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卡那霉素链霉菌噬菌体SKJ1,该噬菌体在卡那霉素链霉菌及林肯链霉菌菌苔上产生混浊的噬菌斑。从噬斑中长出的菌落后代对SKJ1噬菌体的感染产生了抗性。单株传代未风自发释放游离噬菌体。紫外线照射亦未发现诱导现象。抗性菌株经10μg/ml丝裂霉素C处理后,其中一株能释放出约5.9×10^3pfu/ml游离噬菌体颗粒,推测这些抗性菌株可能是溶源性菌株。菌落原位杂交实验证实抗性菌株的DNA与  相似文献   

2.
从成都制药四厂卡那霉素链霉菌异常发酵液中分离出四株噬菌体φSK_1,φSK_2、φSK_3和φSK_4经形态特征比较和一些生物学性质的研究,证明它们彼此存在着差异,属同一血清型的不同噬菌体株,与国内外已知的某些卡那霉素链霉菌噬菌体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指示菌MC1061。经双层琼脂法纯化和PCR扩增vt2基因,分别从大肠杆菌0157菌株、牛粪、鸡粪和污水中分离获得5株含vt2基因的噬菌体。这些噬菌斑透明,直径为0.5-2min,对指示菌的感染效价均在10^9PFU/mL以上,抵抗氯仿和56℃30min的作用。将噬菌体分离株SHφWl感染MC1061后。经PCR鉴定获得一株溶源菌株(MC1061/SHφW1)。溶源株的LB培养滤液对Vero细胞产生了显著的病变效应,而MC1061在同等条件下培养的滤液无细胞病变,表明VT2噬菌体通过溶源将vt2毒力基因水平转移,证实了VT2噬菌体的转染与细菌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霉素链霉菌的噬菌体曾有过一些报导,国内,张筱玉等人从被感染的发酵自溶液中分离出八株噬菌体,对其中三株噬菌体做了电镜观察。并筛选出了相应的抗性菌株。我们对大连制药厂近年来在红霉素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常发酵现象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5.
把保藏的144株枯草杆菌分成6个试验菌株组,用分羣混合双层法,从6个菌株组內分离到4株带噬菌体的菌株。选择其中一株,其所带的噬菌体对Ki-2菌株能转导的Bs47菌株,对其溶源性作了初步的观察。根据单菌落传代孢子加热以消除游离噬菌体后,仍继续释放噬菌体,以及Bs47菌株对其本身所释放的噬菌体表现免疫性等这些特点,从而确定Bs47是溶源性菌株。应用丝裂霉素c或紫外线进行产生噬菌体诱导试验,结果都有诱导效应。增加噬菌体产生量,前者达1,000倍,后者在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红霉素链霉菌2-62溶源性菌株的确证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从红霉紊产生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的27株系谱菌株中分离到一株带确噬菌体的2—62菌株,并对2—62菌株作了多方面的考察。根据单菌落传代、孢子加热,柠檬酸钠洗涤消除噬菌体后仍继续释放噬菌体;2—62菌株释放的噬菌体经纯化后制备抗血清,用此抗血清处理2—62菌株的斜面孢子,以中和游离的噬菌体,这种孢子在培养过程中仍继续释放噬菌体;2—62菌株对其自身释放的噬菌体具有免疫力等特性,确证2—62菌株为溶源性菌株。用紫外线或丝裂霉素C进行诱导试验,噬菌体释放量增加不多。将2—62菌株释放的温和性噬菌体感染P32一102敏感菌,得到的溶源化菌林亦释放噬菌体,并且溶源化菌林的性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VT2噬菌体的分离与溶源转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试验利用指示菌MC1061,经双层琼脂法纯化和PCR扩增vt2基因,分别从大肠杆菌O157菌株、牛粪、鸡粪和污水中分离获得5株含vt2基因的噬菌体.这些噬菌斑透明,直径为0.5-2 mm,对指示菌的感染效价均在109PFU/mL以上,抵抗氯仿和56℃C30min的作用.将噬菌体分离株SHφW1感染MC1061后,经PCR鉴定获得一株溶源菌株(MC1061/SHφW1).溶源株的LB培养滤液对Vero细胞产生了显著的病变效应,而MC1061在同等条件下培养的滤液无细胞病变,表明VT2噬菌体通过溶源将vt2毒力基因水平转移,证实了VT2噬菌体的转染与细菌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8.
变铅青链霉菌ZX1,是由变铅青链霉菌JT46经NTG诱变后产生的一株修饰基因突变株,与其亲本JT46相比,ZX1除了与DNA降解有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Dnd-,即该突变株的DNA在含有Fe2+的缓冲液中电泳不受到降解,而野生型变铅青链霉菌在同样条件下则遭到降解)以外,对噬菌体 HAU3的抗性也随之消失,这项特征主要表现在噬菌斑大小和成斑单位(效价)上的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 HAU3以同等的频率吸附野生型变铅青链霉菌及其突变菌株ZX1,从 HAU3基因组中没有克隆到被变铅青链霉菌识别的特异性靶位点;噬菌体HAU3的DNA也可以转染野生型变铅青链霉菌原生质,但其释放的噬菌体粒子只能感染突变菌株ZX1,而不能感染野生型变铅青链霉菌。噬菌体HAU3在突变株ZX1中的繁殖遵循一步生长曲线,单菌释放量大约为100,而 HAU3感染野生型变铅青链霉菌后,则检测不到噬菌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在含克林达霉素10,ug/ml(无乙酸钠)的Balch 1号培养基中重复转种后,从甲烷短杆菌Hx菌株中选择出稳定的抗克林述霉素的自然突变株。在含克林达霉素的斜面上,抗性突变株细胞连成长链。在含克林述霉素的滚管中,抗性菌落的颤色为深灰色。在有和无克林达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21天后,抗性突变株的甲烷产量相差不大。突变株对红霉素和卡那霉素呈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0.
基因lc首先于大肠杆菌(E.Roli)噬菌体PA2中发现,其产物为蛋白质2。PA2溶源菌的外膜上存在有蛋白质2。E.Coli K-12的突变株nmgC(P+)能够产生新的外膜蛋白质NmpC,与蛋白质2的结构和抗原性非常近似。通过用λ噬菌体分别与野生型的K一12株及一pC(P+)突变株的qsr 缺陷前噬菌体进行置换,获得两种新的带有缺陷前噬菌体qs,’区的重组噬菌体。电子显微镜异源双链分析显示,除了从野生型菌株中置换到的DNA多出一段1,300碱基对的插入序列外,这两段置换DNA完全相同。并且置换DNA的一部分与含有lc基因的那部分PA2 DNA相同,插入序列的位点在这段DNA之内。在置换DNA中,不含插入序列的重组噬菌体可使其溶原菌产生与NmpC及蛋白质2非常相似的外膜蛋白。在。‘。“‘一12的基因图上,基因nmpC定位于12分钟,qsr缺陷前噬菌体也在附近的位置。因此,可以肯定一埘pC基因位于缺陷前噬菌体之中,实际上就是噬菌体的k基因。在野生型的K一12株中,由于插入序列的存在,阻止了这个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苏芸金杆菌包括30个亚种标准菌株在内的34个菌株对6种抗菌素的抗性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所有被试菌株对氨苄青霉素50—200单位/ml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中有17个菌株对链霉素12.5ug/ml、18个菌株对四环素25单位/ml显示出弱抗性。全部供试菌株对链霉素25—50ug/ml、四环素50单位/ml、红霉素12.5—50ug/ml、氯霉素12.5—100单位及卡那霉素12.5单位/ml均未显示出任何抗性。显微镜检查了部分菌株在含四环素25单位/ml,链霉素12.5ug/ml培养基上形成的抗性菌落的菌体发育情况,在所检查的11株链霉素抗性菌落中,有6个菌株的抗性菌落可形成正常的芽孢和晶体,在10株四环素抗性菌落中,有8个菌株可形成正常的芽孢和晶体。试验还测定了其中5株苏芸金杆菌对四环素25单位/ml的抗性频率为7.7—13.2%。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菌株(卡那霉素链霉菌、金色链霉菌、水稻白叶枯病菌、钝齿棒状杆菌、多粘芽孢杆菌和苏芸金杆菌)为寄主分离、选择不同类型有尾噬菌体,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尾部和头部结构。根据负染色造成反差的强弱,结合空壳的构型,利用几何图形作图,可以正确识别噬菌体头部形态,并进行了讨论。此外,还发现苏芸金杆菌上一种尾部末端特殊结构的噬菌体。  相似文献   

13.
抗噬菌体产a-淀粉酶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硝基胍诱变与自然选育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次反复分离和用不同方法测定对噬菌体的抗性,并检查在发酵中同时加入三种噬菌体对产酶水平的影响。从2500株诱变菌中,获得两株具有抗全部分离到的噬菌体能力,其产酶水平接近或超过出发菌株,经过15次传代后,基本上仍保持原有所需性状。通过三吨罐中型试验,产酶平均分别为320和381单位/ml,最高分别达到342和411单位/ml,对照组的水平为354单位/ml。说明这两株菌可应用于生产中作为综合防治噬菌体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链霉菌的溶源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62菌株是一溶源性菌株,合成红霉素能力稳定,气生菌丝生长良好。经42℃培养后筛选得到的4株无活性菌株(Em-)便不再释放噬菌体,成为去溶源菌株,并对P4噬菌体敏感。当此菌株再次溶源化后,又恢复了合成红霉素的能力,表明p4噬菌体与红霉素产生密切相关。 经诱变获得的1-9及10-25Em-菌株,气生菌丝生长受抑制,呈光秃型,经连续传代20次仍保持菌落类型纯一。当1-9及10-25菌株成为1-9(P4)及10-25(P4)时,选择恢复气生菌丝生长的菌落用琼脂块法测定,均获得产生红霉素的性能,并都释放噬菌体。说明P4噬菌体具有溶源转换的性能,它与红霉素的生物合成及气生菌丝的形成等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万古霉素的生产过程中,发现菌丝体突然自溶,经噬菌斑检查,证明是噬菌体侵染所引起的。用噬菌体或噬菌体、紫外线复合处理敏感菌株东方链霉菌(Streptomycesortentalis) 3746,得到抗噬菌体突变株72-4-863、72-5-1077和72-6-1306,产万古霉素的单位也较敏感株3746提高500一1000单位/毫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Red重组系统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前噬菌体片段CP-933Y,进而构建CP-933Y缺失突变株。方法: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为模板,加入酶切位点PCR扩增前噬菌体CP-933Y上、下游各600 bp的同源臂序列;酶切后分别连接到p UC19-kan质粒的卡那霉素(包含FRT位点)抗性基因两侧,构建中间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标记含有目的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的线性片段;导入含有p KD46质粒的O157∶H7菌株中,利用Red编码的同源重组酶使该片段与目的基因上、下游发生同源重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置换菌株中CP-933Y前噬菌体片段,最后导入p CP20质粒去除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结果:经PCR及测序验证,O157∶H7菌株中前噬菌体片段CP-933Y被敲除,敲除株与野生株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结论:构建了大肠杆菌O157∶H7前噬菌体CP-933Y缺失株,为进一步研究前噬菌体CP-933Y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简单易行的诱导手段,从溶源性的嗜盐古生菌中诱导产生新的噬菌体,为分离嗜盐古生菌噬菌体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分别用紫外线与丝裂霉素C对10株对数期的嗜盐古生菌菌株进行诱导,上清液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噬菌斑鉴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噬菌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经1 μg/mL丝裂霉素C诱导的嗜盐古生菌融合子F5产生了一株新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SNJ1,该噬菌体能感染Natrinema属的菌株J7.结论:丝裂霉素C能诱导原噬菌体从宿主中分离,为嗜盐古生菌噬菌体分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温和噬菌体p11 DN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8染色体DNA用BamHl酶消化和T4 DNA连接酶连接,转化到被噬菌体p11溶源化了的501菌株中,经过体内交换整人到染色体上,培养48小时后,从1020个菌落中挑出含Arol+一Amy+基因的3个转化子,分别命名为p11Amy1、p11Amy2和p11Amy3。取p11Amy1进行繁殖和丝裂霉素c诱导,诱导后的重组噬菌体用于测定噬斑形成能力和转导活性,提取其DNA再用于转化,均证明构建成了含淀粉酶基因的重组特异性转导噬菌体。  相似文献   

19.
在红霉素生产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噬菌体的感染。我们从被感染的发酵自溶液中分离出7株噬菌体,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1、P3、P6的形态。以不同类型的噬菌体选育出抗噬菌体菌株,其中一些抗性菌株的抗菌素产量,比敏感的出发菌株高,曾先后用于生产。用噬菌体处理得到的抗性菌株的产量,比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因素处理得到的菌株提高幅度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原噬菌体的可诱导性,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 t)培养液用丝裂霉素C(MMC)诱导,诱导液经高速离心除菌和2.5×SDS-EDTA染料混合液处理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有无DNA带,以确定菌株的溶源性。实验证明,该DNA为溶源菌诱导出的噬菌体DNA,而非溶源菌以同样方法不能获得DNA。用此方法,可作为鉴定B t溶源性菌株的一个手段,有助于B t工业发酵中噬菌体污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