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1/D2/Cyt—559复合物的共振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D1/D2/Cytb-559复合物在488nm处激发的共振拉曼谱显示4个主要谱带,其峰位分别在1532(vl)1165(v2)1010(v3)和970(v4)cm^-1处,表明PSⅡ反应中心结合的β-胡萝卜素分子是全反式构型。D1/D2/Cytb-559复合物在色素抽提液的拉曼光谱也显示4个主要的拉曼峰,其中v4谱带的强度急剧下降,说明PSⅡ反应中心内部结合的β-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2.
侯建敏  Domin.  D 《Acta Botanica Sinica》2000,42(12):1211-1214
线二色光谱(LD)是研究色素分子在光合膜上空间取向和排布的重要手段。采用低温(100K)吸收光谱和线二色光谱技术研究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CP47/D1/D2/Cyt b-559中色素分子的空间取向。结果表明,在光系统Ⅱ核心复合物CP47/D1/D2/Cyt b-559中680nm处有吸收的叶绿素分子Qy跃迁与光合膜平面平行。β-胡萝卜素分子有两种不同的空间取向,其中在470和505nm处有吸收的β-  相似文献   

3.
采用激励光源为4MHz、514.5nm的延时分幅扫描单光子计数荧光装置对从菠菜中分离提纯的核心天线CP47和CP47/D1/D2/Cyt b559复合物的Chla的能量传递进行了研究,得到经20℃、42℃和48℃处理后的最大峰值处的时问常量。分析认为CP47中,20~42℃之间的温度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较小,Chla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受到微小的影响,而42~48℃之间的温度引起较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明显地影响了其中Chla分子问的能量传递。在PSⅡ(2P47/D1/D2/cyt b559复合物中,处理温度的升高使CP47/D1/D2/cyt b559复合物的二级结构、色素分布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CP47/D1/D2/Cyt b559复合物中Chla的能量传递以及电荷重组,42℃已对其造成影响,而48℃对其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1/D2/Cyt b559 复合物对光照十分敏感。不仅色素分子,而且多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如组氨酸和甲硫氨酸)均会受到破坏。光照同时引起D1 和D2 蛋白的降解。在SDS聚丙烯酰胺多肽电泳图谱上,D1/D2 二聚体的含量增多,同时有一条分子量大约为41 kD的新带出现。在光照后的暗放置过程中,氨基酸组成不再变化,但D1 和D2 蛋白的降解及大分子量片段的产生仍继续进行。对组氨酸和甲硫氨酸的破坏与D1、D2 蛋白的降解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推测在光破坏过程中,D1 和D2 蛋白也许发生了化学断裂和共价交联作用  相似文献   

5.
菠菜叶绿体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1/D2/Cyt b-559复合物的荧光衰减包括4个组分,其寿命分别大约为1.0ns,5.9ns,24ns和73ns,所占整个荧光的量子产率依次为0.05,0.34,0.35和0.26。这些不同寿命组分的荧光发射光谱相互重叠在一起,稳态光谱只显示1个发射峰。根据相调荧光测定的“硬件”分析方法,通过选择检测器的相角,可以选择性地把各个寿命组分的荧光分别滤掉。如果5.9ns  相似文献   

6.
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1/D2/Cytb559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失去了电子受体QA 和QB,人工合成的质体醌可以与D1/D2/Cytb559 复合物发生重组。癸基质体醌(DPQ)与D1/D2/Cytb599 复合物的重组导致该复合物的荧光强度下降及发射光谱蓝移,同时两个与光化学活性相关的长寿命(24 ns和73 ns)荧光衰减组分占整个荧光的百分数下降,这些结果表明DPQ作为Pheo- 的电子受体,限制了P680+ ·Pheo- 的电荷重组。DPQ 的加入对D1/D2/Cytb559复合物中Chla 分子的光破坏敏感性影响不大,但β-胡萝卜素在加入DPQ 之后可以被光照破坏,这个过程可能与β-胡萝卜素的生理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D-/-D一型是Rh 系血型的稀有型之一, 1950年最初由Race等报道[9,12]。-D-/-D- (瓦瓦)型在世界上已发现有20余例[1,3],此中 日本人占8例之多,而我国尚未见有一例报道。 最近我们在检查一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血清时 遇到异常抗体,追查其母亲血,始终未能检出 C, c, E, e抗原,而只能证明强力的D抗原,即 -D-/-D一型。同时在其血清中证明了抗CcEe, 即抗Hro抗体。  相似文献   

8.
PSⅡ反应中心D1/D2/Cytb559 复合物的圆二色(CD)光谱在红区有一个反向带,其正峰在680 nm ,负峰在660 nm 处。光破坏后,该反应中心复合物的CD信号明显下降,而且当正峰完全消失后,负峰仍然存在,说明该反应中心的CD信号不仅来源于原初电子供体P680,而且可能来源于其它色素分子  相似文献   

9.
10.
高等植物在强光照射下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现已普遍认为,光抑制的原初部位是光系统Ⅱ(PS Ⅱ)的反应中心。无论在整个叶片,还是在类囊体膜以及 PS Ⅱ颗粒、放氧颗粒中均能发现光破坏现象。但是,由于在这些颗粒中有许多与光破坏不直接相关的色素和蛋白分子,因此很难确定具体哪个分子受到破坏。而以只含有少数色素和多肽分子的 PSⅡ反应中心 D_1/D_2/cyt b599复合物为材料可以克服这个困难。该反应中心复合物的获得大大推动了光破坏机理的研究。现已证明,D_1/D_2/cyt b559复合物对光照十分敏感,光照可引起原初电子供体 P680的破坏。我们发现该反应中心的破坏是多步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多频相位调制法测得菠菜叶绿体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D1/D2/cytb559复合物的荧光衰减包括4个组分,其寿命分别大约为1、6、24和73ns,所占整个荧光的比例依次为5%、34%、35%和26%。而寿命为6ns的组分来源于与电荷分离不相关的chla分子,寿命为1ns的组分所占的比例很小,其来源不清楚。其中两个长寿命组分都与样品的光化学活性相关,但彼此又是不相关的,很可能来源于电荷分离后的两个不同的重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频相位调制法测得菠菜叶绿体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1/D2/cyt b559复合物的荧光衰减包括4个组分,其寿命分别大约为1、6、24和73ns,所占整个荧光的比例依次为5%、34%、35%和26%。而寿命为6ns的组分来源于与电荷分离不相关的chl a分子,寿命为1 ns的组分所占的比例很小,其来源不清楚。其中两个长寿合组分都与样品的光化学活性相关,但彼此又是不相关的,很可能来源于电荷分离后的两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每年由大肠埃希菌O157:H7引起的感染报道为73000多病例,疾病表现为水样腹泻、血性腹泻以致出现血尿综合征,其主要致病因子是志贺毒素(Stx)。大肠埃希菌(STEC)如O157:H7产生的Stx有2种:Stx1及Stx2。Stx1与志贺痢疾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基本相同。Stx2与Stx1在氨基酸水平有55%同源性。STEC可产生Stx1或Stx2,或两者都产生,但重症疾病与Stx2有关。Stx是由溶源性噬菌体编码的。Stx2的编码噬菌体有高度多样性,从同一次暴发流行中分离到的O157:H7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胎儿脐血流检测仪测定脐动脉S/D值探讨导致脐血流S/D比值升高的主要原因。方法:对2009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919例孕28-42周的孕妇检测胎儿脐动脉血流(S/D)。结果:异常组108例的脐带因素、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及妊高征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S)。结论:脐动脉S/D比值增高可及早地警示和发现胎儿宫内缺氧情况,指导临床提早采取干预和处理措施,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16.
S/D处理血浆过程中的脂包膜病毒灭活试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有机溶剂/去污剂对血浆中指示病毒VSV灭活的观察评估有机溶剂/去污剂对脂包膜病毒死活的效果。血浆样品与VSV病毒按9:1混合,然后用1%TNBP/1% Triton X-100在30℃处理4h,测定开始样品中的病毒总量和S/D处理后不同时间取样内的病毒总量。实验中样品内加入1%TNBP/1% Triton X-10015min后VSV病毒已全部灭活,灭活效果≥6.0log。按所述S/D处理方法可以完全灭活血浆内所有的脂包膜病毒而没有主要血浆蛋白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S/D法处理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为指示病毒 ,验证应用有机溶剂 /去污剂 (简称S/D)法灭活血液制品中病毒的生产工艺 ,并对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四种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 (中间品 )的病毒灭活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当制品中TNBP和Tween80终浓度为 0 3%和 1 0 % ,在 2 5± 1℃处理 6小时后对于包膜病毒确有显著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短杆菌肽S(GS)是一个十肽分子(环-(L-Val-L-Orn-L-Leu-D-Phe-L-Pro)2),是由两个β转角和两个β片层结构所构成[1]。GS的功能是通过破坏葛兰氏阴性菌的膜结构来完成其抗菌活性。迄今为止,人们对GS与膜结合特点的研究结果还不一致。Dateman等人利用2H-NMR,31P-NMR和DSC等技术研究了GS与DPPC多层脂膜的相互作用,指出肽仅仅作用于膜表面[2];而Higashijima等[3]及张凤立等用2D-NMR的研究结果[4]表明,GS的疏水部分应插入膜内。蛋白质及多肽的H/D交换动力学受其分子内氢键,分子空间结构的致密度及其周边环境如膜环境[5]的影响。我们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对与脂膜结合前后的短杆菌肽S的H/D交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提示GS插入了脂膜双层。  相似文献   

19.
广西桂林底栖相D/C界线层牙形刺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额头村剖面D/C界线层代表一种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以产底栖生物有孔虫、层孔虫、珊瑚、藻及少量腕足类和腹足类为特征。本文研究额头村剖面的微相并根据该剖面首次获得的牙形刺化石Polygnathuscommuniscommunis,Pseudopolygnathuscontroversus,Pseudopolygnathusden-tilineatus,Bispathodusaculeatusaculeatus,Bispathodusstabilis,Spathognathusstrigosus和有孔虫、珊瑚化石的产出关系及与南边村剖面D/C界线层的对比,认为桂林浅水相D/C界线应置于83层和84-1层之间,Cystophrentis带属泥盆纪,CP间隔带属石炭系。  相似文献   

20.
红细胞膜骨架与脂双层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带4.1蛋白与血型糖蛋白C/D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和机械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带4.1蛋白在血型糖蛋白C、D上的结合位点分别位于血型糖蛋白C的第82~98位氨基酸残基和血型糖蛋白D的第61~77位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