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胃癌患者胃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敏  柯旭 《微生物学杂志》1998,18(3):58-59,64
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re-ceptor,IL-2R),因其在IL-2介导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SIL-2R作为免疫功能的标志物与调节物已迅速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研究[1,2]。但有关胃癌患者胃液SIL-2R改变的文献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对胃癌患者胃液SIL—2R定量分析旨在探讨其病变局部免疫功能状态及其可能相关因素,并为临床诊断胃癌提供了有用资料。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研究对象共91例患者,其中胃癌组(实验组)34例,其他消化道疾病力例(对照组),后者包括胃溃疡25例、萎缩性胃炎13例、浅表性胃炎19例,上述患者均经电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9例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做了内镜检查。取胃粘膜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镜检,测定胃液中的sIgA的含量及pH。结果表明,不同消化道疾病,胃的微生态环境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其中胃癌患者改变最明显,胃内微生物检出率高,pH均大于4,sIgA含量140.57±37.45μg/ml,幽门螺杆菌(HP)的检出率为66.7%;溃疡组,HP的检出率为79.2%,其它微生物检出率较胃癌组低,sIgA含量133.80±65.84μg/ml;胃炎组,微生物的检出率较低,sIgA含量71.00±60.38μg/ml,pH大部分在2一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湖南衡阳地区白细胞介素-1B(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52例胃癌患者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和55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C/C、忻进行测序,比较各基因型在胃癌组和胃炎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IL-1B-31T、IL-1B-511T等位基因和IL-1B-31T/T、IL-1B-511T/T基因型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高于胃炎组(P〈0.05),OR值分别为I.97(95%CI=1.15-3.59)、2.52(95%CI=1.45-4.39)和2.71(95%CI=1,10-6.66)、3,33(95%CI=1.14-9.73)。结论:在湖南衡阳地区IL-1B-3lT/T、IL-1B-511T/T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4.
胃癌患者胃粘膜微生物群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102例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做胃镜检查,并取胃粘膜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不同的消化道疾病,胃粘膜微生物群均发生不同的改变。其中胃癌患者改变最明显,胃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5294%(18/34),无芽胞厌氧菌检出率为8824%(30/34),其中产亚硝酸优杆菌检出率为5588%(19/34),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菌株占7059%(24/34)。  相似文献   

5.
对98例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做胃镜检查,取胃粘膜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表明,不同的消化道疾病,胃粘膜微生物群均发生不同的改变,其中胃癌患者改变最明显,胃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无芽胞厌氧菌检出率87.88%(29/33),其中产亚硝酸优杆菌检出率为57.60%(19/33),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菌株占72.70%(24/33)。这些细菌和胃癌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对19株产亚硝酸优杆菌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均耐药,对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FXR在胃炎,胃粘膜肠化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胃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XR在55例胃炎组织,61例胃黏膜肠化生组织及61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分析其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合文献回顾,分析FXR在胃癌发生中的意义。结果:FXR在胃黏膜肠化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胃炎组织(P0.05),而在胃癌组织中,FXR的表达显著低于胃粘膜肠化生组织(P0.05)。结论:FXR是一个潜在的胃癌发生生物标记物,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周群燕  丁黎葭  王辉  吴芳  占强 《生物磁学》2013,(35):6842-6844,6855
目的:观察再生基因1α(Regeneration gene 1α,Regla)在胃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Reglot在胃粘膜癌变中发挥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镜活检的患者胃粘膜组织,病理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的为正常组,中度以上萎缩及肠化的为癌前病变组及胃腺癌即胃癌组。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三组胃粘膜组织中Regla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Reglet的mRNA表达在正常组、癌变组及胃癌组织中呈进行性升高;胃癌组中,低分化及印戒细胞癌和Ⅳ期胃癌患者的Reg1α表达升高最为明显;Regla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间表达无显著差异;Regla在Ⅳ期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I/II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种生长因子Regla可能参与了胃粘膜癌变的过程,并且Reglet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SNCG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NCG在胃癌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胃癌及4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NCG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应用RT-PCR检测29例胃癌及1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NCG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NCG蛋白在胃癌组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Uc=7.149,P〈0.05),胃癌组中SNCG蛋白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Uc=2.742,Uc,3.970,P均〈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SNCG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t=4.399,P〈0.01)。结论:SNCG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会成为胃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判断转移、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并应用日本FUJINON EG-590ZW型放大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改变。结果:纳入分析的100例成人患者,男25例,女7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为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除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2.0%。结论: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并应用日本FUJINONEG-590ZW型放大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改变。结果:纳入分析的100例成人患者,男25例,女7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为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除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2.0%。结论: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胃癌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45例胃癌、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1例不典型增生、27例肠上皮化生以及2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其胃粘膜标本进行染色,记录和比较其胃粘膜中S100+、CD4+和CD8+细胞的数量、平均面积以及平均吸光度,并将胃癌患者分为中分化腺癌(49例)、低分化腺癌(53例)和未分化癌(43例)进行对比。结果:(1)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组的胃粘膜S100+阳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胃癌组平均吸光度低于对照组,其他3组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平均面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其他三组平均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患者CD4+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患者平均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组平均吸光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3)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患者CD8+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稍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患者平均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患者平均吸光值低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均<0.05);(4)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胃癌患者DC细胞数有降低趋势。结论:胃癌前病变患者胃粘膜中DC数量会显著增多,免疫功能加强,DC细胞数量会随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分析其原因与DC细胞能够抑制癌前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HIT000218960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Ο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及进行胃粘膜活检的健康体检志愿者62例,取其对应组织,应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组织中lncRNA HIT000218960及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信使RNA(mRNA)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HMGA2阳性表达。分析lncRNA HIT000218960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3年,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lncRNA HIT000218960分组患者预后情况,并应用Cox回归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胃癌组织中lncRNA HIT000218960、HMGA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P<0.05),HMGA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lncRNA HIT000218960表达与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lncRNA HIT000218960水平与HMGA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62,P<0.05)。lncRNA HIT000218960低表达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lncRNA HIT000218960高表达组(P<0.05)。Cox回归显示,肿瘤组织中低分化、TNM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lncRNA HIT000218960高表达、HMGA2 mRNA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lncRNA HIT000218960异常高表达,其与胃癌恶性进展及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组织芯片技术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作组织芯片并初步应用 ,探讨组织芯片技术的优缺点。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制成 12 0例胃粘膜疾病组织芯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粘膜病组织芯片中 13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 (Ubipuitin、p16、p2 1、p2 7、p5 3、p5 7、cy clinA、cyclinB、cyclinD1、cyclinE、CDK2、CDK4、CDK6)的表达。胃粘膜疾病组织芯片包含了慢性浅表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 4种病变 ,每张组织芯片上12 0个样品 ,排列整齐 ,外形为圆形。仅用 13张芯片即完成了全部实验 ,获得了胃粘膜疾病中 13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 (Ubipuitin、p16、p2 1、p2 7、p5 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erg1基因及其表达的HERG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胃癌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RT—PCR技术及Westernblot方法对64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对应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herg1基因及HERG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回顾性随访。结果(1)RT—PCR分析胃癌组织中herg1基因mRNA阳性率为100%(64/64),正常组织中为0%(0/64)。(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ERG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00%(64/64),正常组织中为0%(0/64)。(3)免疫组化分析HERG1蛋白在胃癌组织的阳性率为81.25%(52/64),与其病理类型无关,而在正常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在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的胃癌herg1的阳性表达率为100%(10/10),无转移者为78%(42/54)。Hegrl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转移、肝转移有相关性(P〈0.01)。结论Herg1基因和HERG1蛋白的过度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提示该基因和蛋白的检测可以预测胃癌组织的侵袭、转移倾向,为建立肿瘤转移的分子标志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粘膜表面与胃粘膜层之间的微需氧菌,大量研究表明它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与胃癌的发生有关,本文从微生物学特点,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膜菌群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各系统微生态的失衡和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它的变化有助于揭示疾病的相关性质及其发生 ,发展的规律 ,如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与阴道内乳杆菌的明显减少密切相 关 [1] 。胃腔内菌群失调也参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胃癌的发生与发展[2 ] 。目前对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较少 ,本文分析了 32例大肠癌及 54例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膜菌群的变化 ,旨在探讨肠道膜菌群与大肠癌和大肠息肉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大肠癌 32例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 1例 ,年龄介于 39~ 73岁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COX-1 及COX-2 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慢性期浅表性胃炎患者48 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4 例给予阿莫西林口服治疗,实验组24 例予以甘草黄酮 提取物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胃粘膜COX-1 和COX-2 的阳性率。结果:与实验前相比,治疗后两组 COX-1 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X-2 阳性率 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粘膜细胞凋亡指数明显 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实验组较高,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总黄酮可以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韩影  毛良 《生物技术》1999,9(4):46-47
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1-6]。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仅因院内感染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就高达37.7%。北京医科大学报道[2]对上述病种585例患者1254份尿样标本进行了病原学分离培养鉴定,其尿检标本阳性率为31.7%。因此尿液细菌检...  相似文献   

19.
改良Giemsa染色法在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Giemsa染色法在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应用杨红,胥维勇,李科,杨群(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市610072)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已得到公认。近年,文献报道HP感染增加胃癌发病危险[1,2],使HP检测的临床意义更...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研究资料及实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微量元素是人体内酶反应中不可缺少的活化剂和抑制剂,参与核酸的代谢,激素的合成,对人体的生物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消化道疾病患者胃液中的Cu、Zn、Fe、Mn、Ca、Mg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重点讨论无芽抱厌氧菌相关性胃癌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发现胃癌组胃液中Fe的含量较胃炎组、溃疡组含量升高(P<0.05),Zn下降心升高,但3组无显著差别,Zn/Cu比值3组变化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工·且研究对象98例患者,女3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