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锁骨骨折手术对患者疼痛阈值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照组单独采用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不同时间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阈值;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以及唤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到T4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波动,对照组T1到T4时间上述指标波动明显,且两组患者T2、T3时间SPO2、SBP、DBP、MAP、HR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OR、NE在T2、T3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的COR在T2、T3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12 h、24 h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同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术后疼痛阈,并且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危险因素并探讨Braden评分和经皮氧分压(TcPO2)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ICU 45例发生PI患者为PI组,另选取ICU 45例未发生PI患者为非PI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Braden评分及TcPO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Braden评分、TcPO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CU患者发生P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raden评分与TcPO2对ICU患者PI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PI组年龄大于非PI组,机械通气比例和体温高于非PI组,住院时间长于非PI组,血清白蛋白、Braden评分、TcPO2低于非P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OR=1.100,95%CI:1.003~1.206)、体温上升(OR=1.217,95%CI:1.014~1.460)、住院时间延长(OR=1.240,95%CI:1.049~1.467)、Braden评分下降(OR=1.950,95%CI:1.312~2.898)、TcPO2下降(OR=1.128,95%CI:1.053~1.209)为ICU患者发生P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raden评分和TcPO2单独与联合预测ICU患者PI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5、0.794、0.898,Braden评分联合TcPO2预测ICU患者PI发生风险的AUC大于二者单独预测。结论:年龄增长、体温上升、住院时间延长、Braden评分下降、TcPO2下降是ICU患者发生PI的危险因素,Braden评分、TcPO2对ICU患者PI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观察组使用B超引导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且记录两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病人的麻醉效果优良率(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 %,P<0.05);观察组的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T2和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T1(P<0.05),且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提高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在接受电复律的房颤患者中,观察比较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单用丙泊酚镇静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纳入60例接受电复律的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丙泊酚-右美P-D组)和对照组(丙泊酚 P组),每组30人,观察两组T0-T4不同阶段的生命体征、不良事件、镇痛效果、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P-D组在T1-4时段HR较T0减低,P组T2-4时段HR也较T0下降,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在T2、T3时MAP、SpO2均低于T0,但T2时段P-D组MAP、SpO2下降幅度低于P组, T3时段SpO2下降幅度低于P组, MAP降幅无差异。P-D组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P组(48.67±15.03 mg vs 71.33±19.03 mg;P<0.001),但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D组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均低于P组(16.7% vs 40% P=0.045;13.3% vs 3.3% P=0.35)。P-D组镇痛评分为轻度以下者占93.3%,显著优于P组的73.3%(P<0.05)。结论:对电复律的房颤患者,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复合策略展现出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该方案可明显降低丙泊酚用量,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率,增强了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究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在评价老年肺结核患者病情中的应用,并分析6MWT同肺结核患者血气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高龄肺结核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50例健康个体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6MWT实验,测量两组个体的步行距离、实验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计算SpO2下降率,并对所有实验组患者实施肺功能实验,评估肺功能相关指标同6MWT相关性。结果:(1)对比显示实验组患者的6MWT、SpO2、PaO2明显低于对照组,PaCO2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前后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试验后的SpO2、PaO2低于实验前,PaCO2高于实验前(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的6MWT同FEV1、FEV1/FVC呈正相关(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的6MWT同SpO2、PaO2呈正相关,同PaCO2呈负相关(P<0.05)。结论:6MWT同高龄肺结核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相关指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将6MWT作为老年肺结核患者病情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15,以ScvO2为目标指导液体复苏)和观察租[n=115,P(cv-a)CO2联合ScvO2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复苏6 h后的相关监测指标,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治疗相关指标。此外,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复苏6 h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ScvO2、心脏指数(CI)较复苏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肌酐(Scr)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较复苏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6 h后观察组的6 h平均入液量、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生存组患者,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更大、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更高、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更久、CI、血酸清除率、ScvO2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30分、SOFA评分≥8分、血乳酸清除率<30%、ScvO2<53%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cv-a)CO2联合ScvO2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复苏作用和改善患者预后。较高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较低的血乳酸清除率、ScvO2是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妇科收治的8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七氟烷麻醉后行宫腔镜治疗,观察组则施以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进行宫腔镜治疗,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程度进行评价,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对患者的清醒程度进行评价,监测记录患者的手术麻醉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的心率(HR)、心排出量(CO)、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记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较短(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OAA/S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T2、T3时点均显著低于T1(P<0.05),在T4时点又有所回升,观察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T3时点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的各时间段,观察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对于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较佳的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到2020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共计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以及瘢痕面积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以及对照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经过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后,症状积分以及瘢痕面积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达到79.59%。将治疗有效的患者作为有效组(n=78),将治疗无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组患者的年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病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效组患者合并其它皮肤疾病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OR=18.225,95%CI:6.805~31.589)、抑郁自评量表评分(OR=7.090,95%CI:2.430~21.148)、焦虑自评量表评分(OR=1.022,95%CI:1.008~1.036)、病程(OR=3.049,95%CI:1.346~6.184)以及合并其它皮肤疾病(OR=14.318,95%CI:5.234~18.595)为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对凹陷性痤疮瘢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病程以及合并其它皮肤疾病会影响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对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和研究组(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前~术毕清醒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麻醉10 min后SpO2、MAP、H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降低后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机体血流波动、氧化应激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同时还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比较腔镜下Soave根治术与开腹改良Soave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的疗效,观察两种术式对应激反应和控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长段型HD患儿8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43例和45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应激反应指标、控便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的术中失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肠管切除长度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后1 d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升高,血氧饱和度(SpO2)较术前下降,但微创组HR、MAP低于开腹组,SpO2高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1年大便性状、排便次数、污粪、需要治疗(灌肠、药物、尿布)评分及Heikkinen总分均较术前升高,且微创组高于开腹组(P<0.05)。微创组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开腹改良Soave术相比,采用腔镜下Soave根治术治疗长段型HD患儿可缩短手术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改善患儿控便功能,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及对血清V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IL-6(白介素-6)、IL-10(白介素-10)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94例上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7例。对照组于臂丛阻滞实施前10分钟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辅助静脉推注地佐辛。随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麻醉前(T0),药物注射分钟后(T1),手术切皮(T2)、手术操作5分钟(T3)、手术操作30分钟(T4)和手术结束(T5)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Ramsay镇静评分、VEGF、IL-6和IL-10水平。结果:联合组T1~T5时间MAP(血压)、HR(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pO2(血氧饱和度)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1~T5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两组T1~T5时间点VEGF均上升,且联合组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显示,联合组IL-6、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P0.05)。结论:在行上肢手术过程中,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明显,同时可有效刺激VEGF分泌,降低IL-6、IL-10炎症因子水平,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喉罩全麻)和B组(n=61,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2)-术后1 h(T5)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B组T2~手术结束即刻(T4)时间点SpO2、MAP、HR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MMSE评分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B组MMSE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组,术后苏醒时间、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则短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给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B超指引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每组样本容量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凭静脉麻醉,实验组实施B超指引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比两组不同时点MAP、HR、血清Cor、NE水平以及瑞芬太尼、尼群地平(NIT)、丙泊酚使用剂量,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T1-4时点MAP、HR、血清Cor、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瑞芬太尼、NIT以及丙泊酚使用剂量实验组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超指引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中可抑制患者体内应激物质释放,将MAP及HR维持在稳定范围内,极大地减少了麻醉药物、NIT使用剂量,麻醉效果理想、确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用于上肢手术锁骨上阻滞的效果。方法:招募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我院收治并接受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上臂丛神经阻滞。根据研究方案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引导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引导组采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对上臂丛神经阻滞,统计分析临床麻醉完成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引导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中差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总体并发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应对评分和总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不满意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神经刺激器相比,超声引导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可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江苏北部某村农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情况,为农村高血压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北部某村124名农民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4名非高血压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统计其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6.038,P<0.001)、高盐饮食(OR=6.167,P<0.001)、高油饮食(OR=9.626,P=0.002)、家族史(OR=8.008,P<0.001)、缺乏体育锻炼(OR=4.202,P<0.001)、吸烟(OR=3.067,P<0.001)等因素与该村农民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Exp(B)=3.931,P<0.001)、家族史(Exp(B)=6.212,P<0.001)、高盐饮食(Exp(B)=2.257,P<0.001)、缺乏体育锻炼(Exp(B)=3.393,P=0.007)、吸烟(Exp(B)=2.513,P=0.018)是该村农民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124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47.58%(59/124),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农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是农村地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农村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一般,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对高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心理状态、认知功能、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T1~T4时间点收缩压(SBP)、心率(HR)、舒张压(DBP)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阻滞完成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回忆能力、瞬时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定向力、语言能力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对高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阻滞效果确切,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可减轻其认知功能损害,改善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及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经DSA造影观察脑血管动脉造影脉狭窄情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562例脑卒中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69例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中度狭窄301例,血管重度狭窄168例;颅内段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段(P0.05);高龄(OR=1.434,P0.05)、高血压(OR=2.084,P0.05)、糖尿病(OR=2.235,P0.05)及吸烟(OR=2.734,P0.05)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DSA显示老年人脑卒中患者多存在脑血管动脉狭窄的发生,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