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斜纹夜蛾空间分布图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纹夜蛾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幼虫在低龄阶段高度聚集,聚集的集团是成虫产卵的行为造成。在高龄阶段,聚集度下降,幼虫不断扩散,扩散的原因是密度制约因素引起。在白菜上,幼虫在4龄前为聚集分布,5龄以后为均匀分布,棉花和向日葵上各龄幼虫均为聚集分布。根据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导出了数据代换公式。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与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陈尚文 《昆虫学报》2001,44(1):9-14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幼虫体内存在着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4龄幼虫的CAT和POD活力较大,其次是6龄幼虫,5龄幼虫的CAT和POD活力较4龄和6龄幼虫低。醚菊酯(etofenprox)处理后,在兴奋期(30 min),CAT和POD活力水平上升。4龄和6龄幼虫在抑制期(50 min以后),CAT和POD活力呈波动式上升,接近死亡时下降。5龄幼虫的CAT和POD活力呈波动式上升,接近死亡时下降。5龄幼虫的CAT在抑制期保持比正常虫体高的活力。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4龄、5龄和6龄幼虫与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制酶的抑制剂具有实用意义。根据毒力测定结果,马尾松毛虫幼虫对醚菊酯的耐药力,5龄是4龄的1.43倍,6龄是4龄的1.72倍。因此,药物防治的合理时期应掌握在4龄以前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室内研究了蓝蝽Zicrona caerula(Linnaeus)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效应。HollingII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新模型拟合结果共同显示,蓝蝽若虫对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4、5龄若虫及成虫的捕食量均在17头以上。由HollingII模型获得蓝蝽对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的控制能力为2龄<3龄<4龄<5龄<成虫;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蓝蝽各虫态的寻找效应逐渐下降。田间防治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时,2~5龄蓝蝽若虫及成虫的最佳益害比应该分别为1∶2、1∶4、1∶13、1∶14、1∶13,然而,食物选择效应显示蓝蝽原生境中猎物-兰叶甲可能会对防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19,22,25,28和31℃5个温度对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各虫态(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的在19~3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28~31℃范围最适宜于竹织叶野螟的生长发育。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6龄幼虫、7龄幼虫、蛹、成虫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63,12.51,11.18,10.93,10.05,8.01,6.80,5.78,6.20,7.81和8.33℃,有效积温分别为124.19,64.54,72.59,82.08,93.46,136.84,155.42,201.06,211.55,111.49和1235.50日.度。  相似文献   

5.
萧氏松茎象幼虫龄数的估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和林间调查的结果表明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幼虫期为 5~ 7龄。该虫在林间以老熟幼虫的前 1龄幼虫 ,即以第 4~ 6龄幼虫越冬 ,其中以 5~ 6龄幼虫为主 ,4龄幼虫仅占少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幼虫体内攻击素(attacin)基因LsAttacin2在响应细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RT-PCR扩增烟草甲LsAttacin2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RT-qPCR检测LsAttacin2在烟草甲不同发育阶段(卵、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低龄成虫和高龄成虫)、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表皮、前肠、中肠、后肠、脂肪体和马氏管)、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侵染及其肽聚糖处理4龄幼虫后的相对表达量;通过注射法利用RNAi沉默烟草甲4龄幼虫LsAttacin2的表达后,检测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烟草甲4龄幼虫后的死亡率。【结果】克隆获得烟草甲LsAttacin2(GenBank登录号:MT635176)的cDNA全长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残基,LsAttacin2 N端存在信号肽,C端具有Attacin_C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RT-qPCR结果表明,LsAttacin2在烟草甲测试的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高龄...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Smith)是我国于2019年新发现的一种迁飞性重大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高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湿地的感菌稻黑蝽Scotinophara lurida若虫僵虫进行了室内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采用浸虫法研究了该菌对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编号为GZSL-1菌株。菌株GZSL-1可侵染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的幼虫,随孢子浓度的升高,草地贪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到1×10~8孢子/mL时,1~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皆为100%,4龄和5龄幼虫也达到57.47%和55.06%,6龄仅25.28%。接菌6 d后1~5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1.32×10~3、3.42×10~3、1.01×10~4、1.61×10~5和1.23×10~7孢子/mL。幼虫LT_(50)值随孢子悬浮液浓度增加而递减,在孢子浓度为1.0×10~4~1.0×10~8孢子/mL范围内,1龄、2龄和3龄幼虫的LT_(50)值分别为3.58~1.69 d、4.30~1.78 d和5.70~3.12 d;浓度为1.0×10~5~1.0×10~8孢子/mL时,对4龄幼虫的LT_(50)为5.45~4.85 d;浓度为1.0×10~7~1.0×10~8孢子/mL时,对5龄幼虫的LT_(50)为5.04~5.02 d。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鉴定的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性,可为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候选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害虫,本文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从中筛选出高效的施药方法和施药剂量,为当前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合理用药的参考。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直接喷雾处理对草地贪夜蛾3龄和4龄幼虫毒力最高,LC_(50)值分别为0.42 mg/L和0.57 mg/L,使用0.5 mg/L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毒力较高,在处理后第5天均有超过90%的死亡率。在田间条件下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好的防效,使用60.0 g.a.i./ha 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喇叭口点施防治低龄幼虫防效较好,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低龄幼虫(1~3龄)的防效分别为90.3%、100%和100%,使用22.5 g.a.i./ha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喇叭口喷雾防治高龄幼虫(4~6龄)的防效较好,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高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71.7%、84.5%和95.3%。  相似文献   

9.
Bt玉米(MG95)对粘虫的抗性和拒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以我国自主培育的转Bt基因玉米 (简称 :Bt玉米 )为材料 ,测定了Bt玉米对不同龄期 ( 1~ 4龄 )粘虫PseudaletiaseparataWalker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 :幼虫体重、幼虫发育历期、幼虫死亡率、化蛹率、蛹重、蛹历期、羽化率、产卵量、成虫历期、卵孵化率。结果显示 :用Bt玉米喂养的 1~ 4龄幼虫在处理 6d及 1~ 3龄幼虫在处理 9d时的体重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 ;除 1龄幼虫外 ,2~ 4龄幼虫处理 6d及 2~ 3龄幼虫处理 9d后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 ;用Bt玉米喂养的各龄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 ;1、2龄幼虫的化蛹率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 ,3、4龄则差异不显著 ;1~ 4龄幼虫的蛹重、蛹历期及羽化率均差异显著 ;成虫历期仅 1龄幼虫差异显著 ;与对照相比 ,各龄粘虫的产卵数、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1龄幼虫对Bt玉米最为敏感。另外 ,拒食实验结果显示 ,在实验开始后的 8,1 6,2 4,3 2及 48h ,非选择性测定的拒食率为 63 2 0 ,64 60 ,48 99,2 3 3 5和 0 5 4% ,选择性测定的拒食率为98 3 3 ,82 43 ,71 5 4,40 1 6和 0 2 7% ,总体趋势是拒食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48h后Bt玉米对粘虫幼虫无拒食活性。  相似文献   

10.
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是构建最优接受寄主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观察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不同龄期幼虫的识别期,并首次用生存分析方法估计寄主被寄生的风险以及寄生经历对寄主识别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h观察期内,除1龄寄主幼虫外,其他各龄(2~5龄)幼虫均被寄生;对首次寄主识别期的Cox回归模型拟合分析表明,与2龄寄主幼虫(参照虫龄)相比,3~5龄寄主幼虫被寄生的累计风险比率显著高于2龄寄主幼虫(2·6~4·0倍),而对再次寄主识别期的分析未发现3~5龄寄主幼虫与2龄幼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对首次与再次寄主识别期进行的生存曲线比较表明,对2~4龄幼虫的再次寄主识别期显著短于首次寄主识别期;说明寄生经历显著提高了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由此推测,较高龄期甜菜夜蛾幼虫被无寄生经验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高于低龄幼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基因LsGSTe1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在烟草甲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扩增LsGSTe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技术检测LsGSTe1在烟草甲不同发育阶段(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低龄成虫、高龄成虫)及高龄幼虫不同组织(表皮、中肠、脂肪体、马氏管)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甲酸乙酯熏蒸胁迫后的5龄幼虫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采用RNAi技术沉默烟草甲5龄幼虫LsGSTe1基因,通过生物测定分析烟草甲对熏蒸剂甲酸乙酯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获得LsGSTe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MN480468),开放阅读框长684 bp,编码227个氨基酸,N端和C端均存在催化保守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GSTs的Epsilon家族。qPCR结果表明,LsGSTe1在烟草甲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高龄幼虫期的表达量较高;表达部位主要在幼虫脂肪体,其次为中肠和表皮,而在马氏管中的表达量最低。LC_(30)(10μL/L)和LC_(50)(20μL/L)浓度的甲酸乙酯对烟草甲5龄幼虫熏蒸胁迫后,LsGSTe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2.96和5.80倍。RNAi结果发现,RNAi 48 h和72 h后,LsGSTe1的表达量分别下降了79.9%和83.0%,沉默效率显著;RNAi 72 h后,dsLsGSTe1注射组与对照(dsGFP组)相比,LC_(50)浓度的甲酸乙酯处理5龄幼虫的死亡率明显提高了32.4%。【结论】推测LsGSTe1基因可能参与了烟草甲对甲酸乙酯的代谢与解毒过程。  相似文献   

12.
椰心叶甲实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周荣  曾玲  梁广  陆永跃  崔志新 《昆虫知识》2004,41(4):336-339
自然温度条件下 ,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 (Gestro) 1年可发生 3代以上 ,世代重叠 ,主要以成虫越冬。成虫平均寿命 1 5 6d ,最长达 2 3 5d ,雌雄性比为 1∶1 ;雌雄虫一生均可交配多次。成虫产卵期长 ,产卵不规则 ,单雌平均产卵 1 1 9粒 ,最多可达 1 96粒。飞行磨测定的初步结果表明 ,雌虫飞行能力比雄虫强 ,2 4h未取食成虫最远飞行距离可达 40 0多m ;成虫和幼虫均具有负趋光性、假死性。成虫 3~ 5d不取食、高龄幼虫 7d不取食仍存活。幼虫经历 4~ 5龄 ,在温度或寄主不适宜条件下 ,可进入 6~ 7龄 ,或提前化蛹 ,从卵到成虫羽化大约需 3 6~ 61d。  相似文献   

13.
越北腹露蝗若虫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地学统计学研究广东北部桑田中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1~5龄若虫的空间格局动态.结果表明:越北腹露蝗1~5龄若虫种群变异曲线函数均为球状模型,表现为聚集分布,但各龄若虫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1.973、1.968、2.169、2.302和4.307 m.利用Kriging插值法由地学统计学软件Surfer 8.0产生的各龄若虫等值线图清晰地反映了各龄若虫的空间位置, 表明越北腹露蝗有别于其它一些蝗虫,其低龄若虫呈聚居型,高龄若虫呈散居型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对同类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同时从捕食功能的角度解析了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行为;并对不同龄期幼虫进行称重比较,用不同龄期幼虫间的重量关系来替换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得到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方程。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类型。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76.47头、85.70头、117.92头、96.05头;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8.83头、59.49头、58.87头。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理论捕食质量方程y=47.231x^0.4591,捕食者的捕食量随着猎物虫态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为理解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种间自残行为规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感受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和数量,利用FlexSEM-1000型扫描电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明确了头部超微形态特征及感受器种类、分布及数量。该虫5龄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ST)、刺形感受器(SC)、锥形感受器(SB)和栓锥形感受器(SS),其中触角上着生2个锥形感受器、1个刺形感受器、1个毛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左上颚和右上颚各分布有1对刺形感受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共分布有2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和2个栓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2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叉角厉蝽 Eocanthecona furcellate (Wolff)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幼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叉角厉蝽不同虫态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成虫均可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现叉角厉蝽低龄若虫捕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数量较多,高龄若虫和成虫捕食中间龄期幼虫数量较多的规律;叉角厉蝽3个虫态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214.0)、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56.4头)。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均呈负相关。建立了叉角厉蝽成虫密度、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作用发生后该蝽的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均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释放叉角厉蝽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昆虫体内细菌的多样性对昆虫的消化、营养的吸收、生长发育繁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内生菌16S rRNA克隆文库,探明红火蚁3龄幼虫和4龄幼虫种群体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并加以对比,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揭示红火蚁3龄幼虫与4龄幼虫肠道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红火蚁高龄幼虫的两个不同发育阶段肠道菌菌群的结构及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龄幼虫肠道菌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都低于4龄幼虫.红火蚁3龄、4龄幼虫体内共有183个OTU,归属于15个门、24个纲、56个目、101个科、151个属,其中3龄幼虫肠道微生物的OTU数目有51个,其优势菌群为支原菌属,比例达到95.11%;4龄幼虫肠道微生物的OTU数目有170个,其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的7个属,比例达到93.78%,其中优势菌属为肠杆菌属,比例达到37.10%.本研究分析了红火蚁高龄幼虫肠道菌的细菌多样性及3龄幼虫与4龄幼虫两个阶段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组成差异,为进一步明确红火蚁高龄幼虫肠道菌生理功能和生态学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对低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4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7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对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20头以上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3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用a/Th来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异色飘虫蚴虫龄期愈大,对桃大尾蚜控制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昆虫肠道微生物对于其食物消化、生长发育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溴氰菊酯敏感和抗性品系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方法】采用Biolog-ECO技术对两品系小菜蛾1-4龄幼虫的肠道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和抗性品系的低龄幼虫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活性(AWCD)均高于高龄幼虫,两品系同龄幼虫肠道样品代谢活性类似。两品系样品均能代谢30种供试碳源,均不能代谢羧酸类的2-羟基苯甲酸。敏感品系样品的Shannon指数和Mclntosh指数均高于抗性品系。敏感品系1-3龄幼虫肠道样品的Shannon指数类似,且均高于该品系4龄样品;抗性品系1-4龄幼虫肠道样品的Shannon指数逐渐减小。两品系Mc Intosh指数均为1龄幼虫的最高,2-4龄的相当。【结论】小菜蛾低龄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均高于高龄幼虫,同时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和抗性品系幼虫的肠道微生物在功能多样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几种药剂及施药方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 e高龄幼虫防治药剂31%氟虫腈.三唑磷ME和当地几种常用药剂及不同施药方法对防治效果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毒死蜱(48%乐斯本EC)有较好速效性,药后1 d可达理想防效,三唑磷与氟出腈、氟铃脲复配的药剂(31%氟虫腈.三唑磷ME、21%氟虫腈.三唑磷EC、15%氟铃脲.三唑磷EC)药后3d才能达到理想防效;(2)药后3d,各处理均达到理想防效,防效依次为31%氟虫腈.三唑磷ME1.5L/hm2>31%氟虫腈.三唑磷ME1.05L/hm2>21%氟虫腈.三唑磷EC1.5L/hm2>48%毒死蜱EC1.5L/hm2>15%氟虫腈.三唑磷EC1.5L/hm2>15%阿维菌素.毒死蜱EC1.5L/hm2;(3)分虫龄防效统计,药后3d供试药剂对1龄以下(施药时虫龄,后同)幼虫防效均在91%以上,对2~3龄幼虫,31%氟虫腈.三唑磷ME保持90%以上的防效,其它处理防效明显下降,对4龄以上高龄幼虫,31%氟虫腈.三唑磷1.5L/hm2细喷雾处理防效仍达95.6%,其它处理防效很低。(4)细喷雾可提高31%氟虫腈.三唑磷M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对高龄幼虫,与工农16型1.8mm孔径喷片的常规喷雾相比,1.2mm孔径喷片细喷雾处理药后3 d防效提高5.5%,东方红18型弥雾处理防效提高7.8%,其中,弥雾处理对1~2龄幼虫防效提高4.7%,对4~5龄幼虫防效提高了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