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须水龟虫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分析了长须水龟虫HydrousacuminatusMotsch的虫体粗蛋白、粗脂肪、总糖、粗灰分、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 ,评价了其蛋白氨基酸的质量。结果表明 :长须水龟虫是一种高蛋白 (含 5 1 60 %干重 )、高脂肪 ( 1 7 96%干重 )、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粗灰分 3 1 0 % ,干重 )的优质蛋白质食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高原鼢鼠在越冬期的食物选择与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采集了67 个高原鼢鼠的冬季粮仓及环境样方,分析高原鼢鼠对每一种植物的选择指数,将其分成3 种食物类型:喜食、可变和不喜食。通过测定每一种植物的粗蛋白、粗纤维、水溶性糖和粗灰分的含量,比较分析了营养成分含量在3 种食物类型间的差异,及其与各种植物选择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储存的食物种类多达67 种,本文选取含量较高且样本量大于5 的39 种植物(占粮仓和样方总生物量的99% 以上其中喜食12 种、可变16 种、不喜食11 种)进行分析。在3 种食物类型之间,粗蛋白、粗纤维和水溶性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 001),粗灰分含量则无明显差异(P = 0.800)。喜食和可变类型的粗蛋白和水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喜食类型(P < 0.01);喜食和可变类型的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低于不喜食类型(P < 0. 01);喜食和可变类型之间这3 个指标差异都不显著(P >0. 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粗蛋白(R = 0.547,P < 0.001)和水溶性糖(R = 0.617,P < 0. 001)含量与选择指数显著正相关,粗纤维与选择指数显著负相关(R = - 0. 707,P <0. 001),粗灰分与选择指数则无显著相关关系(R = 0.032,P =0. 846)。结果表明,高原鼢鼠总体上偏好粗蛋白和水溶性糖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植物,对无机盐的含量则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土壤镉含量对高粱属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镉(Cd)含量对一年生高粱属植物(甜高粱、高丹草和苏丹革)根系活力、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d含量>25 ng·kg-1时,3种高粱属植物根系活力均显著下降(P<0.05);3种高粱属植物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在各浓度处理下均显著增加(P<0.05);Cd胁迫影响了3种高粱属植物叶片和根系的细胞膜通透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新品种选育的关键在于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和利用,远缘杂交是创新种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有机构宣称培育了一种由高粱、玉米、甘蔗属间杂交而成的神农高糖蔗新品系。为了准确地鉴定其种质来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SCo T标记和GISH技术对神农高糖蔗进行了研究。形态学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根、茎、叶等不同器官的形态特征来看,神农高糖蔗与甘蔗、玉米、高粱都具有较多相似之处,无法准确地甄别出神农高糖蔗是否为真杂种。根据SCo T标记的聚类结果,可以将12份供试材料分成I、II、III 3大类,I类包括3份高粱材料和神农高糖蔗,6份甘蔗材料均聚为II类,2份玉米材料聚为III类。在整个聚类图中神农高糖蔗和非洲甜高粱的相似系数最大,说明神农高糖蔗与非洲甜高粱的遗传距离较小,它们之间存在较小的遗传差异。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神农高糖蔗只含有甜高粱的血缘,而不含有甘蔗和玉米的血缘。本研究结合3种鉴定方法,可以基本确定神农高糖蔗并非甘蔗、高粱和玉米的属间杂种,而是甜高粱的一个品系(品种)。本研究结果不仅揭露了虚假报道,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探讨了甜高粱作为甘蔗远缘杂交种质资源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独根草这一药赏两用植物,对独根草根、茎和叶中粗灰分、粗纤维、粗脂肪、还原糖、部分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多糖、绿原酸和总黄酮)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独根草叶中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及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10.11%、8.02% 、9.54%、9.91%和6.53%;Fe、Zn、Cu、Mn、K、Na、Ca和P等矿质元素含量分别为284、132.8、1.07、19.5μg/g、7.01 mg/g、169.38μg/g、221.9 μg/g和300.5 μg/g;还含有2.00%的绿原酸、6.98%的总黄酮,以及3.29%的粗多糖.叶中各成分含量多高于茎和根,证明其主要药用成分在叶;而茎和根均含有多种元素和活性成分,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可以全株入药的药赏两用植物.  相似文献   

6.
高粱属植物对土壤镉吸收及亚细胞的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3种高粱属植物(甜高粱、高丹草和苏丹草)对土壤cd的富集效应及其亚细胞的分配.结果表明:cd在3种高粱属植物不同部位的富集量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生育期内3种高粱属植物根系中Cd的富集量大于茎鞘和叶片中的富集量;高丹草对Cd的富集量高,甜高梁次之,苏丹草最低;Cd在高粱属植物叶片、茎鞘和根系中各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相似表现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核、叶绿体组分>线粒体.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乳酸菌对垂穗披碱草发酵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将3株从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中筛选的耐低温乳酸菌(戊糖片球菌PP-6,植物乳杆菌LP-2和清酒乳杆菌LS-5)作为添加剂加入垂穗披碱草进行青贮,同时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研究,并以低海拔条件下分离得到的相同菌种的商品化乳酸菌制剂为对照,研究所筛选的3 株优良乳酸菌在低温(15 ℃)和常温条件(25 ℃)下对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碳源利用方面,分离得到的戊糖片球菌PP-6(Pediococcus pentosaceus)发酵棉子糖、乳糖、山梨醇、蜜二糖和蔗糖,清酒乳杆菌LS-5(lactobacillus sakei)可发酵棉子糖、苦杏仁苷、鼠李糖、乳糖、山梨醇、木糖、阿拉伯糖、蜜二糖和蔗糖,而相同菌种的商品菌均不能利用,表明高原乳酸菌具有更广泛的糖源利用特性。将筛选得到的3株低温生长优良菌株进行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青贮发酵试验,青贮50 d后,与对照的商品菌处理相比,在15 ℃时,清酒乳杆菌LS-5显著降低了青贮饲料pH值、丙酸含量和氨态氮/全氮值(P<0.05),且能够保存更多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植物乳杆菌LP-2(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片球菌PP-6作为复合添加剂显著提高了青贮饲料乳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氨态氮/全氮值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能够保存更多的粗蛋白。但在25 ℃时,此3株菌与对照菌种相比均无明显优势。【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从青藏高原分离筛选的3株菌种在低温条件下可有效提高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质类型花生品质性状及相关酶活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高蛋白花生品种KB008、高脂肪品种花17(H17)和高油酸/亚油酸(O/L)品种农大818(8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类型花生品种籽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及与品质合成相关的碳、氮代谢酶活性差异.结果表明:KB008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H17和818,而可溶性糖含量和O/L值显著低于其他两品种.KB008籽仁中氨基酸组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品种,特别是谷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后两者;油酸含量显著低于、而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品种.3种类型花生在整个生育期中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以KB008最高,其次为H17.3种类型花生在结荚期的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性大小均表现为KB008 >H17 >818,说明较高的PEPCase和RuBPCase活性有利于蛋白质合成与积累.叶片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大小表现为H17>818>KB008,KB008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品种,而H17的SPS活性在花后60d时仍保持较高活性,说明较高的叶片SPS、SS活性有利于花生籽仁脂肪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施肥方式(CK、A1、A2、A3)对2个甜高粱品种‘新高粱3号’(XT-2)和‘新高粱9号’(T601)秸秆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方式对2个品种的生育天数没有影响;品种XT-2以氮、磷、钾后移改进作追肥施入处理(A3)的生物产量最高(54 916.96kg/hm2),而T601以生育前期施入磷、钾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施入处理(A1)的生物产量最高(64 136.60kg/hm2),两者分别比CK(不施肥)增产14.96%和10.48%。(2)甜高粱秸秆总糖含量与蔗糖含量随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秸秆总糖含量在拔节期很低,其基本从挑旗期开始积累,并于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且以XT-2品种在A3处理下的总糖含量最高(达到鲜基重12.7%)。(3)施肥方式对甜高粱秸秆蔗糖磷酸合成酶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很明显,并以品种T601在A3处理下的SS活性最高(266.74mg.g-1.h-1)、品种XT-2在A1处理下的SPS活性最高(431.21mg.g-1.h-1),且二者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研究发现,适宜施肥方式能显著提高甜高粱秸秆的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SS、SPS)活性,从而有效改善甜高粱品质,增加其产量。  相似文献   

10.
自然贮存条件下苹果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自然贮存条件下分别贮存了 2个月、4个月及 6个月的秦冠、红富士、新红星、北斗及黄元帅苹果果实的硬度以及主要营养成分 (果胶质、总糖、粗蛋白 )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在自然贮存条件下 ,苹果果实的硬度、果胶质、总糖及粗蛋白的含量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不同的品种间及同一品种或不同品种在不同贮存时期的差异均极显著( P<0 .0 1 ) ;3种不同营养成分彼此间密切相关 ( R>0 .80 ) ,因此可以任取其中之一作为测试这些营养成分的指标。对于不同的品种而言 ,红富士、秦冠果实的硬度较大 ,其果胶质、总糖及粗蛋白含量也较高 ,说明秦冠和红富士为较好的耐贮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甜高粱糖分累积的关键时期寻找甜高粱和普通高粱组织间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通过相关基因的功能注释及相关联的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进一步筛选与糖分积累与代谢相关的基因,以利于为充分挖掘甜高粱的生物学潜能,改良高粱品种提高其茎杆的糖含量打下坚实基础。以甜高粱辽甜1号和粒用高粱新苏2号为材料,对甜高粱与粒用高粱在成熟期进行叶片转录组数据测序分析并比较,测序结果如下,共得到71.98 M条reads,总碱基数14.54 Gb。使用Cufflinks软件对reads进行组装,共发掘出1 562个新基因。通过差异表达筛选出3 115个差异基因,其中1 499个上调,1 616个下调。对差异基因进行GO、COG分类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性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归类于包括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在内的94个代谢途径,从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Pathway ID:Ko00500)中取β-呋喃果糖苷酶、蔗糖合成酶、果糖激酶的5个差异基因分别为Sb06g031910、Sb06g023760、Sb01g035890、Sb01g033060和Sb10g0082805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与其对应酶类的活性有紧密的联系,推测这些基因在甜高粱叶片的蔗糖合成及积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甜高粱糖分累积的关键时期寻找甜高粱和普通高粱组织间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通过相关基因的功能注释及相关联的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进一步筛选与糖分积累与代谢相关的基因,以利于为充分挖掘甜高粱的生物学潜能,改良高粱品种提高其茎杆的糖含量打下坚实基础。以甜高粱辽甜1号和粒用高粱新苏2号为材料,对甜高粱与粒用高粱在成熟期进行叶片转录组数据测序分析并比较,测序结果如下,共得到71.98 M条reads,总碱基数14.54 Gb。使用Cufflinks软件对reads进行组装,共发掘出1 562个新基因。通过差异表达筛选出3 115个差异基因,其中1 499个上调,1 616个下调。对差异基因进行GO、COG分类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性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归类于包括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在内的94个代谢途径,从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Pathway ID:Ko00500)中取β-呋喃果糖苷酶、蔗糖合成酶、果糖激酶的5个差异基因分别为Sb06g031910、Sb06g023760、Sb01g035890、Sb01g033060和Sb10g0082805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与其对应酶类的活性有紧密的联系,推测这些基因在甜高粱叶片的蔗糖合成及积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UV-B增加对玉米花粉抗氧化能力及授粉后籽粒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散粉期,收集花粉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后进行人工授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增加,玉米花粉的SOD、POD和CAT活性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则呈相应上升的趋势;玉米每穗粒数与花粉抗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与MD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并随UV-B辐射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辐射超过2h后下降达到显著水平;玉米百粒重随UV-B辐射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但辐射花粉1~2h对其无显著影响;UV-B辐射花粉对籽粒的可溶性糖、淀粉、脂肪及粗蛋白含量等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西花蓟马种群动态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繁殖及其寄主植物四季豆叶片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显著影响了四季豆叶片的营养成分含量,其粗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而总糖、组织淀粉、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却显著升高。与对照CO2浓度(400!L·L-1)相比,800μL·L-1CO2浓度处理下的西花蓟马卵期、1龄若虫期、2龄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均显著缩短,而单雌平均产卵量增加了9.74%(P0.05)。高CO2浓度处理下西花蓟马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比对照依次升高了7.40%、8.86%和1.32%(P0.05);而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DT)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42和0.38d(P0.05)。西花蓟马R0、rm、λ与四季豆粗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总糖/粗蛋白、淀粉呈显著正相关;西花蓟马T、DT与四季豆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糖/粗蛋白、淀粉、游离氨基酸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未来高CO2浓度的大气环境会改变四季豆叶片的营养成分,并影响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刺三加这一药食两用植物,对刺三加叶中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等部分营养成分与K、Ca、Mg、Fe、Mn、P、Zn、Na和Cu等部分矿质元素及活性成分(绿原酸和总黄酮)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刺三加叶中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蛋白及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2.75%、2.34%、4.63%和4.13%,与6种常见蔬菜相比较,是6种常见蔬菜的2~10倍;K、Ca、Mg、Fe、Mn、P、Zn、Na和Cu等矿质元素含量分别为:516.00、1061.00、86.58、8.13、4.18、156.12、9.61、8.27和0.044(mg/100 g);与6种常见蔬菜比较后发现除Na和Cu元素含量略低于6种常见蔬菜外,其它成分均相当或高于6种常见蔬菜,其中K、P、Ca、Fe、Mn、Zn是6种常见蔬菜的4~15倍;刺三加叶还含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黄酮和绿原酸,黄酮含量为4.06%,绿原酸含量为3.72%,证明刺三加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药食两用植物。该研究为刺三加这一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培条件下,研究了大气C0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e L.)和高丹草(Sorhum vulgare x Sorghum.vulgare va r.sudanense hybrids)在不同铯(Cs)浓度(0、200、500、1 000μmol·L~(-1))下生物量、铯和钾的竞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2种植物叶、茎和根各部位的生物量,其中,红三叶各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42.6%、66.2%和45.0%,高丹草分别提高了17.4%、18.9%和22.3%。大气CO:浓度升高提高了红三叶和高丹草叶片及茎中的Cs含量,提升比例最大的为红三叶的茎(达9.7%),同时显著提高了2种植物对Cs的转运系数及红三叶的茎和根中Cs/K的区别系数。对于红三叶,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叶片K含量略微增加,而茎和根系中K含量显著降低;对于高丹草,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叶片和茎中K含量增加,而根系中K含量降低。2种植物对Cs的吸收都与介质中Cs浓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溶液中Cs浓度的增加提高了红三叶和高丹草的Cs/K区别系数,并且Cs的添加不仅对红三叶和高丹草的生物量都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还降低了2种植物对钾的吸收。在正常的CO_2浓度下,1000μmol·L~(-1)Cs处理可使2种植物叶、茎和根中的K含量分别降低10.4%、13.3%、32.5%(红三叶)和18.3%、42.1%和38.9%(高丹草);在大气C0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分别降低12.2%、22.0%、35.0%(红三叶)和17.9%、38.7%、34.6%(高丹草)。  相似文献   

17.
神农架川金丝猴冬春季节取食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确定了冬春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分析了主要食源植物的营养成分,探讨了影响川金丝猴冬春季节取食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冬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的粗灰分含量( r=0.709,P=0.015)呈正相关,而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543,P=0.084)、粗蛋白含量(r=0.036,P=0.916)、粗纤维含量(r=0.458,P=0.156)、粗脂肪含量(r=0.445,P=0.170)、含水量(r=-0.099,P=0.771)和无氮浸出物含量(r=-0.522,P=0.100)均不相关;在春季,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721,P=0.000)呈正相关,与含水量(r=0.114,P=0.507)、粗脂肪含量(r=0.151,P=0.380)、无氮浸出物含量(r=0.084,P=0.625)、粗蛋白含量(r=-0.275,P=0.105)、粗纤维含量(r=-0.010,P=0.956)和粗灰分含量(r=-0.178,P=0.299)不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食源植物的粗纤维(0.992)、粗脂肪(0.944)、粗蛋白(0.905)和食物丰富度(0.885)为川金丝猴冬季取食的主要影响因子,粗蛋白(0.946)、无氮浸出物(0.939)、含水量(0.920)和食物丰富度(0.898)为川金丝猴春季取食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在甜高粱上利用杂种优势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78年起,配制了甜×甜、甜×不甜、不甜×甜的三种类型百余个杂交组合,观察高粱杂交种糖分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杂种优势在该性状上的表现。试验表明应用三系培育甜高粱杂交种,同粒用高梁一样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生活力及生产力的提高。在与糖产量有关的三因素中,以单(株)秆重的优势最为显著;杂交种的含糖量,一般表现为介于双亲之间;茎秆汁液的多少,关键是选择实心、多汁、高糖的亲本及其组配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主要是通过增加茎秆总收获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不同刈割频度对绵毛优若藜地上生物量及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刈割频度对绵毛优若藜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刈割处理下绵毛优若藜地上生物量及其营养成分百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地上生物量随刈割频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其1次刈割生物量最大,单株均值高达5.63g;随刈割次数增加其地上部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百分含量均极显著提高,而粗纤维和粗灰分的百分含量则均极显著降低.(2)与不刈割相比,不同频度的刈割均能使根系生物量、根系体积总量和主根直径减少,并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显著减少.(3)刈割显著抑制植株主根伸长,也限制侧根发生,使整个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因刈割频度增大而逐渐变浅,刈割频度≤1时,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的土层中;刈割频度≥2时,植物根系基本分布在0~20cm的土层中.试验结果说明,绵毛优若藜在民勤沙区适应低频度刈割管理,即1年刈割1次,其地上生物量最大,而根系受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和筛选具有提高玉米抗旱潜能的优良菌种,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将分离自新疆荒漠盐生植物根系的5种内生真菌Curvularia inaequalis、Fusarium avenaceum、Neocamarosporium sp.AS65231、Pleosporales AS29261和Ulocladium sp.AS91282分别接种到玉米幼苗根系,进行干旱胁迫培养6周,测定苗期玉米的株高、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接种C.inaequalis、F.avenaceum、Pleosporales AS29261和Ulocladium sp.AS91282可显著提高玉米幼苗地下生物量(P0.05),而接种Neocamarosporium sp.AS65231对其影响不显著;接种F.avenaceum和Ulocladium sp.AS91282可极显著提高玉米根系可溶性糖含量(P0.01);接种C.inaequalis、Pleosporales AS29261和Ulocladium sp.AS91282对根系POD活性影响不显著,而F.avenaceum和Neocamarosporium sp.AS65231显著降低了根系POD活性;接种Neocamarosporium sp.AS65231和Ulocladium sp.AS91282显著降低根系的MDA含量(P0.01)。然而,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接种5种内生真菌对玉米幼苗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和MDA含量等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来看,干旱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Ulocladium sp.AS91282对促进玉米幼苗抗干旱能力优于其他4种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