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天蚕卵黄原蛋白的合成、运转与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恭银  胡萃  洪健  龚和 《昆虫学报》1999,42(3):225-233
系统测定了天蚕Antheraea yamamai吐丝结茧至成虫期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蛋白和可溶性蛋白总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脂肪体是卵黄原蛋白(Vg)合成场所,Vg合成始于吐丝结茧后第4天;脂肪体、血淋巴中Vg滴度在吐丝结茧后第4天开始上升,化蛹后第6天或第8天达高峰,成虫羽化第1天则明显下降。卵巢对Vg摄取始于化蛹第1天,此后随蛹日龄逐渐上升,并渐趋平稳。同一卵巢管中卵黄蛋白(Vt)含量自顶端至基端随卵室增大而逐渐升高,不同日龄蛹中相应序号卵室的Vt含量以日龄大者为高;卵室中Vt含量与卵室体积大小呈正线性关系。电镜观察表明,Vg被卵母细胞摄入后以卵黄体形式存在,不同发育阶段卵巢中卵母细胞内卵黄体大小不同,以早期者为小;同一卵巢管中不同卵母细胞内卵黄体以顶端为小,基端明显增大,且卵黄体呈网状。  相似文献   

2.
抑卵激素对家蝇卵巢周期性发育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乾君  龚和 《昆虫学报》1995,38(4):393-401
抑卵激素是调控家蝇Musca dorncstica vicina卵巢周期性发育的关键因子之一。在家蝇中,当第一个周期的卵母细胞处于卵黄发生期或卵黄发生后期时,其第二个周期的卵母细胞的发育不进入卵黄发生期。本文建立了家蝇抑卵激素的生物测定方法,即用一对卵巢提取物注射1头羽化后12h家蝇,并在羽化后60h观察卵母细胞的发育及卵黄蛋白的沉积情况。抑卵激素的作用首先是延缓了卵母细胞在卵黄发生前期的发育;其次,抑卵激素抑制脂肪体中卵黄蛋白的合成,导致血淋巴中卵黄蛋白含量的下降,从而抑制了卵母细胞的发育。抑卵激素并不抑制卵母细胞对卵黄原蛋白的摄取。卵发育神经激素可以颉抗抑卵激素的抑制作用。抑卵激素无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安徽乾山山地麻蜥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野生成年山地麻蜥捕获后在人工环境中产卵,卵在30℃、-12kPa的条件下孵化;在不同时段称重(整体、卵壳、卵黄、胚胎等)并测定一些成分的能量。胚胎发育以及卵物质和能量转化数据处理结果如下:①卵孵化期为35.0d,孵化时能从外界吸收水分使卵重增加;②在卵孵化0-20、20-30和30-35d,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10%、30%和20%;③胚胎在孵化的20d内生长缓慢,此后生长迅速;④卵孵化过程中,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67.3%、32.7%和59.6%;⑤胚胎发育所需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该种卵内干物质和非极性脂肪(作为主要能量物质)的转化率、幼体内剩余卵黄比例均较有鳞类低;这种转化率差异可能与山地麻蜥胚胎发育缓慢期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5.
未曾包被输卵管分泌物的卵球,即无胶膜卵球,在授与高浓度精液(0.9—3.8×10~8个精子/毫升)条件下,并不能受精,从而进一步证实,输卵管分泌物是卵球受精的必要因素。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未曾接触输卵管分泌物的体腔卵球和体外排出卵球的卵黄膜中,有许多纤维束(直径1200—1500A),纵横交织。在输卵管中运行时,卵球外周包被输卵管分泌物。输卵管各部分(直部、卷曲前部和卷曲部)分泌物中,都含有松散卵黄膜纤维束的因子,经其作用,卵黄膜纤维束松散成微纤维(直径50一70A)。卵黄膜纤维束松散程度与胶膜作用时间的长短呈现正的相关性;卵黄膜纤维束松散程度与卵球受精率可能亦具有正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樊培方  陆雅君 《动物学报》1994,40(4):337-343
东方次睾吸虫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卵黄-输卵管、卵模、梅氏腺和子宫)透射电镜观察。卵巢内有不同成熟期的生殖细胞,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有几个靠近核的核仁样小聚体和许多沿质膜的皮质颗粒。首次发现并描述卵巢和输卵管接合处(卵巢壶腹)的超微结构,输卵管上皮为纤毛状,梅氏腺仅一种类型膜状小体细胞,经有微管支持的细小管道穿过卵模将膜状小体排入卵模腔内,在卵黄-输卵管和卵模中有精子,卵模和子宫中有受精卵。虫卵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卵黄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华绒螯蟹的卵黄形成也受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调控,卵黄的来源虽然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蟹卵内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生产卵黄原,然后卵黄原再融合成为卵黄体。另一方面,蟹卵以胞吞方式直接从血淋巴中接纳卵黄原,同时又通过指状小道由卵泡细胞间接接纳卵黄原。肝胰腺可能会产生卵黄原,这些卵黄原随即进入血淋巴内,再直接或间接被蟹卵接纳。  相似文献   

8.
在胚胎发育中期,半滑舌鳎胚胎由胚体、卵黄囊和卵周液构成.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中后期的卵黄囊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囊是由卵黄囊膜和包裹其内的卵黄物质组成.在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内的卵黄物质逐渐消耗产生低分子量的卵黄磷蛋白分裂小泡.分裂小泡转移到卵黄囊内部消黄细胞中,在消黄细胞的作用下分裂小泡转化成卵黄颗粒.随后卵黄颗粒在卵黄囊内表面聚集成囊状结构并转移运输到卵黄囊膜内部,最后把卵黄物质从卵黄囊膜转移并释放到卵周液中,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9.
东方次睾吸虫电镜研究(吸虫纲:后睾科)V.雌性生殖器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次睾吸虫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卵黄-输卵管、卵模、梅氏腺和子宫)透射电镜 观察。卵巢内有不同成熟期的生殖细胞,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有几个靠近核的核仁样小聚体和许多沿 质膜的皮质颗粒。首次发现并描述卵巢和输卵管接合处(卵巢壶腹)的超微结构。输卵管上皮为纤 毛状。梅氏腺仅一种类型膜状小体细胞,经有微管支持的细小管道穿过卵模将膜状小体排入卵模腔 内。在卵黄-输卵管和卵模中有精子,卵模和子宫中有受精卵、虫卵(扫描电镜):大小 26. 05× 11.46-13.55μm,卵盖直径6.26-6. 89μp,卵壳表面布满膜状隆起。文中对卵巢和梅氏腺的超微 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黄发生早期到晚期,卵母细胞内线粒体经历了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内,线粒体多,结构典型,仅部分线粒体外膜破裂,嵴 和内膜逐渐消失,卵黄发生中期,线粒体基质空泡化,嵴和内膜消失,腔内充满颗粒状物质,最后演变成卵黄颗粒,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颗粒的数量和直径逐渐增加,卵黄发生后期,卵质中胞器不发达,细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在卵黄颗粒之间仅有少量线粒体存在,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此外,对线粒体在卵黄形成中的功能,去向及行为变化等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电镜观察到雌性银鲫肝脏中正在形成的卵黄物质具有晶形主体结构,银鲫卵的卵黄粒内无晶形主体,第一次卵裂前的受精卵卵黄粒内有两种形式的空泡。一种是一些中空的小空泡;另一种是一个大的空泡,泡内含有线粒体和颗粒状的核糖体,泡的边缘有片层状的类脂物。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内部结构多样,有些含有颗粒状物,有些含有片层状的类脂物。    相似文献   

12.
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及卵母细胞凋亡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卵子发生过程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可明显分为3个时期10个阶段,即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和卵壳形成期。第1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经历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染色体解体成网状,滤泡细胞稀疏地排列在卵母细胞周围;第3阶段,滤泡细胞扁平状,在卵母细胞周围排成一层;第4阶段,滤泡细胞呈立方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第5阶段,滤泡细胞呈长柱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滤泡细胞之间、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出现空隙;第6阶段,卵母细胞边缘开始出现卵黄颗粒;第7阶段,卵母细胞中沉积大量卵黄,胚泡破裂;第8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黄膜包围卵黄物质;第9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壳;第10阶段,卵壳分泌结束,卵子发育成熟。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凋亡发生在卵黄发生前期,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内折叠,胞质呈团块状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嘉陵颌须鮈Gnarhopogon herzensteini是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其繁殖习性资料尚未报道,本文报道鄂西北山区河流中该鱼生殖力资料。材料和方法1982年4—6月在神农架林区关门河采集到卵巢Ⅳ期的鱼52尾。常规测量并鉴定年龄,样本体长62—122.8毫米,体重4.0—30.0克,年龄2—6龄。野外观察到该鱼在四月底五月初和六月中旬有二次相对集中的产卵活动,卵巢中卵径频数分布在0.9毫米和1.5毫米处出现二个高峰,推测应为分批产卵鱼类。两批卵分别计数,F1表示首批可能产出的充满卵黄的大卵,F2表示以后可能产出的刚沉积卵黄和卵黄半充满的小卵。F为Fl和F2之…  相似文献   

14.
孙承铣 《昆虫学报》1980,(4):445-446
卵裂在胚胎学上有一定的规律,Wilson(1892)曾从几何学的角度,说明卵裂面对于卵轴或胚轴的位置关系,裂球对于正体位置关系的卵裂类型,主要取决于成胚原形质和卵黄的分配。家蚕卵的类型属于中黄卵,在卵黄膜内几乎全是卵黄集中分配的地方,只有在动物极的漏斗状范围内,卵黄分配稀少。卵的成熟分裂、受精和卵裂都开始在卵的动物极内(图1),然后引向植物极。  相似文献   

15.
东方扁虾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卵细胞的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之间的关系,东方扁虾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四个时期。卵原细胞胞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核明显膨大,特称为生发泡;在靠近核外膜的胞质中可观察到核仁外排物。卵黄发生卵母细胞逐渐为滤泡细胞所包围;卵黄合成旺盛,胞质中因而形成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卵黄粒。东方扁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是二源的。游离型核糖体率先参与内源性卵黄合成形成无膜卵黄粒。粗面内质网是内源性卵黄形成的主要胞器。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以多种方式活跃地参与卵黄粒形成。卵周隙内的外源性物质有两个来源:滤泡细胞的合成产物和血淋巴携带、转运的卵黄蛋白前体物。这些外源性物质主要通过质膜的微吞饮作用和微绒毛的吸收作用这两种方式进入卵母细胞,进而形成外源性卵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卵黄物质共同参与成熟卵母细胞中富含髓样小体的卵黄粒的形成。卵壳的形成和微绒毛的回缩被认为是东方扁虾卵母细胞成熟的形态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以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UEA-I、SBA、PNA)为探针,利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中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内糖复合物的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卵子发生的各期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中没有UEA-I受体的表达,SBA和PNA受体以不同的分布模式呈阶段性表达。两者首次出现于卵母细胞生长期,随后PNA受体消失,SBA受体大量表达;在卵黄形成期前期SBA受体和重新出现的PNA受体表达于卵黄颗粒形成部位,卵黄形成期后期两者均为阴性表达;成熟卵子中两种受体又以不同程度重新出现于卵黄膜。两种受体在滤泡细胞内均大量表达。提示,N-乙酰半乳糖胺和半乳糖-β-(1,3)半乳糖胺复合物的修饰和变化与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物质的形成及滤泡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卵黄膜上的糖复合物可能与精卵识别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运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莫桑鼻给非鲫卵母细胞内卵黄球的结构;卵黄球由被膜、结晶体及两者之间的非结晶区三部分组成。卵黄球结晶体呈斜方点阵,组成结晶体的卵黄高磷蛋白分子排列呈拟六角形列阵。本文还探讨了卵黄球结晶体形成的可能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丰富双须叶须鱼 (Ptychobarbus dipogon) 繁殖生物学,实验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方法,对西藏双须叶须鱼的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果表明:双须叶须鱼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在第Ⅴ期卵巢中,小卵和大卵数量比例为1.38 鲶1,存在败育现象。雌性卵母细胞在第3时相卵黄颗粒和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数量迅速增多,细胞核向动物极移动;第5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融合成片,卵细胞与滤泡膜分离并游离于卵巢腔中。双须叶须鱼精巢为小叶型,其生殖细胞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其精巢发育也分为6个时期。双须叶须鱼属于分批同步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繁殖生物学,实验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方法,对西藏双须叶须鱼的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果表明:双须叶须鱼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在第Ⅴ期卵巢中,小卵和大卵数量比例为1.38鲶1,存在败育现象。雌性卵母细胞在第3时相卵黄颗粒和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数量迅速增多,细胞核向动物极移动;第5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融合成片,卵细胞与滤泡膜分离并游离于卵巢腔中。双须叶须鱼精巢为小叶型,其生殖细胞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其精巢发育也分为6个时期。双须叶须鱼属于分批同步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电镜研究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 :凡纳滨对虾卵黄的发生是双源性的。卵黄发生早、中期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合成的阶段 ,卵黄发生中、后期则以外源性卵黄的合成为主。内源性卵黄主要由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器等多种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其中数量众多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内源性卵黄粒的最主要的细胞器 ;部分线粒体参与卵黄粒的合成并自身最终演变为卵黄粒 ;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合成了大量致密的蛋白质颗粒并在卵质中直接聚集融合成无膜的卵黄粒 ;溶酶体通过吞噬、消化内含物来形成卵黄粒和脂滴 ,且方式多样 ;高尔基器不直接参与形成卵黄粒。外源性卵黄主要通过卵质膜的微吞饮活动从卵周隙或卵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