群数量进行专门调查,为相关部门制定白冠长尾雉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在贵州的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我国的珍禽,分布于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陕西南部、湖北、湖南西北、贵州北部、河南西部、安徽西部及四川东部(郑作新,1978);还发现于甘肃南部的康县(刘乃发,1982)。1974—1982年,在贵州鸟类区系调查时,对于白冠长尾雉的分布、生态及数量曾作过初步研究,复于1983—1985年间,对它的生态生物学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仅就它在贵州省的分布和数量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5.
云南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分布及栖息地类型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黑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鸟类中的濒危物种,分布局限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西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该雉仅栖息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区。1992年至1995年在云南对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共有13县18个地点记录到黑颈长尾雉分布。通过访问还获得一些可能有黑颈长尾雉分布但需进一步证实的地点。黑颈长尾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热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5种类型。栖息地丧失和高强度狩猎是导致黑颈长尾雉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欲有效保护该物种,不仅要注意保护其栖息地,更要严格控制非法狩猎。  相似文献   

6.
舒实 《生物资源》2020,42(2):262-262
正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俗称横纹背鸡,由于它喜欢在地面活动,故又名地鸡,为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的鸟类[1],为中国特有种[2]。白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被列为近危(NT)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为附录I的物种。白颈长尾雉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鸡形目鸟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形目鸟类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观赏价值。近 40多年来我国鸟类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湖南省的鸡形目也进行过广泛调查。 195 7年梁启等首次记录了竹鸡和环颈雉 ;196 5年梁启等又在桑植发现白冠长尾雉 ;1981年李焕宁报道绥宁产红腹锦鸡 ;1984年沈猷慧报道鸡形目 9种雉及其习性产地 ,其中有 5种是省的新记录 ,它们是鹌鹑、红腹角雉、黄腹角雉、白鹇指名亚种、勺鸡 ;1990年李金声报道吉首发现白颈长尾雉 ;1993年邓学建报道了白鹇福建亚种新记录。鉴于湖南省的特殊动物地理位置 ,许多珍稀雉类分布区范围延伸到湖南境内为止。查明雉…  相似文献   

8.
Luo Y  Yu TL  Huang CM  Zhao T  Li HH  Li CJ 《动物学研究》2011,32(4):396-402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在5~3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的代谢率(MR)、热传导(C)和体温(Tb)等指标,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热中性区(TNZ)分别为24.5~31.6℃和23.0~29.2℃。在5~35℃的温度范围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分别为(40.47±0.64)和(40.36±0.10)℃;在热中性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平均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1.36±0.84)和(2.03±0.12)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77%和86%。在下临界温度以下,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0.12±0.01)和(0.17±0.01)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119%和124%。这两种鸟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都具有较低的代谢率,较高的体温和热传导,能较好地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9.
骆鹰  庾太林  李汉华  庞玉婷  陈莹 《四川动物》2007,26(1):145-147,151
采用全部收粪法试验、代谢试验和统计分析,对不同日龄组白颈长尾雉(Syrrnaticus ellioti)和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能量代谢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冬季3~4年种鸡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61.90±129.06)KJ和(425.67±61.24)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7.14±1.56)%和(89.66±1.09)%;210日龄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92.78±160.41)KJ和(560.59±133.18)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4.83±2.25)%和(86.98±1.26)%,这说明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能量代谢率高于白颈长尾雉。  相似文献   

10.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长尾雉属Syrmaticus珍稀鸟类。为了解笼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016年6月和10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6只白颈长尾雉行为节律进行观测。将白颈长尾雉的行为分为取食、运动、警戒、静止、清理共5类, 包含16种具体行为, 对每一种行为进行描述, 初步建立白颈长尾雉行为谱。统计各时间段白颈长尾雉行为种数, 研究发现白颈长尾雉夏季的行为种类较多且更活跃。游走、站立、休憩、摄食、觅食、理羽和张望等行为在各个时间段有发生。运动和静止行为是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主要行为类型。夏季的警觉行为相较秋季发生频率更高。建议笼养条件下在繁殖期间对雄鸟进行分栏管理, 避免雄鸟求偶炫耀争夺配偶打斗受伤, 同时雌雄搭配多应以1雄2雌或者1雄3雌搭配为佳; 警觉行为在秋季发生的频率较低, 秋季白颈长尾雉受威胁情况不多, 且不存在求偶、孵卵、育雏等繁殖期行为, 只需要保证自身安全即可, 非繁殖期共笼饲养是可行的, 只需保持合理的密度即可。初步掌握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节的行为习性, 时间规律和活动节律, 能为笼养白颈长尾雉饲养、野外放归、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建强 《生命世界》2008,(11):58-61
爱鸟之人都希望到董寨看鸟,一是因为那里的鸟多,二是因为那里有白冠长尾雉。白冠长尾雉在分类上隶属于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稀雉类。它是我国的一种名鸟,古代的《尔雅》、《本草纲目》对其均有记载。白冠长尾雉的雌雄鸟具有不同的羽色。雄鸟不仅尾羽修长(最长的可以达到2米),而且全身金黄色并杂以黑色条纹的羽毛看上去华丽夺目,它的头顶部呈白色,故而得名白冠长尾雉。  相似文献   

12.
利用路线调查法,分别于1984、1993、2001年对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其分布的种群密度,同时结合社区采访,收集资料,了解影响白颈长尾雉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调查取得的相关资料,将为今后开展白颈长尾雉种群保护和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华俊钦  石江艳  李建强  杨海  徐基良 《生态学报》2020,40(20):7287-7298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该类型自然保护区通常具有复杂多样的保护对象,因此对其进行功能区划需全面考虑各种保护对象的需求。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有效性。以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获取白冠长尾雉及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点数据,结合收集的环境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物种与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空间关系,及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空间关系,评估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对白冠长尾雉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为33.84 km2,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6%、3.84%和9.19%,自然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比例偏低。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并不能充分满足保护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需要,且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临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影响,这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产生潜在威胁。因此,结合保护区内保护价值与人为干扰分布现状,针对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的受胁情况提出两种不同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方案,在不降低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核心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比例,同时降低保护区内人为干扰强度。本研究可为该保护区保护白冠长尾雉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以野生动物为保护目标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提供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全部收粪法实验和统计分析,对饲养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园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进行了不同季节能量摄入的研究。实验测得了4个不同季节(全年12个月和12组温度)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黑颈长尾雉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能量消化效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相同季节里,4年组黑颈长尾雉的能量消化效率高于1年组黑颈长尾雉。对黑颈长尾雉而言,8月(30℃)的代谢能处于最低,30℃是否是最适温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白颈长尾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白颈长尾雉分布于长江以南、北纬24—31°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多栖于海拔300一800米的山谷林地内,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其最适栖息地。 白颈长尾难道常3—4只成小群活动,其活动以早晚为主,并形成两个日活动高峰。当然该雉的活动受到气候条件.食物基地、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由于滥浦乱猎和栖息地的破坏,白颈长尾雉的数量十分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6.
黑颈长尾雉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至2005年,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5巢,其中3巢在针叶林中,2巢在灌草丛中。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的巢都是选择在向阳的东南坡且位于坡的下位,靠近林缘、水源和林间小道。对巢址10 m×10 m和1 m×1 m植被样方不同层次盖度作统计发现,黑颈长尾雉巢址选择更多的依赖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 我们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网格化监测。共有44个公里网格拍摄到白颈长尾雉, 独立探测数量为211次, 雌雄性比为1 : 1.64。白颈长尾雉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 其探测率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依次递减, 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 m。冬、春两季, 白颈长尾雉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较小, 而夏、秋两季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增加, 其分布在海拔段(F4,12 = 3.76, P < 0.05)和季节间(F3,12 = 3.34, P < 0.05)都存在显著差异。对海拔和气候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日平均气温和海拔对白颈长尾雉是否出现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 白颈长尾雉月探测率和探测到白颈长尾雉位点的海拔均与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01), 而与月平均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关系(P > 0.05)。这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拔和气温影响, 随月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向高海拔迁移的趋势。模型选择和多模型推断显示, 最优模型仅保留“100 m内水源”这一个变量, 次优模型是“100 m内水源 × 海拔”, 最优和次优模型的权重分别为0.18和0.14, “100 m内水源”和“海拔”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在保护区内分布的重要因子, 重要值分别为0.82和0.51。因此, 白颈长尾雉的分布并非仅由某一个或几个环境变量决定, 而是由多个环境变量共同决定。气温的变化和对不同海拔段的选择是导致白颈长尾雉形成不同季节分布格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个栖息地因子。基于"被利用生境-可获得生境比较法",以对各评价因子不同梯度的资源选择指数为依据,确定了白颈长尾雉适宜性评价准则。应用ArcG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栖息地片断化指数,对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适宜白颈长尾雉繁殖的栖息地斑块有502个,总面积为33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6%,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365和0.912;适宜白颈长尾雉越冬的栖息地斑块有514个,总面积27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8%,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443和0.939。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较严重,片断化现象在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加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白颈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其越冬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鸟类, 其面临的人为干扰压力日趋严重。为更好地了解白冠长尾雉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的响应, 我们于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 在其东部分布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康山)、湖北中华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山)和湖北平靖关村及三潭风景名胜区(平靖关),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其日活动节律, 并借助重叠系数测算了其与人为干扰在时间上的重叠程度以及与人为干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连康山的人为干扰强度最高, 而中华山和平靖关的人为干扰强度接近且均低于连康山。雄性白冠长尾雉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在三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雌性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日活动节律在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而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在中华山与连康山之间、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地白冠长尾雉日活动高峰和人为干扰出现的高峰也存在差异, 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错峰活动现象, 其中在人为干扰最强的连康山, 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与人为干扰的重叠程度最低。这些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可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 且在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 它们可以通过调整日活动节律来适应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20.
了解物种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作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鸟类,通过查阅文献与分布名录得到其分布点,以GIS空间技术运用Max Ent模型对区内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应性和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模型评价结果为优秀水平。通过划分出的适宜生境和现有保护区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预测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区域,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 771.84 km~2,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6.72%的适宜生境,尚有4 985.86 km2的适宜生境在保护区之外。为更有效地实行保护,应对保护空缺区域进行填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