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自2013年开始在秦岭以北的陕西省铜川市开展了朱鹮的再引入工作。通过彩色数字环观察、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对再引入的62只朱鹮在2014—2015年2个繁殖季节的活动状况和繁殖状况进行了监测。2年共记录到8个巢,窝卵数为2.5枚±0.9枚,繁殖成功率达80%,高于野生朱鹮。主要营巢树种为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n=5)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n=2),分布在距主要觅食河流沮河300 m以内,巢址特征与野生朱鹮相似。2只卫星跟踪朱鹮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62.4 km2和20.1 km2,远高于野生朱鹮。铜川单一的河流觅食环境是限制朱鹮种群繁育壮大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宜的湿地恢复和繁殖期投食措施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2.
2014年和2015年监测朱鹮保护区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15只雏鸟的生长发育,拟合其生长发育数据的生长曲线和相对生长公式,与1989年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野生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不受孵化顺序的影响,雄性体长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目前朱鹮雏鸟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跗跖长和中趾长的生长均符合逻辑斯谛生长曲线,雏鸟体重生长率在13日龄左右达到最大。与1989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目前野生朱鹮幼鸟总体生长发育有所放缓。这可能与近年野生朱鹮种群的增长和扩散导致的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繁殖期食物资源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3.
石湾 《生命世界》2007,(8):100-105
朱鹮的救护与繁殖我们用1个小时感受了赛诗会上农民诗人放声礼赞朱鹮故里的欢愉和谐气氛之后,就前往始建于1983年的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的救护饲养中心近距离观赏朱鹮。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位于洋县城北3公里处,占地1.5公顷。该中心是我国  相似文献   

4.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1999年9月,一位74岁的日本老人站在“第一届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的讲台上。“我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普通农民……”老人激动地说。他,就是村本义雄。熟悉朱鹮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他的一生与朱鹮有着不解之缘。 村本义雄先生的家乡能登半岛曾是日本野生朱鹮的栖息地。他十分热爱朱鹮,早在四、五年十年代,就投身于朱鹮的保护事业。为了拯救日本的朱鹮,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当时,由于能登半岛的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2007年3~7月,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对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个体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发现3对朱鹮在同一棵树上集群营巢(communal breeding),并繁殖成功。这是自1981年野生朱鹮种群重新发现以来,首次记录到朱鹮集群营巢的现象。3对朱鹮营巢的地点位于洋县华阳镇中学附近,经纬度为107°54′204E,33°59′670N,海拔1113m。营巢树种为油松,树高25m,胸径82cm,据当地村民说已有近百年树龄。3巢的详细信息见表1。表1朱鹮集群繁殖信息巢编号亲鸟环号雄鸟♂雌鸟♀巢高(m)产卵数(枚)出壳数(只)出飞数(只)1红色09红色10162222红色06无环14222…  相似文献   

8.
陕西宁陕野化放飞朱鹮秋季觅食地选择与食物丰富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8年秋季应用样方法对陕西宁陕县寨沟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觅食地和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朱鹮秋季的主要觅食地是冬水田,影响朱鹮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觅食地开阔度和土壤松软程度;宁陕野化放飞区朱鹮觅食地中共发现记录动物36种,冬水田翻耕对朱鹮的食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总体上,在秋季游荡期朱鹮的食物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朱鹮巢址的生境特征,2013年4~7月,在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调查中共获得11个朱鹮弃巢和18个繁殖成功巢的生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test检验弃巢和繁殖成功巢生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者在距道路距离、巢树种数、坡度等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人类干扰可能是朱鹮弃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护区外围加强对巢树的保护,对于朱鹮种群的增长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野生朱鹮群体幸存下来,而且它的种群大小自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在20只以下波动。本文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方法,借助漩涡模型,根据朱鹮14年的种群数据,总结和预测了其种群动态,并着重研究了朱鹮的濒危程度。结果显示,按过去10余年的生存状况,朱鹮在50年内绝灭的可能性是98.5%,平均绝灭时间为15.72 年。现存种群数量很低,所以种群统计随机性对其命运有很大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当前的朱鹮种群对意外死亡和生存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保护工作的优先项目是对猎杀和天敌的控制以及从各个方面提高朱鹮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罗山县境内(31°56~32°09 N,114°18~114°30 E),淮河源头,大别山北麓,面积4.68万hm2,是以保护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自2007年引入17只朱鹮种群以来,繁殖出朱鹮幼鸟196只。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2015年11月先后向野化释放朱鹮个体78只。截至2015年,野外已发现有7对配对朱鹮繁殖,成功出飞朱鹮幼鸟24只。  相似文献   

12.
2007年至今,我国在陕西宁陕、铜川和千阳,以及河南董寨和浙江德清初步建立了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归种群。鸟类的繁殖行为是其生活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动物个体的营养状态、所处栖息地的质量,以及对栖息地的适应等。本文报道浙江德清朱鹮野化放归种群的繁殖行为,旨在了解其在我国南方的适应情况,为最终建立中国朱鹮南方种群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于2018年4和5月及2020年3至5月对浙江德清野化放归朱鹮的3个繁殖巢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孵卵期和育雏期繁殖行为,总记录时长为134 d,有效数据时长为2 958 h。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朱鹮衔巢材频率、孵卵期以及育雏期行为的影响因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朱鹮翻卵频率与孵卵进程的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朱鹮亲鸟暖雏时长随雏鸟日龄的变化情况,并利用one-way ANOVA分析德清朱鹮与陕西洋县野生种群和其他野化放归种群的换巢频率差异。结果表明,德清朱鹮平均窝卵数3.7 ± 0.3,孵化成功率90.9%,雏鸟出飞率100.0%;繁殖的不同时期、营巢条件和亲鸟性别均显著影响朱鹮的衔巢材频率;朱鹮的翻卵频率随孵卵进程显著下降;亲鸟的暖雏时长在雏鸟11日龄时下降率最大;育雏的不同时期对朱鹮的暖雏时长、换巢频率以及喂雏频率有极显著的影响;环境温度较高可能是导致德清朱鹮比洋县野生种群提前产卵的原因之一;较高的平均窝卵数与出飞成功率表明,朱鹮对我国南方的栖息地较为适应。鉴于本研究发现利用人工巢筐营巢的亲鸟花费更多时间补充巢材,表明人工巢筐的结构和大小有必要优化,建议在今后设计时加大筐壁仰角并减小深度、扩大外径,使人工巢筐更接近于自然巢的盘状结构,同时,应将巢筐底部设计成多孔透气、利于排水的结构,以适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  相似文献   

13.
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学红  蒋琳  王强  张伟  程鲲  丁海华 《生态学报》2009,29(10):5176-5184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朱鹮的警戒距离为(38.57±14.01)m,惊飞距离为(23.84±9.45)m,警戒距离是惊飞距离的1.6倍左右,两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干扰者的衣着颜色是影响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的主要因子,朱鹮对鲜艳衣物敏感.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减小,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但朱鹮对道路有一定回避效应.建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应该是以警戒距离(AD)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朱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38.572≈4700m2,该区域范围内限制游客进入,并禁止游客穿着鲜艳色衣物进入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朱鹮的保护与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朱(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现仅分布于中国陕西洋县及其邻近地区。我国自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以来,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本文综述了近年朱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进展,提出了当前我国朱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亟待开展的工作,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目前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及邻近的城固、西乡、南郑、汉台、勉县、宁强、留坝、汉阴等9个县区,数量达到2 500余只,但对其野外伤病和收容救治状况报道较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16至2019年的巡护和监测过程中,共发现并收容救治野生朱鹮伤病个体362只.本文利用双因...  相似文献   

16.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17.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 ,采用样方法对朱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 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位于海拔 6 0 0~ 10 0 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成鸟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 ,幼鸟多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朱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冬水田的恢复及保护对朱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北戴河和洋县两个野化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分析了季节和温度等因素对朱鹮休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腿站立露喙是朱鹮在游荡期最常见的休息行为(70.9%),但在越冬期显著降低(55.6%),而单腿站立和隐喙行为比例相应升高。温度对双腿站立隐喙、单腿站立露喙和单腿站立隐喙3种行为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可见,朱鹮在冬季通过增加保护裸露部位的行为比例来适应低温。在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朱鹮趴卧在树干上的夜宿行为比例逐渐增加,而这一行为在白天没有记录到。温度对成鸟和幼鸟冬季的休息行为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趴卧行为很可能是朱鹮对极端耐受低温的一种应对,在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警惕。朱鹮在北戴河越冬过程中没有使用网笼中的遮挡伞棚和庇护场所,表明其能够自主适应-20℃的低温。为了确保野化朱鹮顺利越冬,建议在野化网笼中增加一些松科等常绿树种,为朱鹮提供更加优良的夜宿环境,并用稻草搭建风挡,减少夜间大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was once thought to be extinct in the wild until seven birds were discovered in a remote mountain village in China in 1981. Studies suggested that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nest site selection by the Crested Ibis and hence in their survival. Considerable efforts were therefore made to conserve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but these have caused conflicts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conservation communities. The population and geographical range of the wild Crested Ibis has expanded greatly since 1981, but there is no spatial information on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nor on the current association of nest sites an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We mappe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across the entire current range of Crested Ibis using innovative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chniqu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st site clusters an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were quantified using Ward''s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and Ripley''s K-function. We show that both have significantly clumped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at they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However, the dependence of Crested Ibis on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nest site clusters and has decreased over the years, indicating the absence of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is not constraining their recovery and population expansion. We therefore recommen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tect the existing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and to restore the functionality of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wetlands, to encourage both in-situ conservation and the re-introduction of the Crested Ibis. In addition, we recommend that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when interpreting the habitat requirements of species with a narrow distribution, particularly when that interpretation is based only on their current habit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