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镇静效果差异。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我院80例择期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与丙泊酚(P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切皮前即用药后15min(T1)、手术开始后30min(T2)及术毕(T3)MAP、HR、Ramsay镇静评分等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1~T3时D组MAP明显低于To时和P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P组,HR慢于To时和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镇静是安全和可行的,镇静效果好于丙泊酚,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应用于鼻内镜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内镜下收治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诱导前15分钟泵入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则泵入等量盐水,两组均给予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15 min(T_0)、插管前(T_1)、插管后5 min(T_2)、插管后10 min(T_3)、拔管后5 min(T_4)、拔管后10 min(T_5)心率、收/舒张压变化,术中15 min(T_6)及30 min(T_7)Fromme术野质量评分和拔管时(T_8)及拔管后1 hour(T_9)Ramsay镇静评分。结果:T组插管后5 min(T_2)、拔管后5 min(T_4)和拔管后10 min(T_5)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对应时间点收缩压(P0.05)。两组插管前心率(HR)均低于入室时15 min分钟心率(P0.05)。T组T7时间点术野质量评分高于C组(P0.05),拔管后2小时两组Ramsay镇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内镜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有利于稳定患者心率、收/舒张压,显著改善术野质量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麻醉诱导在困难气道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困难气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插管顺序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麻醉前(T1)、纤支镜经过会厌时(T2)、声门时(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60 s(T5)、插管后180 s(T6)、插管后300 s(T7)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_2)及Ramsay评分变化,并监测T1、T4及T6时间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及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Sp 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患者在T3-T7时间点的MAP、HR显著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时的NE、E及Co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T4及T6时NE、E及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呛咳、恶心、躁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安全性更高,患者应激反应较低,在困难气道插管麻醉诱导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经鼻滴注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的镇静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90名ASAⅠ~Ⅲ级、18~65岁、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脊柱手术、且术后须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1μg/kg组(D1组)和右美托咪定1.5μg/kg组(D2组),n=30。分别记录给药前(T0)、诱导前(T1)、插管前1 min(T2)、插管后1 min(T3)、手术开始即刻(T4)、术毕停全麻药时(T5)、拔管前1 min(T6)、拔管后3 min(T7)和入PACU(T8)时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_2),术毕停全麻药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患者在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Ramsay镇静评分。结果:T0时3组患者HR、MAP、SPO_2、Ramsay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D1组和D2组各时间点HR、MAP明显降低,Ramsay镇静评分提高(P≤0.05),SPO_2无明显变化(P≥0.05);与D1组相比,D2组各时间点HR、MAP明显降低、Ramsay镇静评分提高(P≤0.05),SPO_2无明显变化(P≥0.05);D1组各时间点HR、MAP、SPO_2、Ramsay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D2组HR、MAP、SPO_2、Ramsay镇静评分明显无差异(P≥0.05)。C组T3、T4、T5、T6、T7、T8各时间点HR、MAP均较T1、T2升高,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SPO_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40 min右美托咪定经鼻滴注可有效抑制插管和拔管期反应、使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加稳定,并显著降低降低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患有脑膜瘤拟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0 min以DEX 1.0μ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成50 mL溶液静脉输注,10 min内输完,而后以0.5μg/kg/h输注DEX。对照组以等速输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并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10 min(T1)、诱导后(T2)、开皮时(T3)、手术1 h(T4)、手术结束时(T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糖、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HR在T2、T3时间点均高于T1时间点,而研究组患者HR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MAP在T3时间点高于T1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在T3、T4时间点高于T1时间点,而研究组患者MAP在T3、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在T2、T3、T4、T5时间点血糖均高于T1时间点,而研究组患者在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血清TNF-α及IL-6均高于T1时间点(P0.05),研究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TNF-α及IL-6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2、T3、T4时间点血清TNF-α及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EX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有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抗炎、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从而促进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泵注联合髂筋膜阻滞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到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髋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诱导前15分钟内泵注完20 mL含0.5 μg/kg右美托咪定的溶液,对照组泵注20 mL的生理盐水。在泵注的同时对两组患者采取40 mL 0.33%罗哌卡因进行髂筋膜阻滞,待阻滞效果满意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和术后24 h(T4)的VAS评分、Ramsay评分、舒适度评分;术后24 h内寒战发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观测时间点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观测时间点的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24 h内寒战发生率、寒战持续时间以及单次追加曲马多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低氧血症、低血压的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泵注联合髂筋膜阻滞可降低髋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术后寒战,提高患者舒适度,而未产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根治术患者78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9例每组。对照组采取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麻醉,观察组采取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麻醉,两组均复合使用瑞芬太尼维持。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总数(WBC)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苏醒即刻、苏醒后10 min、苏醒后30 min的视觉模拟(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小时血清IL-6、TNF-α、WBC、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介素(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对老年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用药情况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对照组术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评分、血清S-100β蛋白(S-100βprotein,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时、拔管后4 h、拔管后8 h和拔管后12 h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1d(T0)时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各项评分及总分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后1d(T1)和手术后2d(T2)时MMSE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1时血清S-100β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和T2时血清NS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和头晕的发生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提高麻醉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宄右美托咪定(Dex)对全麻胃肠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全麻胃肠手术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4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联合右美托咪定持续泵入麻醉,对照组仅给予全身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时(T1)、手术进行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呼吸频率(RR)以及睡眠障碍镇静评分(Ramsay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在T1,T2及T3的HR,RR及MA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Ramsay评分(2.81±0.28)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7%)显著低于对照组(29.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对全麻胃肠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能够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对苏醒期恢复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腰椎术患者的镇静效果、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腰椎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低浓度组(n=30)以及高浓度组(n=30)。低浓度组麻醉诱导前输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高浓度组输注1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不输注右美托咪定。比较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30 min(T2)、给药后60 min(T3)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改良/镇静视觉评分(OAA/S)。比较T0、T3、手术后24h(T4)的三组患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T0-T3时间点三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情况。观察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间点比较,三组T1-T3时间点AAI、OAA/S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T1-T3时间点AAI、OAA/S均较低,且高浓度组低于低浓度组(P0.05)。与T0时间点比较,三组T3、T4时间点MDA均显著升高,T3时间点SOD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T3、T4时间点MDA均降低,且高浓度组低于低浓度组(P0.05);高浓度组T3、T4时间点SOD高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0.05)。与T0时间点比较,三组T2、T3时间点HR、MAP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高浓度组T2、T3时间点HR均降低,且高浓度组低于低浓度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高浓度组T2、T3时间点MAP均降低,但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μg/kg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腰椎术患者的镇静效果较好,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观察组使用B超引导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且记录两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病人的麻醉效果优良率(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 %,P<0.05);观察组的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T2和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T1(P<0.05),且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提高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锁骨骨折手术对患者疼痛阈值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照组单独采用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不同时间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阈值;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以及唤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到T4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波动,对照组T1到T4时间上述指标波动明显,且两组患者T2、T3时间SPO2、SBP、DBP、MAP、HR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OR、NE在T2、T3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的COR在T2、T3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12 h、24 h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同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术后疼痛阈,并且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泌乳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61)和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试验组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情况、泌乳素、IL-10、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维持、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泌乳素、IL-1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血清泌乳素、IL-10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均有所降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E、E、DA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92%、8.47%,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泌乳素、IL-10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B超指引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每组样本容量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凭静脉麻醉,实验组实施B超指引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比两组不同时点MAP、HR、血清Cor、NE水平以及瑞芬太尼、尼群地平(NIT)、丙泊酚使用剂量,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T1-4时点MAP、HR、血清Cor、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瑞芬太尼、NIT以及丙泊酚使用剂量实验组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超指引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中可抑制患者体内应激物质释放,将MAP及HR维持在稳定范围内,极大地减少了麻醉药物、NIT使用剂量,麻醉效果理想、确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使用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后,机体应激反应和脑氧代谢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七氟醚麻醉)和研究组(n=50,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麻醉)。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脑氧代谢、认知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60 min(T1)~手术后30 min(T3)时间点较麻醉诱导前(T0)时间点心率(HR)先下降后升高,平均动脉压(MAP)先升高后下降(P<0.05)。研究组T1~T3时间点HR及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多巴胺(DA)、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老年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轻机体认知功能损伤,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脑氧代谢。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在全麻下腰椎手术中对患者围术期循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行全麻下腰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方式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去甲肾上腺素,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血压、心率)变化、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疼痛度、苏醒指标的影响。结果:比较显示术前(T0)、插管时(T1)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心率(heart rate,HR)组间差异不大(P>0.05),但手术30 min(T2)、手术60 min(T3)、手术结束拔管(T4)时研究组MAP和HR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苏醒躁动评分以及术后6 h疼痛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下腰椎手术患者联用右美托咪定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显著稳定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且不增加术中出血量,不增加患者术后苏醒躁动及应激性疼痛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30)。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麻醉后2小时经神经阻滞导管连接无线电子镇痛泵。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并评估麻醉效果;记录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记录麻醉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神经深度明显减浅(P<0.05),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延长(P<0.05),麻醉后12 h、18 h、24 h、36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第一天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误穿血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与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用于Barton骨折手术术后镇痛;但肋锁间隙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具有神经阻滞深度浅、操作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及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儿5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解剖定位下进行麻醉,实验组在超声定位下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用药剂量、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麻醉完成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用药剂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oner综合征、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气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下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明显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起效时间,降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用于上肢手术锁骨上阻滞的效果。方法:招募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我院收治并接受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上臂丛神经阻滞。根据研究方案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引导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引导组采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对上臂丛神经阻滞,统计分析临床麻醉完成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引导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中差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总体并发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应对评分和总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不满意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神经刺激器相比,超声引导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可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炎症、免疫调节、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HH组、AHH+CLCVP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乳酸钠林格氏液血液稀释,AHH组给予AHH血液管理,AHH+ CLCVP组给予AHH联合CLCVP血液管理。比较三组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HH+CLCVP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点相比,三组心率(HR)于手术开始后60 min(T2)~术毕(T3)先升高后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MAP)先降低后升高(P<0.05),对照组和AHH组中心静脉压(CVP)于T2~T3先升高后降低(P<0.05),AHH+CLCVP组T0~T3 CVP保持稳定水平(P>0.05)。AHH+CLCVP组T2~T3 HR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MAP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CVP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3 HR低于对照组(P<0.05),MAP高于对照组(P<0.05)。与T1时间相比,三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外周血CD8+于T2~术后24 h(T4)先升高后降低(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于T2~T4先降低后升高(P<0.05)。AHH+CLCVP组T2~T4血清PCT、CRP、IL-6水平、外周血CD8+低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AHH组和对照组(P<0.05),AHH组T2~T4血清PCT、CRP、IL-6水平、外周血CD8+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HH联合CLCVP可稳定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