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TUR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分别采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麻醉。观察并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情况。应用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HR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间点HR、MAP均显著低于术前,且右美托咪定组低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右美托咪定组低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中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TURP患者均会造成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但右美托咪定的影响较小,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患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氯胺酮的最佳麻醉浓度。方法:选择4~11岁拟行VSDO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2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n=40)。静脉注射阿托品及氯胺酮(1.0mg·kg-1)行麻醉诱导后,输注10min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然后对A、B、C三组分别静脉输注0.8、1.0、1.2μg·kg-1·h-1的右美托咪定。术中若麻醉变浅,单次追加氯胺酮0.5mg·kg-1。分别记录入室(T_0)、氯胺酮给药后1min(T_1)、5min(T_2)、输注完毕(T_3)、输注维持量15min(T_4)、术毕(T_5)、苏醒时(T_6)的BIS、BP、HR和Sp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抑制和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氯胺酮总用量,氯胺酮和阿托品的追加情况。结果:与同组T_0时相比,三组在T_4和T_5的BIS值降低,三组的BP值、SpO2值在T_1~T_6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HR在T_4、T_5无统计学差异(t=0.525,P=0.601)。三组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B、C组的氯胺酮总用量和追加率、呼吸抑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低于A组。B、C两组之间阿托品追加率有统计学差异,均高于A组。三组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为零。结论:4~11岁患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采用1.0mg·kg~(-1)氯胺酮行麻醉诱导,再以右美托咪定0.5μg·kg~(-1)的负荷量输注、1.0μg·kg~(-1)·h~(-1)的浓度维持,可使麻醉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是最佳的联合麻醉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丙泊酚及咪达唑仑用于全麻后苏醒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躁动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4月全麻术后转入PACU后发生中、重度躁动的患者194例,分为丙泊酚组(P组,n=98)、咪达唑仑组(M组,n=96)。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1 mg/kg,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必要时重复给药,直至患者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在4分及以下。记录两组患者给药次数、药物起效时间、给药前后Riker评分、PACU停留时间、给药前、末次给药后生命体征及处理方法。结果:首次给药后,两组患者躁动均可得到缓解,Rik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48例患者缓解后躁动再次加重,重复给药后38例可渐缓解,另10例仍需制动。M组12例患者躁动缓解后再次加重,重复给药后均可渐缓解。两组患者首次给药后躁动缓解后再次加重的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组7例患者重复给药后呼吸抑制予托下颌面罩供氧后可快速缓解,M组重复给药后3例患者呼吸抑制需放置口咽通气道。结论:咪达唑仑用于PACU躁动较丙泊酚不易反复发作,但重复给药后引起的呼吸抑制需被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优缺点与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行心导管术的先心病患儿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A、B组,A组采用6 mg/(kg·h)丙泊酚+3 mg/(kg·h)氯胺酮维持,B组采用0.15 mg/(kg·h)咪达唑仑+3 mg/(kg·h)氯胺酮维持,比较两组麻醉效果、HR、SPO2、MAP、体动次数、停药唤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0.00%,小于观察组(100.00%)(P0.05);两组术前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动脉穿刺时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动次数、停药唤醒时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明显大于观察组(10.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分别复合舒芬太尼用于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PRFA)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需行PRFA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30例,分别复合舒芬太尼静注行全身麻醉。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5分钟(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5分钟(T3),15分钟(T4),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 O2)。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并进行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视觉模糊评分(VAS)。结果:丙泊酚组T1时的MA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且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两组患者T1时的HR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丙泊酚组患者T1时的Sp O2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咪达唑仑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术后6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比较,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静脉全麻具有对循环影响小、苏醒迅速,患者舒适无痛等优点,是较为合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在老年无痛结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期间共12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42例,即异丙酚组(A组),舒芬太尼+异丙酚组(B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异丙酚组(C组)。比较各组用药前、术中及苏醒后的SBP、DBP、HR、SPO2,同时比较异丙酚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和留院观察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在用药后5 min SBP、DBP、HR、SpO2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B组与C组SBP、DBP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HR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SBP、DBP、HR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异丙酚用量,恢复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无痛结肠镜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麻醉诱导在困难气道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困难气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插管顺序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麻醉前(T1)、纤支镜经过会厌时(T2)、声门时(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60 s(T5)、插管后180 s(T6)、插管后300 s(T7)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_2)及Ramsay评分变化,并监测T1、T4及T6时间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及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Sp 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患者在T3-T7时间点的MAP、HR显著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时的NE、E及Co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T4及T6时NE、E及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呛咳、恶心、躁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安全性更高,患者应激反应较低,在困难气道插管麻醉诱导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破伤风患者镇静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破伤风患者7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与咪达唑仑组,各36例,给予右美托咪啶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1μg/kg持续时间为10 min,之后以0.3~0.6μg/kg进行维持,咪达唑仑组静脉泵入咪达唑仑0.05 mg/kg,持续时间为1 min,之后以0.02~0.1/kg·h进行维持。监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12 h后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深用Ramas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R、RR、MAP水平明显降低而SpO_2明显上升且右美托咪啶组HR、RR、及SpO_2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4 h、8 h、12 h时Ramasy评分在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低于咪达唑仑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重症破伤风患者心动过速、心率增快、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婴幼儿在机械通气镇静时使用右旋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入住ICU需要机械通气且镇静时间大于24h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右旋美托咪啶1组(输注剂量为0.25μg.kg-1.h-1,D1组)、2组(输注剂量为0.5μg.kg-1.h-1,D2组)维持镇静,咪达唑仑组(输注剂量为0.05 mg.kg-1.h-1,M组)维持镇静。同时根据病情需要间断给予吗啡镇痛。镇静的疗效评估采用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脑电双屏指数(BIS)评价。结果:60例患儿分为3组,每组20例,咪达唑仑组(M组)的输注持续时间(h)为22±8 h,0.25μg(D1组)和0.5μg(D2组)右旋美托咪啶组输注持续时间分别为21±10 h和22±9 h;M组的平均输注速率为0.22±0.05 mg.kg-1.h-1,D1组和D2组平均输注速率分别为0.28±0.07μg.kg-1.h-1和0.21±0.05μg.kg-1.h-1;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M组、D1组、D2组使用吗啡的剂量是分别为36 mg.kg-1.24h-1、29 mg.kg-1.24h-1和20mg.kg-.124h-1。D1组与M组使用吗啡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组与M组使用吗啡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BIS值和Ramsay评分监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应用于婴幼儿是安全有效的,0.5μg.kg-1.h-1右旋美托咪啶组镇静更加有效,24小时吗啡的使用剂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罗梅金 《蛇志》2017,(2):165-16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以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以丙泊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T0~T3各时点MAP和HR的变化情况以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语言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和语言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苏醒时间快,且手术过程血压、心率相对平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和研究组(n=49)。对照组给予氯胺酮诱导,全凭丙泊酚维持,面罩吸氧;研究组给予全凭七氟醚诱导、维持,喉罩通气。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1 min(T2)、切皮后30 min(T3)、术后(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应激反应指标[血糖、皮质醇],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情况。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T0时间点血糖、MAP、皮质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4时间点MAP、血糖、皮质醇、HR均较T0升高(P0.05);研究组T1~T4时间点血糖、MAP、皮质醇、HR与T0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T1~T4时间点血糖、MAP、皮质醇、H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应用喉罩通气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诱导迅速且安全、术后苏醒快、手术时间短,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张芳芳  张英茹  马鸿雁  闫全章  常雪南 《生物磁学》2014,(6):1117-1120,112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局麻下玻璃体切割术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局麻监测下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50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72岁,ASA 分级Ⅱ级~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 组),每组25 例。D组患者于术前10min 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滋g/kg,后以0.2-0.4 μg/kg.h 的速度持续输注,M组术前10 min 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 mg/kg,术中按需静注0.5 mg/ 次。维持VAS 评分≤ 4 分,Ramsay评分2-4 分。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辅助用药及患者对镇静效果的满意度。结果:给药后,M组T5时点MAP较T0显著下降(P〈0.05),D组T10及以后各时点MAP 较T0显著下降(P〈0.05);D 组T5及以后各时点BP 较T0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及M 组组内B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 组T30时点HR 较T0 显著下降(P〈0.01),而在T5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D 组下降更为显著。给药后各时点,D 组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M组(P〈0.05),30 min 时达最低。两组Ramsay镇静评分给药后5 min 均达2 级以上,与给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D组给药后30 min 及以后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M组(P〈0.01)。给药后各时点,两组组内和组间SPO2和RR 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 组患者满意度较M组更高(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玻璃体切割术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镇静效果良好,疼痛感觉减轻,舒适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Dexmedetomidine is a useful sedative agent for spinal anesthesia. However, it has been reported to decreases heart rat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mpared the bolus dose of midazolam and bolus loaded dexmedetomidine over 10 min to determine additional sedation methods.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ho were classified as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 I–II undergoing spin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combination of midazolam and dexmedetomidine group (group MD), 10 min after bolus loading of 0.05 mg/kg midazolam, 0.5 μg/kg/h dexmedetomidine was infused. In the dexmedetomidine group (group D), 1 μg/kg bolus dose of dexmedetomidine was infused over 10 min, and then 0.5 μg/kg/h dexmedetomidine was infused continuously.ResultsAt 10 min, the sedation depth of the two groups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In both groups, the bispectral index (BIS) was within the optimal range of 55–80 and the Ramsay Sedation Scale score was within the optimal range of 3–5. Both patient and surgeon satisfaction with sedati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groups. At 10 min, heart rate (beats/m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1) in group D and mean blood pressure (mm H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1) in group MD. The prevalence of bradycardia (P = .714), hypotension (P = .089), and hypoxia (P = .495) did not differ statistical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sMidazolam bolus and dexmedetomidine continuous infusion may be a useful additional sedation method for patients who have severe bradycardia.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腹股沟疝气手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静脉注射氯胺酮,观察组(41例)先吸入8%七氟醚,然后进行骶管阻滞麻醉,通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生命体征、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麻醉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和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nduction Compliance Checklist,ICC)及麻醉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切皮后T1、T2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高于T0时的值(P0.05),两组切皮后T1、T2时组间HR、MAP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切皮后T3时HR、MAP水平基本恢复到T0时的水平。两组切皮前后4个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Sp O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术中麻醉持续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能达到期望麻醉时间,观察组患儿PAED评分和I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疝气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快,苏醒快,小儿配合度高,术后躁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在清醒镇静与深度镇静下实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诊疗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清醒镇静(咪达唑仑+芬太尼),观察组采用深度镇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丙泊酚。观察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治疗时患者基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手术治疗后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间、麻醉达标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患者H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T2,T3,T4时,实验组患者MAP、H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Ramsay评分和术后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5%和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镇静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内镜诊疗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疗程短,见效快,恢复快,患者接受程度高,提高治疗成功率,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镇静深度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90例拟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采用不同深度静吸复合麻醉,根据BIS指数调节七氟醚浓度和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其中A组维持BIS值水平51-60,B组维持BIS值水平41-50,C组维持BIS值水平31-40,于术前1d和术后1 d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测评。结果:各组麻前1 d A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24 h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为30.0%,B组术后24 h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为23.33%,C组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为16.67%,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差值均低于A组B组,但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深度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静脉麻醉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需行FOB检查的11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试验组患者在局部麻醉基础上予以咪达唑仑0.05 mg/kg。记录麻醉前(T0)、FOB进入咽腔时(T1)、进入声门时(T2)、进入支气管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并在各个时间点进行镇静评分,记录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知晓程度及检查结束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Ramsay评分随时间的麻醉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T2、T3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1、T2、T3时MAP、HR、Sp O2较T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1、T2、T3时点MAP、HR均较对照组低(P0.05),Sp O2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呛咳、躁动、中止检查及操作知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静脉麻醉与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联合在FOB检查和治疗中可以减轻心血管反应,减少插管反应及操作时的知晓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