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例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52例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Kofoed评分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1.92%低于对照组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锁定加压钢板能有效减少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与CT进行手术设计,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手术设计,两组都给予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骨盆功能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1%)显著低于对照组(25.6%)(P0.05),术后3个月的骨盆功能优良率(97.4%)显著高于对照组(74.4%)(P0.05)。结论:与常规X线与CT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前侧微创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骨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联合手术组(35例)患者采用MIPPO联合LCP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组(33例)患者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内固定术组(3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外固定术组及内固定术组比较,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外固定组及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联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骨盆前环骨折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传统的固定方法效果较差,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因其较好的治疗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探讨MIPPO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了65例病例,随机分成MIPPO技术处理(实验组)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对照组)两组,对患者进行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的手术治疗,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5.78岁。患者伤后至手术时间5~9 d,平均7.18 d。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数据,患者出院后1、4、8、12、24月复查骨盆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情况Matta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Majeed评分。65例患者均获随访。实验组:手术时间(81.25±23.15) min,切口长度(6.95±1.05) cm,术中出血量(142.52±15.17) mL,术后引流量(65.25±8.45) m L,术后住院时间(10.31±1.30) d,骨折愈合时间(30.15±6.25) d;对照组:手术时间(104.15±25.25) min,切口长度(10.25±1.07) cm,术中出血量(174.43±23.15) mL,术后引流量(114.22±16.18) m L,术后住院时间(22.15±6.45) d,骨折愈合时间(47.25±7.15) d。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DVT发生率以及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有之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而伤口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再者,两组之间的骨折复位情况Matta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Majeed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具有出血少、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切口小等特点,在骨折复位、固定及术后恢复方面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掌握一定的手术时机及技巧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前环治疗中MIPPO微创钢板可以替换传统的切开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活血止痛汤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25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活血止痛汤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术治疗及常规术后处理,观察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消肿时间。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消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活血止痛汤用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较手术方法更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9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神经功能分级(ASIA)。结果:两组术前ASIA分级B、C、D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佳,A级患者治疗后仍为A级,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SAI等级在治疗后均有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断钉或螺钉松动等并发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间隙显著增宽,且后路组优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比较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DIDPIF)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ULPIF)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CTPF)的疗效。方法: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TPF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访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DIDPIF术式治疗,对照组接受ULPIF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固定疗效、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固定的优良率是83.33%,与对照组的61.11%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的时间及下地负重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定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7.78%,与对照组的38.89%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DPIF术式与ULPIF术式均可较好地治疗CTPF患者,但DIDPIF术式在骨折愈合的时间及下地负重的时间方面均优于ULPIF术式,且不会增加安全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建钛板及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实施重建钛板联合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和重建钛板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内固定松动和内固定断裂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钛板及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行可以获得较重建钛板联合螺钉固定治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共6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良率(Matta优良率)、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Majeed评分)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另记录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7天VA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Matta优良率和Maje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仍保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提升术后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的25例患者记为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25例患者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00%(2/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0%(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00%(22/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均能较好的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前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卧床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更少,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对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的疗效及对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和B组(n=50,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Majeed功能评分、血清应激因子和疼痛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A组,但X线暴露时间长于A组(P<0.05)。B组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7 d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A组,皮质醇(Cor) 、肾上腺素(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术后7 d 5-羟色胺(5-HT)、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低于A组(P<0.05)。A组、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相比,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减轻、应激反应轻等诸多优势,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F"型置钉与新型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NS)固定术对成人创伤性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疗效、骨折愈合状况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成人创伤性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FNS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F"型置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术后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复位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0.56%高于对照组52.78%(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随时间发展而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率77.78%高于对照组41.6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型置钉及FNS固定术均可以治疗成人创伤性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但"F"型置钉治疗疗效更好,并且力学稳定性能更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疼痛、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及伤椎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栓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Cobb角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指掌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微型锁定钢板皮外固定的应用效果及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到2020年7月共收治的80例指掌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克氏针、微型螺钉、肌腱缝线或拉力螺钉进行内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微型锁定钢板皮外固定,并针对患者合并软组织损伤情况应用石膏外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围术期指标、Jamar握力、TAM、DASH评分、术后不良反应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DAS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AM与Jamar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指掌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在常规克氏针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微型锁定钢板皮外固定,再进行石膏固定,手术步骤、手术时间虽增加,但更有利于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出院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将其均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研究组采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后路非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实现I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显著升高,Cobb角、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Cobb角、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腰背痛、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有利于术后身体恢复,减轻疼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功能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hler角、Gissane角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Gissane角、B?hler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但跗骨窦入路可更有效地改善踝-后足功能,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自身意愿按照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内固定组与关节置换组。内固定组主要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关节置换组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存在合并症、手术时机≥2h、采用内固定手术。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更高,但采用该手术治疗时需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及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