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2.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 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 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 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3.
人工饲养下世界第一只朱鹮出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朱鹮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据统计,截止目前现存种数约为48只:其中自然界累计为40只,人工饲养8只(北京动物园6只、日本“朱鹮保护中心”2只);一个鸟种仅有几十只,可以说到了灭绝的边缘。 中国林业部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不仅投资在现存朱鹮唯一繁殖地——陕西洋县地区建立了“陕西洋县朱鹮保护观  相似文献   

4.
朱鹮迁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鹮(Nipponia mppon)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现存总数不过 40余只。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种群生命力的脆弱,朱鹮数量急剧下降。中国自1986年开始人工繁殖朱鹮,1992年人工孵化并育活3只幼鸟,这是人工繁殖朱鹮成功的首次记录。这篇文章总结了朱鹮的野外生态,实验室研究及人工饲养、繁殖。  相似文献   

5.
2013年3—10月在河南董寨模拟野生环境的大网笼中对34只人工饲养朱鹮(Nipponia nippon)进行了再引入释放前的野化训练。野化朱鹮在一周内快速地将飞行能力提升到野生朱鹮的水平,在10 d内夜宿环境由地面至栖杠最后过渡到树上。在觅食方面,朱鹮在2个月内完成了对不同类型觅食地的适应,遵循由旱地到湿地、由浅水至深水的顺序。野化个体对猛禽有天敌防御本能,警戒距离和惊飞距离分别约300和50 m;但对饲养管理人员表现出警戒缺失。野化网笼中配对朱鹮的离婚率高达66.7%,但朱鹮的配对繁殖时间越长,配对关系越稳定。有无育雏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无显著影响,过高的营巢密度和其他鸟类的干扰是导致野化训练期间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饲养朱鹮经过2~3个月的野化训练,能够满足再引入释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栖杠的搭建方式、投食策略和野化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朱鹮野化训练的效率。开展释放后监测,掌握朱鹮在野外的适应能力、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有助于评估野化训练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朱鹮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利用RMAPD标记对43只洋县人工饲养朱鹮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MAPD技术的稳定性与多态性比RAPD高。12对引物共扩增出2147条带纹,93条具有多态性。朱鹮的条带共享率为0.71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3.664,反映群体内个体间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多态性较低,需要加强对朱鹮的遗传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7.
朱鹮(Nipponia nippon)觅食地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10月,城固县林业局发现有一小群朱鹮(2—5只),经常飞往城固县板凳乡梨子坪地区寻食。为保护、人工饲养珍禽朱鹮,提供资料,我们于1982年4月和1983年5月至6月,做了两次调查,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8.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30余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朱鹮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结合保护目标的需要,当地保护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逐步探索了一套基于社区的朱鹮保护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朱鹮保护当中,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总结了30余年来陕西洋县在政策导向、居民参与、栖息地改善与损失补偿、社区发展扶持和社区宣教等方面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探讨了朱鹮保护今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目前全球只有一个约500只的野生种群,分布在我国陕西省洋县。鉴于朱鹮种群的现状,在其历史分布区(Historical range)进行再引入(Re-introduction),扩大野生个体的分布区,是拯救这一物种的根本性措施。为了探讨朱鹮人工饲养个体再引入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我们于2004年和2005年在洋县华阳镇进行了两次野化放飞试验。试验的实施参考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SSC)制定的引入规程。在华阳镇的适宜地点搭建了一个面积约1800m2、高15m的六边形网笼,作为释放个体的野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野生朱鹮种群的自然扩散及人工扩散数量的变化和朱鹮保护措施的调查,取得比较完整的关于野生朱鹮种群扩散和保护措施资料,可以为进一步拓展研究野生朱鹮种群扩散和保护措施提供理论数据和实证资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采用人工调查, 测量的方法, 记录了董寨自然保护区内2016—2019年共计49个朱鹮巢穴各项数据, 通过分析获得朱鹮巢穴所在位置的气象因子、海拔、郁闭度、巢-觅距、干扰因素等因素与朱鹮窝卵数和繁殖成功率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董寨自然保护区自2016年野化放飞朱鹮到2019年止, 野外巢穴数量逐渐增加, 营巢区域不断扩大, 但营巢地点相对集中; 朱鹮选择筑巢树种多为马尾松, 选择频次显著高于黄山松(P < 0.05)。气象因子(温度和降水量)、朱鹮营巢地海拔、筑巢树种、营巢地林间郁闭度、巢—觅距及人为干扰因素并不影响朱鹮的窝卵数, 但营巢地海拔(P < 0.001)、巢—觅距(P = 0.001)显著影响朱鹮的繁殖成功率, 营巢地海拔越高, 巢—觅距越短, 朱鹮的繁殖成功率越高; 干扰因素中人为干扰对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比种间竞争和天敌大, 人为干扰强度越大, 朱鹮的繁殖成功率越低。朱鹮繁殖影响因子的研究为提高董寨自然保护区朱鹮野外繁殖成功率, 当地保护部门更好的保护野外朱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3年通过对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Nipponia nippon调查,发现在城固、西乡、留坝、南郑、佛坪和洋县,朱鹮筑巢25个,其中城固10个巢,繁殖12只雏鸟,西乡10个巢,繁殖21只雏鸟,留坝1个巢,繁殖3只雏鸟,洋县4个巢,繁殖3只雏鸟。游荡期发现朱鹮66只,分布于城固、西乡、留坝、南郑、汉台和洋县6县区。因此,建议建立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保护点,林业部门提供朱鹮专项保护经费并积极开展朱鹮的保护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陕西宁陕野化放飞朱鹮秋季觅食地选择与食物丰富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8年秋季应用样方法对陕西宁陕县寨沟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觅食地和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朱鹮秋季的主要觅食地是冬水田,影响朱鹮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觅食地开阔度和土壤松软程度;宁陕野化放飞区朱鹮觅食地中共发现记录动物36种,冬水田翻耕对朱鹮的食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总体上,在秋季游荡期朱鹮的食物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朱鹮巢址的生境特征,2013年4~7月,在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调查中共获得11个朱鹮弃巢和18个繁殖成功巢的生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test检验弃巢和繁殖成功巢生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者在距道路距离、巢树种数、坡度等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人类干扰可能是朱鹮弃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护区外围加强对巢树的保护,对于朱鹮种群的增长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99年9月,一位74岁的日本老人站在“第一届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的讲台上。“我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普通农民……”老人激动地说。他,就是村本义雄。熟悉朱鹮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他的一生与朱鹮有着不解之缘。 村本义雄先生的家乡能登半岛曾是日本野生朱鹮的栖息地。他十分热爱朱鹮,早在四、五年十年代,就投身于朱鹮的保护事业。为了拯救日本的朱鹮,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当时,由于能登半岛的土  相似文献   

18.
翟天庆  李欣海 《生态学报》2012,32(8):2361-2370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物种与环境关系的不确定性使气候变化生物学的研究充满变数。为了降低不确定性,人们开始用组合模型综合比较的方法研究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朱鹮(Nipponia nippon)为研究对象,介绍组合模型综合比较方法的特点。朱鹮曾经高度濒危,目前种群大小在迅速恢复中;然而其分布区依旧狭小,气候变化可能是朱鹮面临的新威胁。应用BIOMOD模型中的9种模型,选择了每年的最低温和最高温、温度的季节性变异、每年的总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异共5个气候因子,依据WorldClim气候数据的CGCM2气候模型的A2a排放情形,计算了朱鹮当前(1950—2000年)的适宜生境和2020年、2050年、2080年3个阶段的潜在生境范围。结果表明朱鹮潜在生境将逐渐北移,生境中心脱离现在的保护区。因此,制定朱鹮的长期保护策略是必要的。9个模型在预测结果上、变量权重上和拟合优度的指标上都有差异,反映了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生物学效应比较复杂,应用多个模型进行综合比较,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模型所导致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自2013年开始在秦岭以北的陕西省铜川市开展了朱鹮的再引入工作。通过彩色数字环观察、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对再引入的62只朱鹮在2014—2015年2个繁殖季节的活动状况和繁殖状况进行了监测。2年共记录到8个巢,窝卵数为2.5枚±0.9枚,繁殖成功率达80%,高于野生朱鹮。主要营巢树种为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n=5)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n=2),分布在距主要觅食河流沮河300 m以内,巢址特征与野生朱鹮相似。2只卫星跟踪朱鹮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62.4 km2和20.1 km2,远高于野生朱鹮。铜川单一的河流觅食环境是限制朱鹮种群繁育壮大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宜的湿地恢复和繁殖期投食措施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