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玉米转座因子Ac/Ds导入水稻花药悬浮细胞并再生成植株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使用电激法将分别含玉米转座因子Ac或Ds因子的质粒DNA同时导入水稻花药悬浮系细胞团,得到转化抗性愈伤组织,并分化成可育植株。对一些植株的DNA进行了Southern分析和PCR扩增,发现导入的外源DNA已整合到了水稻染色体上而且Ds因子已发生了转座。抗性测定表明转化植株F1代和F2代种子中的大多数仍有Ds因子存在。  相似文献   

2.
插入玉米Ds转座因子的水稻转化群体及其分子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王江  李琳 《植物生理学报》2000,26(6):501-506
转座子标签法是一种利用转座因子插入高等植物基因组中造成基因突变,然后通过分离转座因子插入的旁邻顺序,进而克隆出突变基因的策略。这种策略在高等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是十分有用的,为此目的,将玉米的Ds因子及bar基因连接至载体pCAMBIA1300的T-DNA区域中,构建成重组Ti质粒pDsBar1300。pDaBar1300中T-DNA区域中的潮霉素抗性基因可在转化过程中用作水稻转化植株的选择标  相似文献   

3.
插入玉米Ds转座因子的水稻转化群体及其分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转座子标签法是一种利用转座因子插入高等植物基因组中造成基因突变,然后通过分离转座因子插入的旁邻顺序,进而克隆出突变基因的策略。这种策略在高等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是十分有用的。为此目的,将玉米的Ds因子及bar基因连接至载体pCAMBIA1300的T-DNA区域中,构建成重组Ti质粒pDsBar1300。pDsBar1300中T-DNA区域中的潮霉素抗性基因可在转化过程中用作水稻转化植株的选择标记。插入在Ds因子中的bar基因可追踪转化后代的Ds因子。pDsBar1300通过根瘤农杆茵介导引入水稻品种中花11号的幼胚组织。从各转化愈伤组织中获得了1400株独立的Ds水稻转化植株。通过PPT抗性检测和PCR分析证明了水稻转化植株中Ds因子的整合。Southernblot分析了转化植株基因组中Ds因子的插入拷贝数,其中单拷贝插入比率约占70%。这些插有Ds因子的水稻转化植株,当引入自主型的Ac因子反式活化Ds因子后,可使Ds因子跳跃到不同位点上,就可得到更多的突变植株。  相似文献   

4.
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根齐  林世兰 《遗传学报》1994,21(6):463-467
本研究选用两个白粒小麦品种作供体,提取其总DNA,采用花粉管直接携带法导入75(198)红粒品种受体植株。DNA导入的第一代(D1),目的性状的转化频率为1.75%和2.94%。D2代变异率显著低于D1代。对D1,D2代所得目的性状变异后代,按照常规育种程序进行D3代观察与鉴定,得到已稳定遗传的后代,从中选取保持原品种其它优良性状而籽粒为的白色的变异类型混合脱粒,获得75(198)改良新品系。  相似文献   

5.
用使质粒pKU3所携带的玉米Ac因子的5'末端和中间编码转座酶的基因片段分别发生缺失的方法构建成质粒pKU3(△B)和pKU3(△H)。质粒所携带缺失的Ac因子单独存在时都无自主转座能力,但当Ac(△H)和Ac(△B)共存于一个细胞时,由于Ac(△B)产生转座酶的互补作用促使Ac(△H)恢复转座能力,而当Ac(△B)和Ac(△H)因子被分离后即获得Ac(△H)因子的稳定插入突变株,它可克服因突变不稳定而给用转座因子标签法分离基因所造成的困难。将双因子系统导入烟草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从而选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显示Ac(△H)因子已经从原质粒上的NPTⅡ前导顺序中切离。Sortharnblot和PCR分析表明:Ac(△H)和Ac(△B)因子已经整合在转化烟草的基因组并能遗传至F1和F2代植株中;有些植株后代中已检测不到Ac(△B)因子的存在,说明它们的Ac(△B)因子已与Ac(△H)因子相分离;各转化植株中Ac(△H)因子在基因组中的插入拷贝数从一个到几个不等;初步显示Ac(△H)因子多数插入或转座在基因组的结构基因中。  相似文献   

6.
抗atrazine基因导入大豆植株后不仅在F1代获表达,且已遗传到后代(199年已至F7代)。通过正交与反交试验证明,其F1代植株对atrazine的抗性性状均与其母本性状一致,即该性状为母系遗传,为细胞质基因,位于叶绿体DNA上。通过导入抗性基因株与未导入抗性基因的对照株的光合速率测定、成分分析及农艺性状(株高、百粒重、单株产量)测定表明,两类植株间无明显差异。在喷施atrazine情况下,转基因株能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7.
作者曾报道了一个玉米(Zea mays L.)基因组特异的重复序列DNA(克隆MR64)通过小麦(Triticum persicum Vav.ex Zhuk.)与玉米杂交导入一个小麦加倍单倍体(DH)植株中。利用分析主宰该重复DNA序列可以稳定地传递到小麦DH3代植株。通过Intermet在DNA数据库中进行序列相似性搜寻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MR64的DNA序列和玉米的最近报道的两个逆转座子P  相似文献   

8.
用水稻愈伤组织比较了Ac启动子、35S启动子与Ubi启动子控制下Ac转座酶基因(Ts)的表达对Ds因子切离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bi启动子与Ac转座酶编码区嵌合基因(Ubipro-Ts)反式激活Ds因子的切离频率最高,达到了72.9%。通过杂交将Ubipro-Ts基因导入Ds因子转化植株,得到9株Ubipro-Ts基因与Ds因子共存的F1代杂交水稻植株,其中有8株Ds因子发生了切离。用Inverse-PCR的方法从其中一株杂交植株中克隆到Ds因子的旁邻序列,其DNA顺序与亲本中Ds因子原插入位点的序列不同,表明Ds因子转座到了新的基因组位点。  相似文献   

9.
用水稻愈伤组织比较了Ac启动子、35S启动子与Ubi启动子控制下Ac转座酶基因(Ts)的表达对Ds因子切离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bi启动子与Ac转座酶编码区嵌合基因(Ubipro-Ts)反式激活Ds因子的切离频率最高,达到了72.9%。通过杂交将Ubipro-Ts基因导入Ds因子转化植株,得到9株Ubipro-Ts基因与Ds因子共存的F1代杂交水稻植株,其中有8株Ds因子发生了切离。用Inverse-PCR的方法从其中一株杂交植株中克隆到Ds因子的旁邻序列,其DNA顺序与亲本中Ds因子原插入位点的序列不同,表明Ds因子转座到了新的基因组位点。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通报》2005,(2):58-58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王才林、赵凌、宗寿余等和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龚蓁蓁等9位科研人员,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导入水稻获得可遗传的转基因植株。亦即他们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获得转基因植株。但在T0代仅表现为部分抗性,T1代全部获得了抗性,T3代全部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PCR分析,证实了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之中,以后又经过遗传分析表明,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植株,并在T3代开始就可分离出抗性一致的稳定株系。目前,其…  相似文献   

11.
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品种中花11,构建了在第4号染色体不同位置插入了Ds(dissociation)因子的水稻转化群体和带有Ac(activator)转座酶基因的转化植株。将携带了Ac转座酶基因的植株与不同Ds转化植株杂交,杂交F1代同时带有Ac转座酶和Ds因子(Ac/Ds植株)。用PCR方法检测了杂交F1代Ds的切离频率,结果发现靠近第4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Ds转座子切离频率低,而靠近第4号染色体末端区域的Ds转座子切离频率高,这表明Ds转座子的原始插入位置对其杂交后代的切离频率有很大的影响,推测与原始插入位点附近的染色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Ac/Ds(GUS)结构介导的水稻启动子捕获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了基于Activator/Dissociation(β-glucuronidase)[简称Ac/Ds(GUS)]结构的捕获质粒p13B,用于分离水稻基因启动子.以此质粒用衣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品种中花11的胚性愈伤组织,对获得的18个独立转化株的T2代植株进行了抗除草剂筛选,从141个抗除草剂转基因植株中用PCR方法检测到其中37株是Ds因子发生了转座的植株,而且这种转座到新位置上的Ds因子是遗传的.初步观察到其中5株的GUS染色呈阳性.  相似文献   

13.
用无启动子的GUS报告基因捕获水稻基因启动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建了嵌合质粒p13DGUTs,它是在Ds转座子中插入了无启动子的B.葡萄糖醛酸酶报告基因(GUS),用于分离水稻基因启动子。将p13DGUTs转化粳稻品种中花11的胚性愈伤组织,获得了496个转基因植株。抗性愈伤组织与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与PCR分析表明整合在水稻染色体上的Ds因子都发生了随机跳跃。转基因植株T0代与部分T1代的GUS染色结果表明,M92转基因植株中Ds转座子整合位置上游的水稻基因启动子指导GUS基因的表达及表达的特性是可遗传的。文章对此方法在分离水稻基因启动子与基因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TA29-barnase基因转化甘蓝产生雄性不育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CR技术从烟草革新1号品种的总DNA中扩增了TA29基因的启动子和从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总DNA中扩增了核糖核酸水解酶基因(barnse),将其构建成融合基因,并克隆于pCAMBIA2301载体上。通过根癌农杆茵介导转化甘蓝下胚轴,经Km选择压下连续选择、扩繁和进行生根培养,获得了甘蓝转基因植株。经GUS、PCR和Southernblot检测,证明TA29-bar-nase融合基因已经整合至转基因植株的染色体中。经花器官观察,转基因植株中有雄蕊退化的雄性不育和半不育植株出现。用正常花粉对不育株进行人工授粉,不育株能正常结实,这表明转基因不育植株的雌性器官发育正常,其不育性与TA29-barnse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获得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是进行重复转基因及消除转基因植株中标记基因潜在危害性的关键。实验采用了Ac/Ds转座子系统在水稻(Oryza sativa,L.)中进行无hpt选择标记的转基因。将含有目的基因bar的Ds元件和hpt标记基因置于同一个T-DNA中,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l05介导将Ac-T-DNA及Ds-T-DNA分别转入到不同的水稻植株,再将单拷贝的Ac-T-DNA植株与单拷贝的Ds-T-DNA植株杂交得到同时含有Ac和Ds元件的F1植株,Fl自交产生F2后代,F2植株中转座后的Ds元件与T-DNA独立分离,在总共100株F2水稻植株中筛选得到2株只含有Ds元件插入而无hpt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结果表明,利用Ac/Ds转座子系统在水稻中获得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17.
黄振  李赟  李媛  王沛琦  康向阳 《植物研究》2015,35(5):696-703
采用“固—液—液—固”培养方法,分别以[‘哲引3号杨’(Populus pseudo-simonii×P.nigra ‘Zhenyin3#’)ב北京杨’(P.×beijingensis)]杂交子代的种子、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开展了多个杂交子代悬浮细胞系建立和培养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基因型的种子愈伤诱导率差异显著,不同基因型的子叶、下胚轴愈伤诱导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的初始悬浮细胞系密实体积差异均显著。(2)采用静置分层和细胞筛双层过滤结合的方法能把游离胚性细胞从初始悬浮细胞系中分离出来,不同基因型来源的游离胚性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3)种子和子叶来源的胚性悬浮细胞系能在不含NH+4的液体培养基中诱导出球形愈伤,这些愈伤薄片能在含有CPPU的分化培养基上实现植株再生,最后共获得了20个基因型的来自种子球形愈伤的再生植株和另外20个基因型的来自子叶球形愈伤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由农杆菌介导的玉米Ds转座因子插入的水稻转化群体中,得到了一个茎秆等组织发生脆性突变的株系。理化指标定量测定表明,脆性株系的载荷强度和纤维素含量都比正常植株低很多,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减少。对这个突变株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Ds因子在脆性株系中为单位点插入。检测了自前3代(T1,T2,T3)植株中T-DNA(Ds)插入与脆性表型的共分离关系。初步结果表明这个突变是T-DNA(Ds)的插入造成的,这个突变基因可能与水稻纤维素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