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实验旨在探讨三种规格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的温度耐受能力。通过每4h升高或者降低1℃, 其中升温或者降温1h, 平衡3h, 直到试验鱼全部死亡或水温降至0。结果表明: 大规格[(100.93±13.12) g、(19.71±1.04) cm]、中规格[(15.11±5.03) g、(10.05±1.19) cm]和小规格[(1.37±0.32) g、(4.51±0.35) cm]极限最高温度分别是30℃、30℃和33℃; 极限最低温度均为0, 均能在冰水混合的水中生存; 温度耐受幅分别是30℃、30℃和33℃;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拉萨裂腹鱼呼吸频率不同, 且不同规格拉萨裂腹鱼间呼吸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因此, 在高海拔和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均适合拉萨裂腹鱼规模化养殖培育, 但在冬季人工养殖过程中, 由于小规格拉萨裂腹鱼耐受能力差, 应移入温室大棚中养殖, 从而保证较高成活率和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及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 配制蛋白质水平为20.01%、25.00%、30.19%、35.24%、40.12%和45.10%的6种等脂等能的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15.46±16.20) g的异齿裂腹鱼540尾, 随机分成6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 进行为期94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 异齿裂腹鱼末重(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均先升高后降低, 且在蛋白水平为40.12%时最大, 与30.19%组差异不显著(P>0.05); 蛋白质效率(PER)、成活率(SR)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在蛋白水平为25.00%时最大, 与30.19%组差异不显著(P>0.05); 摄食率(FR)先降低后趋于稳定, 在蛋白水平为20.01%时最高, 显著高于其余试验组(P<0.05); 饲料系数(FCR)和肝体比(HSI)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在蛋白质水平为40.12%时最低, 与35.24%组差异不显著(P>0.05); 全鱼粗蛋白质显著升高(P<0.05); 胰蛋白酶(TPS)、脂肪酶(LPS)、淀粉酶(AMS)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与SGR、WGR和PER相一致, 且TPS>LPS>AMS; 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 在45.10%组最高, 与30.19%—40.12%组差异不显著(P>0.05), 谷丙转氨酶(AL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ALT和ACP活性在35.24%组高、AKP活性在30.19%组最高, 但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血清中的尿素氮显著上升(P<0.05); 血清中的血氨在45.10%组最大, 显著高于25.00%组(P<0.05)。异齿裂腹鱼WGR、SGR、FCR、PER与不同蛋白质水平分别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得, 在试验条件下, 异齿裂腹鱼饲料中最佳蛋白质水平为31.20%—34.02%。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除眼睛以外的黑色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异齿裂腹鱼孵化出膜后,黑色素在各个组织器官的出现顺序为: 脑颅外膜→围心腔、背部皮肤→腹腔内膜、脊髓腔。其中,出膜5 d时脑颅外膜处出现黑色素;7 d时围心腔和背部皮肤出现黑色素;10 d时腹腔内膜、脊髓腔出现黑色素。异齿裂腹鱼出膜10 d后,其皮肤和内脏器官(脑颅、围心腔、腹腔内膜、脊髓腔)均具有黑色素,且主要分布在背侧。黑色素在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的出现时序和分布规律可能与其所处的强紫外辐射环境有关。本研究可为研究鱼类黑色素的紫外防护机制提供参考,并为今后高原鱼类仔鱼的培育条件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是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高原特有鱼类。本研究在室内水泥池条件下探讨了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和T型标志牌对异齿裂腹鱼幼鱼的短期(30 d)标记效果。共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VIE标记组、T型标志牌组和对照组。VIE标记的标记部位为试验鱼的头部表皮,T型牌的标记部位为试验鱼的背鳍基部。试验期间的水温为10.1~11.7 ℃,溶解氧为3.65~7.54 mg/L。结果显示,各标志处理组在试验期间没有显著生长,各组间的全长也没有显著性差异。VIE标记组、T型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5.8%、92.0%和97.5%。VIE标记组和T型牌组的平均标志保持率分别为100%和88.95%。本研究表明,VIE标记是适宜异齿裂腹鱼幼鱼的短期标记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繁殖生物学,实验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方法,对西藏双须叶须鱼的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结果表明:双须叶须鱼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其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在第Ⅴ期卵巢中,小卵和大卵数量比例为1.38鲶1,存在败育现象。雌性卵母细胞在第3时相卵黄颗粒和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数量迅速增多,细胞核向动物极移动;第5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融合成片,卵细胞与滤泡膜分离并游离于卵巢腔中。双须叶须鱼精巢为小叶型,其生殖细胞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其精巢发育也分为6个时期。双须叶须鱼属于分批同步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