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分别在5-35℃和5-4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和丝光椋鸟(Sturnussericeus)的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5℃时,白头鹎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温度为40.3±0.1℃,热中性区为26.6-32.8℃,基础代谢率为73.10±4.11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79%;Ta在5-26℃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mlO2/h]=265.37-7.24Ta(℃);Ta在5-30℃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24±0.01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6%。丝光椋鸟的热中性区为27.6-34.5℃,平均体温为40.5±0.1℃(5-40℃),基础代谢率为160.64±9.20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90%;最低热传导为0.16±0.05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9%。在5-25℃范围内,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mlO2/h]=377.96-7.88Ta(℃)。白头鹎和丝光椋鸟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体温,热传导和上临界温度,较宽的热中性区和较低的代谢率,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2.
普通朱雀标准代谢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普通朱雀的耗氧量为指标 ,探讨了普通朱雀的能量代谢特征。普通朱雀的热中性区为 2 6.7~3 7.5℃ ,最低标准代谢率为 4 .2 1mlO2 g·h ,最低热传导为 0 .2 4mlO2 g·h·℃。环境温度 (Ta)在 5~ 2 5℃范围内 ,其代谢率与Ta呈负相关 ,回归方程为SMR =8.74 -0 .1 7Ta ,体温稍有降低。Ta超过 3 7.5℃ ,SMR升高。  相似文献   

3.
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东洋界华中区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其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为5~25℃的范围内,黑腹绒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0.1℃;热中性区为25~30℃;基础代谢率为2.99±0.09 ml O2/(g·h);环境温度(Ta)在5~25℃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 ml O2/(g·h)]= 6.56-0.16 Ta(℃),在此范围内,黑腹绒鼠的热传导率C最低,平均为0.26±0.01 ml O2/(g·h·℃).黑腹绒鼠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BMR、热传导率和体温以及较宽的热中性区.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黑线仓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寒冷地区黑线仓鼠 (Cricetulusbarabensis)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 ,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其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在环境温度为 5~ 35℃的范围内 ,黑线仓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 ,平均体温为 36 33± 0 2 3℃ ;热中性区为 2 5~ 32 5℃ ;基础代谢率为 3 4 9±0 36mlO2 / (g·h) ;环境温度 (Ta)在 5~ 2 5℃范围内 ,代谢率 (MR)与Ta 呈负相关 ,回归方程为 :MR [mlO2 / (g·h) ]=9 6 0 - 0 2 2Ta (℃ ) ,在此范围内 ,黑线仓鼠的热传导率 (C)最低 ,平均为 0 2 8± 0 0 1mlO2 /(g·h·℃ ) ;代谢预期比和热传导预期比 (F值 )为 1 6 8。黑线仓鼠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 :较高的BMR和热传导率 ,相对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限制了其在极端寒冷和干旱环境中的分布和生存.  相似文献   

5.
棕眉山岩鹨的代谢产热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实验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和数字式温度计 ,分别测定了环境温度 (Ta)在 5~ 35℃范围内棕眉山岩鹨 (Prunellamontanella)的耗氧量和体温 (Tb) ,由此计算出代谢率 (MR)、热传导率 (C)和代谢预期比与热传导预期比 (F)等值 ,以探讨该种的代谢产热特征。结果表明 :棕眉山岩鹨在Ta 为 5~ 35℃时 ,Tb 基本维持恒定 (为 4 1 2 5± 0 12℃ ) ,MR的最低值为 4 2 7± 0 0 7mLO2 /(g·h) ;Ta 在 5~ 2 4℃时 ,MR与之负相关 :MR [mLO2 /(g·h) ]=10 39- 0 2 4Ta℃ ;Ta 在 5~ 2 6 5℃时 ,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 ,平均为 0 2 6±0 0 0mLO2 /(g·h·℃ ) ;Ta 在 2 4~ 30℃时 ,F值为 1 0 5 ,表明该种具有较好的体温调节能力。与热带地区鸟类比较 ,棕眉山岩鹨具较高的MR和Tb,稍高的C ,符合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 ,能较好的适应冬寒冷、夏炎热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采用封闭式氧气流体压力呼吸仪和数字式温度计,测定在环境温度(Ta)为0℃、6.5℃、10.5℃、16.5℃、20℃、22.5℃、25℃、27.5℃和30℃时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sis)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由此计算出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以及MR和C的体质量预期值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表明:在Ta为0℃~30℃时,珠颈斑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40.7±0.1)℃,热中性区(TNZ)为22.5~27.5℃,基础代谢率为(160.48±6.05)mlO2.h-1,是体质量预期值的65%;Ta在0℃~25℃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07±0.01)mlO2.g-1.h-1.℃-1,是体质量预期值的122%。珠颈斑鸠具有较低的MR,较高的C和Tb,能较好地适应南方较热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7.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和数字式温度计,在环境温度(Ta)5.0~37.5℃范围内,测定了成体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出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以及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在Ta为5.0~37.5℃时,八哥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1.4±0.1)℃,热中性区(TNZ)为25.0~32.5℃,基础代谢率(BMR)为(125.33±2.08)ml O2/h,是体重预期值的60%;Ta在5.0~25.0℃范围内,MR[ml O2/h]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365.30-10.07Ta;Ta在10.0~25.0℃时,C最低且基本恒定,平均为(0.06±0.00)ml 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00%。八哥具有较低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的热传导和体温,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8.
内温动物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表现出普遍的季节性适应,这对于动物的能量分配、存活和繁殖等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利用陆生动物呼吸代谢测量系统,测定了在北方适应了3年(2018至2020年)的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冬季代谢产热特征,以期理解该物种对北方冬季气候的响应。结果发现,普通朱雀冬季基础代谢率(以单位时间耗氧量表示)为(6.5±0.3)ml/(g·h);热中性区为20~35℃,环境温度低于下临界温度时,代谢率随环境温度降低显著升高,环境温度高于上临界温度时,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体温在环境温度为10~25℃时,保持相对稳定,为(42.9±0.15)℃;环境温度为5℃时体温降低,高于30℃时,体温升高。最小热传导(0.25±0.02)ml/(g·h·℃),热传导随环境温度上升显著增加。与已有关于普通朱雀的研究报道相比较,本结果表明,普通朱雀在冬季代谢产热增加,以维持较高体温;热中性区变宽,下临界温度下调,以节省体温调节的能量支出;体温维持较高水平以抵抗寒冷,当气温过低时,适当降低体温,以减少直接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9.
中国四种小型鸟类代谢产热的气候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 ,分别在 5 - 35°C、 10 - 30°C和 10 - 35°C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黄眉(Emberizachrysophrys)、红胁绣眼鸟 (Zosteropserythropleura)、画眉 (Garrulaxcanorus)和红嘴相思鸟 (Leio thrixlutea)的耗氧量、热传导、体温等指标 ,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热中性区分别为 2 5 - 30°C、 2 5 - 2 7 5°C、 2 2 5 - 2 7 5°C和 30 - 32 5°C。在 5 - 30°C的温度范围内 ,黄眉和画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 ,分别为 4 0 5 8± 0 2 6°C和 4 1 6 8± 0 11°C ;红胁绣眼鸟和红嘴相思鸟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降低有下降的趋势。在热中性区内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平均基础代谢率分别是3 6 5± 0 14、 4 6 9± 0 2 7、 3 5 5± 0 14和 4 2 4± 0 17mlO2 / (g·h)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2 8%、 2 30 %、 6 0 %和 12 0 %。在下临界温度以下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 0 2 4、 0 31、 0 2 1和 0 34mlO2 / (g·h·°C)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4 9%、 14 9%、 2 15 %和 2 4 3%。这些小型鸟类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 :(1)黄眉和红胁绣眼鸟有高的基础代谢率和相对低的下临界温度 ,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战新梅  王德华 《兽类学报》2004,24(2):152-159
为了解小毛足鼠对沙漠生境的适应特征,对其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非颤抖性产热用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能量摄入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结果显示:小毛足鼠的热中性区为25~33℃,平均体温为35 7±0 1℃,最小热传导率为0 21±0 01mlO2/g·h·℃,基础代谢率为2 61±0 04mlO2/g·h,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为8 53±0 28mlO2/g·h,非颤抖性产热范围(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与基础代谢率的比率)为3 3。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都高于以体重为基础的期望值,最小热传导接近期望值。小毛足鼠的摄入能为2 26±0 12kJ/g·d;消化能为2 18±0 13kJ/g·d;消化率为97±0 2%;可代谢能为2 13±0 12kJ/g·d;可代谢能效率为94±1 2%。这些结果表明小毛足鼠对沙地生境的适应特征是: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相对较低,最小热传导率与期望值相当,热中性区较宽,下临界温度较低;较高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范围以及较高的食物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Luo Y  Yu TL  Huang CM  Zhao T  Li HH  Li CJ 《动物学研究》2011,32(4):396-402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在5~3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的代谢率(MR)、热传导(C)和体温(Tb)等指标,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热中性区(TNZ)分别为24.5~31.6℃和23.0~29.2℃。在5~35℃的温度范围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分别为(40.47±0.64)和(40.36±0.10)℃;在热中性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平均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1.36±0.84)和(2.03±0.12)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77%和86%。在下临界温度以下,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0.12±0.01)和(0.17±0.01)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119%和124%。这两种鸟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都具有较低的代谢率,较高的体温和热传导,能较好地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2.
高原地区动物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生存考验,随着海拔的变化,动物栖息地的食物资源等差异大,温度、氧分压等环境因子都将发生变化.环境差异可能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在生理功能适应中,动物的能量代谢适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探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不同海拔地区的能量代谢适应与热中性区范围,分别选取...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北方迁徙性鸟类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越冬环境的代谢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开放式氧气分析仪和数字式温度测量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Ta) 5、10、15、20、25、27.5、30、32.5、35、37.5、40℃条件下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不同温度的热传导(C)。结果表明:在Ta为5~3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0.3±0.1℃;热中性区(TNZ)为25~35℃;基础代谢率(BMR)为50.25±1.35 mL O2·h-1,是Londo1o等(2015)体重预期值的151%;在Ta为5~25℃范围内,MR随Ta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回归方程为:MR (m L O2·h-1)=99.65-1.93Ta(r=-0.707,P<0.001);高于35℃时,MR随Ta升高增加;当Ta为40℃时,MR达到59.78±1.31 mL O2·h-1;在Ta为5~2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为0.17±0.01 mL O2·g-1·h-1·℃-1,是Aschoff(1981)体重预测值的111%;北红尾鸲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Tb、BMR和C以及较宽的TNZ,具有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北小麝鼩在环境温度5 ~ 30℃下的静止代谢率(RMR),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17 5 ~25℃ 的范围内,北小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5 ± 0.38℃ ;热中性区(TNZ) 为20 ~ 25℃ ;基础代谢率BMR 为5.46 ±0.23 (mLO2 /g· h),其中环境温度在25℃ 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4.84 ± 0.39 (mLO2 /g· h)。在5 ~ 25℃环境温度范围内,热传导值保持稳定;在此温度范围内,北小麝鼩的热传导率(C) 最低,平均为0.42 ± 0.01mLO2 / (g·h·℃ )。总之,北小麝鼩的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为较高的BMR,中等的热传导率,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与该物种体型小、夜行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等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绒鼠及高山姬鼠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横断山区同域分布物种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的日节律特征,对两种鼠在24 h中4个时间段(04:00~06:00时、10:00~12:00时、16:00~18:00时和22:00~24:00时)的体温和蒸发失水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绒鼠、高...  相似文献   

16.
布氏田鼠静止代谢率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李庆芬  黄晨西 《兽类学报》1994,14(3):217-220
本文以布氏田鼠的耗氧量为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的能量代谢特征。布氏田鼠的热中性区为27.5至32.5℃,最低静止代谢率(RMR)为1.836mlO2/g·h,是期望RMR的l32.6%。最低热传导率为0.189mlO2/g·h,是期望热传导率的I14.5%。环境温度(Ta)在5-27.5℃范围内,R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RMR=6.968 5-0.185 2Ta,体温稍有降低。Ta35℃时,RMR升高,体温升高1.9℃。布氏田鼠较高的RMR和热传导率,较宽的热中性区,及良好的化学体温调节强度等生理生态特征,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 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 ±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 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 ml O2/g.h和4.58±0.09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 分别为0.28±0.005 ml O2/g.h ℃ 和0.32±0.009 ml O2/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 Kleiber 期望RMR)/(C/Bradley 期望C) 分别为0.88±0.05 和1.10±0.05。它们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 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