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峡正常蓄水后长江口叶绿素a和溶解氧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彦萍  王保栋  陈求稳 《生态学报》2014,34(21):6309-6316
根据2010年8月、10月和2011年5月的现场监测数据,对长江口水域在三峡水库175m试验蓄水实施后一个水文年中叶绿素a和溶解氧(DO)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平面分布夏季有两个高值中心,春季有一个高值中心;在口门北缘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值最高。垂向上,夏季叶绿素a浓度表层和底层高;春季和秋季叶绿素a浓度中层高。夏季表层和底层DO浓度相差较大,秋季和春季表、底层DO浓度分布比较均匀;整体上秋季和春季的DO浓度高于夏季。工程蓄水后DO低值区和叶绿素a峰值区向口门内位移,对生态系统结构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区基本特征初探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76  
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与赤潮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迁移、聚集、休眠以及竞争等的一些主要环境特征,如流系结构和水团、冲淡水及其转向、上升流、锋面、营养盐的输入及其来源、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对该海域赤潮发生的历史记录从时间、地点、赤潮类型等方面作了归纳分析,并对2002年在该赤潮发生区开展的现场调查的初步结果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3.
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锋  黄大吉  倪晓波  宣基亮  张经  竺可欣 《生态学报》2010,30(17):4728-4740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研究再次发现该海域存在长江口和浙江近海2处低氧水体、且2处低氧水体具有不同的季节演替和年际变化特征:长江口附近海域低氧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覆盖的面积大,低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浙江沿海低氧水体面积较小、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6—10月份);2处水体低氧现象的年际变化均很显著。长江口毗邻海域的多种水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水团消长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与该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关联。季节性跃层的成长是近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水团迁移和消长过程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动是导致低氧区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物理因素。针对2006年与1999年夏季长江口低氧区的显著变化给出观测证据,提出该时期内长江口的水团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导致低氧核心区的位置偏北的主要动力原因。2006年和1999年夏季长江口附近低氧水体的年际变化与同时期叶绿素高浓度区的位置变动是一致的,也为此期间水团消长情况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东海水母类丰度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兆礼 《动物学报》2006,52(5):854-861
本文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水母类数量变化特征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水母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的第三大类群,其丰度仅次于桡足类和海樽类;其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丰度最高(5·37ind·/m3),秋季次之(2·23ind·/m3),冬季(1·82ind·/m3),夏季最低(0·88ind·/m3);其平面分布特征为近海高于外海;其数量变化首先来自优势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atlantica)和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的贡献,前者是近岸暖温种,后者是近岸暖水种;春季丰度变化与表层和底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夏季与底层水温相关,秋季与底层盐度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相关,4季总丰度与10m层盐度相关。盐度是影响水母类数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动力学因子,水温是次要因子;水母类高丰度区往往位于台湾暖流与长江径流交汇处偏冲淡水水团一侧。长江冲淡水在不同季节入海后的流向是决定高丰度分布区位置重要的动力学因子。该类浮游动物对沿海海域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韩瑞  陈求稳  王丽  汤新武  沈新强 《生态学报》2016,36(15):4907-4918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3个时期(2000年秋、2006年秋、2012年秋)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分析对比了三峡工程蓄水前中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将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划分为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长江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模型结果分析表明:蓄水前中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组成和分布相近,但由于长江口渔业过度捕捞,蓄水中后期多数功能组的生态营养转换率被动提高。长江口渔获物的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降低,渔获量减少。蓄水中后期,生态系统中牧食食物链的重要性增加,碎屑食物链的重要性降低,这与蓄水之后长江入海径流改变、泥沙量减少、陆源污染增加关系密切。结果表明,蓄水前中后期,生态系统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蓄水后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初级生产量及流向碎屑的能量呈降低趋势,但系统的净效率和再循环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长江口水域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录三  郑丙辉  孟伟  唐静亮  蔡文倩 《生态学报》2011,31(17):5042-5054
河口分区是营养盐基准制定的前提,也是进行河口资源管理的得力工具。基于长江口2005-2006年的调查数据,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长江口本身的特征,提出以自然地理特征为基础,利用层级分区方法,对长江口水域进行分区。经一、二级分区后,长江口水域可划分为长江口过渡区、长江口外近海区、杭州湾和舟山海区等4个海区。4个海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各具特色,且各海区间的分界线具有明确的地理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分区的水体特征和沉积物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不同分区间的差异性较为显著,说明分区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佳杰  徐兆礼  朱德弟 《生态学报》2008,28(11):5279-5285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渔场的关系,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对磷虾类的贡献及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磷虾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10.46ind/m3),冬季最低(0.32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8种,优势种为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小型磷虾(Euphausia nana),其中中华假磷虾四季皆为优势种,太平洋磷虾是春、秋和冬季的优势种,小型磷虾仅仅是春秋季的优势种。中华假磷虾在春、夏和冬季对总丰度的贡献率较高,并占绝对优势,其更适应夏季咸淡水交错水域的环境,而太平洋磷虾和小型磷虾更适应东海近海暖温高盐环境。长江冲淡水势力强弱和中华假磷虾的数量对磷虾类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中华假磷虾对咸淡水环境的适应则是影响该种数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海和东海营养盐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王保栋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7):1122-1126
根据1997~1999年黄海和东海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分析表明,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此外,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计算并研究了黄海、东海上层水中Si/N/P比值,结果表明,黄东海上层水中Si/N比值较高,Si不会成为黄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但在南黄海南部尤其是西南部、东海近岸及长江口以东海域,N/P比值很高(>30),说明与一般海洋环境的情况不同,黄海、东海有很大一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而不是受氮限制.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分布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兆礼  高倩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196-1201
基于1959和2002年在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 E海域4个季节8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平均丰度在夏秋季较低、冬春季较高,冬季真刺唇角水蚤的出现率最高,春、夏季具明显的集群性;盐度是影响真刺唇角水蚤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该种分布的最适温度约16 ℃,最适盐度在12~20,属暖温性咸淡水种;与1959年相比,2002年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丰度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可作为长江口海洋变暖的一个重要指示种.春季真刺唇角水蚤的高丰度值出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这对于维持该水域渔场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河改道以来黄河三角洲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an GX  Li YZ  Yu JB  Xu JW  Wang GM  Zhang ZD  Mao PL  Liu YH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467-472
基于1976—2009年的23期遥感影像,并结合1976—2008年利津站水沙数据以及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数据,定量分析黄河入海水沙特征以及黄河三角洲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6—2008年间,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呈现出年际变化大和丰枯水(沙)年交替的特征,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和面积变化总体呈淤积增长趋势,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大致分1976—1985年、1986—1995年和1996—2009年3个阶段,3个阶段的增长速率逐阶段递减;黄河三角洲岸线和面积与利津站累积输沙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黄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与利津站入海输沙量年际波动基本同步,并具有相关性,说明黄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波动是引起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波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利用1997年秋季和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海水中NO3--N、SiO3^2-.SiSiO3^2-,Si及PO4^3--P,DOP、PP均高于春季,平均含量分别为4.97、11.6、0.44、0.26、0.82μmol·L-1,而春季则是NO2--N、NH4+-N、DON、PN含量高,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26、9.88、7.88μmol·L-·PP(54%)和PO4^3--P(51%)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磷的主要形态,两个季节氮结构基本一致,均以DON和PN为主.除春季PO4^3--P外,营养盐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呈现近岸含量较高,溶解无机氮秋季以NO3^- -N为主而春季则以NH4^+-N为主,秋季PO4^3- -P同时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而春季则主要来源于台湾暖流.显示出春季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的影响程度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浮游植物与水动力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报道了2002年春季长江口海域(30°50′~31°50′N,121°50′~123°00′E)的22个大面观察站和一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水样和网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与水动力环境因子、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区共有浮游植物5门45属110种.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astaturn)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浮游植物丰度的昼夜变化白天大于夜间,垂直分布不明显.浮游植物主要生态类型可划分为:沿岸河口低盐半咸水类群、沿岸偏低盐广布性类群、外海高盐暖水性类群等.长江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在1.6×10^3~75.2×10^3个.dm-3.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与长江冲淡水密切相关.在该区域存在三股不同性质的水,即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及外海水(台湾暖流)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在东海的长江口和舟山海域,2000-2002年连续3年的5月发生罕见的大规模赤潮,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为了解该种的生态特征及赤潮频发原因,本文分析近赤潮应急监测资料及野外生态调查资料,结果表明,该种适温,适盐范围分别为15-25℃和14-32,最适温度,盐度分别为18-22℃和22-31,该种运动能力较强,在海流交汇的紊乱水体中具有强适应能力,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水温,硝酸盐含量,海流及上升流,磷限制环境下的种间竞争优势对诱发和维持赤潮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及其陆架春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谷  王春生  张东声  洪丽莎  杨丹 《生态学报》2010,30(17):4717-4727
2007年4—5月对长江口及其陆架海域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有18个类群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117.19±820.3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754.87±546.37)(μg.干重)/10 cm2,其中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95.42%,占总生物量的55.35%。其他优势类群分别是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数量的65%分布于0—2 cm层,其中线虫分布于0—2 cm层的数量约占64%;桡足类集中分布于0—2 cm层,占该类总量的88%以上;多毛类分布于0—2 cm层的数量约占61%。各区块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海陆架深水区长江口近岸杭州湾。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盐度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成显著的正相关,与多毛类,桡足类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近底溶解氧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多毛类,线虫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桡足类丰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调查海域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粘土粉砂含量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多毛类,线虫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位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含量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多毛类丰度,桡足类丰度相关不显著;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含量与多毛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4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时空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占总种数的45.1%,甲壳类64种占22.2%,软体动物56种占19.7%,棘皮动物16种占5.6%,其他类合计20种。平均生物密度为(79.5±45.9)个/m2(年份变幅14.7—195个/m2)。平均生物量为(5.20±3.25)g/m2(年份变幅1.01—10.11g/m2),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是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组成的主要类群。十年期间种类数、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口外区贡献最突出。四个监测区域(南支、北支、杭州湾、口外)的优势种差异大。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在各年份的优势种中出现的频度显著最大。总体来看,长江口监测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自然演变趋势向好。三项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口外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口内三个区。生物群...  相似文献   

16.
Hydrography and exchange processes in a tropical estuary, the Gulf of Nicoya, Costa Rica, are described from data collected in 1979 and 1980. The measurements and analyses were made in both the dry season and wet season and include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density at twenty locations in the gulf and currents (over a semi-diurnal tidal cycle) at five locations. These new results enlarge on the early study by Peterson (1958). Circulation in the lower gulf shows a marked east-west asymmetry due to the predominant runoff along its eastern shore from Rio Barranca and Tarcoles. The freshened surface water from the upper gulf combines with the runoff from these rivers and flows southward along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lower gulf. This flow is compensated by a northward flow of more saline water on the western side at all depths and on the eastern side along the bottom.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outhward and northward surface flow is marked by a strong salinity front in the rainy season. There is a rapid increase in tidal energy density toward the shoaling northern reaches of the lower gulf, between San Lucas Island and Puntarenas Peninsula. Enhanced mixing must accompany this increase, and direct measurements in the constriction between San Lucas and Puntaneras show that tidal mixing is dominant in transporting salt into the upper gulf against the freshwater runoff.  相似文献   

17.
陆源物质输送对赤潮高发区的影响-以铝为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近年来长江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赤潮爆发次数增多,而富含营养物质的长江水的输入可能是海内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来源.Al在海洋中停留时间较短且不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常用Al作为陆源输入及不同水团运动的有效示踪元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中溶解态Al的浓度秋季高于夏季,且与水体的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赤潮高发区内溶解态Al的浓度一般大于0.04pmol.L-1,明显表现出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赤潮发生时由于其自身的絮凝及赤潮生物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态Al含量平均下降约40%,而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溶解态Al形态变化及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于2002年4月至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122°~123.5°E、29°~32°N之间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29种,其中自养型11种,异养型18种.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10~21之间,孢囊密度为11.7~587孢囊·g-1干泥之间.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密度也较高.在调查区域内,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最高密度为40.4孢囊·g-1干泥,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