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NCC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检测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产ESBLs菌株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40.2%(92/229),产ESBLs菌株以尿标本多见,对6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89%以上,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77.2%、1.1%和21.7%,对亚胺培南极其敏感,耐药率为0%。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发生率较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显著,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尿路感染情况。方法对688份尿液标本中主要致病菌分布及主要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尿液中主要菌为大肠埃希菌(59.3%),粪肠球菌(11.1%),铜绿假单胞菌(6.3%)。大肠埃希菌中产ESNLs菌株占51.8%,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耐药率均大于50%,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大于7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棒酸、替卡西林-棒酸耐药率很高,不适合用于临床治疗,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均在90%左右。结论  相似文献   

3.
156例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156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结果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分别为1.28%、1.92%、3.21%、5.13%;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70%。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的耐药性均<10%,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均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结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本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CO)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2009-2013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耐药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本院共分离出2 921株ECO,2009-2012年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平均占29.4%,2013年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血液,占27.6%;2011-2013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平均检出率为70.1%,高于2009-2010年的平均检出率64.1%(P0.05);主要来源于普外科和ICU,分别占22.1%、18.4%;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对本研究其他药物的耐药率,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90%,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0%。结论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本市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非常高,耐药问题十分严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定期监测,控制耐药菌的产生,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及耐药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探讨其耐药发生、流行及传播机制,对从临床分离的32株大肠埃希菌进行了药敏试验、质粒图谱分析以及质粒接合、转化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88%,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75%,其中28株大肠埃希菌检出质粒,均含有一条分子量为5.66 Mu的质粒带,是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流行质粒.质粒的接合、转化试验证实了质粒具有横向传播的特点,是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的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进行相关耐药机制的分析。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检测细菌对16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qnrA、qnrB、qepA和aac(6′)-Ib,并对阳性的aac(6′)-Ib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0株耐环丙沙星的大肠埃希菌中,2株(6.67%)检出qepA基因,8株(26.67%)检出aac(6′)-Ib基因,经测序证实其中6株为aac(6)′-Ib-cr(20.0%)。未检出qnrS、qnrA和qnrB基因。结论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携带aac(6′)-Ib-cr和qepA基因,引起质粒介导的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低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临床危重患者常见感染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及耐药性相关因素,以便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物,为病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病例中检测出的215株细菌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检测手段分析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情况。结果:经过临床的检测后得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85株、55株和75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54株,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31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5株,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4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最高,且在产与非产ESBLs菌株耐药上比较有差异性(P0.05);产与非产ESBLs菌株耐药基因检测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均存在多重耐药情况,且耐药与喹诺酮耐药机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感染株DNA的多态性,并对其进行分型,研究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状况,并探讨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应用1条含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对20株大肠埃希菌的DNA进行随机扩增,ESBLs试验使用双纸片协同法。20株大肠埃希菌经RAPD分为11个基因型,ESBLs检测12株大肠埃希菌阳性,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在700 bp有共同条带。肝移植术后感染以内源性感染为主,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ESBLs阳性检出率高,ESBLs阳性与基因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28株合肥地区禽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实验材料,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禽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同时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盐酸小檗碱、绿原酸、靛玉红和丹参酮ⅡA 4种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28株禽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17种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介于0%~92.86%、14.29%~50.00%、78.57%~100%和57.14%~71.43%。中草药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和丹参酮ⅡA对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菌率分别为92.86%(26/28)和89.29%(25/28)。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泌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发生率和耐药情况。方法据NCCLS文件,产ESBLs细菌的检测用双纸片确认法。抗生素敏感测定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在检出的176株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的菌株有53例,ESBLs检出率为30.1%。检出的产ESBLs细菌对所有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产ESBLs对3代头孢类抗生紊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耐药率〉81%,对磺胺类、喹诺酮类也在71%以上。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结论医院泌尿道大肠埃希菌产ESBLs发生率较高,且对多种抗生素呈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应做好常规检测和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女性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女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株对氨苄西林、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品高度耐药。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无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率高,耐药率低。产ESBLs大肠埃希菌,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敏感。结论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性日趋严重,需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3904 例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出医院内感染病原菌781 株,结合临床常用的14 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杆菌呈下降趋势。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真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 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已> 93 % ,对第三代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下降了16.66 % ~40.83 %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上升了27.59 % 。克雷伯菌、沙雷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安徽省合肥地区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状况,以期筛选出菌苗株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6份疑似大肠埃希菌病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编码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分离到的4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同时分别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双纸片增效法检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ESBLs阳性菌株。结果4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除7株细菌未能定型外,其余39株细菌分布于10个血清型,O127:K63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占定型菌株的33.33%。4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21种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15个ESBLs阳性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ESBLs阴性菌株。结论O127:K63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可作为菌苗株。合肥地区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尤其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基因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索的耐药性及其基因分型,了解其耐药性趋势与传播流行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鉴定技术鉴定细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77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药物的耐药性;K—B法鉴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以确定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FINGERPRINT Ⅱ软件进行细菌基因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和氨曲南的耐药性明显增高,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是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首选药物;经ESBLs确证试验,ESBLs阳性率为28.60%(22/77);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经PFGE指纹图谱分析,除第62株和第70株相似性系数为78.27%外,其余相似度均低于70.0%;ESBLs大肠埃希菌阴性株中除少数几对菌株相似性系数较高外,其余呈散在分布,且电泳带存有6条以上的不同条带,为流行病学无关的不同克隆。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索耐药性明显增高,且呈多重耐药趋势;该研究尚不能证明存在大肠埃希菌爆发性流行感染,提示可能存在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优势克隆;PFGE基因分型方法是耐药性与流行状况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风湿性疾病中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125株住院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所分离出大肠埃希菌,依据是否耐药分为两组。分析耐药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年来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耐药组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于非耐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程、既往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史、既往尿路感染、菌株产ESBLs为耐药危险因素。各风湿性疾病间耐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性疾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与其他疾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类似。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监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鼠肝癌腹水瘤细胞Hca-F25/CL-16A3,运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了大肠埃希菌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对细胞DNA含量的影响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在直接希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可以影响细胞DNA的含量,并可诱导细胞发生调亡。  相似文献   

17.
457株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菌种和药敏试验,同时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对肠球菌进行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LAR)的筛选。结果尿路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50.5%)其余依次为肠球菌属(10.5%),克雷伯菌属(8.6%),真菌(7.9%)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24.2%和17.9%,HLAR肠球菌检出率为60.4%.尿路感染病原菌对喹诺酮类等常用药物的耐药性较高。结论明确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进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西门子MicroScan autoSCAN4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2014年1月-12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对提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纸片扩散法确认,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采用ERIC-PCR法检测同源性。结果检测出125株产ESBLs的肠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88株,肺炎克雷伯菌37株。其病区分布情况: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科,占67.6%,且存在流行感染。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各个产科病房,占48.9%。产ESBLs的肠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分析表明对β-内酰胺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达100.0%,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率较高。结论临床分离的产ESBLs的肠杆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且为多重耐药,甚至广泛耐药,因此临床治疗上应严格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化,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2010至2011年临床各科室送检的全部标本(包括血、尿、便、痰、分泌物等),采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2010和2011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23.8%5、7.4%,呈上升趋势。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越来越高,耐药率日益严重,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开展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对控制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长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为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年8月至2011年8月确诊的64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新生儿的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早、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耐药率进行比较.结果 64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产ESBLs 29株,检出率为45.31%.其中晚发型败血症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早发型(56.41% vs 28.00%,P<0.05).早、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26.00%;早、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的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药物的耐药率有差异,建议临床在抗感染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