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大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HAEC及)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的HAEC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模型大鼠脑内的长期存活和对旋转行为的治疗效果。用包装BDNFcDNA的慢病毒转染原代HAEC(HAEC/BDNF),HAEC/BDNF与HAEC分别植入6-羟基多巴胺损伤的PD模型大鼠纹状体内,观察动物的旋转行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移植物在体内的存活。结果表明,治疗组PD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善明显达14周,HAEC/BDNF组能使恢复时间提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移植细胞在14周后仍有少量存活且部分表达BDNF、酪氨酸羟化酶,纹状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实验结果说明,HAEC和BDNF基因修饰的HAEC移植对PD模型大鼠的行为有一定改善,HAEC可以作为一种治疗PD的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2.
酶是参与植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特殊蛋白质。在保持活组织和细胞结构完整性的条件下,利用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和显微检测等技术研究酶的即位定位,是了解酶在组织、细胞和亚细胞中的分布、活性动态与定量及酶功能等的重要途径。对植物体中酶定位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的概念、原理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根据国际酶化学分类编号顺序,分别介绍了25种酶的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所用的反应介质和染色方法及46种酶的细胞化学定位方法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下几种荒漠植物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对3种荒漠植物沙拐枣、梭梭和沙枣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荒漠植物长期处于干旱生境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其中,沙枣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大于梭梭和沙拐枣。在1d的变化中,随着水势的下降,上午10:00前3种植物体内MDA含量都表现为上升趋势,此后梭梭和沙拐枣体内MDA含量表现为持续下降,到下午18:00达到最低,说明尽管水分胁迫在加强,它们却表现出极强的抗氧化胁迫能力;而沙枣体内MDA含量在下午18:00又开始上升,表明沙枣表现出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其能力有限,低于梭梭和沙拐枣。3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应激方式不同;沙拐枣体内的SOD活性和ASA含量明显高于梭梭和沙枣,这与其体内相对较低的O2含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植物体内H2O2的清除,抗氧化酶系统对沙拐枣体内的H2O2的清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抗氧化剂GSH起主要作用,而梭梭体内南抗氧化酶系统中的CAT起主要作用,抗氧化剂起辅助作用;沙枣体内的AsA-POD起主要作用,其它的抗氧化酶和氧化剂起辅助作用。同时,植物体内还保持管各种酶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研究了玉米体内钙调素激酶(CaM kinase,CaMK)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aMK广泛分布于玉米体内,但表达水平存在着明显时空差异。在营养器官中钙调素激酶主要分布于叶的维管束鞘细胞、侧根原基和根尖等部位,而其它部位没有检测到明显的分布。在生殖器官中,有大量钙调素激酶分布于幼胚及花药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及绒毡层细胞中;在成熟胚囊的卵细胞、中央细胞以及二者的分界面上也有少量分布。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钙调素激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通过表达ACC脱氨酶基因控制番茄果实的成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乙烯在跃变型果实的成熟过程中起着触发呼吸跃变和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细菌来源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能降解乙烯的直接前体ACC,从而抑制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我们用PCR方法从假单孢杆菌中克隆到ACC脱氨酶基因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转入番茄(Lycopersicun esculentum)中。再生植株经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ACC脱氨酶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转基因番茄果实成熟期的推迟时间与体内乙烯的抑制程度有相关性。转基因番茄植株乙烯的合成降低80%左右,果实在离体条件下可保鲜75d左右。研究ACC脱氢酶基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可阐明高等植物体内乙烯的作用机理并为培育耐贮藏果蔬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芦丁和抗坏血酸对NBT光还原法测定植物组织SOD活性的干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BT(nitrobluetetrazolium,氮蓝四唑)光还原法测定植物组织的SOD活性[4],操作简便且较灵敏,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但在实际应用时,常遇到一些植物次生物质的干扰‘’‘。这些次生物质在不同的植物材料或不同生长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可能很大,因而使测得的SOD活性的可比性较差。本文以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黄酮化合物(以芦丁为代表)和抗坏血酸为例,说明植物次生物质对SOD活性测定的影响,并且探讨消除这一类影响的实验措施。材料与方法NBT光还原反应系统中含:13XIO-‘mol·L’甲硫氨酸、75X10’mol·L’NBT、…  相似文献   

7.
臭氧对墨西哥豆瓢虫取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亚 Lee  EH 《昆虫学报》1990,33(2):161-165
本文报道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用臭氧在室内熏蒸和田间开顶熏蒸植物,用此饲养墨西哥豆瓢虫的实验,以及熏蒸后植物体内某些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 Mulsant)喜食臭氧(O3)污染的植物,幼虫取食O3污染植物后蛹显著重于取食未受污染植物所形成的蛹.根据豆瓢虫食性和植物体内糖含量的测定,可以认为,低浓度O3污染导致植物体内糖含量的增加,是促使豆瓢虫取食量和蛹重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取食传入植物体内的昆虫内共生菌种类,探明其在不同植物中的分布形态及时空动态.[方法]以B型烟粉虱、棉花、番茄、豇豆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PCR检测烟粉虱取食后传入植物体内的共生菌种类;利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检测Rickettsia传入植物后的分布及形态;利用q-PCR技术检测豇豆叶片中Rickettsi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B型烟粉虱体内含有原生共生菌P0rtiera、次生共生菌Ricfettsia,Hamiltonella和Hemipteriphilus,但只检测到Rickettsia可经烟粉虱传入棉花、番茄、豇豆植物体内,并可在植物体内存活、转移.在3种植物体内Rickettsia均分布于叶片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烟粉虱、棉花、番茄组织内的Rickettsia形态基本一致,但豇豆中Rickettsia在形态上较小而钝圆.相同数量的烟粉虱取食,在豇豆体内最先检测到Rickettsia.随着烟粉虱取食时间的增加,豇豆体内的Rickettsia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而当无烟粉虱持续取食时,一定时间段内豇豆体内的Rickettsia先下降再小幅度上升,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传入棉花、番茄、豇豆叶片中的Rickettsia与B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高度同源.[结论]Rickettsia可经烟粉虱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分布并存活于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并可在植物不同叶片之间转移;在不同植物宿主中,Rickettsia的形态会发生轻微变化;烟粉虱对Rickettsia的传播效率受到植物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辣椒内生细菌BS-1和BS-2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及鉴定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以抗利福平为标记,用浸种、涂叶和灌根方法接种,测定菌株在植物体内的定殖。结果表明,来自辣椒体内的BS_2和BS_1菌株不仅可在辣椒体内定殖,也可在番茄、茄子、黄瓜、甜瓜、西瓜、丝瓜、小白菜等植物体内定殖,BS_2菌株还可在水稻、小麦及豇豆等植物体内定殖,BS_2菌株的内生定殖宿主范围比BS_1菌株的广;另外BS_2菌株可在辣椒和白菜体内较长期定殖。用常规方法、Biolog及16S rRNA序列比较,两菌株鉴定为枯草芽杆菌内生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 endophyticus)。  相似文献   

10.
康菊清  张岱鹏 《植物学报》2016,51(5):577-585
活性氧(ROS)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副产物, 环境胁迫可加速植物体内ROS的产生, 造成植物细胞膜的过氧化, 同时给光反应中心II带来光伤害。RFOs是植物体内的1类寡聚糖家族, 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很可能与清除过剩的ROS相关。前期的研究显示, 由于中国长江流域野生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群中CBF3基因的变异, 种群的冰冻耐受性和体内RFOs含量的积累普遍低于Col生态型。研究表明, 长江流域种群中ROS代谢通路在低温处理后的表达与Col生态型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并且植物体内ROS的浓度增高; 而将Col生态型中能正常响应环境冷信号的CBF3基因转入长江流域种群后, 转基因植株的冰冻耐受性得到显著提高, 体内RFOs积累亦增加, 而ROS浓度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说明, 低温条件下CBF3很可能通过直接调控植物体内RFOs的生物积累来参与调控下游过剩ROS的清除过程。中国长江流域野生拟南芥种群低温条件下体内ROS浓度的升高, 很可能是由于种群中CBF3基因发生了自然变异从而丧失了冷响应能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血吸虫体内酶的存在情况、定位分布及影响酶作用的各种因素,对于揭示酶——这类特殊蛋白质在血吸虫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与规律以及对于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硝态氮比色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硝态氮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化物的主要形式。植物体内硝态氮含量的高低,不但影响到植物体内的氮素代谢,还会影响到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甚至对分化和发育都有一定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测定植物体内硝态氮含量,往往是确定施肥水平的重要指标。几年来,我们对各种测定植物体内硝态氮的方法进行比较后认为,  相似文献   

13.
应用动式熏气装置,研究了SO_2对小麦、水稻、辣椒、蕃茄和紫花苜蓿等植物体内乙烯产生的影响。所有供试植物接触二氧化硫时,如其浓度超过伤害阈值,在出现可见伤害症状之前,体内乙烯产生就显著增加;浓度提高,乙烯量也增多;伤害严重时,并伴有乙烷产生。如果二氧化硫浓度在阈值之下,植物可长期忍受而不发生可见伤害症状的情况下,根据供试植物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如辣椒,蕃茄,乙烯并不增加,甚至稍有降低趋势;另一类如小麦、水稻和紫花苜蓿,只要接触二氧化硫,就有乙烯增生,不论以后是否出现可见伤害症状。这说明应激乙烯的产生不完全是伤害的后果。从试验结果推测植物体内乙烯的产生可区别为三种水平,即基础乙烯——应激乙烯——伤害乙烯,如伤害严重到一定程度,则还有乙烷的产生,乙烯和乙烷的产生有互相消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二甲基联苯胺检测植物叶片中H2O2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原二甲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为染色剂检测植物叶片H2O2的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与原方法相比,改良后的方法主要是在染色后不用体积分数为95%乙醇脱色,而用2%戊二醛 4%多聚甲醛溶液对1cm2左右叶片片段进行固定,固定24h后用冰冻切片机切成12μm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用改良DAB方法对玉米叶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分胁迫4h时,玉米叶片的主脉及叶肉细胞叶绿体上均可观察到H2O2的积累,而原DAB方法观察不到叶肉细胞叶绿体上的H2O2积累。进一步用CeCl3染色的细胞化学方法验证,其结果与改良后的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改良后的组织化学方法优于原方法,而且对植物组织中H2O2的化学定位可靠。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结球生菜(Lactuca sativa var.capitata L.)在重金属铜(Cu)、锌(Zn)及银(Ag)胁迫条件下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能够为结球生菜的合理栽培和食用提供理论依据。将在含有不同浓度的Cu、Zn、Ag离子培养基上培养的结球生菜整株预冷研磨,在4℃条件下离心制备粗酶液,用紫外分光度计法测得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重金属胁迫下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u、Zn、Ag对结球生菜的POD活性,先促进后抑制,Cu和Ag达到最高的时间都是6 d,而Zn则到8 d。Cu对CAT活性的影响是先促进,第6天达到最高值后再下降,而Zn和Ag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Cu离子的存在使得结球生菜体内的MDA含量增加达到最高后下降;Zn作用6 d以后MDA含量才开始升高,到第8天达到最高值后下降;Ag作用10 d后体内MDA含量会高于对照组。实验说明不同重金属对植物的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不同,植物具有自我保护作用,低浓度重金属胁迫能激活植物体内的抗氧化活性,植物进行自我修复,减少由于重金属胁迫所带来的氧化损伤,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当重金属的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或作用时间较长时,植物体依然会受到毒害作用,出现发黄、发软甚至是枯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硝酸盐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诱导及硝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积累过多已成为影响蔬菜品质并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硝酸还原酶(NR)是硝酸盐代谢中的关键酶,提高其活性有利于硝酸盐的降解。为了解植物不同组织中NR的活性,用活体测定法检测了经50mmol/L的KNO3诱导不同时间后的油菜、豌豆和番茄幼苗根茎叶中NR活性,同时为了明确外源诱导剂浓度与植物体内NR活性的关系,检测了经不同浓度KNO3诱导2h后的矮脚黄、抗热605、小白菜和番茄叶片中的NRA。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组织NR活性有很大差异,叶中NR活性较高,根其次,茎最低;不同植物的NR活性随诱导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相同植物不同组织的NR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不同植物叶片NRA为最高时KNO3浓度不同。用30mmol/L的KNO3诱导番茄苗2h后,从番茄根和叶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获得NR cDNA,全长2736bp,编码911个氨基酸。为进一步利用该基因提高植物对硝酸盐的降解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一株植物要想正常生存,就必须靠根系从土壤中不断吸收生活所必需的水分和矿质营养;靠叶片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这还不够,这些被吸收的和在体内制造的物质还必须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才能满足植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生命活动。那么矿质和有机物质是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样的速度进行交换和运输的呢?运输的动力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弄清,有的至今还未解决,现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运输方式无机离子通过根系吸收后,  相似文献   

18.
6-苄氨基嘌呤对小麦叶片中脱落酸降解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分裂素(CTK)与脱落酸(ABA)对于植物的许多不同代谢过程都有相反的生理效应。(Fo—untain等1976;Krawiarz等1977;Biddington等1977)。用含有CTK和ABA的溶液处理植物材料时,常可以在多种植物中观察到拮拉作用(Longo等1978,1981,黄海等1984)。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兴趣(Longo等1981)。很明显,这种拮抗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1、CTK和ABA可能对植物的某些代谢过程有相反的作用。2、这两种激素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即彼此加速对方的降解或转化。Even—chen等(1975)发现,用CTK处理烟草叶时,可以降低组织中ABA含量。Gepstein等(1980)发现,大麦叶片在黑暗中进行离体培养时,ABA含量上升7倍,预先用激动素处理可以阻止叶片中ABA含量的增加。然而这些工作都未能说明,在植物体内CTK的作用究竟是抑制了ABA的合成还是加速了ABA的降解。本文以小麦叶片为材料,人工喂入ABA,观察了喂入的ABA在组织中的降解以及6—苄氨基嘌呤(6BA)对喂入的ABA体内降解的影响,并对6BA促进ABA降解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作者 :M.N.V.Prasad,教授、印度海德拉巴大学植物科学院 ;J.Hagemeyer,博士 ,Bielefeld大学生科院生态系出版 :Springer索书号 :5 8、85 2 6/ H4 42 / 1 999藏书地点 :武汉大学外教中心室本书主要目次1 .植物体内金属有效性和生物富集 ;2 .植物体内含量属化合物物种的形成、整合和金属配位复合体 ;3 .植物体内金属复合物的形成 ;4 .利用植物体内自由活动氧种类监测重金属的毒害 ;5 .处于重金属环境中的植物膜脂的变化 ;6.重金属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7.重金属影响下植物的呼吸作用 ;8.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生长的生态生理学 ;9.重金属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项能特异地显示组织细胞内mRNA 的技术,它把重组 DNA 技术和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起来,用于对已知的神经激素、神经肽及其受体的 mRNA 的细胞定位,观察特异的 mRNA 在体内表达的部位;观察单个细胞内 mRNA 量的变化,研究 mRNA 代谢的调节;半定量地测定细胞内 mRNA 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