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辅助治疗梗阻性便秘患者对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与排便频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梗阻性便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接受常规治疗,B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固定式生物反馈训练(FBF),C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自适应式生物反馈训练(ABF),比较3组治疗前后肛直肠功能、粪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频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直肠肛门压力梯度:A组B组C组(P0.05),矛盾性收缩率:A组B组C组(P0.05),B组与C组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阈值显著小于A组(P0.05),且肛管松弛率显著大于A组(P0.05);C组粪便性状4~7型占比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且B组4~7型占比明显高于A组(P0.05);排便时间:A组B组C组(P0.05),排便频度:A组B组C组(P0.05);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与B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尤其是ABF可有效改善梗阻性便秘患者肛直肠功能,在改善粪便性状、缩短排便时间、增加排便频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早期排便功能训练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功能、肛肠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4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按照住院号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早期排便功能训练,45例)和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45例)。对比两组肠道功能、肛肠动力学和生活质量、肛门失禁情况及控便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排便受饮食影响、便频便急、排便感觉异常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健康调查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肛门失禁例数少于对照组,控便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早期排便功能训练可促进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肛肠动力学和生活质量,减少肛门失禁情况发生,控便满意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自适应性生物反馈训练(ABF)对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患者肛肠动力学、胃肠激素水平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4例OO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固定式生物反馈训练(FBF)治疗,观察组采用ABF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肛肠动力学指标(直肠肛门压力梯度、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及直肠排便感觉阈值)、胃肠激素[P物质(SP)、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及负性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便秘症状评分和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2.69%(P<0.05)。治疗后两组直肠肛门压力梯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及直肠排便感觉阈值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P、MTL、GAS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AMA、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BF可有效改善OOC患者临床症状、肛肠动力学、胃肠激素水平及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PFD患者。采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给予Kegel训练,研究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8周后的疗效和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程度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日常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I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快肌最大肌电值及阴道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8周后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程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IFQ-7)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PFD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治疗疗效明确,可促进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程度情况及盆底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膀胱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RP)后患者控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2年6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RP术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45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膀胱训练,研究组接受膀胱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尿失禁程度、尿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7.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漏尿次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漏尿量、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总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和腹压漏尿点压(VLPP)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RP术后患者控尿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干预对慢性肛周湿疹患者治疗效果、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选取122例慢性肛周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精神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85.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30%(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DLQI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CD-RISC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精神心理干预联合常规治疗对慢性肛周湿疹具有较好的疗效。对患者实施精神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心理韧性水平,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9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48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肛提肌超声参数。分析肛提肌超声参数与PFDI-20、PFIQ-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后PFDI-20、PFIQ-7评分,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治疗前降低(P<0.05),静息时肛提肌厚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研究组治疗后PFDI-20、PFIQ-7评分,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静息时肛提肌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与PFDI-20、PFIQ-7评分呈正相关(P<0.05),静息状态肛提肌厚度与PFDI-20、PFIQ-7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经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后肛提肌裂孔大小较治疗前降低,肛提肌厚度较治疗前增加,且与PFDI-20、PFIQ-7评分改善有关,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客观、有效评价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5,常规康复训练)和研究组(n=65,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膝关节峰力矩(PT)、膝屈伸PT、膝屈伸耐力指数(E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8周后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8周后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患者盆底功能和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PSUI患者96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悬吊训练疗法,研究组患者接受悬吊训练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比两组疗效、盆底功能指标和尿流动力学指标,观察两组尿垫试验漏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问卷评分。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24 h尿垫试验漏尿量和ICI-Q-SF问卷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盆底肌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功能尿道长度(LES)、腹压漏尿点压(ALPP)、与最大尿流率(Qmax)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SUI患者经悬吊训练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盆底功能和尿流动力学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联合针刺治疗。以上两组患者均实行基础的康复训练、清洁间歇导尿及反射性排尿训练,并实行定时定量的饮水计划。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患者的膀胱内压力、残余尿量,记录患者的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以及患者的LUTS(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最大排尿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以及LUTS评分的数据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辽宁本溪市中心医院和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首先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随后对照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肌痉挛改善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量角器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痉挛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和4周时,两组的Fugl-Meyer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4周的Fugl-Meyer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和腕部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诱发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症状、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CI诱发NB患者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9),对照组患者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排尿症状、膀胱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日膀胱内压力、24 h单次排尿量、排尿次数、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膀胱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SCI诱发NB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症状,提高其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首荟通便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血清P物质(SP)、胃动素(MTL)、一氧化氮(NO)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功能性便秘患者1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3,莫沙必利治疗)和研究组(n=64,首荟通便胶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及血清SP、MTL、NO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77.78%(49/63),低于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90.63%(58/64)(P<0.05)。两组治疗4周后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间隔、排便不尽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血清SP、MTL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血清NO比治疗前更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莫沙必利基础上,联合首荟通便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能较好的减轻临床症状,缓和不良体征,促进生活质量改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SP、MTL、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负压套扎术对Ⅱ、Ⅲ度痔疮患者肛肠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期间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Ⅱ、Ⅲ度痔疮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传统外剥内扎术,n=58)和B组(内镜下负压套扎术,n=62)。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肛肠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2(IL-12)、C反应蛋白(CRP)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 CD8+升高,但B组低于A组,CD3+、CD4+、CD4+/CD8+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相比,内镜下负压套扎术用于Ⅱ、Ⅲ度痔疮,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同时还可促进机体肛肠动力学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对直肠癌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3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及同期40例非肿瘤性肠息肉患者为对照组,比较术前两组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检测研究组术前及术后3 d、1、2周血清CEA、CA724水平,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术前ARP、RRP、MSP、MTV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周均明显降低(P0.05),之后逐渐恢复,并在术后12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研究组术后3 d血清CEA、CA724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周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临床有效率为65.8%。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直肠癌的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虽对肛肠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但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