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CRP、Fib、NT-pro BNP在早期心衰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通过ROC曲线方法找到临床诊断界值。方法:对48 例 房颤并发早期心衰患者(A组),31 例为心房颤动并发重度心衰(B 组)和40 健康对照组(C 组)血清Fib、CRP 和NT-pro BNP水平。 利用ROC 曲线,评价CRP、Fib、NT-pro BNP 房颤并发早期心力衰竭诊断效能。结果:CRP、Fib 和NT-pro BNP 在B 组中水平最 高,C 组水平最低,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 的对心房颤动并发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 度明显高于Fib和CRP。NT-pro BNP 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Fib 和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CRP 和NT-pro BNP在房颤并发可能或早期心衰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联合诊断可以提高并发可能心衰的诊断敏感性,使得临床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临床疗效,并分析CRT无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上海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因心衰接受CRT的患者共47例,收集病史资料、手术资料、术后资料以及随访,比较CRT有无应答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病例数共47例,其中CRT应答34例(72.3%),CRT无应答13例(27.7%)。CRT无应答组中心房颤动和冠脉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CRT应答组(P0.05);CRT应答组中左心房容积、右心房容积、左心室容积以及二尖瓣返流量均明显低于CRT无应答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或冠脉问题是CRT无应答可以影响CRT的应答。结论:CRT对慢性心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合并心房颤动或冠脉问题是预测慢性心衰患者CRT无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4例,分为窦性心律组和心房颤动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并检测血浆中的BNP浓度,比较不同NYHA分级患者血浆内的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等。结果: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组与窦性心律组血浆BNP水平比较,心房颤动组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YHA不同分级相互比较,Ⅱ级、Ⅲ级和Ⅳ级间的BNP水平,心房颤动组BNP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大小、房颤持续时间因素呈正相关(r分别为0.0.801,0.748,0.854和0.703,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BNP血浆浓度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BNP浓度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大约为1%[1]。现将德清县人民医院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的218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8例房颤患者中男147例,女71例。年龄35~82岁,平均(68.1±10.7)岁。临床表现:胸闷心悸110例、头晕56例、伴焦虑65例,心电图均显示快心室率房颤。其中冠心病73例,高血压病69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5例,扩张或肥厚性心脏病6例,心肌梗塞3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2例为饮酒抽烟过度所致。根据房颤发作时间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2],分别为阵发性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有无合并房颤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入选4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根据入院心电图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所有患者均在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内径(LVEDD)及左房前后径(LAD)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NT-pro BNP、LVEF、LVEDD及LAD均明显改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而言,给予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有效,且房颤的存在与否不影响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并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散点图特征,并进行分类总结。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98例,房性早搏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通过24h动态心电图资料制成心电散点图,分析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与房性早搏散点图之间B线斜率的差异,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散点图特征。结果阵发性房颤心电散点图B线斜率与持续性房颤B线斜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阵发性房颤散点图B线斜率与房性早搏B线斜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阵发性房颤心电散点图分布特征为扇形,窦性心律分布形状为棒球拍形状,其中23例患者扇形与棒球拍形状完全分离,占比22.33%;48例患者不完全分离,占比为46.60%;30例患者完全重叠,占比为29.13%。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电散点图具有独特的图形特征,利用心电散点图可以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避免漏诊和误诊,对提高医师的诊断速度和临床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 EF)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 EF)患者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方法:选取2013年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心内住院的308名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首次心脏彩超结果,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HFr EF组、HFmr EF组和HFpEF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化验结果、超声数据和用药情况,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结果:HFpEF组为123例(39.9%),HFmr EF组为98例(31.5%),HFr EF组为88例(28.6%);其中HFpEF组女性比例高于HFr EF组(59.4%vs.38.6%,P0.05),高血压和房颤患病率HFpEF组高于HFr EF组(P0.05);HFpEF组左心室重构类型以向心性重塑为主,HFr EF组则以离心性重塑为主;HFmr EF组女性比例及高血压、房颤患病率等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则介于HFpEF组与HFr EF之间。结论:HFpEF,HFmr EF与HFr EF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显著不同,应对不同左室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房颤及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D-二聚体(D-dimer)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表达水平的关联性以及两者对房颤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分为对照组、单纯房颤组与房颤血栓组;对所有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年龄、性别、血脂情况、高血压病史、血糖等情况;对所有对象进行D-dimer及BNP水平的数据采集。结果:(1)房颤血栓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单纯房颤组(P0.001);(2)房颤血栓组的D-dimer和BNP水平高于单纯房颤组(P0.05)和对照组(P0.001);(3)单纯房颤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507,P=0.004),房颤血栓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680,P0.001)。结论:(1)心房颤动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并发血栓栓塞风险也增加,指导我们在临床治疗时需要重视年龄因素。(2)患者血浆中D-dimer和BNP水平的增高是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的危险信号。(3)D-dimer和BNP检测在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射血分数(EF)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3年预后,并与EF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5-1至2006-12二所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入院时左室EF分为EF正常组(EF>=50%)和EF降低组(EF<50%),进行为期3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结果:慢性心衰患者中EF正常234例(50.7%),与EF下降患者比较,这类患者中较为高龄、多为女性;病因多为瓣膜病、高血压病及房颤;随访结果显示二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578),Cox回归分析对其它因素校正后发现,房颤(RR=1.301,95%CI:0.995-1.701,P<0.05)、年龄(RR=1.012,95%CI:1.003-1.022,P<0.05)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3年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慢性心衰中,EF正常的患者预后与EF下降者相似,对这类病人同样应加强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心律正常的为窦性心律组,伴有心房颤动的作为房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2±0.08);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65±0.22);左心房内径(LAD)为(53.4±8.2)mm。窦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09);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72±0.17);左心房内径(LAD)为(46.7±7.9)mm。房颤组患者的LVEF和E/A值均低于窦律组,而LAD则明显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AngII)、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发病与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体液系统水平和心脏结构功能有关,具体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对阵发性和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纳入2011年5月至2016年8月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2例和长期持续性房颤61例。消融前和消融后12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及合并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消融后12个月,两组患者心理健康(MCS)和生理健康(PC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MCS和PCS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房颤未复发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复发患者(P0.01)。结论:射频消融改善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幅度高于阵发性房颤,房颤复发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CRP)、脑钠素(BNP),CK-MB及肌钙蛋白(cTnI)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VEDD、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CK-MB、pro-BNP、cTnI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随访末期死亡率、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内建立侧支循环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可以有效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术后心脏重塑,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林揆斌  李智  汪剑锋  洪惠敏  沈阳 《生物磁学》2011,(14):2740-2743
目的:评价射血分数(EF)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3年预后,并与EF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5-1至2006-12二所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入院时左室EF分为EF正常组(EF〉=50%)和EF降低组(EF〈50%),进行为期3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结果:慢性心衰患者中EF正常234例(50.7%),与EF下降患者比较,这类患者中较为高龄、多为女性;病因多为瓣膜病、高血压病及房颤;随访结果显示二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578),Cox回归分析对其它因素校正后发现,房颤(RR=1.301,95%CI:0.995-1.701,P〈0.05)、年龄(RR=1.012,95%CI:1.003-1.022,P〈0.05)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3年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慢性心衰中,EF正常的患者预后与EF下降者相似,对这类病人同样应加强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尿酸(U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n=30)和无房颤组(患者住院期间未新发心房颤动,n=80)。另选择50例同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无房颤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血清NT-proBNP、UA水平差异。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UA单独以及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房颤组患者血清NT-proBNP、U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无房颤组,且无房颤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T-proBNP以及UA水平、高龄、左房增大、合并糖尿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UA、NT-proBNP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0、0.737、0.840。结论:血清NT-proBNP、UA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应用的预测价值最高,除高NT-proBNP以及UA水平外,高龄、左房增大、合并糖尿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亦是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被认定为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在心力衰竭指南中,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为IA类推荐。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经典、大型RCT临床试验中,房颤患者所占比率不高。新近对于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应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的死亡率和住院率进行Meta-分析示: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未见有更多临床获益(即死亡率和住院率减低水平无统计学意义)。本文就心力衰竭定义、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的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及分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在心力衰竭并发房颤治疗中应用地位、心力衰竭并发房颤患者应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存在的争议及其原因分析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心律正常的为窦性心律组,伴有心房颤动的作为房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1:7舒张期流速(E/A)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2±0.08);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65±0.22);左心房内径(LAD)为(53.4±8.2)min。窦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09);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72±0.17);左心房内径(LAD)为(46.7±7.9)min。房颤组患者的LVEF和E/A值均低于窦律组,而LAD则明显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AngII)、脑钠)]k(BNP)TZ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发病与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体液系统水平和心脏结构功能有关,具体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周俊霞  梁慧芬 《蛇志》2000,12(2):59-60
1995年12月至1998年12月,我们用硝酸甘油与生脉注射液(华西医科大药厂生产)联合治疗心力衰竭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治80例心衰患者的诊断均符合新三版内科学、实用内科学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全部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硝酸甘油伍生脉注射液者为观察组共4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99岁,平均58.5岁,病程3月~12年,平均8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6~84岁,平均55岁,病程1~9年,平均6.5年,两组心衰病因及心功能分级基本相同。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硝酸甘油、生脉注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葶苈大枣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量尿白蛋白及血浆炎症因子IL-6,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70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功能Ⅱ~Ⅳ级)按心功能分级并随机分为中药+心衰基础治疗组(治疗组)和心衰基础治疗对照组(对照组),每组35例;在进行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心功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心衰的基础治疗(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ARB或ACEI);治疗组在心衰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葶苈大枣汤加减进行治疗,每2周随访1次,观察周期为3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炎症因子IL-6,CRP的变化。结果: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经3月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葶苈大枣汤加减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6,CRP水平,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P均〈0.05,且与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事件未见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衰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葶苈大枣汤加减治疗可显著提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扩心病患者的病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25例,按照NYHA分级分组,将心功能Ⅱ-Ⅳ级同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91例定义为观察组;将心功能Ⅰ级同时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34例定义为对照组。在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确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中的"房颤"及"脉压≥70mmHg"这两个参数比对照组的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脉压≥70mmHg"、"房颤"是扩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压≥70mmHg"、"房颤"是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在临床治疗扩心病患者时警惕这两项指标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单纯服用胺碘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随访12个月,一级观测终点为房颤复发。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89.8%、81.6%,对照组分别为72.9%、62.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房颤复发率24.5%,显著低于对照组47.9%(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减少房颤复发,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