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本研究用从临床分离的对合霉素敏感及耐药的福氏痢疾杆菌Iia型各一株,对它们的合氮、磷化合物的代谢以及合霉素对这些代谢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观察。 2.合霉素对敏感菌株的菌体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而对耐药菌株的菌体蛋白质合成则无抑制作用。 3.在合霉素的作用下,菌体核糖核酸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多。 4.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的菌体游离氢基酸的种类不相同,加入合霉索后氨基酸种类均有减少,尤以耐药菌株为显著。 5.合霉秦对于耐药菌株对谷氨酸的脱羧和脱氨作用均有抑制作用。 6.加入合霉素后,菌体内磷脂含量增多。 7.从实黢材料来看,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在蛋白质代谢、氨基酸的需要和合成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在合霉素作用下,敏感与耐药的痢疾杆菌栅胞的透过性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无论敏感或耐药菌株对于蛋白质及DNA的透过能力均增加。而且漏出物的量和菌量及药量成比例,但漏出物的种类则不受它们的影响。蛋白厦与DNA的漏出妨碍菌体正常代谢的进行,因而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1.本文研究了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在不同浓度链霉素、合霉素和磺胺噻唑纳合菊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后的变异现象。 2.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对磺胺噻唑钠,不容易形成耐药性,至120代时,其敏威度仅为原始菌株的二倍。但对链霉素较对合霉素更易形成耐菊性。“伤鲢”檬和“弗键”株至110代,其耐菊性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000倍和16,000倍。“伤合”株和“弗合”株至120代,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20—190倍和125倍。 3.耐药菌株生物学特性方面有若干变化,如菌落变小、菌落生长授慢、生化反应减弱或不规律、凝集力下降。耐药性痢疾杆菌毒力不变,耐药性伤寒杆菌毒力有下降趋势。 4.耐药性痢疾杆菌的耐药性最不稳定,在无药肉汤中,传70代后,耐藕性降为原来的1/22,400。耐药性伤寒杆菌,传70代后,耐药性降为原来的1/90。  相似文献   

4.
以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环丙沙星耐药株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LM对喹诺酮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de基因在LM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SOE-PCR技术构建lde基因缺失突变株,调查外排泵Lde的作用。结果表明,15株LM耐药菌株GyrA、GyrB、ParC和ParE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敏感株100%相似;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PMQR基因。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菌株L28和L47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分别下降为原来的1/8和1/4。lde基因在耐药株和敏感株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相近;在环丙沙星的作用下,lde基因在耐药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显著,而在敏感株中的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加入利血平后,lde在耐药株中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缺失lde基因后,菌株对环丙沙星由耐药转为敏感;利血平存在下突变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受影响。本研究证明外排泵Lde介导LM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5.
以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环丙沙星耐药株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LM对喹诺酮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de基因在LM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SOE-PCR技术构建lde基因缺失突变株,调查外排泵Lde的作用。结果表明,15株LM耐药菌株GyrA、GyrB、ParC和ParE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敏感株100%相似;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PMQR基因。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菌株L28和L47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分别下降为原来的1/8和1/4。lde基因在耐药株和敏感株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相近;在环丙沙星的作用下,lde基因在耐药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显著,而在敏感株中的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加入利血平后,lde在耐药株中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缺失lde基因后,菌株对环丙沙星由耐药转为敏感;利血平存在下突变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受影响。本研究证明外排泵Lde介导LM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报告从病人标本中分出的肠道致病菌中,痢疾杆菌的抗药菌株远比伤寒杆菌为多,而各型痢疾杆菌中,则以宋氏痢疾杆菌的抗药菌株为最多见,而舒密次氏痢疾杆菌为最少。为了探讨这两种痢疾杆菌对合霉素产生抗药规律性,我们用递增药物浓度的方法在试管中进行诱导,试图发现用人工法诱导抗药性和在自然条件下产生抗药性之间有无相似之处。结果发现不同种类痢疾杆菌在试管内对合霉素产生抗药性的速度与强度有一定差别,这和在自然情况下所产生的抗药性颇相类似,但抗药性不很稳定。在诱导过程中,许多菌株在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出现了其他特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减慢与发酵能力减弱。虽然从文献中尚未见到来自病人标本的抗药痢疾菌株有类似的变异,但这种可能性是值得考虑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常用免疫抑制剂、降血脂药、抗抑郁药、抗生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中筛选出可能与氟康唑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药物.方法 将5类28种药物配制成相同浓度(100 μg/mL)后分别单独及与低浓度氟康唑联合加入白念珠菌耐药菌株(l00、103)及敏感菌株(sc5314、y0109)菌悬液中,24 h(敏感菌)及48 h(耐药菌)后观察菌液澄清情况,菌液完全澄清为“+”,混浊为“-”,并重复上述实验3次.结果 舍曲林等7种药物在该浓度下单用即可抑制所有实验菌株生长,与氟康唑合用后抑菌作用更加显著;利福喷丁等6种药物在该浓度下单用只能抑制敏感菌株生长,但与低浓度氟康唑合用后对耐药菌株也有抑制作用.结论 舍曲林、利福喷丁等药物与氟康唑联合后对白念珠菌可能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原胶中丙酮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不同菌株及不同菌落在同一条件下以及N·K—01菌株在不同条件下所产黄原胶的丙酮酸含量;检查了不同丙酮酸含量黄原胶的流变学性质.研究表明,选择适当菌株,控制发酵条件,可以得到不同丙酮酸含量的黄原胶;胶中丙酮酸含量越高,其流变学性质越好.丙酮酸含量是黄原胶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唑类药物耐药热带念珠菌菌株ERG11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方法连续收集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及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对唑类药物耐药菌株及部分敏感菌株进行ERG11基因测序,同时采用RT-PCR测定ERG11基因表达量。结果临床共分离92株热带念珠菌菌株,其中有29株为唑类药物耐药菌株,耐药率31.52%。40株热带念珠菌(29株耐药菌株和11株敏感菌株)ERG11基因序列共发现2个错义突变(S154F、Y132F)和5个同义突变,其中24株唑类药物耐药菌株同时出现上述两个错义突变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29株唑类药物耐药菌株中有19株其ERG11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增高。分析16株对3种唑类药物全耐药菌株及其余13株仅对一种或两种药物耐药菌株,显示前者ERG1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与ERG11基因突变及过表达有关,有关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及对喹诺酮敏感和耐药菌株中gyrA与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31株,采用K-B纸片法测定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随机选取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耐药菌株4株和均敏感的菌株3株,分别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耐药决定区,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625、319bp,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并做序列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1%(118/231)和45.9%(106/231);gyrA和parC基因经序列分析显示,耐药株均有gyrA基因的突变,其中1株出现第83、87和27位氨基酸的改变,2株出现第83位氨基酸的改变,1株出现第47位点的改变;环丙沙星敏感株中未出现gyrA基因的突变。4株耐药株均有parC基因的突变,引起相应氨基酸Ser80→Arg的改变,2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也发生了同样的改变。结论哈尔滨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显著,在喹诺酮耐药株中有gyrA和parC基因的同时突变,在敏感株中也发现了parC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酶)与高产头孢菌素酶(Amp C酶)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我院各病区提供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共128株,无重复菌株,检测产ESBLs酶、Amp C酶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酶菌株98株,占总菌株数的76.56%,其中单产ESBLs酶菌株25株、单产Amp C酶菌株58株、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15株、不产酶菌株30株;大多数抗菌素对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特别是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几乎所有抗菌素均不敏感,而对于不产酶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数抗菌素均较为敏感。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菌株较多,抗菌药物敏感性差,临床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舒文婷  刘小玲  薛亮  刘潇  刘敬  周新  王达利  彭代智 《生物磁学》2013,(34):6605-6608,6646
目的:观察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和耐药菌株体外培养释放DNA的影响。方法:选择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作为实验菌株,检测其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不同浓度亚胺培南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的DNA释放情况,并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所释放DNA片段的分子量和含量。结果:亚胺培南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从1/2MIC开始释放小片段DNA,大于1/2MIC仅释放l条大片段DNA,且含量少,等于1/2MIC可释放3条DNA,但无小片段DNA,小于1/2MIC可释放4.5条DNA,且含量多。1/16MIC时,标准菌株释放的第1、5条DNA片段含量偏少,3、4条DNA片段含量偏多,而耐药菌株相反。耐药菌株与标准菌株相比释放的DNA片段有所不同,耐药菌株比标准菌株多释放一条DNA片段(第2条),分子量为2784bp,耐药菌株的第1、3、4、5条DNA片段分子量均比标准菌株小。耐药菌株释放的第3、4、5条DNA含量明显高于标准菌株,P〈0.01,其统计有显著学意义。结论:不同亚胺培南浓度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会释放不同片段大小和含量的DNA分子,耐药菌株与标准菌株释放的DNA片段数量和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与耐药机制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和红霉素对克林霉索诱导耐药的情况,以及纸片边缘距离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用D-试验方法检测并判读红霉素对克林霉素诱导耐药,对D-试验阳性菌株再次按纸片边缘不同距离分组,分别再做D-试验,了解纸片边缘距离对D-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462株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14株,克林霉素敏感,红霉素耐药有66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30.8%,其中D-试验阳性菌株有37株,占克林霉素敏感,红霉素耐药株56.1%。248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中克林霉素敏感,红霉素耐药有87株占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35.1%,其中D-试验阳性菌株有56株对克林霉素敏感,红霉素耐药株占64.4%。纸片边缘距离为17—24mm时有明显的“D”形。纸片边缘距离大于26mm时D-试验有漏检情况出现。结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开展D-试验检测葡萄球菌中红霉素对克林霉素诱导耐药,这样可以避免临床医生盲目使用克林霉素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4.
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35株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MP)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物理法制备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标本,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外膜蛋白.直接荧光法测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和积累.结果:35株鲍曼不动杆菌都有10条主要OMP带,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发现外膜蛋白在约29 Ku条带处消失,而在26 Ku条带处却明显增强.耐药菌株药物积累量不及敏感菌株,经叠氮钠处理后,积累量上升并接近敏感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与外膜蛋白的低通透性和主动外运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耐药大肠杆菌(M13)和敏感质控菌株(E.coli ATCC25922)为研究对象,探究纳米TiO_2和四环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添加梯度浓度四环素相比,纳米TiO_2的加入进一步抑制了敏感菌的生长,而耐药菌变化不大。纳米TiO_2单独和联合暴露下对耐药菌的抑菌率均在40%以下,而敏感菌在80%-100%之间,耐药菌M13除了耐抗生素,对纳米TiO_2也存在抗性。微生物对抗生素和其它环境毒性因子的抗性机制存在着一些共性,但在共暴露条件下微生物的抗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中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对18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CLSI表型确证试验-纸片增强法检测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K-B法测定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对18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的耐药率〉50.0%,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2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常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3%和2.0%;痰标本的分离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明显高于血、尿液标本分离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显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7.
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基因定位。方法 随机选取实验室保存的5株耐药菌和1株敏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利舍平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存在药物外排系统。PCR法检测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aac(6′)-Ⅰb和aac3-Ⅱ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qacEΔ1-sul1耐消毒剂和磺胺基因、catA和catB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基因以及cmlA氯霉素外排泵蛋白基因等7种耐药基因。结果 5株多重耐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及氯霉素等8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全部敏感;对头孢噻吩中度敏感。1株无质粒pRST98的菌株对上述药物全部敏感。利舍平抑制试验均为阴性。4株耐药菌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为阳性。全部耐药菌株aac3-Ⅱ、qacEΔ1-sul1、catA基因均为阳性,而aac(6′)-Ⅰb、catB和cmlA基因均为阴性。 结论 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上同时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是导致菌株同时对多种结构各异的抗生素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丙酮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中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T.glabrata WSH-IP12进行EMS诱变,挑选以NH4Cl为唯一氮源的平板上透明圈较大的菌株,经初筛和复筛后,发现T.glabrata WSH-IP303生产丙酮酸的能力强且稳定。以NH4Cl为唯一氮源摇瓶培养48h,其丙酮酸产量(35.1g/L)比出发菌株(21.4g/L)提高了64%。采用该菌株在300L罐上进行了4批发酵试验,丙酮酸产量最高可达58.4g/L,对葡萄糖产率0.562g/g。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湖州市中心医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用VITE-COMPACT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10株,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48株(分离率5.9%)。标本来源主要来自ICU室,其次呼吸科,大部分来自痰液标本(约占89.2%),年龄段以中老年人比率最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彬他坐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高度耐药;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耐药率为33.7%~58.2%;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低于30.0%。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0.4%、91.7%和2.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达100.0%。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与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相比,耐药情况更严重,其中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率显著高于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P〈0.01);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与复方新诺明敏感菌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呈高度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尚敏感,但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现象更严重。应重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人性操作,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20.
林兆  董红军  李寅 《生物工程学报》2015,31(12):1711-1719
目前,对于构建高产丁醇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的工作,主要是对丁醇通路和相关途径的基因进行理性改造。为进一步提升菌株的丁醇生产能力,需要发掘基因组上可影响丁醇生产能力的基因,但这很难通过已有认识或计算机模型进行预测。本工作以一株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产丁醇大肠杆菌工程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Tn5转座子构建了一个含有1 196个菌株的突变文库。丙酮酸是丁醇的前体,并且在发酵终产物中,副产物丙酮酸的含量与丁醇的含量呈反相关,因此,可以利用丙酮酸的含量来间接反映丁醇的含量,而丙酮酸可用二硝基苯肼显色法进行快速测定,基于此,建立了96孔板——酶标仪快速筛选方法。利用该方法成功筛选到了比对照菌株丁醇产量提高了29%、49%、56%的3个突变体菌株。利用反向PCR及测序的方法,确定了其转座子插入位置分别为:pyk A、tdk、cad C基因。这些基因可以作为进一步提高菌株丁醇产量的靶点,同时这种利用Tn5转座子筛选基因靶标的策略也为构建其他微生物细胞工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