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毒蓝藻在形成水华破坏水体环境的同时,也对人畜产生危害。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环境中产毒蓝藻进行监测,由于其简单、快速和经济等优点,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1)早期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毒蓝藻诊断中的运用;2)以产毒基因为靶标进行的产毒蓝藻诊断;3)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产毒蓝藻进行检测。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相比,生物芯片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分析自动快速、高通量等许多传统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该技术在蓝藻毒素检测中的运用必将给目前的产毒蓝藻的检测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肉毒毒素的中毒和检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的一类强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中毒甚至死亡。国内外均有肉毒毒素中毒及其相关检测方法的报道。本文简要论述了肉毒毒素的中毒情况和检测方法,并介绍了近年来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受当前检测手段的限制,我国肿瘤的早诊早治率还相对较低。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检测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早期诊断方法,是发现最早、也是研究最深入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之一。文章主要综述了DNA甲基化在实体瘤早期诊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病毒是人类致病性病毒,其变异性强、传播速度快、病亡率高,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目前全球对禽流感疫情防控的前提和关键是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控制。因此研发敏感、快速、特异、能进行高通量样品检测的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使人类能在更短时间内监测、检测禽流感病毒的病原感染情况,对禽流感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上海近郊某鸡场数群 10日龄左右的病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纯化、动物回归、血清学检测及病毒核酸纯化、VP2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确认上海地区以发病日龄早 ,发病率、死亡率高为特征的鸡传染病为超强毒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原具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 (vvIBDV)的分子特征 ,为vvIBDV。  相似文献   

6.
我国28种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产于我国的28种鹅膏菌的主要肽类毒素(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和采于欧洲(德国)的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作对照,结果表明,3种东亚所特有的鹅膏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和欧洲毒鹅膏所含毒素种类多、含量高,其子实体菌盖部位主要毒素总量分别达到12583.7μg/g、8152.6μg/g、1058.2μg/g、7456.2μg/g干重子实体,这4种鹅膏菌可称之为剧毒鹅膏菌。其它25种鹅膏菌中有10种检测出含有微量鹅膏毒肽,含量在19.5μg/g—151.2μg/g之间。在4种剧毒鹅膏菌中,子实体组织部位不同,毒素含量以及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其中的分布也不一样,菌盖中的毒素含量最高,菌柄的毒素含量次之,菌托中的毒素含量最低;对于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无论在菌盖、菌柄和菌托中,鹅膏毒肽类毒素的含量都高于鬼笔毒肽类毒素,尤其以α-amanitin的相对含量最高;而在欧洲毒鹅膏中,菌盖、菌柄和菌托中都以鬼笔毒肽为主,尤其以phallacidin的相对含量最高,并且从菌盖至菌柄到菌托,鬼笔毒肽的相对含量依次增加。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上海超强毒株NH99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孙建和  陆苹  李晖  赵渝 《中国病毒学》2002,17(3):252-256
通过对上海近郊某鸡场数群10日龄左右的病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纯化、动物回归、血清学检测及病毒核酸纯化、VP2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确认上海地区以发病日龄早,发病率、死亡率高为特征的鸡传染病为超强毒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具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 (vvIBDV)的分子特征,为vvIBDV.  相似文献   

8.
杨淮英  杜连文  郑利伟 《蛇志》2009,21(2):140-141
目的对羟乙基淀粉200/0.5细菌内毒素的含量检查。方法细菌内毒索检查采用鲎试剂检测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索含量。结果试药内毒素检查呈阴性。结论此方法对细菌内毒索的检查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9.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近70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矿质营养失调,尤以Fe^2 过量积累,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逆境胁迫作用。培育抗亚铁毒的水稻品种是简便、经济有效地提高稻谷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利用由粳稻品种Asominori与籼稻品种IR24杂交衍生的Asominori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群体为材料,检测与抗亚铁毒胁迫有关性状QTL。共检测到与抗亚铁毒胁迫有关性状QTL14个,各QTL的LOD值为2.72~6.63。其中检测到与抗亚铁毒胁迫直接有关的性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3个,分别位于第3、9、11染色体C515~XNpb279、R2638~C1263和G1465~C950之间,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16.45%、11.16%和28.02%;与其他已发表的定位结果比较发现,位于第三染色体C515~XNpb279间控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的QTL与水稻功能图谱上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的位置一致;表明在亚铁毒胁迫条件下,水稻在其叶片表面出现棕色斑点,叶片衰老,产生一些叶绿素降解物或衍生物,以提高叶片细胞对亚铁等重金属毒害的耐受力。另外,在第11染色体G1465~C950之间检测到了控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茎干重和根干重QTL1个,为主效QTL。在第6染色体XNpb386~XNpb342之间检测到控制茎干重、株高、根长和根干重QTL1个,是否与水稻抗亚铁毒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定位与抗亚铁毒有关的QTL,借助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有效地聚合这些QTL,培育出抗亚铁毒性强的水稻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悬液芯片系统建立一种高通量检测新城疫病毒强、弱毒的方法并将该方法的灵敏度与传统的酶联免疫反应(ELISA)进行比较.方法:将F48E9和LaSota单克隆抗体通过共价偶联的方式连接到聚苯乙烯微球的表面构成捕获抗体,利用捕获抗体、检测物、生物素化的多抗及链霉亲和素化的藻红蛋白建立双抗夹心的免疫检测模式.检测物作为抗原与捕获抗体结合后与生物素化的新城疫多抗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用链霉亲和素标记的荧光探针对反应产物进行标记得到悬液芯片系统的检测物.结果:微球包被实验结果表明,包被100 μL微球所需F48E9和LaSota单克隆抗体的最佳量分别是14.85 μg和17.65 μg;新城疫病毒多抗的最佳稀释倍数为400倍;悬液芯片检测方法检测NDV强毒的灵敏度为1∶160,弱毒的灵敏度为1∶320;抗体特异性实验表明,该方法所使用的两种捕获抗体的体异性良好.该方法与传统的ELISA在相同灵敏度的前提下,其在检测时间、检测步骤及高通量方面优于ELISA.结论:基于悬液芯片系统的新城疫强、弱毒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对于该病毒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建立以纤维膜为载体的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方法,检查病人血清中对梅毒螺旋体多种抗原的抗体,用于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将基因工程表达及纯化的梅毒螺旋体蛋白tp15、tp17、tp42和tp47分别结合在纤维膜上,用载抗原的纤维膜条检查血清中的抗体,抗体阳性者在相应抗原位置显示出特异条带。结果:梅毒螺旋体感染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在检查的460份临床诊断的患者血清中,对tp15、tp17、tp42和tp47抗原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41.3%、100%、98.7%和51.7%;134份献血员血清抗体阴性。结论:建立的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方法可同时检查对多种抗原的抗体,以纤维膜条作为诊断条检测血清抗体方法简便,用于临床诊断更特异、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巢式PCR(nPCR)法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早期梅毒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来我院就诊,经临床综合分析为一期梅毒的患者195例和同期就诊的120例非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nPCR法对棉拭子标本和血液标本中梅毒螺旋体特异性基因tpp47进行扩增检测,所有标本同时做暗视野镜检和Tp—ELISA血清学检测。结果:nPCR法共检测出阳性标本176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3%和100%,明显高于暗视野镜检和Tp-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PCR法在早期梅毒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作为暗视野镜检和血清学检测的补充试验。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that the whole genome of T. pallidum, the causative agent of syphilis, has been sequenced, syphilis is, and will remain for some time, diagnosed by direct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by laboratory methods. This review presents comprehensively most of the practical techniques used for direct detection of T. pallidum and lists all practical methods for phospholipid and treponemal antibodies detection. It describes most novel tests for syphilis, discusses problems with sero-creossreactivity in Lyme disease, immune responses in HIV-syphilis coinfected patients, and reviews serologic responses to antibiot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梅毒螺旋体蛋白印迹试验(TPPA-IgM-WB)和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TP-19(s)-IgM-ELISA]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梅毒孕妇所产46例(1例双胞胎)新生儿运用血清IgM-WB试验、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TP-19(s)-IgM-ELISA]和常规血清学方法(TPPA、RPR、FTA-ABS-IgM)检测,评价上述试验诊断方法在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结果45例梅毒孕妇所生的新生儿中,按常规综合诊断方法21例确诊为先天梅毒,新生儿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23例阳性,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24例阳性(21例常规方法诊断为先天梅毒)。30例作为对照的非梅毒孕妇及新生儿各项检查均为阴性。结论血清IgM蛋白印迹试验和梅毒螺旋体19(s)-IgM酶联免疫吸附法[TP-19(s)-IgM-ELISA]诊断先天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可能高于现行的常规综合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Immuno-PCR法诊断早期梅毒的方法学,评价其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TpN47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体并用Weston blotting检测;利用抗TpN47抗体作为捕获抗体与血清中TpN47抗原结合,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生物素化DNA和PCR扩增等建立Immuno-PC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原TpN47体系;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收集200例临床标本通过Immuno-PCR法、ELISA、TPPA和TURST法进行临床应用比较。结果 Weston blotting结果显示TpN47抗体阳性;Immuno-PCR比ELISA法敏感性强103倍,比TPPA、TURST强105倍;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临床标本中Immuno-PCR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0%(P〈0.05)和100.00%,ELISA法为71.00%和98.00%,TPPA法为65.00%和100.00%,TRUST法为68.00%和95.00%。结论 Immuno-PC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TpN47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 。  相似文献   

17.
一期梅毒实验室诊断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梅毒螺旋体初筛试验、确认试验和鉴别诊断试验,探讨一期梅毒实验室诊断差异性,最大限度减少漏诊与误诊,为深入研发新型早期梅毒诊断试剂奠定基础。方法依据2000年中国卫生部防疫司颁布的性病诊断标准,临床筛选一期梅毒患者86例(研究组)和非梅毒患者100例(对照组),对患者血清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初筛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筛选临床体征、TRUST法和TPPA法三者结果有差异的患者进一步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免疫PCR法与自身抗体检测等试验。结果初筛TRUST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2.8%、93.0%;确认TPPA法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66.3%、100%。TRUST法和TPPA法两者结果差异占12.8%;临床体征诊断、TRUST法和TPPA法三者结果差异占41.9%。TPPA法与TRUST法两者均阴性的一期梅毒患者中,FQ-PCR阳性率达88.0%,免疫PCR阳性率占40.0%。TPPA法阳性、TRUST法阴性的一期梅毒患者免疫PCR法与TPPA法结果一致;TPPA法阴性、TRUST法阳性11例患者中结核抗体阳性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3例与抗Sm抗体结果阳性6例。结论一期梅毒患者实验室诊断结果差异性较大,漏诊与误诊的比例较高,有待研发新型的诊断试剂和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测梅毒患者正规治疗前、后血清抗体变化,评价梅毒实验室各种血清学试验方法对梅毒的诊断和随访的临床意义.本文采用梅毒螺旋体(TP)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TP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TP-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IgM ELISA)等方法对135例梅毒患者正规治疗前、后的血清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eponema pallidum genome project, only minor genetic difference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the subspecies that cause venereal syphilis (ssp. pallidum) and the nonvenereal diseases yaws (ssp. pertenue) and bejel (ssp. endemicum).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 arp gene which allows straightforward differentiation of ssp. pallidum from the nonvenereal subspecies. We also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is region is subject to positive selection in ssp. pallidum, consistent with pressure from the immune system. Finally,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but distinct, repeat motifs in both ssp. pallidum and Treponema paraluiscuniculi (the pathogen responsible for rabbit syphilis) suggests that a diverse repertoire of repeat motifs is associated with sexual transmis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variations in the number and sequence of repeat motifs in the arp gene hav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感染可引发机体多系统慢性持续性损害,可垂直传播,还可明显增加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尽管付出相当的努力,但Tp不同寻常的生物学特征及当前梅毒疫苗方法学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梅毒疫苗的研究进程,迄今为止,国内外仍然没有切实有效的疫苗能预防Tp感染。简要介绍了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特点,综述了梅毒疫苗的类型及疫苗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梅毒疫苗设计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