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环丙氨嗪对鸡粪中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添加活性炭对环丙氨嗪的解毒作用。【方法】使用含不同浓度(0, 0.1, 0.25, 0.5, 1, 2.5, 5, 10和15 mg/kg)环丙氨嗪的鸡粪分别饲养3, 4和5龄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统计幼虫的生长发育(体重和死亡率)变化;在鸡粪中添加不同浓度(0, 10, 30, 50, 100和150 g/kg)活性炭饲养亮斑扁角水虻3龄幼虫,测定活性炭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环丙氨嗪的解毒作用。【结果】在用含一定浓度环丙氨嗪的鸡粪饲养后,亮斑扁角水虻3, 4和5龄幼虫均表现出体节伸长,停止进食,直至死亡。鸡粪中环丙氨嗪对亮斑扁角水虻3, 4和5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um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值分别为0.18, 1.39和6.45 mg/kg。在鸡粪中添加量为30~100 g/kg的活性炭可以显著促进亮斑扁角水虻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并且能够解除环丙 氨嗪对3龄幼虫的毒性,95%有效剂量(95% effective dose, ED95)值为51.83 g/kg。【结论】随着亮斑扁角水虻幼虫龄期增长,其对鸡粪中环丙氨嗪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活性炭可用于解除鸡粪中环丙氨嗪对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的毒性,为生产上应用亮斑扁角水虻处理含环丙氨嗪的鸡粪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亮斑扁角水虻Hemetia illucens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aturase,FAD)基因,分析其时空表达格局,研究代表性双翅目昆虫FAD家族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方法】以FlyBase数据库中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AD氨基酸序列作为种子序列,通过本地Blastp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搜索和鉴定亮斑扁角水虻和其他代表性双翅目昆虫的FAD家族基因;采用MEGA7.0软件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推断该家族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构建了双翅目代表性昆虫FAD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基于亮斑扁角水虻转录组数据分析亮斑扁角水虻FAD基因在其代表性组织和生长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格局并且利用RT-PCR进一步验证。【结果】本研究在亮斑扁角水虻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3个FAD基因,并预测了这些基因的部分特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编码亮斑扁角水虻FAD家族的基因某些成员发生了基因复制事件,例如Hill FAD-10和Hill FAD-12以及Hill FAD-9和Hill FAD-11基因;与此相反的是,亮斑扁角水虻某些FAD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呈现出相似的进化模式,例如Hill FAD-5和Hill FAD-6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在双翅目昆虫进化中相对比较保守并且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转录组数据分析及RT-PCR结果显示,亮斑扁角水虻FAD家族基因在其变态发育期间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Hill FAD-2和Hill FAD-6在胚胎期、幼虫前期、蛹期和成虫期均有表达,Hill FAD-3主要集中于胚胎后期至4龄幼虫期间表达;与此相反,Hill FAD-4在整个发育阶段均呈现出低表达状态,说明FAD家族基因可能在亮斑扁角水虻变态发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在全基因组范围鉴定了亮斑扁角水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而且预测了FAD基因家族在双翅目中的进化格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FAD基因在物种生态适应性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我们鉴定的FAD基因在亮斑扁角水虻中的表达格局也提示了FAD基因在亮斑扁角水虻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武汉亮斑扁角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对武汉亮斑水虻成虫产卵行为的影响。首先使用LB(Luria-Bertani)培养基对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培养,筛选得到23株肠道微生物。以灭菌的LB液体培养基为阴性对照,使用已证实引诱产卵效果好的来自武汉亮斑水虻卵表的属于戈登氏菌属的细菌(Gordonia sihwensis)FE06为阳性对照,利用筛选到的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摇瓶发酵液对武汉亮斑水虻成虫进行产卵行为实验。发现有5株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BSFLG01、BSFLG03、BSFLG04、BSFLG05、BSFLG06)对武汉亮斑水虻产卵有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其中3株(BSFLG03、BSFLG05、BSFLG06)对水虻成虫产卵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所设立的阳性对照FE06;菌株BSFLG07为一种毕赤酵母菌(Pichia kudriavzevii),对武汉亮斑水虻产卵有消极影响。经菌落培养特征、菌体形态比较、16SrDNA或18SrDNA序列测定和发育树比对分析,鉴定出这5种具有显著引诱武汉亮斑水虻产卵作用的微生物分别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FLG01、一种沙雷氏菌(Serratiasp.)BSFLG03、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BSFLG04、皱落假丝酵母(Candida rugosas)BSFLG05、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BSFLG06。  相似文献   

4.
亮斑扁角水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black soldier fly),是一种双翅目(Diptera),水虻科(Stratiomyidae),扁角水虻属(Hermatia)昆虫。亮斑扁角水虻体大型且细长,呈暗黑色,长12~18mm,翅呈棕色约带褐色,长8~13mm。雌性头(head)黑色,被黑毛;雌雄复眼均分离、光裸,单眼瘤前具瘤状隆起;额和颜面黑色,在触角上下方两侧各具丘状隆起,柄节和梗节差不多长,被长的鬃状毛,鞭节由5个亚节组成,基部1-7亚节短;须小,黑色;喙棕黄色。胸(thorax)黑色金属光泽,前胸背板、翅后脾和小盾片呈褐色;3对步行足,  相似文献   

5.
金黄指突水虻Ptecticus aurifer Walker,是一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昆虫.在15、33、35℃条件下,金黄指突水虻未能正常发育.在17、20、25、30℃下,卵、幼虫、预蛹、蛹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金黄指突水虻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69.4、48.3、36.9、34.5 d.温度与各虫态发育历期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上述4种温度条件下,90%幼虫变成预蛹所用时间分别是27.5、20.8、16.8、15.3 d,预蛹个重分别为0.245、0.221、0.178、0.163 g.综合分析,饲养金黄指突水虻幼虫的最适温度为20 ~25℃.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养牛业中粪便污染问题,本研究利用亮斑扁角水虻(黑水虻)来转化利用牛粪,探讨了饲养密度对新鲜牛粪的转化效率。本试验以亮斑扁角水虻为研究对象,选择设置每20.0 kg牛粪投入3500头、8750头、17500头4日龄幼虫3个处理密度,在每个密度日均1.0 kg等量饲喂条件下,分析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百虫重、粗蛋白、粗脂肪、牛粪转化率指标的差异,探索一种适于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处理新鲜牛粪的饲养密度。结果表明:百虫重、粗蛋白、粗脂肪3个指标在3组处理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百虫重和粗脂肪两个指标和试验组密度情况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但3个处理中转化率最高的为8750头的饲养密度。综合评价认为亮斑扁角水虻4日龄幼虫8750头/20.0 kg牛粪的投入量为实验范围内最佳饲养密度。  相似文献   

7.
金黄指突水虻Ptecticus aurifer Walker以腐烂的有机物和动物粪便为食,在禽畜粪便处理及生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昆虫蛋白饲料等方面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报道了各虫态形态特征与行为习性。(2)在25℃下,金黄指突水虻从卵到成虫平均需要37 d,4日龄后,幼虫取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快速增长,9日龄后体重可增长至0.20 g左右,预蛹能自行爬出培养基寻找干燥的场所化蛹。(3)成虫喜欢阴湿的环境,交配和产卵多发生在清晨或傍晚,成虫交配过程中具有领域性行为,完成交配要求较大的空间。雌性水虻寻找富含腐殖质的地方产卵,平均产卵152粒。(4)在广东省南岭地区,金黄指突水虻一年发生5到6代,世代重叠明显,以预蛹和蛹的形态越冬。  相似文献   

8.
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立英  吕文彦  杜开书  谢金良 《昆虫知识》2006,43(4):567-570,F0004
通过田间及室内饲养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EurytomaplotnikoviNikolskaya在河南省太行山区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过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的盛期。幼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在果内取食至8月中、下旬老熟越冬。成虫在果壳内停留4~5d,出壳后成虫寿命:雄虫3~7d,雌虫4~17d,产卵前期3.7d。平均产卵量35.4粒,卵期3~4d。幼虫共5龄,预蛹期4~5d,蛹期8~10d,蛹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阶段性分为4级。成虫交尾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25℃,化蛹、羽化较适宜的湿度为65%~7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鉴定对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产卵具有诱导作用卵携带细菌,探索提高亮斑扁角水虻人工繁育过程中卵收集效率途径。【方法】使用脑心浸出液肉汤(BHI)培养基对亮斑扁角水虻卵携带细菌分离纯培养;以灭菌BHI液体培养基为对照,使用筛选到的单菌株摇瓶发酵液对亮斑扁角水虻成虫进行产卵诱导试验。【结果】筛选纯培养到15株细菌,编号分别为EEAM-1,EEAM-2,EEAM-3,EEAM-5,EEAM-6,EEAM-7,EEAM-8,EEAM-9,EEAM-10A,EEAM-10B,EEAM-11,EEAM-12,EAM-13,EEAM-14和EEAM-15。经发酵液产卵诱导试验,发现有5株能显著提高亮斑扁角水虻成虫产卵量的菌株,分别为EEAM-3,EEAM-6,EEAM-7,EEAM-10A和EEAM-10B。经菌落培养特征、菌体形态比较、16S rDNA序列测定和发育树比对分析鉴定这5株细菌分别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和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其中,EEAM-7粪肠球菌E.faecalis发酵液诱导的亮斑扁角水虻成虫产卵量最高,是对照组的7.400倍;其次为EEMA-10B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methylotrophicus,诱导的产卵量是对照组的6.531倍;再次是EEMA-6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EEAM-10A短杆菌Brevibacterium sp.和EEMA-3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诱导的产卵量分别是是对照组的5.100,4.187和2.636倍。【结论】亮斑扁角水虻卵携带细菌能显著影响繁殖期成虫产卵量,为建立稳定水虻人工养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black soldier fly),是一种双翅目(Diptera),水虻科(Stratiomyidae),扁角水虻属(Hermatia)昆虫。亮斑扁角水虻体大型且细长,呈暗黑色,长12~18mm,翅呈棕色约带褐色,长8~13mm。雌性头(head)黑色,被黑毛;雌雄复眼均分离、光裸,单眼瘤前具瘤状隆起;额和颜面黑色,在触角上下方两侧各具丘状隆起,柄节和梗节差不多长,被长的鬃状毛,鞭节由5个亚节组成,基部1-7亚节短;须小,黑色;喙棕黄色。胸(thorax)黑色金属光泽,前胸背板、翅后脾和小盾片呈褐色;3对步行足,  相似文献   

11.
有机废弃物的安全处理与二次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亮斑扁角水虻可大量消耗有机废弃物,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转化后的虫体营养价值高,广泛应用于养殖领域。然而,亮斑扁角水虻的生物转化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转化的有机废弃物范围及其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仍有待探讨。本文结合近年来关于亮斑扁角水虻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亮斑扁角水虻对有机废弃物的生物转化作用、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虫沙的应用和肠道微生物的功能4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亮斑扁角水虻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绿缘扁角叶甲Platycorynus parryi Baly年生活史、交配及繁殖情况。【方法】越冬代成虫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连续繁殖,及在不同温度下,详细观察记录了成虫的交配、繁殖力和寿命。【结果】绿缘扁角叶甲是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的重要害虫,以老熟幼虫在3~5 cm深的土层中越冬,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期(11.81±0.17)d,幼虫期300~330 d,蛹期(13.62±0.13)d,成虫寿命(47.99±0.65)d。成虫羽化3~4 d后开始交配,日平均交配(3.55±0.11)次,交配持续时间最短5 min,最长可达140 min,平均交配持续时间(28.11±0.8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持续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相邻两次交配之间的间隔时间最短3 min,最长426 min,平均交配间隔时间(74.75±3.1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间隔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交配后2~3 d开始产卵,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69粒。在22、25和28℃条件下,温度对雌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显著缩短,而雄虫寿命和每雌产卵量却差异不显著。【结论】绿缘扁角叶甲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可进行多次交配,成虫日龄对其交配行为有显著影响,温度对该虫的繁殖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black soldier fly),是一种双翅目(Diptera),水虻科(Stratiomyidae),扁角水虻属(Hermatia)昆虫.亮斑扁角水虻体大型且细长,呈暗黑色,长12~18mm,翅呈棕色约带褐色,长8~13 mm.雌性头(head)黑色,被黑毛;雌雄复眼均分离、光裸,单眼瘤前具瘤状隆起;额和颜面黑色,在触角上下方两侧各具丘状隆起,柄节和梗节差不多长,被长的鬃状毛,鞭节由5个亚节组成,基部1-7亚节短;须小,黑色;喙棕黄色.胸(thorax)黑色金属光泽,前胸背板、翅后脾和小盾片呈褐色;3对步行足,大部黑色,但附节和后足胫节基部的1/3-1/2白色;翅的4条中脉发达;平横棒白色.腹(abdomen)有5个可见节;雄性生殖器复杂而细长,且基部加宽[1].  相似文献   

14.
天蚕是一种资源昆虫,该虫自浙江引种,在福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上旬孵化,幼虫5龄,幼虫期34—40天,5月中旬化蛹,蛹期21—32天,成虫671中旬羽化,成虫寿命4—7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卵表筛选得到一株产多种酶的卵表共生菌,对该菌进行鉴定,并探究其最适生长条件、产酶特性及其对幼虫分解餐厨垃圾效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多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得到产多种酶的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确定其最适生长条件、产酶特性及其对幼虫分解餐厨垃圾效率的影响。[结果] 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株亮斑扁角水虻卵表共生菌命名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EEAM 10B)。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40℃,200 r/min,pH 7.0,酵母浸粉10 g/L,葡萄糖10 g/L,培养16 h活菌数达3.1×109 CFU/mL。进入稳定期后开始形成单端生芽胞,24 h后芽胞形成率95.8%。使用产酶筛选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B.velezensis EEAM 10B菌株产木聚糖酶活性最强,其次是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和植酸酶。按照1×106 CFU/g用量添加B.velezensis EEAM 10B芽胞制剂到餐厨垃圾中饲养亮斑扁角水虻,B.velezensis EEAM 10B芽胞菌剂能够显著(P<0.05)提高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对灭菌和非灭菌餐厨垃圾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3.4%和13.54%,但物料减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显著提高灭菌餐厨垃圾中幼虫存活率至95%,提高非灭菌餐厨垃圾饲养幼虫的预蛹单重0.1437 g/只,化蛹率92.57%。[结论] B.velezensis EEAM 10B菌株能够产多种酶,且在亮斑扁角水虻处理餐厨废弃物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用于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的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HI)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营养物质,是一种优质、经济的蛋白来源。【目的】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幼虫(Hermetia illucens larvae, HIL)制备蛋白胨用于细菌培养,为亮斑扁角水虻的应用方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亮斑扁角水虻幼虫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对比分析HIL蛋白胨和市售胰蛋白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状,并进行细菌培养、生物化学试验,利用两种蛋白胨分别培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模式细菌并通过生长动力学分析评价应用效果。【结果】制备HIL蛋白胨的最佳酶解工艺为按1.3%(质量分数)添加复合酶(胰酶:碱性蛋白酶质量比为1:1),在pH 7.0、54℃条件下反应4 h,此时HIL的水解度为(19.34±0.15)%。HIL蛋白胨和市售胰蛋白胨的功能性状和生物化学试验差异不显著(P>0.05)。大肠杆菌ATCC25922在HIL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的Xmax和λ分别为6.44和2.45,在市售胰蛋白胨生长的...  相似文献   

17.
石坚  王原  梁佳  杜娟  赵章武 《昆虫学报》2021,64(9):1080-1091
【目的】神经肽F(neuropeptide F, NPF)是无脊椎动物特有的一类神经肽,因其C末端是苯丙氨酸(F)而命名,参与昆虫的取食、生物节律、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明确NPF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害虫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基因的dsRNA的方法经济有效地敲降npf,用低浓度(0.01%)和高浓度(0.02%)dsNPF和dsGFP(对照)分别饲喂亚洲玉米螟1龄初、3龄初和5龄初幼虫直至化蛹,检测5龄幼虫平均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产卵量,以及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结果】从亚洲玉米螟1, 3和5龄初幼虫开始饲喂0.01%和0.02% dsNPF时,与饲喂相应浓度dsGFP的对照相比,除个别点外,5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且dsNPF处理幼虫的龄期越早对发育的影响越大。其中0.01% dsNPF处理的1龄幼虫和0.02% dsNPF处理的3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蛹期死亡,而0.02%dsNPF处理的1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幼虫期死亡。【结论】结果提示NPF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和取食具有调控作用,这为探索新型绿色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非水虻源微生物与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联合转化鸡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益生微生物在协助亮斑扁角水虻幼虫转化有机废弃物、提高其转化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针对非水虻源微生物,开展与水虻联合转化鸡粪的研究,以阐明外源微生物在水虻转化畜禽粪便中的作用,对其转化机制的研究及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稀释涂平板的方法进行鸡粪堆肥和猪粪堆肥中细菌的分析,并将筛选到的细菌分别接种到无菌的鸡粪基质中与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联合转化,通过称重法测定转化后武汉亮斑水虻及鸡粪的重量,评价转化效果及对幼虫的影响,然后将促进转化效果明显的菌株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与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联合转化新鲜鸡粪,分析复配菌剂对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转化鸡粪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R-07、R-09、F-03和F-06在促进武汉亮斑水虻幼虫生长和鸡粪转化的效果上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水虻幼虫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7.21%、15.00%、9.93%和16.29%;基质减少率分别提高了17.94%、10.42%、7.84%和9.27%。将这4株细菌配制复配菌剂与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联合转化鸡粪,结果显示复配比例为R-07:R-09:F-03:F-06=4:1:1:1时效果最好,与空白对照相比,武汉亮斑水虻幼虫存活率提高了10.25%,幼虫虫重增加了28.41%,幼虫转化率增加了30.46%,鸡粪减少率增加了7.69%。【结论】添加通过筛选优化的非水虻来源的微生物复合菌剂能够促进水虻高效转化鸡粪,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现有的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转化体系,为开发新型的联合转化工艺、更加有效地处理畜禽粪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四种食料植物对八字地老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油菜、甜菜、白菜和莴苣 4种食料植物对八字地老虎Agrotisc nigrumLinnaeus幼虫发育历期、蛹期、蛹重、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幼虫取食油菜时发育历期最短 (1 5 4d) ,蛹最重 (2 0 3 5mg) ,产卵量最多 (3 89 5粒 ) ,甜菜次之。幼虫取食莴苣时发育历期最长 ,蛹最轻 (1 3 6 1mg) ,产卵量最少(1 44 7粒 )。 4种食料植物对寄主的蛹期和成虫的寿命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恒温条件下,采用杯养法,对扁角豆芫菁幼虫的取食习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龄幼虫寻食期长短与蝗虫卵块埋藏深度有关,与蝗卵量多少无关。幼虫取食多少与羽化后成虫个体大小、体重有明显的关系,取食1/2块蝗卵的幼虫提前入土化蛹,继续发育为成虫,但成虫体形瘦小;而取食1块蝗卵的幼虫正常发育,成虫体形肥大。幼虫无再取食习性。建议在扁角豆芫菁饲养中,供给卵量为1块完整的蝗卵,鲜重约为0.6 g最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