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合并横纹肌溶解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5月住院患者查阅病例资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根据肌酸激酶升高与否,分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组(A组)和血清肌酸激酶正常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A、B两组比较,A组较B组血清尿素氮、肌酐、肌红蛋白明显升高,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但出院时A组较B组每天每公斤胰岛素剂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3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大于1000U/L,符合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诊断标准。结论:糖尿病酮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应重视肌酶检查,早期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保护肾脏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卒中后抑郁(PSD)发病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HDRS)筛查280例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PSD的发病情况,并同时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hs-CRP、TNF-α、IL-6的水平,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分析PSD的发生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恢复期PSD的发病率高于急性期,但无明显差异。急性期PSD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高于非PSD组,有显著性差异,而急性期、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与非PS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Barthel指数,恢复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PSD发生的OR值分别1.765、1.646、1.817、1.188、2.015。结论:PSD的发病机制在病程的不同时间可能存在着差异,急性期血清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降低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和降低的日常生活能力是不同时间PSD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06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48h内HbA1c水平分为3组,对3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结果:治疗前A组和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后各组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但A组和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仍明显高于C组(P〈0.05);入院时A组和B组脑梗死损伤程度中度、重度者明显高于C组(P〈0.05);总有效率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且A组与B组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脑梗死急性期加重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相比,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损伤程度以及急性期加重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较B组低(P〈0.05)。结论:HbA1c水平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以及急性期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脑卒中发病时病情严重的指标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康复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B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逐渐下降(P<0.05).B组患者2周后和6周后两个时点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得分逐渐上升(P<0.05).B组患者2周后和6周后两个时点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得分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注射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及治疗14d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5.9%(67/78),对照组显效率为70.9%(56/79),两组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x2=5.12,P=0.022),两组患者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独使用奥扎格雷钠疗效显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A)组、急性胰腺炎组(B组)、白藜芦醇组(C组)、乌司他丁组(D组)和白藜芦醇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组(C+D组)。制备各组AS大鼠模型,观察各组腹水量及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NF-κB、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结果:B组与A组相比,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C、D及C+D组与B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C+D组与C组、D组相比,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和D组血淀粉酶、脂肪酶、TNF-α、病理学评分均降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C+D组上述指标改善较C组和D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白藜芦醇通过升高SOD保护性因子、降低MDA损伤性因子,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作用,尤其在乌司他丁与白藜芦醇合用时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 二聚体(d-dimer,DD) 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ACI的诊治、预防和病情监测提供更多的实 验依据。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 年1月~2012 年7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 例,及同期50 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 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不同病灶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血清Hcy、DD和NSE 水平,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 期血中Hcy、DD、NSE 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Hcy、DD和NSE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 急性期血清Hcy、DD和NSE 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但恢复期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病灶大小,急 性脑梗死各组之间血中Hcy、DD和NSE 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各组之间血中Hcy、 DD和NSE 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cy、DD 和NSE 与ACI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cy、DD 和NSE的检测对 AC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钱进  邓立普 《蛇志》2008,20(2):120-122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清酶学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与心肌组织损伤、中毒程度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 按患者入院时中毒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中毒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中毒各组之间血清心肌酶及CRP水平;根据MODS诊断标准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MODS组、非MODS组血清心肌酶及CRP水平,比较MODS组与非MODS组两组之间血清心肌酶及CRP水平.结果 中毒各组血清酶学及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重度中毒组患者血清酶学及CRP水平与轻度、中度中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ODS组和非MODS组血清酶学及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MODS组血清酶学及CRP水平与非MOD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结论 AOPP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是必然的疾病进程,中毒程度越深,病情程度越重,其血清心肌酶学及CRP水平升高越明显;CRP水平升高越明显,MODS的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AOPP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水平与中毒后MODS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臭氧大自血疗法,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LD-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6%(92/1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77/1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且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TC和LDL-C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且研究组TG、TC和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硫氧还蛋白1(Trx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Ⅱ级组54例、Ⅲ级组57例、Ⅳ级组47例。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rx1、FGL2水平;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并根据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Trx1、FGL2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FG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Trx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Ⅳ级组患者血清Trx1水平明显低于Ⅱ级组、Ⅲ级组(P<0.05),血清FGL2水平明显高于Ⅱ级组、Ⅲ级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Trx1、LVEF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而年龄、血清FGL2及血尿酸、血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高)、心功能Killip分级为Ⅳ级、Trx1下降、FGL2升高均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Trx1、FGL2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811,两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Trx1水平降低,FGL2水平升高,且血清Trx1、FGL2水平与患者心功能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与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相关。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具有差异。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联。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与患者年龄、血液中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脑梗死性质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至96 h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有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组(45例)和非进展组(55例),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非急性脑梗死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Hcy、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TC、LDL、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Hcy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进展组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LDL、Hcy、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HDL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Hcy、D-二聚体水平异常,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Hcy、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ACI患者53例,观察以上入选患者入院后第7d、第9d和第11d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并与26例健康人对照;同时分析53例老年ACI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患者脑梗塞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结果:老年ACI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随着治疗的进展与病情的稳定及恢复,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随之显著下降(P<0.05);同时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治疗11d后血清TNF-α和IL-6降低量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在老年ACI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进行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动态监测,可提示病变的发生发展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白蛋白(ALB)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复发患者63例记为复发组,另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未复发脑梗死患者57例记为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cy、ALB、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和基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血清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非复发组,复发组血清ALB水平低于非复发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Hcy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ALB与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复发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脑血管病家族史人数占比高于非复发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血清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以及高血压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ALB水平是脑梗死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患者的血清Hcy、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升高,而血清ALB水平降低,上述三项指标的异常改变可能共同促进了脑梗死的复发,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III,IV级者血清BNP、CRP显著高于AMI伴心功能I,II级者。结论:血清CR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0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检测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随访1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3分及以上,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UA、CysC、Lp-PLA2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脑白质病变、高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清UA、CysC、Lp-PLA2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单独预测。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UA、CysC、Lp-PLA2水平增高且与预后不良有关,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对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形态学、心肌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治疗组和模型组。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0.01 m L/g,股静脉注射,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形态学、心肌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各指标均显著改善,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各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具体表现为:CK、LDH、ASH水平明显降低(P0.05);PAR、PAG水平均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HCT、ESR水平明显降低(P0.05);MIS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法舒地尔能够明显改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心肌形态学、心肌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清TNF-a和IL-6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ACI患者53例,观察以上入选患者入院后第7d、第9d和第11d血清TNF-a和IL-6水平的变化。并与26例健康人对照;同时分析53例老年ACI患者血清TNF—a和IL-6水平与患者脑梗塞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结果:老年ACI患者血清TNF-a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随着治疗的进展与病情的稳定及恢复,患者血清TNF-a和IL-6水平随之显著下降(P〈0.05);同时患者血清TNF-a和IL-6水平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治疗11d后血清TNF—a和IL-6降低量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在老年ACI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进行血清TNF-a和IL-6水平的动态监测,可提示病变的发生发展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