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动物学杂志》1994,29(5):8-10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卫氏并殖吸虫体表乳突,小鼠体内滞育童虫见有大、小两型丘状乳突;位于口吸盘周缘的12个乳突和腹吸盘内缘的6个外缘的12个乳突,相对稳定。猫体内虫体,除丘状乳突外,还见有花瓣状乳突存在,后者见于虫体背、腹面,散在分布。62日龄成虫,口吸盘周缘6个乳突外周,还有10个乳突分布,腹吸盘周缘仍保留着6个乳突。两种宿主体内虫体乳突的数量,均随虫随增长而渐少。结果提示:1.无论小鼠体内处于发育停  相似文献   

2.
卫氏并殖吸虫尾蚴(二倍体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扫描电镜观察鄂东卫氏并殖吸虫的尾蚴(二倍体型),发现尾蚴体表布满体棘。体棘的形态可分为短棘和中长棘两种,由前向后逐渐增长。棘上、棘之间可见疱疹样颗粒。锥刺从锥刺孔中伸出。感觉乳突有三型,一般呈对称排列。长纤毛型乳突多见于虫体前端及口吸盘周围。腹吸盘之后,倒三角形凹陷的二侧体壁上,分布着短纤毛型乳突。腹吸盘上排列着丰富的半球型乳突。体棘和乳突的排列情况与卫氏并殖吸虫尾蚴(三倍体型)不同、因而在种下分型的分类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贝氏隐孢子虫在北京鸭体内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贝氏隐孢子虫各期虫体均位于宿主粘膜上皮细胞的带虫空泡中。在虫体与上皮细胞接触处,虫体表膜反复折迭形成营养器。子孢子或裂殖子与粘膜上皮细胞接触后,逐步过渡为球形的滋养体;滋养体经2—3次核分裂、产生含4或8个裂殖子的两代裂殖体,裂殖体以外出芽方式产生裂殖子;裂殖子无微孔,顶端表皮形成3—4个环嵴,裂殖子进一步发育成为配子体;大配子体含有两种类型的成囊体。小配子呈楔形,无鞭毛和顶体,有一个致密的长椭圆形细胞核,小配子表膜内侧有9根膜下微管;孢子化卵囊内含四个裸露的子孢子和一个大残体。本文是有关鸭体内隐孢子虫超微结构的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4.
湖南鸣禽的滑口吸虫研究(复殖目:短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鸣禽寄生虫调查中检获短咽科滑口吸虫属Glaphyrostomum虫种5个,其中有3个新种,画眉滑口吸虫Glaphyrostomum garrulum sp.nov。,两吸盘约等大,睾丸偏于体右侧,卵黄腺始于腹吸盘水平;湖南滑口吸虫虫体较短小,体表在腹吸盘前被小棘,口腹吸盘比约1.0:1.5,睾丸偏体左侧,卵黄腺起始于口吸盘后缘至咽水平,小型滑口吸虫G.minor sp.nov虫体较小,体表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寄生于中国南海的芝麻斑鱼Epinephelus rhyncholepis(Bleeker)(Serranidae)上的香港拟大杯虫Megalocotyloides hongkongensis sp.nov.和寄生于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Bloch)(Sparidae)上的鲷裸盘虫Anoplodiscus spari(Yamaguti,1958)。前者为新种,隶属于分室科Capsalidae (Barid,1853)、轮足亚科Trochpodinae、拟大杯足属Megalocotyoides;后者为中国新纪录,隶属于裸盘虫科Anoplodiscidae(Tagliani,1912)、裸盘虫属Anoplodiscus。香港拟大杯虫Megalocotyloides hongkongensis sp.nov.具分室科、Trochopodinae亚科的形态特征。虫体背腹扁平,呈长椭圆形,体表光滑无棘。前端腹面有一对前吸器,成对吸盘状结构,通过一头冠在前背面联系,有头腺。眼点2对,位于咽前。后吸器盘状,无柄,分成5隔和周边5个小隔室,中央小室缺;后吸盘边上有肌肉缘,周围有精致的圆齿状边缘膜,边缘小钩14个;中央大钩3对,有肌肉纤维支持着,第1对钩大,远端尖,近端钝,分叉,有明显的肌腱通过大钩的分叉牵拉,第2对钩细长,远端有刺钩,第3对钩尖细,远端钩尖略弯曲,3对中央大钩成直线纵向排列,有肌腱牵引。口开于咽中央,咽肌肉质,发达,呈5瓣状。食道不明显或缺。两肠支前端达咽的水平处,末端终止于后吸器前,呈树枝状分布,末端不汇合。睾刃个并列,椭圆形,前端略尖,位于体中部。输出管在中部吻合形成输精管,呈盘曲长管状,阴茎囊椭圆形,靠近卵巢的右上角,阴茎细长,卷曲在阴茎囊内。阴茎复合体包含有肌肉质的阴茎、射精管、前列腺球和前列腺储藏囊。阴茎囊远端与子宫远端联合形成生殖腔,其生殖孔开口于体左侧的前吸器旁。卵巢圆球形,位于睾丸前,输卵管自卵巢发出后,向前略大成卵模,周围有发达的梅氏腺,子宫粗短,开口于生殖腔。卵黄腺呈滤泡状,自咽水平处随肠支,略呈对称状分布至后吸器前,贮卵黄囊位于卵巢前。阴道富肌肉质,管状,近端膨大形成受精囊,远端窄,开口于共同生殖腔下方。卵呈多面体形,虫卵的一端有一根卷曲的长极丝。鲷裸盘中Anoplodiscus spari(Yamaguti,1958)具裸盘虫科Anoplodiscidae、裸盘虫属Anoplodiscus的形态特征。虫体背腹扁平,体前端有一对假吸盘,开口于体外,后吸器盘状,无钩,不分室。具2对眼点,咽发达。食道不明显或缺。单支肠支不对称地呈树枝状分布,末端终止于后吸器前。睾丸单个,圆球形,位于体中部。具贮精囊,阴茎囊长,管状,具有几丁质支持器,卵巢卵圆形,位于睾丸前,具受精囊和阴道,卵黄腺发达,呈大滤泡状,自交接器水平处随肠支,略呈对称状分布至后吸器前。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移行和发育过程中体形发生了明显的演变,并形成了口吸盘和排泄孔,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细微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体褶和体嵴数量及高度的增加、体棘数目和位置的改变、感觉器数量和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人工感染获得的纤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Rud.,1809)成虫的体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不同部位的体被有着不同的被式。口吸盘处为放射状条索;虫体腹面口吸盘后至中列第一腹腺前为无棘区,呈石板条块状,其余部分均为银杏叶和尖叶形体棘所覆盖。虫体背面边缘一圈为有棘区,其圈内为珠状突起结构。  相似文献   

8.
将贻贝棘尾虫镜像骈体横断后,再将前后切块的左右半细胞做对折骈接。前半部分切块对折后有67%成为左右镜像对称骈体;有33%形成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最后分开成为一正常虫体和一具有反向口围的单体虫。后半部分切块对折后基本上全部形成左右镜像对称骈体。这一事实可用位置值的添加理论来解释。但也显示出预存的缘棘毛在确定形成左右镜像对称骈体或末端对末端的镜像骈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包氏毛毕血吸虫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广西南宁的包氏毛毕血吸虫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成虫体壁海绵状,具纡曲的皮嵴、凹窝和大小不等的感觉球,没有圆凸和小棘。感觉球除睾丸部有少许具纤毛外,其余不具纤毛。口吸盘、腹吸盘及抱雌沟分布有棘,雄虫腹吸盘的圆边结构明显并朝头端一侧增厚成唇瓣形。  相似文献   

10.
1979—1980年,作者在江西抚州地区剖检家鸭时,于胆囊内获得一批吸虫。经鉴定为: 企鹅次睾吸虫Metorchis pinguinicola Skrjabin,1913 企鹅次睾吸虫隶属于后睾科Opisthorchiidae,为我国新记录。作者此次发现的虫然形态与Skrjabin氏的标本很相似,现描述如下(测量单位为mm);虫体中型,白色,体棘止于睾丸前。虫体大小为4.464—5.709×0.693—0.957mm。口吸盘大小为0.330—0.363×0.297—0.330mm。腹吸盘圆形,位  相似文献   

11.
1985年8月21日,我们在青海果洛州2只大鵟(Buteo hemilasius)小肠检得带科Taeniidae(虫条)虫7条,经鉴定为兀鹰支带(虫条)虫。测量单位mm。 兀鹰支带(虫条)虫Cladotaenia (Cladotaenia) vulturi Ortlepp,1938。 虫体呈带状,全长125—140,宽1.995—2.100。头节小,大小为0.42;有两排钩和四个圆形吸盘,吸盘直径为0.21。未成熟节片长度大于宽度,长0.6480—2.2050,宽0.0972。成熟节片宽度大于  相似文献   

12.
对寄生于鲫的圆形碘泡虫(Myxobolus rotundus Nemeczek,1911)及异育银鲫的关桥碘泡虫(M.guanqiaoensis Wu &Wang,1997)的成熟孢子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圆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鲫体表、头部、鳃、吻部及鳍条,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乳白色胞囊。关桥碘泡虫主要寄生于异育银鲫的肝脏,肝脏基本上被虫体所充满,肝脏组织被破坏。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圆形碘泡虫成熟孢子表面光滑,缝脊直而明显,宽0.2μm,缝脊上下两侧对称。关桥碘泡虫成熟孢子表面皱褶,其程度不等,有的虫体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盆状,缝脊呈“S”形,宽0.5μm,缝脊上下两侧不对称,其中间有一不很明显凹陷的沟。  相似文献   

13.
青海高原中华双腔吸虫,矛形双腔吸虫等四种双腔吸虫尾蚴经扫描电镜比较观察显示它们体表具有明显的差别。中华双腔吸虫尾蚴体部末部表皮呈具间隔的纵嵴,矛形双腔吸虫尾蚴在此部位呈如同玉米棒的玉米珠粒,未定名的“B”型和“D”型尾蚴,前者呈海棉状,后者介于矛形双腔和中华双腔的形态之间。这四种尾蚴的口吸盘、腹吸盘及体两侧表皮上,具有触毛及乳突的情况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高兴政 《动物学报》1989,35(3):233-237
无鞭毛体呈椭圆形,后部有深杯样表膜凹陷,虫体一侧有一小突起。膜下微管数为74—90个。细胞核有1—3个核仁,细胞质内充满核糖体,动基体大小不一,多呈腊肠形,由动基体延伸形成长袋状线粒体。靠近鞭毛袋一侧有一组4个游离微管,鞭毛轴丝为9+2结构,并具有基板_1和基板_2结构,基体为9组三联微管。 无鞭毛体分裂从新鞭毛轴丝形成和动基体DNA纤丝伸长开始,以后DNA纤丝带出现裂隙,继之核仁裂碎、消失,形成核内纺锤体,开始细胞核的分裂,随后虫体一侧表膜出现凹陷,新膜下微管和表膜先后形成,并从此处向细胞内伸入,最后完全包绕两个分裂的虫体,完成细胞分裂。随着虫体的发育繁殖,含虫空泡涨大,电子致密度变低。分裂后的无鞭毛体贴附到含虫空泡膜,并向巨噬细胞细胞质内移动,最后离开原来的含虫空泡,形成新的含虫空泡。  相似文献   

15.
1977年和1981年在雅安市肉联厂先后从猪肺获得4条肺吸虫,将其中比较完整的两条虫体制成染色片,经观察认为是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p.),其大小和形态构造与已知在猪体发现的几个种均有差异,因标本少,且对其生活史的其他环节还不了解,故暂不定种,仅作形态记述和描图介绍于后(测量单位,毫米;括孤内数据为另一条虫的测量结果):从猪肺虫囊内取出的虫体为褐色,长椭圆形,较肥厚。染色片的虫体亦为长椭圆形,前端较尖细,后端钝圆,体长20.5(21.5),体宽9.5(9),最宽在腹吸盘水平处。宽与长之比为1:2.1(1:2.4)。体表均未发现体棘。口吸盘在体前端,直径…  相似文献   

16.
棘腹蛙血液内利川锥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川锥虫(TrypanosomalichuanensisLi)寄生在棘腹蛙血液内。虫体波动膜明显。鞭毛较粗,一般不伸出体外形成游离的鞭毛。感染试验表明其中间宿主是绿蛙蛭(BatracobdellapaludosaCarena)。虫体在绿蛙蛭嗉囊的上皮细胞内进行裂配生殖或假包囊,产生许多无鞭体、前鞭体和锥虫体等不同发育时期。前鞭体的超微结构特点是:虫体表膜较厚,表膜下微管管壁较厚,线粒体较多,卵圆或长椭圆形,隆嵴不明显。未见高尔基体,内质网很少,不易观察到。胞质中有3—5颗或更多、多角形至圆形,较大的色素体。  相似文献   

17.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寄生导致翘嘴鳃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对鳃组织的危害过程,本文开展了多子小瓜虫的光镜观察和翘嘴鲌鳃组织病理切片方面的研究。光镜形态研究发现小瓜虫运动时呈球形,直径500-800 m;前端具有耳廓状胞口和内陷的袋状胞咽;环境温度为18℃时,滋养体经1h左右发育成包囊,体表形成一层透明胶膜,并以虫体中央的分裂沟为界进行二分裂;子代虫体从8细胞期进入16细胞期时,包囊内部形成内胞膜将子代虫体等分为两个集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虫体呈卵圆形,挤压了周围的包裹细胞,导致组织变形;鳃小片黏连,鳃丝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严重区域鳃丝结构被完全破坏。本研究解析了小瓜虫的形态发生与发育过程以及对宿主危害的组织病理结构与机制,为揭示小瓜虫的侵染、发育和成熟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小瓜虫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8.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四翼无刺线虫。虫体尖端较大,略呈方形。口囊方形。口囊较小,内有3个唇瓣。唇瓣上未见细齿。顶端具有4个不甚明显的乳头。头翼长片状,左右对称,明显突出于体表。侧翼波浪状向后止于虫体尾部的尖细部。阴门位于虫体前1/3处,外观似旧式抽屉拉手。  相似文献   

19.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0.
杭州棘隙吸虫,新种Echinochasmas hangzhouensis sp. nov., 虫体较小,前狭后宽1.406—1.605×0.227—0.341,头领发达,头棘22—24枚,角棘4枚,体表披棘,口吸盘端位,近圆形。腹吸盘大,为口吸盘的二倍左右。具前咽,食道长。二睾稍有重叠,位于中横线之下,阴茎囊大,卵圆形,内含贮精囊,卵巢小,近圆形,位于腹吸盘与前睾之间,具受精囊,梅氏腺。卵黄腺位于身体的两侧,在腹吸盘与前睾前及后睾后卵黄腺在中央相汇合。子宫短,虫卵数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