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Ets-1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胃癌及癌旁组织、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ts-1和MMP-9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Ets-1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72/97)、75.3%(73/97),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0.2%、18.6%)及正常胃黏膜组织(17.9%、14.3%)(P0.01);而在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两者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ts-1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ts-1和MMP-9的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均无关(P0.05)。Ets-1和MMP-9的表达成正相关(r=0.700,P0.01)。结论Ets-1和MMP-9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可能是Ets-1促进胃癌浸润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GDF-15表达情况,采取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比较。结果GDF-15在子宫正常内膜组织和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7%(2/30)和69.2%(3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947,P=0.000);GDF-1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浸润深度达≥1/2肌层组中阳性率是90.0%(18/20),明显高于浸润深度1/2肌层组的阳性表达率56.3%(18/32,χ2=6.581,P=0.010);GDF-15在FIGO分期Ⅲ以上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00%(11/11),显著高于在Ⅰ-Ⅱ期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1.0%(25/41,χ2=6.201,P=0.013);GDF-15在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89.5%(17/1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57.6%(19/33,χ2=5.759,P=0.016);,年龄、月经状态、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学分级均与GDF-15表达无关(全部P0.05)。结论 GDF-15表达上调促进子宫内膜样腺癌发展,检测其表达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发展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是细胞增殖的调节因子,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鼠双微染色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表达的相关性不清楚.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2对肺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NS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肺腺癌和22例癌旁正常组织NS与MDM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意义.研究发现,肺腺癌组织中NS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NS和MDM2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33/45)、57.8%(26/45),而癌旁正常组织中无阳性表达(P0.01).二者的阳性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并且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果表明NS基因的高表达对肺腺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通过p53通路对细胞周期影响所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WISP2、Slug、E-cadherin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及WISP2、Slug表达与E-cadherin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5例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3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38例复杂性增生的WISP2、Slug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WISP2、Slug与E-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为35.29%、45.88%及20.00%,与正常内膜(93.33%、10.00%、93.33%)和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31.58%、26.32%、52.6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高临床分期、高组织学分级、肿瘤肌层浸润深度1/2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WISP2表达明显下调(P0.05)。在高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Slug阳性表达明显上调(P0.05)。在年龄大于50岁及肌层侵犯深度大于1/2的患者,E-cadherin阳性表达明显下调(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在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WISP2和Slug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270,P=0.012),Slug与E-cadherin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224,P=0.039)。结论 WISP2的失表达可能通过上调Slug的表达从而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在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DPC4和VEGF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NSCLC组织、10例相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中DPC4、VEGF的表达.结果:DPC4在60例NSCLC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8/60),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0.0%(9/10),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DPCA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肺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81.7%,49/60)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20.0%,2/10),有显著性差别(P<0.05);VEGF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60例NSCLC中,DPCA的表达与VEGF呈明显的负相关(r=0.303,P<0.05).结论:DPC4在肺癌组织中低表达,可促进肺癌的淋巴结转移.VEGF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促进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DPC4、VEGF在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DPC4可能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而抑制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urvivin在肺鳞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P53表达的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survivin和P53在65例肺鳞癌、腺癌组织及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P53的阳性率分别为58.5%(38/65)、53.8%(35/65),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的0(0/15)、0%(0/15);survivin表达与肺鳞癌、腺癌的低分化(P<0.05)、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负相关(P<0.05);P53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并且Survivin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的表达与肺鳞癌、腺癌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正相关;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Survivin有望成为肺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survivin和p53的协同表达可能是促进肺癌的恶性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diversin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病理科胃腺癌蜡块组织77例及癌旁组织50例,采用En Vision两步法检测diversin在胃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Diversin在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在胃腺癌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4%,且diversin在胃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均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不相关。结论 Diversin在胃腺癌中高表达,并且diversin与胃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提示高表达diversin的胃腺癌患者可能预后不良,diversin可能作为胃腺癌诊治的新的生物学指标及基因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and-D,VEGF-C,VEGF-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VEGF-C和VEGF-D蛋白的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胃癌组织VEGF-C和VEGF-D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其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的表达与淋巴结未转移组间差异显著(p<0.05).胃癌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组MVD值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MVD与VEGF-C的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度相关(r=0.735,p<0.05),与VEGF-D的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成正相关(r=0.623,p<0.05).结论:VEGF-C和VEGF-D的高表达与肿瘤微血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G1(cyclinG1)、鼠双微体基因(MDM2)和p5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4例胃腺癌组织中cyclinG1、MDM2和p53的表达,以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yclinG1、MDM2、p5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6%、53.70%、44.44%,而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5.00%,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cyclinG1、MDM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均<0.05)。胃癌组织中MDM2蛋白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7),而cyclinG1蛋白的表达与p53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yclinG1、MDM2、p53的阳性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MDM2可能是通过调控p53的活性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cyclinG1可能以不依赖p53的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LHPP(phospholysine phosphohistidine inorganic pyrophosphate phosphatase)在人胃腺癌组织和胃腺癌细胞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正常胃上皮细胞系后的表达水平,评估LHPP表达及LHPP与胃腺癌的关系。方法 (1)使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和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的胃腺癌基因表达数据,分析LHPP在胃腺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2)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行胃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的41例胃腺癌患者,取胃癌组织及匹配的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LHPP在胃腺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3)取常规传代培养的第三代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和胃腺癌细胞系AGS,qRT-PCR检测两组LHPP基因表达差异。(4)应用H.pylori P12标准菌株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50感染GES-1细胞系6、12、18和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各个时间点LHPP和H.pylori毒力蛋白CagA表达量。结果 TCGA数据库中的LHPP表达数据表明LHPP在胃腺癌中表达下调(t=7.064,P0.0001),来自GEO数据库中GSE65801表达数据的芯片测序结果得到相同的结论(P=0.001)。免疫组化证实LHPP在低分化胃腺癌中低表达,且表达与分化程度相关(χ~2=5.559,P=0.018),而与性别(χ~2=2.304,P=0.129)、年龄(χ~2=0.001,P=0.986)、浸润深度(χ~2=1.007,P=0.316)、淋巴结转移(χ~2=0.693,P=0.405)及肿瘤分期(χ~2=0.003,P=0.953)不相关。LHPP在胃腺癌细胞系AGS中表达低于正常胃上皮细胞系GES-1(t=10.38,P=0.005)。H.pylori感染GES-1细胞后LHPP表达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总体有升高趋势。结论 LHPP在胃腺癌中低表达并与腺癌分化程度相关,有望成为胃腺癌诊断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OX2、Slug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者表达与肿瘤出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8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SOX2、Slug的表达及计算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HE切片中肿瘤出芽的数量。分析SOX2、Slug的表达在ESCC侵袭和转移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OX2、Slug的表达率分别为53.93%和68.5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SOX2和Slug表达率(31.46%和31.46%);癌组织中肿瘤出芽率为39.32%。SOX2高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高临床分期有关,Slug高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高临床分期有关。肿瘤出芽发生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高临床分期有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OX2表达与Slug表达呈显著正相关,Slug表达与肿瘤出芽明显呈正相关。结论SOX2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上调Slug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出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livin和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检测livin和P53蛋白在40例NSCLC患者肺癌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NSCLC中livin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和52.5%,在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织中livin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P<0.05),且与肺癌不同分期有关(P<0.05)。P53蛋白表达亦与肿瘤分期有关,P53在鳞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癌(P<0.05)。P53和livin均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学参数无关(P>0.05)。Livin与P5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livin与P53异常表达与NSCL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其表达对临床上判断NSCLC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和p53表达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link-1两步法检测91例胃癌手术标本,相应91例癌旁正常组织、64例肠化腺体及36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GDF-15和p53的表达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GDF-15在肠上皮化生腺体、胃腺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GDF-15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p TNM分期呈正相关,而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53在癌旁正常胃粘膜腺体和肠上皮化生腺体中均不表达,在胃腺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过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和肠上皮化生腺体。p53过表达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Lauren分型(肠型与弥漫型)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而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关。GDF-15与p53免疫反应性在胃癌组织中呈正相关。结论 GDF-15可作为胃腺癌的胃壁浸润能力、淋巴结转移能力及临床病理分期的重要评价指标,而p53过表达可能与Lauren分型的肠型胃癌有关。尤其在老年患者中,GDF-15和p53过表达在胃腺癌的发生、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扰素介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基因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IFITM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2例正常卵巢、21例卵巢良性肿瘤、18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85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IFITM1的蛋白表达,同时分析IFITM1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Western blotting显示卵巢上皮性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中IFIT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免疫组化显示在正常卵巢组织中IFITM1阳性表达率为41.7%(5/12),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71.4%(15/21),在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中为72.2%(13/18),在卵巢上皮性癌中为77.6%(66/85),IFITM1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上皮性卵巢癌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TM1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FIGO分期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腹水无明显相关性。化疗敏感组和耐药组的IFITM1表达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ITM1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升高,并与卵巢癌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耐药性产生有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IFITM1在卵巢癌诊治及化疗中的应用前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261例GAC组织和10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0%和100%;在GAC组中,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8%和41.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P0.05);ER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ERK1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P0.001);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其阴性表达患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RK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TNM分期是影响GA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RK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GAC患者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等均有关;在GAC组织中联合检测ERK1和E-cadherin对判断GA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胆囊腺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mRNA的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计数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近五年胆囊腺癌手术切除标本36例及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10例,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IL-8表达,ABC免疫组化法进行TAM计数。比较胆囊腺癌和慢性胆囊炎标本组织中IL-8 mRNA表达和TAM计数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胆囊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胆囊腺癌组织中IL-8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P0.01),IL-8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与其侵犯胆总管及发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胆囊腺癌组织中TAM计数(24.89±0.84)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织(16.19±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犯胆总管、肝脏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胆囊腺癌组织中TAM计数高于未侵犯胆总管、肝脏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胆囊腺癌组织TAM计数,其中侵犯胆总管和发生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显著(P0.01)。IL-8 mRNA阳性病例的TAM计数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TAM计数与IL-8 mRNA评分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8,P0.001)。结论:IL-8和TAM计数与胆囊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IL-8可能在促进TAM向胆囊癌组织迁移浸润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ROP2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TROP2表达是否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预后有关。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OP2在98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及5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ROP2表达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TROP2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1%及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OP2表达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P0.05);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术后残余灶大小、TROP2基因表达均为影响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ROP2可能成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已有超过1/3的NSCLC患者诊断时发生了转移。早期判断肺癌的转移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enasein-C(TNC)具有调节细胞发生、增殖、迁移、分化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Tenascin-C(TNC)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Tenascin-C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nsion法检测70例NSCLC及其正常组织内TN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肺癌组织中TNC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NC在NSCLC组织内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TNC在腺癌和鳞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C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有无侵及胸膜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其表达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结果显示TNC的表达与肺癌的分类无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TNC表达与NSCLC的肿瘤的TNM分期、有无胸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其表达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无关。故TNC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NSCLC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其表达可能有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和癌细胞浸润,检测其表达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中氨肽酶N(APN)的表达,并通过分析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关系,探讨APN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直肠组织中APN、VEGF和bFGF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40例结肠癌组织中APN的阳性率达52.5%(21/40),15例转移淋巴组织中达66.67%(10/15),在结直肠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直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VEGF与bFGF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期和有无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APN与VEGF、bFGF的表达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AP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VEGF、bFGF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节结直肠癌的发展,对于评估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C-βⅡ亚型(PKCβⅡ),P53,Ki67三种蛋白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种蛋白与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印戒细胞癌标本及60例胃低分化腺癌标本中PKCβⅡ、p53、Ki67的表达状况,并将检测结果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PKCβ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和41.67%,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和61.67%,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91.67%,二者之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未侵及浆膜层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53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侵及浆膜及邻近组织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之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KCβⅡ在胃印戒细胞癌高表达,Ki67在低分化腺癌有较高表达;PKCβⅡ和Ki67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晚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与浸润性侵袭方式相关密切;P53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早期浸润有关,可能为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