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卵跳小蜂对豆缘蝽 (R .clavatusThunberg)和豆璧蝽 (P .hybneriGmelin)卵的选择性和密度反应。在自由选择试验中 ,两种豆蝽卵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在不同的卵密度和比例中均选择豆缘蝽 ;而在非选择性试验中 ,从豆璧蝽中羽化的卵跳小蜂同时选择豆缘蝽和豆璧蝽卵 ,寄生率较高 ;然而 ,从豆缘蝽卵羽化的卵跳小蜂对豆璧蝽卵的寄生率非常低。嗅觉试验表明 ,从豆缘蝽卵上释放的气味对卵跳小蜂的搜寻和寄生行为影响很大。卵跳小蜂寄生的卵数量随着豆缘蝽和豆璧蝽卵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然而 ,卵跳小蜂对豆璧蝽的寄生率随着卵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尤其是从豆缘蝽卵中羽化的寄生蜂。研究还表明 ,卵跳小蜂在大田中对豆缘蝽卵的寄生存在着空间或时间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罗洪添  王庆  田恬  杨宇峰 《生态学杂志》2016,35(4):1026-1030
休眠卵是桡足类渡过不良环境的重要生存策略,是水体桡足类种群的重要潜在补充来源。通过采集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研究了不同盐度和低温冷藏对桡足类休眠卵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沙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量和萌发率在盐度为20和盐度为5的实验组中最高;用50μm孔径筛绢过滤后,50μm粒径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量显著高于50μm粒径的休眠卵(P0.05);冷藏30 d后休眠卵萌发量显著高于冷藏前休眠卵萌发量(P0.05);冷藏前的休眠卵主要是静止卵和已渡过不应期的滞育卵,而冷藏后的休眠卵主要是未渡过不应期的滞育卵,表明50μm粒径沉积物中休眠卵主要以滞育卵为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河口桡足类受到盐度干扰后的潜在补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揭示河口桡足类种类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鸟类视觉模型揭示中杜鹃对冠纹柳莺的卵色模拟(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ang CC  Cai Y  Liang W 《动物学研究》2011,32(4):451-455
于2009年4—7月,采用光谱仪量化卵色和建立鸟类视觉模型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对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寄生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reguloides)的卵色模拟进行了研究。中杜鹃产白色卵带极少数而微小的棕色斑,明显大于宿主卵,重2.06g,体积1.91cm3。从人眼看,中杜鹃卵对宿主卵在很大程度上是模拟的,但视觉模型表明,两者的卵色在色调和色度上都完全分离,揭示了人眼探测不到的卵色模拟情况。该文首次对中杜鹃的雏鸟特征进行描述,在4日龄以后雏鸟嘴裂中出现三角形黑斑,并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更加明显,这种特征在霍氏中杜鹃(C.optatus)的雏鸟中也存在,但未见于其他种类的杜鹃雏鸟。  相似文献   

4.
蓝尾石龙子孵化期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安徽滁州蓝尾石龙子卵在温、湿度分别为 3 0℃、-1 2kPa的孵化条件下 ,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本研究蓝尾石龙子卵孵化期为 2 1 1d ,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过程中 ,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转化到孵出幼体的比率分别为 5 7 1 %、3 8 8%和 5 2 3 %。新生卵卵壳中5 0 %的灰分、5 9%的钙转移至孵出幼体中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掌握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的田间发生动态,本文对苹果园中苹果蠹蛾卵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卵发生高峰期,苹果叶片上的苹果蠹蛾卵量显著高于果实上的卵量(叶片上着卵量占总卵量的58.2%,P<0.05),叶片上的卵主要分布于叶片正面(正面着卵量占叶片上总卵量的69.6%,P<0.05);在树冠不同方位上,东、南两面的着卵量最大,但在不同空间层次上分布的卵量没有差异。卵在叶片和果实上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其聚集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文中还根据Taylor幂法则参数建立了苹果蠹蛾卵的理论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转基因水稻释放后对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本研究在浙江大学实验农场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监测了转Bt基因水稻对田间稻飞虱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克螟稻1、克螟稻2和秀水11)上的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和卵被寄生率的趋势基本一致, 而且田间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量的高峰期均持续2周左右; 但是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死亡率则没有一致的趋势。此外, 总体上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 稻田中转Bt基因水稻对稻飞虱卵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甜菜夜蛾卵的超低温冷冻保存(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甜菜夜蛾卵超低温冷冻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因子的研究 ,建立了甜菜夜蛾卵在液氮中冷冻保存的方法。结果表明 ,利用 1 5%次氯酸钠处理卵壳 6min ,再用异丙醇处理 1 5sec和N 己烷处理 30sec可有效去除甜菜夜蛾卵的外卵壳和蜡质层 ,获得 95%以上的渗透化率和 60 %左右的存活率 ;渗透化卵经 2mol L乙二醇初步抗冻 30min和含 1 0 %BSA的 8 5mol L乙二醇脱水 5min ,约有 55%~ 60 %的卵存活和2 4 %的卵孵化 ;将抗冻处理后的卵投入液氮 ( - 1 96℃ )中 2 4h ,在 37℃下解冻 ,结果有 ( 1 6 3± 7 6) %的卵发育至黑头期 ,( 1 6± 1 1 ) %的卵孵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南京地区中华按蚊近似群三种不同的种型:宽卵型、窄卵型及中间型。除中间型采获标本较少外,对于宽卵型和窄卵型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习性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根据本文中举出各点,两种不同种型可以明显区别。 中华按蚊的宽卵型在南京地区分布很广,平原和山区都很普遍,幼虫孳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积水,尤其在水田、水塘、水沟等处。窄卵型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幼虫孳生于水塘为主。 宽卵型和窄卵型都在9月份数量最多。宽卵型冬季以成蚊过冬。窄卵型冬季以卵粒过冬。 宽卵型主要栖息在畜舍、吸畜血兼吸人血,在午夜前后均能进行吸血活动。窄卵型白昼常栖息于户外,从通宵观察中捕获的少量雌蚊看来,以午夜以后侵入人屋居多,以刺吸人血为主。  相似文献   

9.
桡足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休眠卵是桡足类的重要生存策略,在抵抗不利环境、维持种群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种类组成及其分布、休眠卵存活时间、休眠卵萌发率和沉积物中休眠卵丰度以及对水体的潜在补充量及其影响因素等.对河口近海桡足类休眠卵生态学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鱼卵在淡水和海水中通常很快就失去了受精力。例如鲑和鳟的成熟卵与淡水接触后只有15—30分钟、stiroztedion卵只有10分钟、香鱼卵只有15分钟就完全丧失其受精力;海产(半咸水)鱼Fundulus卵在海水中15—20分钟内就不能受精。根据山本氏的研究,鳉卵在淡水中6分钟内就失却受精力;但把卵置于等张的任氏液中,则其受精力可保持数小时以上,而且还能正常受精和发育。作者以各种方法对鲱鱼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获得了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11.
应雪萍 《动物学研究》2005,26(4):429-434
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正常附着胚胎及流产胚胎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受精卵从生殖孔排出15min后,孵化室中的孵化液体积增大,使胚胎浸没在孵化液中,胚胎表面具有粘性;产卵后30min.卵柄初步形成;80~140min后卵柄完全形成,胚胎牢固地粘附在携卵绒毛上。正常胚胎的卵柄高度扭曲,上有很多毛状物,同时携卵刚毛上有很多粘液;流产胚胎的卵柄上无毛状物,但卵柄及胚胎表面有许多寄生物附着。携卵刚毛上的粘液及卵柄上的毛状物可能和胚胎附着有关;而胚胎表面寄生物的活动,可能使胚胎外被、卵柄以及卵索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胚胎之间的摩擦,进而胚胎呼吸困难,以致死亡和流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卵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卵发生过程中细胞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可将卵发育过程分为幼卵、中期卵和成熟卵3个阶段.幼卵阶段,卵细胞、腹沟细胞及颈沟细胞间有发达的胞间连丝,但卵与腹沟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很快退化,幼卵细胞内具大量透明的囊泡,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卵发育中期,突出特征是卵细胞质内产生嗜锇性的脂滴,位于囊泡中,与此同时,腹沟细胞退化,其细胞质内产生大型囊泡,囊泡内分泌物与卵细胞外的物质类似,呈PAS反应阳性,表明该物质应为多糖类;卵成熟时,腹沟细胞和颈沟细胞完全退化,卵细胞外包被大量粘性多糖类物质,卵细胞核表面不规则,产生明显的核外突,众多的小泡围绕着细胞核,脂滴聚集成簇,卵细胞内其他细胞器不易区分.卵发育过程中,质体不含淀粉粒,线粒体退化,高尔基体相对发达.地钱卵发育的这些特征显著区分于蕨类植物.  相似文献   

13.
杨扇舟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卵和幼虫在杨树林的分布型均为聚集型中的负二项分布。几种抽样方法中,卵以棋盘式最好,幼虫以平行线法最好。同时建立了杨扇舟蛾卵的下层抽样模型为y=2.4481x 0.4243;幼虫的中、下层抽样模型为y=2.4605x 3.9126。  相似文献   

14.
1.本文主要研究松毛虫卵的两种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及Teleno-mus sp.,Scelionidae,Hymenoptera)的生物学特性;及1954—55年江苏南京和浙江常山等地林间的寄生情况,同时对松毛虫卵及黑卵蜂的冷藏也进行了试验。 2.两种黑卵蜂中,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与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sp.)不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而且在生活习性及各期虫态对低温的反应上亦各异,证明它们确系不同的两种。毒蛾黑卵蜂在我国系首次记载寄生于松毛虫卵中,现知在江苏南京、江宁,浙江常山及广东广州均有分布,在南京的黑卵蜂中占80%以上。 3.毒蛾黑卵蜂以幼虫态在寄主卵内越冬,利于冬季生存。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接近松毛虫第1代卵出现期。且有松毒蛾(Lymantria sp.,Lymantriidae,Lepidoptera)作为补充寄主。这些特性均较松毛虫黑卵蜂为优。 4.室内外饲育结果,知松毛虫黑卵蜂在南京年可发生10—12代,毒蛾黑卵蜂年有8—9代,性比雌蜂占80%左右,毒蛾黑卵蜂破坏寄主卵粒平均为30粒左右比松毛虫黑卵蜂平均15粒左右为高。产卵期较集中,且在室内容易繁殖。 5.从发育1天的松毛虫卵冷藏于4℃冰箱中1个月不影响毒蛾黑卵蜂的寄生发育。毒蛾黑卵蜂在4℃冰箱中冷藏,以老熟幼虫为最好,冷藏1个月后,对其产生后代数无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绒面壁纸作为卵卡收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卵的方法。利用显微镜测试了绒面的绒毛高度和密度,并从落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两方面对这种卵卡和传统的滤纸卵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滤纸卵卡和绒面卵卡上的总落卵量无显著差异,平均为(303.77±51.03)粒和(330.23±44.85)粒,其中成虫交尾后48 h内的落卵量平均为(303.77±51.03)粒和(330.23±44.85)粒,其中成虫交尾后48 h内的落卵量为(176.31±38.96)粒和(223.92±30.69)粒(P<0.001)。成虫交尾后48 h内产下的卵平均孵化率为93.97%和94.56%,48 h后产下的卵平均孵化率为83.87%和83.58%,即成虫交尾后48 h后产下的卵的孵化率显著低于交尾后48 h内产下的卵(P<0.001),但同期落于两种卵卡上的卵孵化率差异不大。因此,使用绒面卵卡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数量,在得到相同虫量的情况下,显著降低成本。且相对于人工刮制的传统卵卡,使用绒面卵卡,很好的避免了因手工制作导致的一致性差、耗时长、人工费昂贵的问题,为收集桃小食心虫卵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山地麻蜥和丽斑麻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山地麻蜥产卵雌体的体长大于丽斑麻蜥,窝卵重小于丽斑麻蜥,但平均卵重和相对窝卵重与丽斑麻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但卵的外形不同,山地麻蜥卵较长.两种蜥蜴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似孵化条件(波动温度、-12 kPa)下,山地麻蜥的孵化期明显比丽斑麻蜥长.山地麻蜥幼体的尾、头部大于丽斑麻蜥,但体重和SVL相似.  相似文献   

17.
夏国良 《动物学报》1996,42(4):408-413
实验研究了小鼠卵母细胞体外过程中卵丘-卵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小鼠为雌性B6D2杂交一代。激素处理48小时后分离出卵后天和卵母细胞复合体,并培养在含有次黄嘌呤的培养液中。24小时后检查卵母细胞核成熟情况。  相似文献   

18.
非稻田生境褐飞虱卵寄生蜂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稻田周围田埂和路边上能寄生褐飞虱的卵寄生蜂群落的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休耕期,卵寄生蜂群落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夏季休耕期,因为水稻收割,部分寄生蜂迁移到田埂和路边,卵寄生蜂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早稻生长期,田埂和路边的飞虱卵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同稻田褐飞虱卵寄生蜂和褐飞虱呈正相关的关系;晚稻移栽后,田埂和路边上飞虱卵寄生蜂数量下降,以后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晚稻后期,数量急剧上升随后很快下降,害虫防治史影响着稻田周围生境中8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综防区试验田周围生境中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寄生蜂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非综防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调查了太湖梅梁湾沉积物(25~1 cm)中溞属种类卵鞍(或休眠卵)的垂直分布及其与总氮、总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梅梁湾的沉积物中,共鉴定出3种溞属种类(盔形溞(Daphnia galeata)、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中华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 sinensis))的卵鞍,其中以盔形溞为优势种;溞属种类平均卵鞍密度及含休眠卵卵鞍密度分别为0.03~2.01和0~0.33 ind·g-1dw;T1和T2采样点的3种溞属种类的含休眠卵卵鞍密度明显高于T3采样点;在16~1 cm的沉积层中,T1采样点的总氮和T2采样点的总磷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T3采样点中的总氮和总磷变化幅度均较小;T1采样点中蚤状溞的卵鞍密度与总磷(TP)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T3采样点中中华拟同形溞的卵鞍密度和T2采样点中盔形溞的含休眠卵卵鞍密度与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湖泊沉积物中溞属种类的卵鞍(或休眠卵)密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再现湖泊溞属种类的历史演替过程,且与总氮、总磷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蕨类植物卵发生是有性生殖研究的重要内容。真水龙骨类II的卵发生尚无人研究, 本文对该类群中的普通针毛蕨(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卵发生过程进行了光镜和透射电镜研究。结果显示: 卵细胞刚形成时, 与腹沟细胞紧密相连, 随着卵进一步发育, 卵细胞和腹沟细胞之间逐渐形成分离腔, 但孔区处卵细胞和腹沟细胞始终相连。随后, 卵细胞上表面有不定型物质堆积在质膜外, 形成一层加厚的卵膜, 孔区处没有卵膜覆盖的位置最后形成受精孔。在卵发育后期, 卵细胞核变得不规则, 近成熟时卵核产生大量核外突。卵发育过程中卵膜的出现、受精孔的产生以及核外突等特征, 与进化的真水龙骨类中其他蕨类植物的卵发生研究结果相似, 与薄囊蕨类中原始基部类群的卵发生现象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 普通针毛蕨属于进化类型。依据卵发生中卵膜和受精孔等特征推测原始薄囊蕨类经过里白类、桫椤类, 最终演化为水龙骨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