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蓑蛾科为害茶树的种类甚多,其中分布较普遍,为害较重的有如下四种: 1.茶蓑蛾Mahasena minuscula Butler 2.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 3.茶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 4.大蓑蛾Claina pryeri Leech 茶蓑蛾是杂食性害虫,除为害茶外,桃、李、柑桔、枇杷、梅以及侧柏、紫荆等也会被害,在我国茶区中是一种较重要的局部为害的害虫,被害茶园茶树几乎没  相似文献   

2.
<正> 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又名棉避债蛾、大袋蛾、大背袋虫,属鳞翅目蓑蛾科(Psychidae),在彭泽棉区间断普遍发生,局部为害较重。为害多种树木,7—8月间迁往棉田,为害棉叶,取食上部叶片和嫩头,严重时可将嫩头和棉叶全部吃光,影响棉花生长,甚至造成棉株枯死。为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探索防治措施,现将调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蓑蛾类为害多种木本植物,也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种类很多,分布极广。根据我们在本省安化、新化、双峰、涟源、临乡、长沙、岳阳、湘潭等主要产区的调查,为害茶树的蓑蛾发现有9种,其中以茶蓑蛾为最严重。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很少,防治办法不多,为了迅速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我站从1957年起进行生活史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在将三年来所得的初步结果,整理于下,以供参考,并希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 亚鳞蓑蛾Lepidopsyche asiatica Staudinger属鳞翅目蓑蛾科。是为害茶树和乌桕等林木的重要害虫。笔者于1982~1984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文爱  范航清 《昆虫知识》2011,48(6):1850-1855
通过对广西北海、山口、钦州、防城港4个红树林集中分布区蓑蛾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蓑蛾发生规律、行为习性、耐水淹等特性。结果表明:小蓑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 Hampson的发生范围最广,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的发生范围最小;桐花树遭受蓑蛾危害最严重,木榄和红海榄的蓑蛾危害较轻,野外未发现蓑蛾危害老鼠勒和海漆;蓑蛾发生程度钦州>防城港>北海>山口,种群呈现以钦州为中心向东西2个海岸带扩散的规律。选择性取食试验、水淹试验和耐饥饿试验表明,蓑蛾属于杂食性昆虫,可取食多种红树植物,易在不同红树植物之间传播;4种蓑蛾耐水淹能力依次为:蜡彩蓑蛾Chalia larminati Heylaerts>小蓑蛾>白囊蓑蛾Chalioides kondonis Mats>褐蓑蛾,耐水淹能力与分布范围基本呈正相关;耐饥饿能力依次为:蜡彩蓑蛾>小蓑蛾>白囊蓑蛾>褐蓑蛾;4种蓑蛾初孵幼虫的爬行速度依次为:白囊蓑蛾>褐蓑蛾>蜡彩蓑蛾>小蓑蛾。  相似文献   

6.
赵仲苓 《昆虫学报》1982,(4):436-440
蓑蛾科(Psychidae)的幼虫吐丝造成各种形状的蓑囊,囊上粘附有断枝、残叶、土粒等,幼虫栖息其中。行动时,将头、胸部伸出,负囊移动,所以有结草虫、蓑衣虫、避债虫等象形的俗称。蓑蛾是林木、果树、行道树、农作物和蔬菜上的重要害虫。蓑蛾幼虫的食性是独特的,在过去的文献记载中只知幼虫取食高等植物的叶、花和低等植物中的地衣、苔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探讨灰茶尺蠖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机制。【方法】首先测定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并从中选择5个茶树品种测定其叶片生化成分(水分、可溶性糖、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分析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生化成分的关系;用筛选出来的5个茶树品种叶片饲喂灰茶尺蠖,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阳特早舒茶早中黄2号越香早中黄1号岚里香漕溪1号玉露1号福鼎大白陕茶1号苏玉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灰茶尺蠖幼虫偏好取食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茶树叶片,不喜食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叶片。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可显著影响灰茶尺蠖低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对成虫寿命、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取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茶树的生化成分影响着灰茶尺蠖的取食选择,而灰茶尺蠖可通过改变取食策略等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8.
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又名桃叶卫矛、明开夜合、青条和白杜等。这种树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甘、陕、江、浙、赣、鄂、川、皖、闽等省。常用做庭园及街道的绿化树,木材还可供制器具及细工雕刻之用。近年来西安地区见有丝棉木金星尺蛾和卫矛巢蛾为害叶子严重,每当春夏之际,叶片常被为害,有些取食殆尽。  相似文献   

9.
<正> 洋麻钩翅蛾Cyclidia substigmaria(Hubner)属鳞翅目钩翅蛾科。1980年在安徽省岳西县进行森林病虫普查时,发现该虫严重为害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取食叶片,不少植株被吃光,不但影响了树势生长,连续为害能使全株枯死。为摸清它的生活习性,近两年来我们反复进行了室内外结合的饲养观察,并对其各虫态的构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59,(3):224-233
1.油桐蓑蛾是油桐主要害虫之一。我国福建、浙江、湖南等省皆有发生,幼虫致害油桐叶片、枝条及桐果表皮,被害严重的植株,往往仅剩枝枒,损失颇大。 2.在福建闽北一带,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梢越冬,3月下旬雌、雄性幼虫相继化蛹;5月下旬新一代幼虫开始为害,初龄幼虫皆栖息树梢端,叶的背面;幼虫匿居于蓑囊中,蓑囊圆锥形,纯系丝织成。 3.雌、雄性成虫异态,雌性成虫缺乏翅膀,匿存于幼虫的蓑囊中,雄性成虫皆晚间羽化,白日活动交尾。每一雌虫产卵数为270—430个。 4.冬季修剪幼虫大量集中的枝梢;6、7月间喷用6%可湿性γ-666 300—400倍稀释液,甚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广州柑桔拟小黄捲叶蛾(Adoxophyes cyrtosema Meyr.)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琼 《昆虫学报》1958,(4):293-316
作者于1952年9月到广东潮汕区调查柑桔虫害,在潮阳县发现卷叶蛾严重为害,引起柑桔大量落果,潮汕区果农称它为“丝虫”。因为这种卷叶蛾能吐丝将数叶片缀合一起,取食其中,又能吐丝下坠,随风飘荡,迁移他枝,因而得“丝虫”之名。在广州区1952年尚未发现卷叶蛾严重为害,只发现一种小灰蛾(Psorosticha zizyphi Stainton,织叶蛾科  相似文献   

12.
汪广  章士美 《昆虫学报》1956,(2):247-251
白杨天社蛾学名Melalopha anachoretaFab。属鳞翅目天社蛾科,为杨柳科树木的大害虫,特别对於白杨,更喜取食。国内分布地区,经查悉的有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面积是相当广阔的。树木经其为害後,叶片捲缩,凋落,甚而形成光桿,影响树势生长很大。按该科植物,多数为  相似文献   

13.
茶刺蛾是湖南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57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试验站的200余亩采叶茶园,被害面积达165亩,占82.5%,其中有15%的茶树片叶不存,成了光杆。茶刺蛾的为害不仅直接影响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4.
枇杷害虫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枇杷发生常见害虫约35种。叶部主要害虫有枇杷瘤蛾、苹掌舟蛾,在6-8月份发生为害叶片;果实主要害虫有燕灰蝶、长卷蛾,在3-5月份发生为害果实。研究应用90%万灵WP和10%吡虫灵WP防治低龄瘤蛾幼虫,效果分别为92.61%和90.34%;采用喷5%齐螨素结合套袋(牛皮纸)保果能有效控制果蛀虫的为害,防效为96.5%。  相似文献   

15.
<正> 刺蛾的幼虫是阔叶林、经济林及果树的重要害虫。迷刺蛾Miresina banghaasi(Heringet Hopp)是其中的一种,本种在我国尚未见报道。分布在辽宁、四川等省。在辽宁主要分布在凤城、宽甸、东沟等县。 此虫寄主较为专一,在辽宁地区主要为害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有时亦取食辽东栎Q.liaotungensis。在辽宁为害春发柞树新芽叶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lla Stainton在柑橘产区为害晚夏梢和秋梢普遍,对苗木和幼树的为害更为严重,影响生长和结果。受害叶片又常是柑橘红蜘蛛、卷叶蛾等害虫的重要越冬场所。由于潜叶蛾为害叶片和枝条造成的伤口,溃疡病容易侵染。 柑橘潜叶蛾除为害柑橘和枳壳外,还未发现为害其他寄主植物。它的发生与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柑橘夏梢零星陆续抽发,潜叶蛾在不间断的营养条件下,每年秋季常猖獗成灾。秋梢是柑橘翌年结果可靠母枝,保护秋梢不受潜叶蛾为害,是夺取柑橘次年增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扶桑绵粉蚧对植物的致害性,利用马铃薯苗作为寄主植物,通过刺探点位图谱、快速光曲线、为害分级等手段,对扶桑绵粉蚧在马铃薯苗上的取食行为、为害后马铃薯叶片的光合动力及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的致害效率进行检测并评价。结果显示,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苗韧皮部取食的时间超过占给定时间的30%,在叶肉细胞内的尝试性取食时间高达10%;扶桑绵粉蚧为害导致马铃薯苗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高效率的为害在短时间内造成马铃薯出现黄叶、枯叶甚至枯梢等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可在低起始为害密度的情况下快速形成为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发现扶桑绵粉蚧,需立即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肉桂双瓣卷蛾为害前后的樟树叶片挥发物变化。结果表明,健康和虫伤的樟树叶片中均含有26种相同的挥发物成份,但是肉桂双瓣卷蛾为害后挥发物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肉桂双瓣卷蛾危害后,叶片中的黄樟素含量显著增高,健康叶片中黄樟素仅占0.6%,而虫伤叶片中为2.7%;但是反-水合倍半香桧烯、顺-橙花叔醇、反-橙花叔醇及α-红没药烯含量均显著降低,健康叶中分别含1.9%、4.5%、11.6%和1.2%,而虫伤叶片中分别占0.6%、2.1%、7.0%和0.7%。挥发物组分含量变化可能在调控害虫取食、天敌对猎物的搜寻等行为过程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探索植物挥发物对害虫及天敌行为的影响奠定基础,为了解寄主-昆虫-天敌三层营养关系的相互作用、利用天然活性化合物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凤英  夏英三 《昆虫知识》2004,41(6):582-584
茶褐蓑蛾MahasenacolonSonan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山东茶区每年发生 1代 ,以 7龄幼虫越冬。作者于 1 997年起对其幼虫、蛹、成虫及天敌进行了初步研究 ,统计出害虫在各龄期的分布规律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1977—1979年我们在海拔2,400—2,600米,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山系的四川省盐源县内,对漫绿刺蛾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 一、为害和分布 漫绿刺蛾Latoia ostia(Swinhoe)属鳞翅目(Lepdoptera)、刺蛾科(Limacodidae)。在四川省盐源县,除为害梨、苹、桃、李、杏、柿、花红、核桃、樱桃、柑桔、山定子、海棠、棠梨、板栗等多种果树外,还为害杨、柳、刺槐、桤木、核枣等树木。它主要以幼虫咬食寄主的叶片为害,轻的形成许多缺刻,严重时只剩主脉和叶柄,有的甚至把全枝或全株的叶片吃光。据统计一株7—10年生的梨、苹果树上,少则有二、三十头,多的有一、二百头幼虫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