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盘针孢菌发酵及其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明  李世艳  张利兵  蒋艳  庄文颖 《微生物学报》2008,48(10):1398-1402
[目的]研究盘针孢菌的发酵条件及其胞外多糖(EPS)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研究碳源、氮源、生长因子、pH值和培养时间等条件对盘针孢菌多糖产量的影响作用,并通过测定其多糖的还原能力及对羟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该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盘针孢菌多糖发酵的最佳条件为20%的马铃薯浸汁,20g/L麦芽糖,5 g/L(NH4)2SO4,0.01 g/L L-胱氨酸,pH 5.0,25℃下培养10 d.在此条件下,多糖产量达到37.52 mg/L,与在基础发酵培养基条件下相比,其多糖产量提高了84.10%.盘针孢菌多糖对·OH和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在多糖浓度为50 mg/L时,对·OH的清除率达到50.81%;多糖浓度为20 mg/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14.21%.[结论]发酵条件对盘针孢菌多糖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且该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迷你玫瑰组织培养中细菌污染的防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迷你玫瑰组织快繁体系连续继代过程中,插入培养基的试管苗切口处有云雾状污染菌生长,其中2种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种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50~150 mg·L-1)抑制污染菌生长,不影响试管苗不定芽分化率,50 mg·L-1的氨苄青霉素明显促进染菌苗的生根.加入硫酸丁胺卡那霉素(25~100mg·L-1)有杀灭污染菌的作用,但对试管苗则有不同程度的毒害(叶片、叶柄和茎段出现黄化现象),对不定芽分化和生根也有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广东和广西地区柑橘木虱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明确柑橘木虱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为研究内生细菌与柑橘木虱互作、筛选潜在的共生控制候选细菌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虫体捣碎和涂布平板法分离柑橘木虱内生细菌,在线BLAST分析菌株的16S rDNA序列,鉴定内生细菌的种属,并构建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韦恩图。[结果] 共获得114株柑橘木虱内生细菌,归为细菌界的3个门的15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59株为优势菌群,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1.75%;假单胞菌属14株,占分离细菌总数的12.28%;泛菌属10株,占分离细菌总数的8.77%;其他细菌占分离细菌总数的27.19%。[结论] 芽孢杆菌属细菌广泛分布在两广地区的柑橘木虱体内,值得作为潜在的候选细菌进行共生控制柑橘木虱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枳壳、酸橙和红橘三种柑橘砧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铁胁迫对其生长、生理特性及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胁迫(0 μmol·L-1)时,三种柑橘砧木的生长指标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低铁(5 μmol·L-1)和适量铁(50 μmol·L-1)处理;三者叶片和根系的POD、CAT活性显著降低,SOD活性...  相似文献   

5.
王鑫  孔祥生 《植物生理学报》2014,(10):1510-1514
以流苏树种胚为试材,研究不同种类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无菌体系建立,带顶、侧芽茎段伸长以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胚生根最适培养基为WPM+0.1 mg·L-1 NAA+3.0 mg·L-1 GA3+2.0 mg·L-1 6-BA,生根率为94.2%;带顶、侧芽茎段最适培养基为WPM+1.0 mg·L-1 GA3+1.0 mg·L-1 6-BA+0.5 mg·L-1 TDZ;生根最适培养基为WPM+0.1 mg·L-16-BA+0.5 mg·L-1 NAA+0.5 mg·L-1 IBA。  相似文献   

6.
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药用植物内生环境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方法,总结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物种多样性,挖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10种分离培养基对37个新鲜的药用植物样品进行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通过比较,选择适合植物内生放线菌生长的培养条件;根据菌落形态和细胞特征观察结果,选择其中174株菌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应用Biolog GENⅢ微孔培养、API 50CH以及API ZYM试剂条测试27株代表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分离得到940株植物内生菌,分属于47个属,30个科,其中放线菌600余株,分属于34个属,共发现潜在的新分类单元有7个;本研究中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培养条件是:PYG培养基、pH7.2、28℃- 32℃;菌株间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与菌株系统进化关系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环境植物的内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相同环境的不同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小.[结论]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物种丰富多样;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在唯一碳源利用、发酵碳源产酸及酶学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没有表现出和宿主植物的直接相关性,而是呈现出和宿主植物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药用植物金荞麦、款冬及黄皮树中内生菌的抗菌活性,筛选具有广谱抗菌效果的内生菌。以导致人畜及植物致病的15种病原微生物为拮抗菌株,采用改进K-B纸片法、生长速率法及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抑菌试验。结果从三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到内生菌38株,其中FE-R9、TE-R7、PE-S11三株内生真菌发酵液提取物对10种人畜指示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分别在7.50~15.00 g.L-1、3.13~12.50 g.L-1、0.39~15.00 g.L-1之间。FE-R9、TE-R7、PE-S11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显著抑制生长的作用,这可为寻找天然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8.
黄色短杆菌产L-组氨酸菌株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色短杆菌为出发菌,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选育得到一株能高产L-组氨酸的突变菌株。在加有150g·L-1葡萄 糖;35g·L-1硫酸铵;10g·L-1蛋白胨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h,产L-组氨酸128.28mg·L-1。  相似文献   

9.
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途径,建立了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的植株再生体系,探讨了不同外植体(种胚、幼叶切块、茎段、根段)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直接再生和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种胚、无菌苗叶片、茎段和根作为外植体,在MS补加2,4-D、NAA和6-BA不同组合的培养基上都能诱导得到愈伤组织,其中种胚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诱导率可达100%,茎诱导效果次之,诱导率为97.1%。诱导愈伤组织效果较好的培养基有:MS+1.0mg·L-12,4-D+0.5mg·L-16-BA、MS+0.1mg·L-16-BA+1.0mg·L-1NAA、MS+0.5mg·L-16-BA+1.0mg·L-1NAA、MS+1.0mg·L-16-BA+1.0mg·L-1NAA、MS+0.5mg·L-16-BA+2.0mg·L-1NAA、MS+1.0mg·L-16-BA+2.0mg·L-1NAA和MS+0.5mg·L-12,4-D+0.5mg·L-1NAA。以愈伤组织在MS培养基上植株再生效果最好,再生率为62.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和呼吸生理试验,研究了盐度10的水体中不同K+、Ca2+浓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存活率、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浓度3.78 ~ 435.30 mg-L-1(对照组为117.55 mg· L-1)和Ca2+浓度11.01 ~ 1535.90 mg·L-1(对照组为116.59 mg· L-1)水质条件下,大鳞鲃幼鱼存活率均为100%.96 h高浓度K+的LC50为515.01 mg· L-1,低浓度Ca2+的LC50为5.47 mg·L-1.在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中,低浓度K+组[(3.75±0.17) mg·L-1]大鳞鲃幼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高浓度K+组[(451.67±10.23) mg· L-1]耗氧率在前48 h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72和96 h与对照组[(115.29±0.68) mg·L-1]相比,耗氧率显著提高(P<0.05);临界窒息点和绝对窒息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Ca2+试验中,高Ca2+组[(1290.10±15.75) mg·L-1]和低Ca2+组[(8.87±0.34) mg·L-1]表现为相同趋势,即前24 h时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均比对照组[(117.57±1.68) mg·L-1]有显著升高(P<0.05),48 h后,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持续至96 h试验结束.无论低浓度Ca2+组还是高浓度Ca2+组,大鳞鲃幼鱼的临界窒息点与绝对窒息点都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大鳞鲃幼鱼对水体中K+、Ca2+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尤其是低浓度K+和高浓度Ca2+.  相似文献   

11.
以‘全年油麦菜’尖叶莴苣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研究3个浓度(0 mg·L-1、0.1 mg·L-1、1 mg·L-1)Ni2+在22.4 mg·L-1 N处理下对尖叶莴苣氮素吸收的生长及生理影响。结果显示:(1)尖叶莴苣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对照T1(0 mg·L-1 Ni2+、112 mg·L-1 N)相比,T2处理(0 mg·L-1 Ni2+、22.4 mg·L-1 N)对尖叶莴苣根系及叶片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植株鲜重、干重、根冠比、根系长度、平均直径、表面积、体积、根尖数、分根数、叶片表面积和体积在T3处理(0.1 mg·L-1 Ni2+、22.4 mg·L-1 N)下显著高于对照,T4处理(1 mg·L-1 Ni2+、22.4 mg·L-1 N)对尖叶莴苣根系及其叶片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其根尖数和分根数表现出一定抑制性。(2)随着Ni2+浓度的增加,尖叶莴苣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且均在T3处理下显著提高。(3)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尖叶莴苣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逐渐上升,胞间CO2浓度(Ci)逐渐下降,且T3处理叶片的Gs显著高于对照,其Ci最低,Pn最大。(4)施加Ni2+对尖叶莴苣有机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有显著影响,在T3处理下有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SOD和POD活性显著提高。(5)T3处理尖叶莴苣根系中N及叶片中B和Ca含量较高;根系中Ni含量高于叶片,T3处理叶片中的Ni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植株体内Cu含量随Ni2+浓度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外源Ni2+处理能影响低氮条件下(22.4 mg·L-1 N)尖叶莴苣幼苗生长及生理状况,适宜浓度(0.1 mg·L-1)Ni2+可有效提高尖叶莴苣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施用量,促进尖叶莴苣根系和地上部叶片生长,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并提高净光合速率,进而改善植株的产量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褐纹报春苣苔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纹报春苣苔(Primulina glandaceistriata)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喀斯特地区野生花卉,目前尚未有褐纹报春苣苔组培快繁的研究报道。该研究以褐纹报春苣苔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两种途径建立其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适宜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10 mg·L~(-1),适宜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ZT 2.0 mg·L~(-1)+NAA 0.10 mg·L~(-1)+活性炭0.05 g·L~(-1),增殖系数为11.09;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TDZ 2.0 mg·L~(-1)+NAA 0.10 mg·L~(-1),适宜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ZT 1.0 mg·L~(-1)+NAA 0.10mg·L~(-1),分化系数为12.46;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1 mg·L~(-1)+活性炭0.05 g·L~(-1)或1/2MS+IBA0.5 mg·L~(-1)+活性炭0.05 g·L~(-1),生根率为100%。该研究结果成功建立了褐纹报春苣苔的组培快繁体系,为今后褐纹报春苣苔的种苗繁殖和遗传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野生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无菌苗叶片作为外植体,建立了两条再生体系:一条是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间接再生体系,一条是不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直接再生体系。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两种途径再生苗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12,4-二氯苯氧乙酸(2,4-D),诱导率达100%;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16-苄氨基腺嘌呤(6-BA)+0.1 mg·L-1吲哚-3-丁酸(IBA),1 g愈伤组织上的平均不定芽数为39.4个。(2)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3 mg·L-1α-萘乙酸(NAA),不定芽诱导率为92.9%,每个外植体上平均不定芽数为18.1个。(3)两条途径再生的不定芽在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2周内均可正常生根。(4)FCM结果显示亲本苗及2种再生苗均为二倍体。(5)ISSR分析表明,间接再生苗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4,直接再生苗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1,直接再生体系是一种更加快速高效的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盘龙参种子的非共生萌发及种苗的快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兰  张丽  杨宁  刘国安 《广西植物》2014,(4):431-435
以盘龙参种子为材料,筛选离体条件下适宜种子非共生萌发、种苗快繁的培养基。结果表明:盘龙参种子在无植物生长物质的培养基中能够萌发,但不能发育成苗;在含有1.0mg·L-1 KT、0.1mg·L-1 IAA和0.1mg·L-1 GA3的培养基中萌发,并能进一步发育形成种苗;在较高浓度生长素(1.2mg·L-1 NAA)的培养基中不能萌发。种苗在较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和较低浓度生长素配比的培养基中能够增殖,最高增殖系数可达到2.8,转入壮苗生长培养基中培养80d后可以移栽温室。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12.0mg·L-1 6-BA+0.1mg·L-1 NAA+10.0mg·L-1腺嘌呤;最适壮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1.0mg·L-1 KT+0.1mg·L-1 IAA+10.0mg·L-1腺嘌呤。  相似文献   

15.
黄独脱毒苗叶片和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尹明华  洪森荣 《植物研究》2009,29(4):492-499
以黄独茎尖再生苗为试材,研究不同因素对黄独脱毒苗叶片和茎段再生体系的影响,以期对黄独脱毒苗的再生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叶片和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是MS+KT 2 mg·L-1+2,4-D 2 mg·L-1;叶片和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蔗糖浓度分别为30和50 g·L-1;叶片和茎段在黑暗中较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是MS+KT 4 mg·L-1+NAA 0.1 mg·L-1;继代2次的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较容易分化;黄独不定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1/2MS+IBA 0.1 mg·L-1+NAA 0.5 mg·L-1+PP333 1 mg·L-1。本实验成功建立了黄独脱毒苗叶片和茎段的再生体系,为黄独脱毒苗的工厂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绞股蓝属植物的带芽茎段为材料,研究不同6-BA浓度与NAA 0.02mg·L-1组合对其诱导、分化和增殖的影响,并建立离体快繁体系。结果表明:MS+6-BA 2.0mg·L-1+NAA 0.02mg·L-1最适宜初代诱导,MS+6-BA 2.0mg·L-1+NAA 0.02mg·L-1最适合扁果绞股蓝的增殖培养,而MS+6-BA 1.5mg·L-1+NAA0.02mg·L-1是其它四种植物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在1/2MS+NAA 1.0mg·L-1上的生根率均达100%。1/2MS与蔗糖40g·L-1对五种植物的保存效果均最好;添加生长抑制剂能有效减缓生长速度,最佳生长抑制剂为ABA和CCC,浓度均为1.0mg·L-1,其中CCC能适合多个物种,连续保存360d的存活率均在94.5%以上;PP333不适合五种植物的保存。活力检测表明,各种质经保存后增殖、生根能力均未下降。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选用牛角瓜茎段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方法探索牛角瓜组织培养和种苗快繁技术。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表面消毒方法是以0.1%HgCl_2处理7 min,外植体存活率为32.3%;初代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1)+琼脂3.5 g·L~(-1),培养20 d后形成3~4 cm高的再生芽。增殖培养前期筛选的较为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5 mg·L~(-1)+NAA 0.05 mg·L~(-1)+蔗糖30 g·L~(-1)+琼脂3.5 g·L~(-1),增殖系数4.6。但在后续的培养过程中发现,牛角瓜组培苗易玻璃化,且随着世代更迭,玻璃化程度加重,到了第四代几乎全部玻璃化。因此在上述增殖培养的基础上,以AgNO_3作为玻璃化抑制剂,筛选出最终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 mg·L~(-1)+NAA 0.05 mg·L~(-1)+AgNO_31.0 g·L~(-1)+蔗糖30 g·L~(-1)+琼脂3.5 g·L~(-1)。用此增殖培养基,培养25 d,苗高5~8 cm,增殖系数5.8,玻璃化率低于10%,且连续培养多代,玻璃化率维持在10%以下。生根壮苗培养基为1/2MS+NAA 1.0 mg·L~(-1)+蔗糖20 g·L~(-1)+琼脂3.6 g·L~(-1),培养14 d,生根率98%;将生根苗移栽于70%遮阴度的大棚中,30 d后,苗高20 cm左右,成活率85%。利用该方法可对牛角瓜优良种苗进行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彩叶玉簪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钙素水平对玉簪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素水平的提高,彩叶玉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Ca~(2+)90 mg·L~(-1)时;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也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Ca~(2+)50 mg·L~(-1)时;初始荧光(F_0)和最大荧光(F_m)值在0~360 mg·L~(-1)钙素水平下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90 mg·L~(-1)时;Pn和Gs值的变化与Ci值成正相关。同时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均表现为单谷曲线,在Ca~(2+)90 mg·L~(-1)时达最小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彩叶玉簪Pn下降主要由气孔引起,叶面喷施90 mg·L~(-1)的Ca~(2+)可增强彩叶玉簪光合作用,降低保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以自选育的白花泡桐优树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种苗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的外植体灭菌方法是以0.1%升汞处理7 min;合适的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IBA 0.2 mg·L~(-1)+糖30 g·L~(-1)+琼脂3.5 g·L~(-1)(pH 5.8),培养30 d,芽诱导率70%;合适的继代增殖方法为在高浓度植物生长物质培养基MS+6-BA 4.0 mg·L~(-1)+IBA 0.4 mg·L~(-1)+蔗糖30 g·L~(-1)+琼脂3.5 g·L~(-1)(pH 5.8)和低浓度植物生长物质培养基MS+6-BA 0.4 mg·L~(-1)+IBA 0.04 mg·L~(-1)+蔗糖30 g·L~(-1)+琼脂3.5 g·L~(-1)(pH 5.8)中交替培养,获得的丛生芽长势良好,玻璃化率低于5%,增殖系数大于6.0/25 d;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1)+蔗糖20 g·L~(-1)+卡拉胶3.4 g·L~(-1)(pH 5.8),培养14 d,得到白花泡桐生根苗,每株长根5~10条,根长3~5 cm,生根率98%,根系洁白、根毛少而短,易于清洗。将生根苗按照常规方法炼苗后移栽于温室大棚中,50 d后即可出圃,此时平均苗高1.0 m、地径1.0~2.0 cm,成活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皇竹草活性氧代谢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坤  李元  祖艳群  陈建军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2):2479-2485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4个浓度(5、10、20、40 mg·L-1)除草剂阿特拉津胁迫下,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叶片内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原生质膜透性的变化,探讨皇竹草对阿特拉津的抗性及其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低浓度(5、10 mg·L-1)的阿特拉津胁迫使皇竹草叶片内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和CAT活性升高,却使H2O2含量及SOD和POD活性降低,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阿特拉津浓度的降低导致上述指标又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趋势;而高浓度(40 mg·L-1)的阿特拉津胁迫则使皇竹草叶片内H2O2含量、SOD、POD和CAT活性持续降低。(2)在各胁迫浓度下持续胁迫10 d后,皇竹草叶片内MDA含量开始逐渐升高,并且升高幅度随着胁迫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加,但各胁迫浓度下叶片原生质膜相对透性未见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皇竹草可能通过活性氧等信号分子调控自身保护酶系统的活性来缓解阿特拉津造成的伤害,从而对低浓度(5、10 mg·L-1)的阿特拉津胁迫表现出较强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