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施用有机物料后盆栽苹果土壤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提高,根际土中含量高于根外土。施用秸秆的第二年效果下降,羊粪类在第三年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12年生龙井43茶树为研究对象,在7月至翌年1月利用土钻法对连续5a施用不同氮肥处理后的茶树吸收根生物量和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吸收根生物量在0.34-0.72 mg/dm3之间,碳、氮、磷、钾和镁储量变异范围分别为12.6-25.2 mg/dm~3、4.55-11.2 mg/dm~3、0.47-1.19 mg/dm~3、1.31-4.05 mg/dm~3、0.30-1.19 mg/dm~3。茶树吸收根生物量和各养分含量随月份变化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在8月和翌年1月,而7月和11月生物量和养分储量均较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氮肥影响茶树吸收根生物量,氮肥施用对茶树吸收根生物量的影响因氮肥施用时间而异。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茶树吸收根总碳浓度和总碳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受氮肥施用时间影响,施氮对茶树吸收根氮浓度的影响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其中7月、8月和1月施氮处理下氮浓度较高,而9月、10月和11月不施氮处理下氮浓度较高。氮肥施用对各月份茶树吸收根氮养分储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氮肥施用降低了部分月份茶树吸收根磷、钾和镁的浓度和储量。施用中等用量的氮肥能缩小茶树吸收根夏秋季氮磷钾镁养分储量的月份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根盒试验研究了施用紫花苜蓿腐解物对白浆土小麦根际P素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小麦植株P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使土壤有效磷显着上升,铝磷、铁磷含量也显着升高,且培养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小麦植株含P量明显上升,且与非根际土壤铝磷、铁磷的变化显着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根盒试验研究了施用紫花苜蓿腐解物对白浆土小麦根际P 素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小麦植株P 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使土壤有效磷显著上升,铝磷、铁磷含量也显著升高,且培养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小麦植株含P 量明显上升,且与非根际土壤铝磷、铁磷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根盒试验研究了施用紫花苜蓿腐解物对白浆土-小麦根际P素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小麦植株P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使土壤有效磷显著上升,铝磷,铁磷含量也显著升高,且培养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小麦植株含P量明显上升,且与非根际土壤上升,且与非根际土壤铝磷,铁磷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根盒试验研究了施用紫花苜蓿腐解物对白浆土-小麦根际P素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小麦植株P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使土壤有效磷显著上升,铝磷、铁磷含量也显著升高,且培养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小麦植株含P量明显上升,且与非根际土壤铝磷、铁磷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氨基糖积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0%有机肥+70%化肥(LOM)和60%有机肥+40%化肥(HOM)5种处理,分析水稻分蘖旺期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氨基糖积累特征.结果表明: 与CK和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物料(NPKS、LOM、HOM)显著增加了水稻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有机碳、总氨基糖及其氨基单糖(胞壁酸、氨基葡萄糖和氨基半乳糖)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下3种氨基单糖的积累规律不同,说明不同微生物对施肥处理的响应趋势和强度有所不同.受稻田翻耕等均匀化土壤的农事操作影响,各处理总氨基糖含量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间无显著差异.氨基糖碳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范围为24.0~28.3 mg·g-1,且以NPKS处理最高,HOM和CK处理最低.真菌氨基葡萄糖/胞壁酸比值范围为24.4~36.6,说明该试验点所有处理的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有机质的降解与转化过程以真菌为主导,且与NPK和CK相比,NPKS处理的真菌参与度提高,而施用HOM处理的细菌参与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种植转Bt基因棉土壤中Bt蛋白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转Bt基因抗虫棉及常规棉花不同生育期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的Bt蛋白含量.结果表明:红壤、黄棕壤及黄褐土种植转Bt基因棉花后根际土中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而种植常规棉花的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Bt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初蕾期转Bt基因棉根际土中的Bt蛋白含量为黄褐土>黄棕壤>红壤,分别为常规棉根际土的144%、121%和238%;而在盛花期为黄棕壤>黄褐土>红壤,分别为常规棉根际土的156%、116%和197%.无论种植转Bt基因棉还是常规棉,供试土壤的根际和非根际土中Bt蛋白含量都随棉花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减少,在盛花期达最大值.整个生育期内,转Bt基因棉根际土中的Bt蛋白含量大于其非根际土;种植转Bt基因棉土壤中Bt蛋白含量高于常规棉,说明转Bt基因棉花的Bt蛋白可释放到根际土中.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利用1998年建立的红壤水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秸秆还田(ST)、化肥(NPK)、有机肥(OM)等施肥方式对红壤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施肥处理条件下红壤水稻土团聚体分布以<63μm的粉砂和粘粒为主,占41%—54%,长期施肥特别是施用OM有利于促进红壤水稻土大粒级团聚体形成;分别施用ST、NPK和OM均能提高红壤水稻土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施用OM提高幅度最大。因此,在我国南方红壤稻作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施用有机肥,从而改善土壤结构、碳贮量和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0.
毛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重金属、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华  陈俊任  钟斌  刘晨  吴家森  何丽芝  叶正钱  柳丹 《生态学报》2017,37(18):6149-6156
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浙江省衢州市铅锌矿附近毛竹林地采集土样,对土壤重金属含量、pH以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p H在1a中变化均不明显,且变化范围都处在4.50—4.85之间;非根际土的土壤含水率大于根际土,两者的变化幅度较大,最低值均出现在6月和10月;根际土中Zn和Cd的有效态含量远高于非根际土,而Pb的有效态含量则表现出非根际土大于根际土的特点;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在根际土中的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来看,根际土中,除有效态Pb与过氧化氢酶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余重金属元素有效态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在非根际土壤中,有效态Cd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Zn和Cd则与土壤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根际土壤质量总体上明显优于非根际土,这为毛竹今后作为植物修复的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剥落分离法采集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纯林及其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并分析有效P含量特性. 结果表明, 落叶松纯林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其非根际土高出55.8%,而胡桃楸纯林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其纯林仅高出10.1%,表现出落叶松根系对根际P较强的活化能力.树种混交后,借助落叶松根系的作用使混交林中胡桃楸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其纯林高出45.2%. 通过P的吸附/解吸及无机P分级等方面,对落叶松根际土壤有效P含量较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胡桃揪、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根际土壤有效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用剥落分离采集胡桃揪(Juglans mandshurica)、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纯林及其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并分析有效P含量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非根际土高出55.8%,而胡桃揪纯林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其纯林仅高10.1%,表现出落叶松根第泽根际P较强的活化能力。树种混交后,借助落叶松根系的作用使混交林中胡桃揪根际土有效P含量较其纯林高出45.2%,通过P的吸附/解吸及无机P分级等方面,对落叶松根际土壤有效P含量较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烟草植株各部位的草酸含量变化(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培与水培的中烟90烟草植株中草酸含量呈现叶片与根中高,茎中低的哑铃状,根中含量高于叶片,根、,不同叶位叶片和不同部位茎中含量在在早晚没有明显差异。叶片中的含量随叶位不同而不同,成熟叶的含量高于幼叶和老叶。  相似文献   

14.
在大棚水泥池内种植两个Bt玉米(5422Bt1和5422CBCL)及其同源常规玉米5422,研究了种植Bt玉米及秸秆还田过程中根际土、根围土、3层根外土(0~20、20~40和40~60 cm)中Bt蛋白含量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Bt玉米和常规玉米后,根围土(种植后90 d)和3层根外土(种植后30、60和90 d)中均检测到少量的Bt蛋白(含量<0.5 ng·g-1),在Bt玉米5422Bt1和5422CBCL根际土中则分别检测到1.59和2.78 ng·g-1的Bt蛋白.玉米秸秆还田后,Bt蛋白能在3 d内快速降解,在还田后第7天只检测到少量的Bt蛋白.与常规玉米5422相比,种植Bt玉米5422Bt1 90 d后根围土和3层根外土中有机质、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和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5422Bt1秸秆还田60 d后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升高,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而其他养分指标则没有显著差异,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所有养分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种植Bt玉米5422CBCL后根围土中仅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种植常规玉米5422,但0~20 cm土层中全磷含量显著提高,其他养分指标均没有差异;还田5422CBCL秸秆后仅0~20 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玉米5422.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玉米根系分泌和秸秆分解进入土壤的Bt蛋白不会在土壤中累积,对养分含量也基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多功能菌群混合施用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蔬菜地黄瓜根围土壤中经分离筛选,得到两个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有抑制作用,并能明显促进黄瓜生长的菌株ZJY-1(Brevibacillus brevis)和ZJY-116(Bacillus subtilis).将这两菌株与一株毒死蜱降解菌DSP3(Alcaligenes faecali)按照不同组合处理黄瓜种子,以研究多功能菌群在环境中发挥生态效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这两株具有生防和促生功能的菌株与DSP3按不同组合混合后,对黄瓜的防病促生作用均不受影响.同时对黄瓜根围土中毒死蜱含量检测分析发现,DSP3与这两株细菌混和施用后其降解率与单独施用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初步证明,不同功能的菌株混合施用后可以发挥其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6.
外源蛋白在环境中的残留与积累是转Bt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育成多个具有商业化前景的Bt稻品系,但目前多年种植Bt稻后Bt外源蛋白是否会在土壤中积累还不清楚。本研究在同一试验田连续9年种植了转cry1Ab/1Ac基因明恢63(华恢1号)和转cry2A基因明恢63水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跟踪监测了分蘖期和收获后60 d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变化,试验第1年(2012年)和最后1年(2020年)还测定了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结果表明: 2012年,转cry1Ab/1Ac基因明恢63在苗期、分蘖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收获后60 d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分别为1.25、1.77、1.97、1.71和0.30 ng·g-1,2020年分别为1.30、1.69、2.03、1.77和0.43 ng·g-1;2012年,转cry2A基因明恢63在苗期、分蘖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收获后60 d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分别为0.91、1.52、1.53、1.37和0.12 ng·g-1,2020年分别为0.95、1.43、1.61、1.40和0.15 ng·g-1。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时间效应对Bt外源蛋白积累不显著,而品种和生育期效应显著。Bt稻生长过程中根际土中可以检测出微量的Bt外源蛋白,但收获后60 d已经基本降解完毕,根际土中Bt外源蛋白含量不会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而累积。  相似文献   

17.
植物分泌有机酸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酸含量季节性变化与氮磷有效性的关系,在灌木林和原生林各选择3种优势植物,测定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有机酸含量、碳氮磷含量和比值、有效性氮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结果表明:原生林植物根际土的草酸含量高于灌木林,而苹果酸和乙酸含量则低于灌木林;根际土草酸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2个植被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草酸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苹果酸和乙酸含量则低于旱季;土壤草酸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全磷和N∶P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与草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植物分泌有机酸的季节性变化与土壤养分状态和自身养分需求相关,而有机酸耦合微生物对养分有效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根际土的有机酸季节变化可能是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植物适应土壤养分限制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坡地拉巴豆地埂篱根及根-土复合体力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菡  谌芸  刘枭宏  何丙辉  李勇  强娇娇  李铁 《生态学报》2019,39(16):6114-6125
为探索地埂篱在喀斯特坡地水土保持中的价值,在重庆市酉阳县喀斯特顺层坡种植拉巴豆地埂篱,通过对根系灰度扫描、化学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测定,单根抗拉试验和根-土复合体抗剪/冲试验,分析拉巴豆地埂篱根及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拉巴豆根系全根指标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重均表现为中坡下坡上坡,优势径级为0.0d≤1.0 mm径级。全根根系纤维素的平均含量较木质素、半纤维素高,且与根系直径呈显著负相关。(2)根系平均极限抗拉力6.77 N、平均抗拉强度29.57 MPa。极限抗拉力与木质素含量呈对数函数正相关、与木质素/纤维素(木纤比)呈线性正相关,抗拉强度与纤维素含量、木纤比分别为对数函数正相关和负相关。(3)上坡位抗剪土样的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和木纤比显著大于中、下坡;而抗冲土样的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则中坡较优,但不显著。(4)根系能有效提高土体抗剪性能,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与粘聚力均较对照裸地高,但仅上坡粘聚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较对照增大45.67%)。内摩擦角和抗冲指数均中坡、下坡较优,粘聚力最优值位于上坡位。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主要受根体积、根重、根表面积密度和纤维素的影响。综上,拉巴豆根及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主要贡献径级为0.0d≤1.0 mm径级,中、下坡细根量大且根-土复合体抗冲性能表现较优,上坡根-土复合体抗剪切能力最强,但抗冲性能较弱。在推广拉巴豆地埂篱时,尽量种植于地势较低缓的中、下坡,更能凸显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弋良朋  王祖伟 《生态学报》2017,37(20):6855-6862
根际是控制植物养分动态的重要因素,养分动态也影响着根际土壤环境。当土壤被污水污泥改良后,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和重金属性质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很少有人研究施用污泥的土壤中植物根系对根际重金属有效性和分布的影响。采用根垫—冰冻薄层切片法对施用污泥后土壤中油菜根际的养分和重金属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探明污泥改良土壤中根际重金属的活化特征。当土壤施用污泥后,根际土壤中DTPA提取态Zn,Cd,Ni,Mn,有效磷,有效钾和铵态氮被显著消耗,而根际土壤中DTPA提取态Cu没有明显的消耗或积累。当土壤中施用大量污泥时,根际土壤的pH值随着离根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无论土壤是否用污泥处理,油菜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Cu都显著减少。当土壤被50%污泥改良时,在距离根表面0—2 mm处的油菜根际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的Cu和Zn都被消耗较多。污泥的施用对油菜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油菜地上部分Cu和Zn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施用污泥量小于25%的土壤中,污泥没有增加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和移动性。除了Cu,油菜根际土壤中DTPA提取态Zn,Cd,Ni的减少表明施用污泥的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重茬种植西洋参对其根区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京产区西洋参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重萑年限西洋参根际土与对照新土进行比较,研究重茬对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西洋参种植第1a微生物及土壤各项理化性质指标与对照相比都戍较低水平,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都变化较大,其中重萑2a土的全钾含量较高,为对照新土的1.38倍。重茬3a土的细菌、真菌均达到高峰,分别为对照的11.26、5.94倍。放线菌含量在重茬4a土中达到高峰为对照的8.4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