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理茶 ( Camellia taliensis) 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横断山脉澜沧江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即从云南的西部及西南部至缅甸北部。在其分布区,大理茶亦被称为野生大茶树,常用于加工制作茶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GC 及 GC/MS 联用技术,首次对大理茶的鲜幼叶和鲜幼叶及老叶分别制成的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共鉴定出 91 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大理茶鲜幼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棕榈酸 ( 30. 52%) ,亚油酸 ( 19. 82%) ,植醇 ( 8. 75%) 和亚麻酸乙酯 ( 2. 54%) 等有机酸及其酯和二萜类,而制成绿茶后,其主要香气成分则为芳樟醇 ( 28. 43%) ,脱氢芳樟醇 ( 1. 13%) ,α-松油醇( 11. 68%) ,橙花醇 ( 4. 92%) 和香叶醇 ( 12. 34%) 等单萜醇类成分。从大理茶鲜叶到由其制成的绿茶,香气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 28 种原鲜叶中未检测到的香气成分,其中,( Z,Z,Z) -9,12,15-十八烷三烯-1-醇的含量分别达到 1. 21% ( 幼叶绿茶) 和 11. 2% ( 老叶绿茶) ,是大理茶制作的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DPPH 和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大理茶鲜叶及其制成的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均弱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黄山白茶1号’是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由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即‘黄山白茶’,具有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等特征。为探究不同白化时期加工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差异,分析了绿茶中挥发性代谢物、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白化时期的‘黄山白茶’在香气和滋味上存在差异。气相质谱(GC-MS)分析表明,共有29个高丰度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顺-3-己烯醇、(Z)-丁酸-3-己烯酯可能是导致3类绿茶香气存在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滋味成分分析表明儿茶素类物质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低;在白化中期绿茶中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则显著增加;咖啡碱在3类绿茶中无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高,为干质量的4.4%,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只占干质量的1.3%。因此,不同时期的‘黄山白茶1号’嫩梢中的代谢物积累存在差异,使得加工的绿茶风味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著名的中国福建乌龙茶:铁观音茶、色种茶、武夷水仙茶和武夷奇种茶的香气成分。上述茶样香气浓缩物,用 GC-MS 和 SCOT 玻璃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标样叠加法及红外光谱,鉴定出70种香气成分。从中找出了12种典型特征香气成分:苯乙醇、反-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顺-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苯甲醇、反-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香叶醇、吲哚、顺-茉莉酮、茉莉酮内酯、橙花叔醇和茉莉酮酸甲酯。从而初步剖析了由不同茶树品种、不同地区以及加工风格差异所形成的香气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樟树叶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学文  熊艳  游奎一 《广西植物》2011,31(1):139-142
通过GC/MS方法,对湖南樟树嫩叶、老叶以及枯叶挥发油的成分和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鉴定了其中含量占95%以上的31个化合物.结果表明:嫩叶中以Copaene(28.55%)、石竹烯(25.81%)和α-石竹烯(12.69%)为主要成分;老叶挥发油以芳樟醇含量最高(78.30%);枯叶挥发油主含石竹烯(38.64%...  相似文献   

5.
黄足黑守瓜是普通丝瓜生长过程中危害叶片的主要害虫.本文对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挥发性成分、营养成分和物理结构对黄足黑守瓜取食和定位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嫩叶主要挥发性成分有(Z)-3-己烯-1-醇(27.65%)和植醇(45.77%),成熟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有(Z)-3-己烯-1-醇(49.34%),老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植醇(63.25%),且挥发性成分对黄足黑守瓜远距离定位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本研究还采用5点取样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研究了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与黄足黑守瓜取食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黄足黑守瓜喜食植物叶片嫩叶部位,喜食部位叶片的总糖与还原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都最高,且总糖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比值最高.叶片物理结构调查采用石蜡切片法,发现叶片的物理结构对于黄足黑守瓜取食很少造成影响.通过研究,使我们充分地了解影响黄足黑守瓜取食不同部位叶片的因素,便于今后的育种和栽培过程中加强不利于黄足黑守瓜取食的因素,以达到安全、环保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太平猴魁茶品质特点和‘柿大茶’无性系良种选育,对‘柿大茶’3个品系(No.6、No.7、No.23)的芳香类物质、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等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柿大茶’3个品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顺-3-己烯醇、月桂烯、柠檬烯、顺-β-罗勒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顺-己酸-3-己烯酯和顺-茉莉酮等,分别占No.6、No.7、No.23绿茶香气总量的74.70%、81.72%和83.71%。‘柿大茶’3个品系间的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显著,酚氨比分别为7.75、16.49和7.69。No.6和No.23两个品系加工而成的绿茶香气高爽度、滋味醇厚度均优于No.7。因此,No.6和No.23品系适宜作为选育无性系良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茶角胸叶甲侵害对岭头单枞茶鲜叶芳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程度的茶角胸叶甲虫侵害胁迫处理,研究了广东主栽岭头单枞茶鲜叶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茶角胸叶甲侵害的处理能明显地提高鲜叶芳香物质的种类,其中中度侵害处理的香气种类最多,共有36种;随着侵害处理程度的加深,1,6-亚甲基轮烯等9种物质含量增加,而芳樟醇等8种物质含量则下降;2-甲基十六醇等4种物质只在轻度侵害处理中出现,而二十二碳-1-醇等6种物质只在中度侵害处理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侵害胁迫,能诱导形成不同种类的芳香物质的合成,侵害处理可诱导1,6-亚甲基轮烯等23种物质的形成,同时也可抑制壬醛等6种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高效简便合成高纯度斜纹叶蛾性信息素,为该虫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以(E)-2-戊烯-4-炔-1-醇为出发原料,制成(Z,E)构型的烯基碲试剂,然后与有机铜试剂偶联得到构型保持的(Z,E)共轭二烯,成功合成斜纹夜蛾性信息素成分(Z,E)-9,11-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5),纯度(对映体过量值e. e.)达到99. 5%。  相似文献   

9.
七种秋石斛鲜花挥发性成分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灵  李崇晖  尹俊梅 《广西植物》2016,36(3):361-368
为查明秋石斛不同品种关键赋香成分,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方法结合GC-MS技术,测定了秋石斛5个具香气的品种,即绿天使(Dendrobium Hand Green)、日出2号(Dendrobium Burana Sunrise No.2)、白花607(Dendrobium K.B.White 607)、紫背256(Dendrobium Blue Sapphine 256)、魅力(Dendrobium Burana Charming)以及2个不具香气的品种,即红牛(Dendrobium Red Bull)、三亚阳光(Dendrobium Sunya Sunshine)盛花期的花朵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烯类34种、芳香族化合物8种、酯类3种,5种具香气的秋石斛花朵所含挥发性成分绝大部分都是萜烯类,萜烯类对秋石斛的花香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发现,5种具香气秋石斛的主要赋香成分为3-蒈烯、芳樟醇、α-可巴烯和α-法尼烯,不同品种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明显不同。绿天使和日出2号的主要香气成分是3-蒈烯,相对含量分别为59.343%和77.775%,但日出2号中的释放率约为绿天使的3倍;白花607主要香气成分为3-蒈烯(29.170%)、α-可巴烯(17.660%)、芳樟醇(10.990%);紫背256中α-法尼烯相对含量最高(42.310%);魅力中主要香气成分是α-可巴烯(33.648%),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3.866%)为其次。2个不具香气品种中鉴定出化合物较少,主要挥发性成分释放率较小;红牛主要挥发性成分是胡莫柳酯(28.118%),三亚阳光是异丁子香酚(27.529%)。这些主要挥发性成分对不同品种秋石斛花的特有香味起决定性作用,且大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料,医药,日化等产品中。该研究结果为香型秋石斛产品开发及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联用SPME与GC-MS技术分析新鲜、萎蔫、干枯枫杨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PME与GC/MS联用技术从新鲜枫杨叶挥发性物质中共检测出化合物52种,主要成分是橙花叔醇(15.54%)、吉马烯A(14.22%)、反式子丁香烯(10.19%)、7,8,9,10-四氢化-S-三氮唑(3,4-A)-呔嗪(8.59%)、十六酸(6.22%);萎蔫枫杨叶挥发性物质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2种,主要成分是α-红没药烯(17.69%)、橙花叔醇(16.64%)、反式子丁香烯(14.26%)、α-桉叶烯(9.14%);干枯枫杨叶挥发性物质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1种,主要成分是反式子丁香烯(23.30%)、α-红没药烯(17.75%)、α-桉叶烯(12.69%)、橙花叔醇(8.35%)、杜松烯(7.O%).随着枫杨萎蔫程度的变化,三者含有的化合物组分以及其相对含量都发生变化.本研究是首次报道枫杨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吴国火  崔林  王梦馨  李红亮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20,40(12):4024-4031
我国茶园面积约占全球的60%,茶树花已成为我国主要植物蜜源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茶树花招引蜜蜂的机理尚不清晰,遂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试虫,以8个国家级良种茶树的鲜花、茶树花主要香气组分和茶鲜叶重要挥发性组分为味源,用Y形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①在0.25—5.00 g质量范围内,不仅8个良种茶树的鲜花明显引诱该蜂,而且每种茶树花质量为某一确定值时,其引诱的蜂数与CK(洁净空气)引诱的蜂数差异显著(P0.05);②在茶树花27个主要香气组分中,发现苯乙酮(10~(-6) g/mL)、芳樟醇(10~(-6)、10~(-2) g/mL)、莰烯(10~(-4) g/mL)、顺-3-己烯-1-醇(10~(-10) g/mL)、α-法尼烯(10~(-6)、10~(-4)、10~(-2) g/mL)、癸醛(10~(-6) g/mL)、β-紫罗兰酮(10~(-6) g/mL)、亚油酸(10~(-4)、10~(-2) g/mL)、顺-2-戊烯-1-醇(10~(-4) g/mL)和苯甲醛(10~(-2) g/mL)显著引诱该蜂(P0.05),而水杨酸甲酯(10~(-2) g/mL)、橙花醇(10~(-2) g/mL)和辛醛(10~(-6) g/mL)排斥该蜂(P0.05);③在茶鲜叶24个重要挥发性组分中,发现十八醇(10~(-4) g/mL)、正辛醇(10~(-2) g/mL)、吲哚(10~(-6) g/mL)、柠檬醛(10~(-2) g/mL)、薄荷醇(10~(-6) g/mL)、β-石竹烯(10~(-4) g/mL)、薄荷酮(10~(-4)、 10~(-2) g/mL)显著引诱该蜂(P0.05),而邻甲苯酚(10~(-2) g/mL)、香茅醇(10~(-6) g/mL)、1,3-丙二醇(10~(-2) g/mL)、α-松油烯(10~(-6) g/mL)和正戊醇(10~(-4) g/mL)排斥该蜂(P0.05)。认为:茶树花气味及其主要香气组分和茶鲜叶主要挥发性组分显著引诱中华蜜蜂,尤其是茶树花香气组分中含量分别超过20%的苯乙酮和芳樟醇强烈引诱该蜂,导致花季时期广袤的茶园及其中的茶树花对该蜂具有强大的引诱效应。  相似文献   

12.
真菌侵染引发的茶树内源糖苷酶基因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瑾  戚丽  张正竹 《植物学通报》2011,46(5):552-559
通过探讨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甲醇和苯乙醇7种茶叶游离态香气组分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对茶炭疽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轮斑病菌和茶赤叶斑病菌4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真菌侵染引发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内源β-樱草糖苷酶、β-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I、β-葡萄糖苷酶II、β-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7种游离态香气组分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对4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香叶醇的抑制作用最强,在浓度为0.1mg.mL-1时即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达到100%。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真菌侵染可不同程度诱导茶树内源糖苷酶和β-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上调,且上调多发生于染病初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相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分别提取紫丁香鲜花和鲜叶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别分析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了紫丁香鲜叶精油的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紫丁香鲜花精油GC含量最高的成分是乙酸丁酯(56.38%)。7月采集的紫丁香鲜叶精油得率最高,7月采集的紫丁香鲜叶精油GC含量最高的成分是甲苯(47.52%)。紫丁香鲜花精油和7月采集的紫丁香鲜叶精油均含有萘,萘是农药中间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相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分别提取欧丁香鲜花和鲜叶香气,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欧丁香鲜果实香气,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别分析其香气组分,感官评价香气。研究结果表明欧丁香鲜花、叶和果实提取物中香气化合物以较低GC百分含量存在,如异佛尔酮等。欧丁香鲜叶精油的较佳采收期在6月。欧丁香鲜花、叶、果实的香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不同茶梅品种花朵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该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6个茶梅品种花朵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冬星’挥发性成分为29种,‘小玫瑰’24种,‘冬玫瑰’42种,‘昭和之荣’25种,‘新乙女’31种;5种茶梅品种花朵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但其主体特征成分均为苯乙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及芳樟醇;成分分类以醛酮类和醇类为主。完全重瓣型茶梅‘富士之峰’挥发性成分为21种;主体特征成分分别是顺式-芳樟醇氧化物、丁香醇、环己酮和十四烷;成分分类以醇类为主,其次为烷烃类。不同茶梅品种花朵挥发性成分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雄蕊、花瓣是挥发性成分释放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6.
头花蓼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头花蓼(Herba Polygoni Capitati)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头花蓼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88个成分,确定了5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3.10%.结论:头花蓼挥发油成分大于2%的为1-辛烯-3-醇15.205%,2-己烯醛4.444%,γ-古芸烯4.220%,2-庚烯醛4.047%,壬醛3.280%,长叶冰片2.722%,蓝桉醇2.544%.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  相似文献   

17.
藤茶中香气组成的气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GC和GC/MS系统测定了藤茶中的香气组成。鉴定出28种香气成分,占香精油总量的64%。藤茶中的香气主要成分为反-2-已烯醛、乙酸顺-3-己烯酯、三甲基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紫罗酮、顺-茉莉酮、雪松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并考察了藤茶中键合态香气成分向游离态转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无水乙醚超声萃取得到新鲜木荷(Schima superba)花浸膏提取物,顶空固相微萃取富集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中的51个成分,约占相对总含量的99%;挥发性成分中含氧化合物的含量超过93%,其中主要的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为酮代异佛尔酮(26.33%)、氧化芳樟醇(19.53%)、环氧芳樟醇(8.80%)、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8.23%)、白藜芦素(7.89%)、4-羟基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6.54%)、2,6,6-三甲基-1,4-环己二酮(4.06%)、苯乙醇(2.17%)、2-甲基-2-壬烯-1-醇(2.04%)等.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茶树品种、芽叶嫩度和采摘季节对供试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均有影响。全部供试茶样可按茶树品种特性划分成乌龙茶与绿茶品种2大类群,且芽叶嫩度对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影响仅次于茶树品种特性引起的茶样组群差异。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成熟鲜叶、春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及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成熟鲜叶间存在客观的类群区分。不同鲜叶来源对供试茶样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较高的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和较低的γ-氨基丁酸含量是乌龙茶品种有别于绿茶品种春季鲜叶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相同采摘季节的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相较成熟鲜叶拥有更高的精氨酸含量,而不同芽叶嫩度的春季和秋季乌龙茶鲜叶存在不同的差异特征组分。因此,茶树品种遗传特性是影响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主导...  相似文献   

20.
用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法、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测定和标准品迭加法分析了木里香橼叶精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的59个色谱峰中鉴定了31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柠檬烯(31.730%)、芳樟醇(1.554%)、香茅醛(23.383%)、香茅醇(1.189%)、橙花醇(11.777%)、香叶醛(16.544%),乙酸香茅酯(1.427%)、乙酸橙花酯(2.258%)、乙酸香叶酯(4.714%)等。把木里香橼叶油与木里香橼果皮油与云南野香橼叶油分别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木里香橼叶油中含氧化合物醇、醛、酯的含量相当高,是精油的主要成分,可能作为进口橙叶油的较好的代用品,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然香料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