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发作,免疫功能混乱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患者不稳定的心理状况直接导致病情不稳定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 CD83(soluble CD 83,sCD 83)和多种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ELISA 检测患者可溶性 CD 83 和AnuA的表达,应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抗cmDNA 抗体,应用乳凝法检测血清中的DNP,采用胶体金标记和快速膜渗滤技术测定血清中的抗 dsDNA 抗体.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 CD83 的表达为(0.26±0.10)ng/ml,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 CD83 的表达为(5.56±0.72)ng/mI.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平均浓度明显升高.在抗dsDNA抗体阴性的 51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 AnuA 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抗DNP 抗体和抗 cmDNA 抗体,同样在抗 DNP 抗体阴性的 58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 AnuA 的阳性率明显高于 dsDNA 抗体和抗 cmDNA 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可溶性 CD83 的水平(<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 dsDNA 抗体、AnuA、抗DNP抗体和抗 cmDNA 抗体) 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2,0.613,0.489和0.367).具有高水平可溶性CD83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AnuA,抗 DNP 抗体和抗cmDNA 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1,P<0.05)、(r=0.845,P<0.01)、(r=0.862,P<0.01)和(r=0.724,P<0.051).结论:可溶性CD83通过活化DC细胞并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联合可溶性 CD83 和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能更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 SLE 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罕见的临床并发症——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LE合并IPO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两例均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症,均无SLE的特异性表现,且均有肾脏、血液系统的损害,抗抗核抗体、抗dsDNA均为阳性,病程较短,其中一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IPO是SLE的一个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症的SLE易被误诊,合并IPO的SLE患者病情较重且常伴有其他脏器受累,病死率较高,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诊断及大剂量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CD83(soluble CD 83,sCD 83)和多种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ELISA检测患者可溶性CD 83和AnuA的表达,应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抗cmDNA抗体,应用乳凝法检测血清中的DNP,采用胶体金标记和快速膜渗滤技术测定血清中的抗dsDNA抗体。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表达为(0.26±0.10)ng/ml,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表达为(5.56±0.72)ng/ml。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 83的平均浓度明显升高。在抗dsDNA抗体阴性的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Anu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抗DNP抗体和抗cmDNA抗体,同样在抗DNP抗体阴性的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Anu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dsDNA抗体和抗cmD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可溶性CD83的水平(〈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AnuA、抗DNP抗体和抗cmDNA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2,0.613,0.489和0.367)。具有高水平可溶性CD83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68 ng/ml),与各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AnuA,抗DNP抗体和抗cmDNA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1,P〈0.05)、(r=0.845,P〈0.01)、(r=0.862,P〈0.01)和(r=0.724,P〈0.051)。结论:可溶性CD83通过活化DC细胞并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联合可溶性CD83和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能更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SLE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候选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合性多基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近几年对SLE候选基因(经典的和新发现的候选基因)的研究成果;分析遗传因素与疾病的易感性、临床表型和病程进展的密切关系,为SL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综合征(Rhupu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类风湿关节炎(R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的Rhupus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以RA为首发表现,8年后出现SLE特征性表现。就诊时关节症状较严重,出现多关节变形。本例患者肾脏损害重,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喋呤治疗有效。结论:Rhupus综合征在临床上罕见,加强特异性抗体检查,可减少误诊漏诊,早期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b及血清Clq抗体的表达在SLE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41例SLE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b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Clq抗体采用ELISA法测定,FcγRb和Clq抗体的表达,分别与抗核抗体(ANA)、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b的表达均减少,以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血清Clq抗体水平明显增高,FcγRb和Clq抗体与ANA、抗dsDN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FcγRb与Clq抗体呈低-中度负相关。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b表达缺陷和血清Clq抗体水平升高,使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功能下降,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cγRb和Clq抗体是判断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SmD1抗体的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学方法分别检测SLE患者90例、非SLE病例对照组患者100例及健康对照组患者70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抗SmD1抗体的检测用ELISA方法;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检测用免疫印迹法。结果 SLE组患者血清中抗SmD1抗体阳性率为75.6%;抗ANuA抗体阳性率为56.7%;抗Sm抗体的阳性率为24.4%;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7.8%。SmD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ANuA抗体、Sm抗体及dsDNA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抗SmD1抗体的特异性为98.2%。结论与传统的检测指标比较,抗SmD1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SLE的一项重要的特异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未明,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内分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与人SLE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有着相似特点,是研究SLE、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实验性病理模型。本文对近年来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的方法及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及血清Clq抗体的表达在SLE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41例SLE和30例正常人外岗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Clq抗体采用ELISA法测定,FcγRⅡb和Clq抗体的表达.分别与抗核抗体(ANA)、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均减少,以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血清Clq抗体水平明显增高FcγRⅡb和Clq抗体与ANA、抗dsDN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FcγRⅡb与Clq抗体呈低一中度负相关。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表达缺陷和血清Clq抗体水平升高。使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功能下降,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cγRⅡb和Clq抗体是判断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SLE患者已成为心血管痰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高危人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SLE患者最常见的CVD之一.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不能完全解释SLE早发AS,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自身抗体、免疫复舍物、内皮功能障碍、系统性炎症反应等在SLE早发AS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入研究这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早发AS的致病作用,将有助于防治SLE患者的CVD,提高SLE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多系统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狼疮动物模型对于研究SLE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各种狼疮动物模型进行评述和比较,以期探讨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为研究者在寻找特定的致病机制、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及更具潜力的治疗药物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B淋巴细胞高度活化为特征,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与免疫复合物导致组织器官损害,但其致病机制仍未阐明.研究发现Th1/Th2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在其发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将有助于判断疾病活动程度及指导临床免疫治疗.本文就以下几种细胞因子IL-10,IL-12,IL-18,IFN-γ,IL-17,IL-6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染对儿童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86例,通过整理病史、体格检查及统计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法统计相关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以上资料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分析两组资料探讨感染对初发儿童SLE病情活动度的影响情况。结果:1)SLE患儿感染发生率为52.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见,占40%,其次为消化道和泌尿道,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占62.2%,其次为支原体、病毒;2)感染组的ds-DNA、CD3~+CD8~+(Ts)细胞、CD3~-CD19~+(B)细胞、SLEDA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补体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抗感染治疗后,ds-DNA、CD3~+CD8~+(Ts)细胞、SLEDA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补体数量及CD3~-CD16~+CD56~+(%)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儿童SLE患者较易合并感染,发病初期及合并感染会加重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有助于改善儿童SLE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自身免疫特点,加上治疗上多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使SLE患者的免疫力明显受抑,临床上极易合并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感染。感染又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该文分析宁波市第一医院SLE的住院患者发生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也是危及生命的重病。这种自身免疫病如累及肾病,在血中常有高水平的抗dsDNA抗体出现。这种抗体的升高或降低与疾病的恶化或好转密切相关。因而抗dsDNA抗体测定有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也有人在观察衰老过程中自身抗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方法利用空肠弯曲杆菌(CJ-朝1株)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SLE)小鼠模型,并检测了淋巴细胞转化指数、dsDNA、器官组织病理切片、血清TNF-α和MMP-9。结果经过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后模型小鼠体重明显减轻,状态比较差。淋巴细胞转化指数增加,dsDNA水平明显增高,器官组织病理有炎症改变,血清TNF-α和MMP-9的水平明显增高。结论该模型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某些症状,为SLE的研究提供了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20.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及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于殿丽 《生物磁学》2006,6(1):94-95
狼疮性肾炎(LN)是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预后的重要脏器合并症之一。SLE的全过程中50%~60%合并LN,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以往,WHO分类Ⅳ型狼疮性肾炎(弥漫增生型)的5年生存率不及20%,是极为恶性的疾病。但最近,5年生存率已近80%。这不仅与治疗方法的改进有关,而且与诊断方法的改进与临床护理效应及使早期轻症病例度时诊断与治疗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